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晚期患者临终期采用安宁疗护的效果分析及中期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肿瘤晚期患者86例,均处在临终期,使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主要使用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增加使用安宁疗护。结果:在实施护理之前,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忧郁自评量表(SDS)的得分是61.17分和57.63分,对照组是61.34分和57.82分;在实施护理工作和安宁疗护之后,研究组的得分是39.72分和41.13分,对照组是44.27分和47.23分;在中期生活质量评分当中,研究组的评分得分是88.6分,对照组是79.2分。结论:肿瘤晚期患者临终期采用安宁疗护能够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中期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生)对安宁疗护知识、能力和素养需求情况,为制订安宁疗护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安宁疗护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已完成临床实习的233名高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只有35.2%的护生对安宁疗护有所了解,52.8%的有照护终末期患者和失去亲人经历,58.8%的有安宁疗护培训需求。结论 实习后护生对安宁疗护认知水平较低,但对相关知识和技术学习需求较高。通过培训提升护生安宁疗护能力和素养,对培养认同安宁疗护理念、具备安宁疗护知识与能力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我科安宁疗护成员对肺癌晚期患者实施安宁疗护,让患者最终能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而又无遗憾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方法科室成立安宁疗护小组,由小组成员对患者实施安宁疗护措施,具体包括舒适护理、心理护理及个性化的照护,协助终末期患者积极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并帮助家属早日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结果此项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家属及社会的认同,收治的1例晚期肺癌患者在我们的关怀照护下安详地离开人间,家属平静接受患者死亡,对安宁疗护工作很满意。结论安宁疗护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高尚的人文关怀,但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践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及个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做好安宁疗护工作,充分显示安宁疗护的温暖和力量,从而使临终患者真正达到优逝,患者家属心灵得到抚慰。  相似文献   

4.
癌症是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癌症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痛苦及悲伤等不良情绪,包括面对生命消逝、失落、亲人分离以及迎接死亡的恐惧等,均会给患者造成难以承受的痛苦。安宁疗护则是医疗健康照顾人员和志愿者为患有不可治愈的严重疾病和终末期慢病的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全方位照护活动,旨在减轻其不适与痛苦,改善生活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本文通过国内文献回顾,概述近年来安宁疗护的发展及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具体实施内容,以期了解国内晚期癌症患者安宁疗护的现状水平,为今后医护人员开展安宁疗护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宁疗护对肿瘤癌痛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肿瘤癌痛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7例接受安宁疗护护理干预,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生命质量。结果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生命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晚期癌痛患者实施安宁疗护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癌痛,缓解其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安宁疗护在北京市起步不久,本研究通过对相关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北京市安宁疗护病房的运营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为今后安宁疗护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于2017年7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3家设有安宁疗护病房的医疗服务机构的5名医务人员进行面对面、半结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为安宁疗护的相关信息。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类、精简并总结出主题。结果 目前北京市各医院安宁疗护病房无统一的准入标准,患者以肿瘤晚期为主;患者选择安宁疗护时存在多种决策方式,医务人员会尽量让患者知情;安宁疗护给予缓解症状的治疗,放弃抢救生命的治疗;相关医疗报销无特殊项目,病房的床位供不应求;建设安宁疗护需要更多的投入,教育应是推广的着力点;社区与三级医院互为补充,转诊制度也应在安宁疗护中积极开展。结论 在北京市发展安宁疗护,需要得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维持安宁疗护病房的良性运营。制定合理的患者准入标准,促进安宁疗护规范发展。并且要重视教育在安宁疗护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对一般人群的早期死亡教育,以及专业人才在医学院校的培养。同时应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各自在安宁疗护中的优势,将转诊制度落实到安宁疗护中。  相似文献   

7.
