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的21例(21眼)PDR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2~23个月,手术后矫正视力提高18眼,脱盲率43.7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光凝是治疗PDR的有效方法.PDR的病变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术后视力是否改善,故手术时机的合理选择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532 nm黄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方法对95例(138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VISUCAS 532 nm黄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后密切随访,末次光凝结束时开始计时,术后3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与激光治疗前造影结果相比较,主要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无灌注区、新生毛细血管、玻璃体积血以及有无纤维增殖膜形成等情况,对于原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或新生毛细血管仍未消退的患者要追加光凝治疗。随访6个月-1年。结果末次治疗6个月后65只眼(47.1%)视力提高2行以上,58只眼(42.0%)视力无明显变化,其余15只眼(10.9%)视力下降超过2行。129只眼(93.5%)可见视网膜新生毛细血管消退,9只眼(6.5%)出现玻璃体积血。对于少量玻璃体积血的患者,通过采取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患者玻璃体积血明显吸收,对于玻璃体积血量大的患者,采取玻璃体切割术,术后患者视力均未受影响。结论532 nm黄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并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Ⅴ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前来就诊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Ⅴ期的患者33例(50眼),行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中根据玻璃体及视网膜增殖与牵拉情况,有无活动性出血决定是否填充硅油。观察与随访术后视力的恢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6例(26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并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17例(24眼)单纯行玻璃体切除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未给予玻璃体填充硅油;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硅油填充者3眼出现眼压增高,经治疗,眼压于1周后控制并平稳;无硅油填充者6眼再次发生出血,造成玻璃体积血;术后12个月内,无硅油填充者4眼发生视网膜脱离;在视力恢复及患者满意度上,有硅油填充者视力较术前提高者较多,患者满意率也较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并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治疗Ⅴ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底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方法应用532半导体绿激光治疗对90例(180只眼)DR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底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等情况,观察至1年。结果眼底激光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视力提高>2行72眼(40%),无变化的有73眼(40.6%),视力下降>2行,35眼(19.4%)。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吸收减少或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者175只眼(97.2%)。5只眼(2.8%)在进行全视网膜光凝后出现周边视网膜新生血管出血,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补充激光治疗。结论激光光凝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侯晓映  周奇鸣 《江西医药》2006,41(11):898-900
目的探讨眼内激光在视网膜血管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疗效性。方法将跟内激光应用于70例(70眼)视网膜血管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眼内光凝方式:全视网膜光凝49眼,局限性视网膜光凝21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67眼均视网膜复位。末见新鲜出血、渗出及新生血管。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眼术后2个月再次发生玻璃体积血,2眼术后3个月荧光造影可见局限性无灌注区和荧光渗漏。术中2例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结论眼内激光可以提高视网膜血管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59例(65眼)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根据情况采用剥膜、视网膜光凝、气液交换或重水注入、C3F8气体或硅油眼内填充等方法,使网膜得到良好复位.结果 术后随访3~12月,术后矫正视力改善49眼(75.38%),视力不改善或下降16眼(24.62%,包括4眼视力丧失).其中Ⅳ-Ⅴ期视力改善39眼(84.78%),Ⅵ期10眼(52.63%).眼内填充硅油共27眼(41.54%),其中Ⅳ-Ⅴ期11眼(21.74%),Ⅵ期16眼(84.21%).结论 玻璃体切除能有效改善PDR患者视功能,Ⅳ-Ⅴ期患者视力改善明显好于Ⅵ期患者,合理掌握手术时机与适应证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31眼)伴有白内障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31眼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5个月.24眼(77.4%)术后视力改善.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炎性反应5眼(16.1%),玻璃体积血2眼(6.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眼(3.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6.5%),14眼术后需要继续眼内光凝.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手术是安全的.手术的关键为选择合适的患者.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为视网膜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倍频532 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采用532 nm激光对42例73只眼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激光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变化。