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ACS患者入院第1天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d),第2天起服用维持剂量(75mg/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共服用1年。检测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前和服用后24h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根据IPA将患者分为对氯吡格雷无反应组、低反应组和反应组。分别在服药第1、3、6、12个月末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出现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急性和亚急性支架血栓、再发ACS和缺血性中风)的情况。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3组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0例ACS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11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6.1±7.8)岁。氯吡格雷无反应组53例、低反应组46例、反应组91例。3组患者性别构成、合并危险因素及合并用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无反应组平均年龄[(69.1±7.8)岁]大于反应组[(64.3±7.4)岁](P〈0.05),无反应组1、3、6、12个月再发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11.3%(6/53)、20.8%(11/53)、22.6%(12/53)、35.8%(19/53)]均明显高于反应组[1.1%(1/91)、1.1%(1/91)、2.2%(2/91)、9.9%(9/91)](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无反应组再发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反应组(P〈0.05)与反应组(P〈0.01)。结论ACS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可能有关。对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检测MAR与IPA,以减少或避免发生再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5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6年,症状加重1周。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左房顶线性、二尖瓣峡部和冠状窦口内及心房内碎裂电位消融,术后仍为房颤,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等治疗,半年后因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急诊植入支架1枚,4天后心律变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心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与肾功能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01例受试者分为心衰组(61例)和对照组(40例),予基本问卷调查、体检、生化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①心衰组心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及血尿酸(UA)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心衰组合并肾功能异常者的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心衰组心功能Ⅳ级者较Ⅱ级、Ⅲ级者更易合并肾功能异常(P<0.05,P<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心衰组UA与SCr、BUN、LVEDD、LAD,BUN与SCr、LVEDD、LAD,SCr与LVEDD、LAD呈正相关(P<0.05);而BUN与舒张压、LVEF,eGFR与年龄、SCr、BUN、LAD呈负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分别调整心衰组年龄、性别等因素后,UA与LVEDD(r=0.4542,P=0.004),LAD(r=0.4600,P=0.004),BUN与LVEF(r=-0.3644,P=0.023)及SCr与LA...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95年北海口岸巡回医疗服务及诊病情况,共服务108名患者,患者来自17个国家,外籍人员占94.4%,主要以男性为主,占95.4%,病种涉及30种,其中检出性传播疾病8例,肺结核1例,对本资料按年龄、国籍、病种分类并进行分析讨论,并阐明巡回医疗是发现传染病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冠心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PCI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术后仍需对危险因素加强控制,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研究显示,随着患者出院时间的延长,对医生的嘱咐逐渐淡忘,遵医行为及健康行为依从性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1].因此,我们对2012年1月-6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来强化PCI术后管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颁布了新的晕厥诊断和管理指南,新指南强调以患者为导向,核心目标是减少晕厥再发和危及生命的后果,重点是如何管理和治疗,由此提出需要由多个学科共同制订晕厥的诊断和临床处理策略。新指南提出晕厥患者从急诊科开始的处理路径,将晕厥急诊评估的危险因素分为低危因素和高危因素,从是否存在导致晕厥的严重疾病、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程度以及是否应该住院等方面进行评估,倡导临床建立晕厥门诊,以达到减少住院,减少漏诊和误诊,高度关注路径和机构问题,达到优化晕厥诊断流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水平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6月在我院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连续冠心病患者448例,按有无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41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07例),测定血脂、白细胞(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血浆hs-CRP水平、WBC计数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高,总狭窄指数高,单支病变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水平、WBC计数升高是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炎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维持性血透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3例,在适当水化和强化透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行CAG和/或介入治疗。结果 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例,双支病变1例,CAG同时植入支架;3支弥漫性病变1例,预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CABG)术。术后随访8个月,患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肾功能无恶化。等待搭桥病例,在等待手术中死亡(造影后2周)。结论 对血液透析患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即手术1周后出现血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从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10例中有5例发生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1.6%,占整个急性期囊袋出血的35.7%。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较低,与病人的一般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等因素对接受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患者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术(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成功的房颤患者,随访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基线疾病状态、睡眠质量等因素与房颤复发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27±5.29)个月。确诊房颤复发25例(24.5%),未复发77例。复发组、未复发组间左心房内径(LAD)、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房颤类型及睡眠效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效率是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88,95%CI=1.034~2.75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睡眠效率得分>0.5为预测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最佳界点,曲线下面积(AUC)为0.671(95%CI=0.554~0.778),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51.9%。结论 睡眠效率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效率得分>0.5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