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房性早搏提前率与桡动脉图的关系,探讨房性早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经十二导联心电图明确为左右房早搏,应用心功能检测仪了解心脏功能情况,再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技术,造成人工房性早搏,三者综合分析,了解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房性早搏的桡动脉图积分面积在提前率〉40%时最小,20%~40%时居中,〈20%时最大。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早搏提前率相同时,自发与人工心房、左房与右房早搏桡动脉图积分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房性早搏的桡动脉图积分面积最小,早搏前第一个窦性心搏居中,早搏后第一个窦性心搏最大。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发生部位无关,主要与早搏的提前率有关。尽管房早有代偿间期,就心搏量而言,难以完全代偿。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老年人房性早搏桡动脉图积分面积,探讨老年人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为自发老年房性早搏患者48例(提前率>40%、20%~40%、<20%各17、15、16例;左房18例,右房30例)及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人工模拟房性早搏60例次(提前率>40%、20%~40%、<20%各20例次),应用心功能仪及信号处理技术对2组检查者的桡动脉图进行面积积分.并测定自发房性早搏及早搏前、后第1次窦性搏动桡动脉图积分面积.结果:老年人早搏提前率相同情况下,自发、人工房性早搏桡动脉图积分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人工房性早搏的桡动脉图积分面积均在提前率>40%时最小,20%~40%时居中,<20%时最大,3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早搏提前率相同时,左房与右房早搏桡动脉图积分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房性早搏前第1个窦性心搏的桡动脉图积分面积居中(7123.29±120.08),早搏的桡动脉图积分面积最小(3 589.79±2 676.98),早搏后第1个窦性心搏的桡动脉图积分面积最大(8 569.70±145.02)(P<0.05).结论:老年人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早搏的联律间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律失常联律间期改变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律失常患者179例,正常窦性心律30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人工模拟房性早搏90例次,再应用心功能仪及信号处理技术对上述检查者的桡动脉图形进行面积积分。结果早搏提前率相同情况下:桡动脉图积分面积在提前率>40%时最小,20%~40%时居中,<20%时最大,(P<0.05);自发、人工房早桡动脉图积分面积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窦性心律不齐桡动脉图积分面积:最短P-P间期组最小,居中P-P间期组居中,最长P-P间期组最大,(P<0.05)。房颤桡动脉图积分面积:R-R间期<600ms组最小,R-R间期600~1000ms组居中,R-R间期>1000ms组最大,(P<0.05);3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律失常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与联律间期长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冠心病、高血压探讨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高血压及无基础心血管病的房性早搏患者62例,根据房性早搏提前率将患者分为提前率小于20%组18例、20%~40%组20例和大于40%组24例。所有患者均行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查,比较所有患者房性早搏时及房性早搏前、后第1个窦性心搏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结合基础疾病对3组患者的房性早搏血流动力学变化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房性早搏时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数(SI)、主动脉血管顺应性(AC)、每搏作功(SW)、搏功指数(SWI)、心缩力指数(HI)均最小,房性早搏前第1个窦性心搏居中,房性早搏后第1个窦性心搏最大(P<0.05)。房性早搏心搏出量、心搏指数、主动脉血管顺应性、每搏作功、搏功指数、心缩力指数降低程度在提前率小于20%组最小,20%~40%组居中,>40%组最大(P<0.05)。提前率小于20%组有冠心病、高血压尤其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所占的百分比最低,20%~40%组居中,>40%组最高(P<0.05)。结论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在合并基础心血管病的房性早搏患者中房性早搏提前率相对较大,且房性早搏提前率越大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