结果在经过光凝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视力得以提高的有12眼(占16%),不变的有47眼(占64%),下降的有14眼(占19%)。FFA检查,光凝后有6眼黄斑水肿完全吸收,29眼部分吸收,12眼没有吸收。局限性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比弥漫水肿和囊样水肿要好。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阻止及延缓DR进展的有效方法。结论把握治疗时机,选择合理的光凝方法进行有效和充分的激光治疗是阻止和延缓DR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23例27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眼行激光手术;1眼行巩膜外冷凝及环扎术;7眼行预防性玻璃体切割,光凝及环扎术;10眼行玻璃体切除和光凝加硅油注入术。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无继发感染及眼球萎缩,随访5~10个月,视力改善率44.4%(12/27)。结论对药物不能控制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及时进行视网膜光凝或手术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或保留患者有效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氩激光光凝治疗后的近、远期效果和光凝治疗的时机及影响光凝的因素。方法:采用Zeiss Visulas氩离子眼科激光治疗仪对36例58只眼的光凝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只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16只眼行局部视网膜光凝术,其中6只眼伴有人工晶状体后囊混浊,先期行Nd:YAG激光切开后囊膜。24只眼视力提高1~2行,占41.4%,其中BDR16眼,PPDR8眼;28只眼视力无变化,占48.3%,其中PPDR24眼,PDR4眼;6只眼视力下降,占10.3%,均为PDR。3个月后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新生血管大部萎缩,视网膜水肿消退。结论:适时的白内障摘除联合IOL置入,合理及时的激光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继续恶化的重要手段。FFA是进行正确有效激光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而放置大直径IOL又是完善眼底激光治疗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51例51眼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除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并联合巩膜外加压、眼内激光光凝、冷凝及眼内填充手术。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7眼(72.55%),不变9眼(17.65%),下降5眼(9.80%)。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医源裂孔、术后高眼压、低眼压和视网膜再脱离。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确诊为 PDR的患者79例79眼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40眼、对照组39例39眼。试验组术前3d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05mL(0.5mg),然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眼压、术后并发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分别为0.25±0.18和0.15±0.12,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试验组为25.26±10.31min,而对照组为41.12±13.54min(P<0.05)。试验组术后3d眼压0眼升高,而对照组眼压Tn+1为5眼,占12.8%(P>0.05),术后随访期内,试验组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行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为1眼,而对照组再出血8眼,其中4眼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要再手术。结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术前玻璃体腔注射0.5 mg康柏西普可以显著提高视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对术后腿压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联合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病例研究,共收集2014年5月—2016年5月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分析手术前后患者术眼的舒适度、局部水肿等主观自觉症状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等客观指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有30例(66.7%)患者的视力比术前提高,视力平均提高0.77±1.11。术后1个月有24例(88.9%)患者的视力比术前提高,视力平均提高1.29±0.97。术后发生再次玻璃体积血2例,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高眼压各1例。结论玻璃体注射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联合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安全、有效,能够改善多数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具有玻璃体手术指征的PDR 48例(51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视力、裂隙灯、间接检眼镜、眼B超、角膜曲率和人工晶体度数等检查。回顾性分析26例(27眼)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和22例(24眼)行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的PDR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4个月和8个月。结果单纯玻璃体切除组有13眼视力≥0.4(48.1%),联合手术组有6眼视力≥0.4(25.0%);单纯玻璃体切除组有1眼出现前房炎症反应,联合手术组有5眼出现前房纤维素渗出;单纯玻璃体切除组有13眼出现白内障,联合手术组有6眼出现后发性白内障(后发障)。结论单纯玻璃体切除组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术后视力较好;联合手术组手术时间长,术后反应重,但避免再次手术,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101只眼)CRVO患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分型、伴随的全身情况和治疗。结果缺血型43只眼(42.6%);53只眼(52.5%)视力0.1以下;发病初期,眼底表现以视网膜大量出血、水肿为主,发病3个月以上52.9%FFA显示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区形成;53只眼(52.5%1出现黄斑水肿;64例(65.3%1伴随有全身病变。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形成14只眼(13.9%)及黄斑水肿29只眼(28.7%)进行激光治疗。结论CRVO的临床表现与病程密切相关.