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余芳  张唐法 《中国康复》2011,26(5):333-335
目的:探讨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方法: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B组配合体针治疗,A组体针结合当归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治疗20d后,TCD检测病灶侧大脑前动脉(ACA)和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显示,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A组高于B组(均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23.3%、96.7%与10.0%、83.3%,P〈0.01)。结论:体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提高临床疗效,且疗效与TCD检测的Vm呈正相关,提示TCD可作为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脑供血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早期及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60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31例和B组29例,均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肌电生物反馈及动静态平衡仪训练;B组以被动训练为主,辅以器具的应用。2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4、8周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表(FI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BBS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P〈0.05和0.01);治疗8周后A组与治疗4周时比较继续上升(P〈0.01),而B组上升不明显,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系统康复治疗能更明显地改善早期及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行微创椎管减压术对老年椎管狭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老年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58例,施以显微内窥镜行微创椎管减压术治疗,B组21例,进行开放手术治疗,C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1mo。于治疗前及治疗1mo末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定生活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mo后随访A组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各因子评分均有所提高,并显著高于C组(P〈0.05或0.01),而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和社会功能因子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1)。A、B两组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及A组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A组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1),A、B两组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显微内窥镜下行椎管减压术能改善老年椎管狭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乔蕾  李擎  杨坚 《中国康复》2014,29(2):103-104
目的:探讨自我强化主动活动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独立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9例随机分为传统时间康复组(A组)24例和自我强化康复组(B组)25例,2组均进行8周的个体化主动康复治疗,B组增加除传统治疗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主动活动,2组均采用综合功能评定(FCA)和生存质量(WHOQOL-BREF)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CA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总分及WHOQOL-BREF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且B组更高于A组(P<0.01),结论:自我强化主动康复治疗能更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的 FCA总分,生存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黄晶 《护理研究》2009,23(7):1733-1735
[目的]观察疾病不确定感对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治疗依从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07例急性脑卒中缡人接受Missal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定及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治疗,治疗前后评定病人的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指标;治疗后评定治疗依从性。依据疾病不确定感平均得分(98.51分)分为低分组(〈98.51分,56例)和高分组(≥98.51分,51例),统计分析两组FMA、MBI及治疗依从性。[结果]低分组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依从性、综合治疗依从性、改变生活方式依从性评分和依从性总分均明显高于高分组;两组病人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FMA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低分组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FMA总分也明显高于高分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MBI各分项评分和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低分组的排便、修饰、如厕、进食、活动、穿衣等评分和MBI总分也明显高于高分组(P〈0.01或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是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和康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5例。A组针刺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治疗;B组采用Brunnstrom促通技术训练;C组两项结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临床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Barthel指数(BI)积分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治疗21 d后,FMA及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FMA积分,B、C组上肢高于A组(P0.05);A、C组下肢高于B组(P0.05);BI积分,C组高于A、B组(P0.01)。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B组(40.0%与13.3%、13.3%;86.7%与73.3%、66.7%,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手法按摩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法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力及继发症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66例,分为康复组87例和对照组79例,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同时进行手法穴位按摩及康复护理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FMA)评定2组的运动功能、肌力改善情况及继发症的下降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康复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恢复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并发肩关节半脱位及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结论:手法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8.
TENS配合PNF治疗脑卒中后踝跖屈内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配合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踝跖屈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8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踝跖屈内翻,随机分为A、B2组各24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关节被动运动及Bobath疗法等。A组同时增加TENS及PNF。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及Berg评定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腓肠肌痉挛程度。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I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CSS评分明显下降(P〈0.01、0.05);2组间比较A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TENS配合PNF治疗脑卒中后踝跖屈内翻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腓肠肌痉挛,促进正常步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病程〈2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40例,按急性期常规处理的同时均进行促通技术为主的治疗方法,A组并增加分期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指数(FMA)和脑卒中病损评估法(SIAS)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FM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A组优于B组(P〈0.01)。SI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A组显著提高(P〈0.01),B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分期针刺配合促通技术可以显著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朱燕  丁莹  强乙  吴云鹏  秦蓓瑛 《中国康复》2011,26(3):174-176
目的:研究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均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有氧运动训练;A组配合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即屈肘角速度为210°/s,伸肘角速度为60/°s,10个肘屈伸动作为一轮,每日3-4轮,每周3次。治疗前后使用BIODEXⅢ等速仪检测2组患者肘屈伸的各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各生物力学指标2组均有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FMA积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组高于B组(均P〈0.05);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2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肌力训练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醒脑开窍针法与循经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雪梅  江小荣 《中国康复》2009,24(4):239-24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与循经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360例,随机分为A、B、C3组各120例,均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同时A组增加中医的醒脑开窍针法及循经按摩;B组加中医常规针刺及循经按摩。治疗前后3组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评定肢体功能和Barthel指数(BI)评定ADL。结果:治疗60d后,3组FAM和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3组间比较,A组明显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均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法与循经按摩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周开斌 《中国康复》2012,27(2):93-9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各26例,均给予Bobath法、运动再学习、Rood技术等常规运动及感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穴位注射等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FMA)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40d后,2组FMA评分感觉及运动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31%、76.92%,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综合治疗不仅有利于感觉功能恢复,而且对提高运动功能及改善血液黏稠度均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永林 《中国康复》2013,28(1):17-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扬  陈为安  毕涌  张旭 《中国康复》2014,29(3):167-16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基础训练、言语训练、针灸等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来筛选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 HAMD评分、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NIH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 HAMD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FM A及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感染、晚就诊、未实施早期康复训练、NIHSS评分低均为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后,可改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防治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重建及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加用项针疗法和电刺激。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并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之间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重建和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因脑卒中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偏瘫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不同阶段的神经功能障碍评价(MESSS)得分及QL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3个月与出院后1个月与入院时MESSS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入院后3个月与出院后1个月MES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分显著高于入院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家庭支持外,出院后观察组的Q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命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加用针刺治疗,康针组同时加用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用Fugl-Meyer法(FMA)评定其偏瘫肢体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针组〉针刺组〉药物组(均P〈0.01)。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康针组总有效率〉针刺组〉药物组(P〈0.05,0.01)。结论:药物、针刺和康复训练3种治疗方式联合运用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9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FMA、BBS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神形动静平衡护理观指导下进行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并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在神形动静平衡中医护理观指导下的康复护理。入院后24 h及出院前24 h进行简式Fugl-Meyer评分,观察肢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疗程结束观察组肢体运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形动静平衡护理观指导下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情志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68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情志护理,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情志护理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状况,促进其心身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