<正>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上行系Ⅱ导联,下行系Ⅰ、Ⅱ、Ⅲ、aVL、aVF、V_1、V_5导联的记录。图中窦性心搏的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相随窦性心搏之后0.52s处,均可见提前出现的形态、时间正常的QRS波群。继之上行在较长的代偿间歇中可见一未下传的窦性P波。从而形成室性早搏二联律。讨论本图为窭性心搏与异位心搏形成二联律。但窦性心搏的QRS波群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组阻滞型,而异位早搏的QRS波群却呈室上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人室性早搏对心脏排出和充盈的血液动力学文化的影响。方法:对35例室性早搏患者用脉冲多普勒心动图分别记录二尖瓣口及主动脉瓣口的血流频谱,同时用Ⅱ导联心电图在超声视屏上同步显示,分别测量室性早搏前正常心动周期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流速积分(NMVI和NAVI),定性早搏时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的流速积分(EMVI和EAVI),及代偿心搏(室性早搏后)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瓣口的流速积分(PMVI和PAVI),室性早搏提前指数为T—R1/R-R。结果:EMVI和EAVI明显低于NMVI和NAVI,PMVI和PAVI显著高于NMVI和NAVI,但仅代偿47%和44%。室性早搏提前指数T-R1/R-R与室性早搏排血比值(EAVI/NAVI)及室性早搏充盈比值(EMVI/NMVI)呈良好相关。结论:定性早搏时心搏量和充盈量明显下降,室性早搏时的心搏量和充盈量的减少较平原人室早时为少,而室早后的代偿能力却较强,但过早的、过频的室早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35名室早病人早搏及其前后心搏的每搏量进行了测定,旨在观察室早后第一个窦性搏动的收缩性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室早后第一个窦性搏动的每搏量较室早前窦性搏动的每搏量显著增高;室早后第一个窦性搏动比室早前窦性搏动每搏量增加的百分率与室早的联律间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9,P〈0.05),同代偿间期的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频发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或V表示 )的例子中 ,早搏常常在心电图上与窦性QRS波群形成固定的联律关系。即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被称为反复型室性心律不齐(repeatedpatternventriculararrhythmia ,RPVA) [1 ]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早搏周期之间含有窦性QRS的心搏数目不等 ,导致早搏联律不断变化 ,即二联律转为三联律或四、五联律等 ,或互相转换 ,或无规律的出现。这种联律的变更可能是随心率变化而变化 ,更可能是随折返不应期时期的改变而变化[1 ] 。另一方面 ,在隐匿性二联律中 ,除了折返机制外 ,Kinoshita等[2 ] 认为受阻的冲动的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频发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或V表示 )的例子中 ,早搏常常在心电图上与窦性QRS波群形成固定的联律关系。即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被称为反复型室性心律不齐(repeatedpatternventriculararrhythmia ,RPVA) [1 ]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早搏周期之间含有窦性QRS的心搏数目不等 ,导致早搏联律不断变化 ,即二联律转为三联律或四、五联律等 ,或互相转换 ,或无规律的出现。这种联律的变更可能是随心率变化而变化 ,更可能是随折返不应期时期的改变而变化[1 ] 。另一方面 ,在隐匿性二联律中 ,除了折返机制外 ,Kinoshita等[2 ] 认为受阻的…  相似文献   

10.
除房室结对冲动传导可具有纵形分离性质外,引起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心内折返通路也有室内微折返通路纵形分离存在的可能性,并用来解释连发室性早搏发生的机制【门。以下结合病例加以论述。患者,男,33岁。心肺未见明显异常,ECG(图IB)示:窦性加异位节律,窦性R-R间期之差为0.2()>0.16s,为实性心律不齐。此外,全片(图IA,B)可见多数提前出现的,其前无P波的宽大畸形QRS-T波群(为室性早搏,或由其形成的室性早搏连发,短阵室速),其与窦性心动联律间期不固定,时间长短可分为2类,短的0.40-0.428,长的0.55-0.6…  相似文献   

11.