黄斑囊样水肿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以激光为主,定期随访,远期追踪观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7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81眼)RO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1眼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1眼,经药物治疗17眼,眼光治疗4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58眼,经药物治疗45眼,激光治疗13眼;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2眼,采用药物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纯药物治疗63眼,有效54眼(61.9%);激光治疗17眼,有效14眼(82.3%)。结论RVO应定期随访观察,在病程中的不同时期,需分别采取以药物、激光光凝。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替奈替普酶(tenecteplase,TNK-TPA)玻璃体腔注射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增殖膜的溶解、分离作用和对视网膜组织的毒副作用。方法将PDR患者54例55只眼随机分成研究组29例30只眼,对照组25例25只眼。研究组于常规玻璃体切除术前3d,玻璃体腔内纤维增殖膜与视网膜的交界面区注射TNK-TPA50μg/0.1ml;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注药前后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均检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和标准视网膜电流图(ERG),随访6个月。结果研究组5只眼在注药后发生了完全性玻璃体后分离,增殖膜-视网膜粘连点松解率、术后6个月视力增长幅度、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注药前后b波波幅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50μg/0.1ml TNK-TPA可有效的溶解、分离PDR中的纤维增殖粘连,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有利于保护视功能,ERG显示未见视网膜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增生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美国产 Utim a2 0 0 0 SE型氩离子激光器 ,对 82例 92眼增生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结果 经 1~ 5 a的观察 :1治疗后≤ 0 .1的眼数减少 6眼 ,0 .2~ 0 .4的眼数减少 19眼 ,0 .5~ 0 .9的眼数增加了 2 0眼 ,≥ 1.0的眼数增加了 5眼。 216眼发展成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其中 4眼发生视乳头新生血管 ,12眼发生视网膜新生血管 ,7眼伴有玻璃体出血 ,2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论 增生前期行全视网膜光凝是最合适的时机 ,可阻止和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克军  张晓峰 《安徽医药》2014,(9):1664-1667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病因,并对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病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该院首诊为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共182例(184只眼)的中老年患者玻璃体积血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年龄对患者进行分组,45~60岁为中年组( A组),≥60岁为老年组( B组), A组97例97只眼,B组85例87只眼,对比分析两个年龄段的病因构成。结果在所有患者中,玻璃体积血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为79例80只眼,占43.48%;第二位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共78例79只眼,占42.93%,视网膜裂孔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RD)导致的玻璃体积血14例14只眼,占7.61%,是第三大原因。三者之和共171例173只眼,占所有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患者的94.02%。 A组与B组之间的病因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589, P=0.001)。 A组97只眼中,RVO 34只眼、PDR 55只眼、视网膜裂孔或脱离(RH/RD)6只眼、共占A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97.94%;其中PDR患者比例最多占A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56.70%。 B组87只眼中,RVO 45只眼、PDR 25只眼、RH/RD 8只眼、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AMD)8只眼,共占B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98.85%;其中RVO患者比例最多占B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51.72%。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中老年人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常见原因为:RVO、PDR、RH/RD、EAMD;不同年龄段构成比不同,45~60岁人群中PDR多见;60岁以上人群中RVO多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全身抗病毒药物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北京华德眼科医院收治的16例(16眼)ARN患者临床资料.视力:光感-指数/眼前9眼,4眼0.03~0.07,3眼0.1~0.3.16例患者来院前均未确诊.玻璃体均灰黄色致密混浊,6眼隐约见视网膜灰白的坏死灶、视网膜片状出血、视网膜血管闭塞,周边部视网膜成筛网状裂孔,1眼上方视网膜缺失、脉络膜暴露,9眼眼底窥不入.6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眼伴有黄斑区裂孔.入院后均常规给予抗病毒及激素治疗.16眼均行微创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其中15眼联合玻璃体内硅油充填,1眼联合全氟丙烷(C3F8)充填. 结果 术后随访1年,16眼中光感2眼,指数/眼前2眼,8眼视力0.05~0.1,4眼视力0.1~0.5.16眼中有1例虹膜炎症反复发作.联合硅油充填的15眼均不同程度并发白内障,10眼术后6~8个月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16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玻璃体手术并发症. 结论 23G微切口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全身抗病毒及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23G微切口手术联合高速玻切行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玻璃体切除可有效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