乙胺碘呋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近期疗效显著,但国内对小儿病例报告较少。我院儿科1983年9月至1984年10月对31例心律失常的患儿用乙胺碘呋酮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不同疗程的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心率及心电图参数的改变。方法时135例经心电图及临床确诊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分为长疗程组(用药3个月)76例,短疗程组(用药2周)59例。剂量从300mg/d开始,不超过600mg/d。分析普罗帕酮疗程与疗效、复发率的关系、不良反应、心率、心电图参数的改变。结果长疗程组及短疗程组有效率分别为76.32%和59.32%(P<0.05);长疗程组及短疗程组停药后随访观察1年。1~6个月、7~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0.35%、65.71%和13.79%、82.86%(P值均<0.005);同组内普罗帕酮不同剂量范围对复发率无明显影响(P>0.05),组间相同或不同剂量范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5);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7%,其中与心脏有关的占2.22%;长疗程组用药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延长,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绝大多数为正常范围内的延长。结论普罗帕酮长疗程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效果佳,长期观察复发率低,安全度高。因此,普罗帕酮长疗程用药可推荐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片剂对良性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7例良性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47);治疗组予以门冬氨酸钾镁片剂2片/次,每日3次,对照组予以维生素B 110mg/次,每日3次,共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组室性早搏显著减少,自觉症状明显减轻(P<0.01).结论门冬氨酸钾镁片剂对良性室性早搏具有明确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400例老年前期和135例老年期冠心病、可疑冠心病及正常人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和室上性早搏的检出情况,认为老年人早搏多见,单凭早搏诊断冠心病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黄芪颗粒治疗心肌炎伴室上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心肌炎伴有室上性早搏患者144例分为3组.对照组50例,仅予辅酶Q10Omg,每日3次;普罗帕酮组45例,在应用辅酶Q基础上予以普罗帕酮150mg,每日3次: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黄芪颗粒治疗组49例,在辅酶Q基础上联合应用参松养心胶囊3粒,每日3次,以及黄芪颗粒15岛每日2次。治疗3个月,观察室上性早搏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黄芪颗粒治疗组治疗室上性早搏总有效率79.59%,显著高于对照组(24.00%,P〈O.01),而与普罗帕酮组(8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26.00%,P〈0.01)及普罗帕酮组(46.67%,P〈O.01);不良反应发生率6.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2%,P〉0.05).而显著低于普罗帕酮组(22.22%,P〈O.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黄芪颗粒治疗心肌炎伴室上性早搏疗效佳,与普罗帕酮疗效相近,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平板运动试验与放射性核素检查结果相对照,对8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在运动试验期间引起的室上性早搏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运动试验期间引起的室上性早搏ST段压低幅度大于其前窦性心搏ST段压低的幅度,是心肌缺血的敏感标志。且二者差值的大小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此情况亦见于在运动试验中表现为假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从而增加了运动试验在检测冠心病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稳心颗粒与比索洛尔对心率增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随机将24 h总心率大于11万次心搏的功能性室性早搏分为稳心颗粒组、比索洛尔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均为40例。稳心颗粒组口服稳心颗粒1包(9 g)/次,3次/d;比索洛尔组口服比索洛尔5 mg/次,1次/d;联合用药组按上述剂量两药合用,三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总心率、临床症状、室性早搏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稳心颗粒组、比索洛尔组、联合用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5%、72.5%、92.5%;临床症状改善率稳心颗粒组、比索洛尔组、联合用药组分别为82.5%、57.5%、90.0%。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心率增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疗效与比索洛尔相似,但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比索洛尔组(P<0.05),若两药合用,降低总心率、治疗室性早搏及改善临床症状均优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8.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步长稳心颗粒)60例和对照组(胺碘酮)52例,治疗4周,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的疗效与胺碘酮相当,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病因室性早搏(VP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心功能NYHAI~III级的VPB患者164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按2∶1分为治疗组(108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慢心律150mg,每日3次,疗程4周。观察2组患者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率及安全性。并分析比较有器质性病因VPB亚组和无器质性病因VPB亚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症状改善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症状改善率55.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对无器质性病因的VPB,治疗组对症状改善和早搏次数的控制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1.2%对47.6%,P<0.05;85.3%对57.1%,P<0.05);对有器质性病因的VPB,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94.6%对60.0%,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不同病因的室性早搏有明显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临床有效治疗治方法。[方法]87例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48例,采用胺碘酮治疗;普罗帕酮组39例采用普罗帕酮治疗。[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数为39例(显效27例 有效12例),无效例数为6例。普罗帕酮组总有效例数为28例(显效13例 有效16例),无效例数为10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1.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显示出胺碘酮用于治疗器质性室性早搏时与普罗帕酮对比有更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