安宁疗护是由多学科团队为患有不可治愈疾病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一项特殊的照护方式。照护团队为患者提供躯体、心理、社会、灵性的全面照护,并帮助家属减轻丧亲痛苦。国际上,转诊安宁疗护要求患者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同时根据患者需求和照护目标,选择最佳照护模式。通过对安宁疗护定义、服务对象、转诊过程、服务团队和内容、实施模式进行阐述,同时对比安宁疗护和缓和医疗的异同点,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安宁疗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疼痛管理干预对实施安宁疗护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4月大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安宁疗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疼痛管理,2组患者均护理2周。对比2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67.74%,高于对照组的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心理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个人存在、社会支持及整体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管理干预联合安宁疗护能够缓解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程度与负性情绪,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晚期癌症患者对疾病的接受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36例住院晚期癌症患者就有关疾病知情需求的6个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对疾病知情权及相关知识需求比较(P0.01),说明绝大多数患者希望告知自己的疾病及预后。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应了解晚期癌症患者对疾病预后及相关问题的需求,通过缓解症状、消除痛苦、减轻焦虑、接触患者心理和灵性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迎接安宁疗护的春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海南省护理人员安宁疗护态度及培训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科学规范的护理人员安宁疗护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安宁疗护态度及培训需求问卷,于2021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海南省14个市县45家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共1 819人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 789份,有效回收率为98.35%。护理人员安宁疗护态度得分为(88.13±12.10)分,标准分为70.4分,安宁疗护态度呈中等水平。护理人员培训需求得分为(26.96±5.16)分,标准分为89.87分,每个维度及条目需求均超过75.1%,培训需求高。职称、目前从事安宁疗护服务工作、愿意从事安宁疗护服务工作是安宁疗护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所在医院、目睹过临终患者或亲属死亡的过程、愿意从事安宁疗护服务工作是护理人员安宁疗护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目前海南省护理人员对安宁疗护持中等态度,对培训需求较高,面对临终患者压力大、症状管理是目前护理人员从事安宁疗护的主要障碍。护理管理者应结合现状,注重激发护士内在动机,加强培训护理人员安宁疗护理念,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针对性开展专业化、模块化技能实践和理论培训,以提升护理人员安宁疗护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北京市蒲黄榆社区居家安宁疗护实践经验,探讨社区居家安宁疗护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安宁疗护团队评估的安宁疗护准入病例及接受居家安宁疗护的病例。总结居家安宁疗护患者的临床特点、安宁疗护服务情况及离世地点。结论 蒲黄榆社区提供的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共24例,对象以恶性肿瘤患者为主(18例,75.0%),疼痛为最常见症状(12例,50.0%)。患者通过门诊、上门服务、微信随访多种形式接受安宁疗护服务。每例患者平均每周服务时长为(2.8±1.7)h。已离世的患者中57.9%(11/19)在家中离世。结论 蒲黄榆社区居家安宁疗护具有较稳定的患者来源,团队成员可提供多种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大部分有居家离世愿望的患者可实现居家离世,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政府主导下的安宁疗护在中国大陆地区逐步兴起,安宁疗护学术组织、学术会议逐渐增多,试点单位陆续启动,促进了安宁疗护的蓬勃发展。安宁疗护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本主义、身心社灵整体观和科学的死亡观,是最贴近医学本质的临床学科。因此,很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开设安宁疗护的相关课程,并把它作为专业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安宁疗护相关理念和知识,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通过梳理安宁疗护现状和需求以及医学院校开设安宁疗护相关课程的国内外现状,为中国开展安宁疗护医学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希望理论在安宁疗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家居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给予一般安宁家居照护;观察组49例,给予引入希望理论的安宁家居照护,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护理满意度评估表,研究通过引入希望理论的安宁家居照护服务后,病人的抑郁状态及病人的满意度情况。结果通过在安宁疗护中引入希望理论,观察组的非常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抑郁状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抑郁发生率,P0.05。结论安宁家居照护中引入希望理论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非常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民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程度和个人选择意愿,为安宁疗护的发展和推进提供决策依据,采取配额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11个区的1200名广州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69份,其中290人(29.9%)从未听过安宁疗护,18人(1.8%)非常了解安宁疗护,661人(68.3%)对安宁疗护有一定程度的认知;772人(79.7%)表示会选择安宁疗护,197人(20.3%)不愿选择安宁疗护。通过卡方检验得到女性、较高年龄、较高学历的居民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度更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接受过生死教育、死亡恐惧感高、月可支配收入高的居民愿意选择安宁疗护的概率更高。得出居民的安宁疗护认知普遍不足,但是选择在临终前接受安宁疗护的意愿较高,精神抚慰成为重点需求,家庭式安宁疗护服务前景广阔,提高安宁疗护认知、降低感知费用和提升心理慰藉服务将有利于安宁疗护工作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儿童肿瘤患者安宁疗护中家庭照护的现状、进展、主要内容及儿童肿瘤患者安宁疗护中家庭照护相关评估工具,综述国内外有关儿童肿瘤安宁疗护中家庭照护及其评估工具的相关文献,以安宁疗护中的家庭照护为切入点,探讨有效的家庭照护对于改善肿瘤患儿治疗效果、生命质量、预后以及其家人心理问题的影响,为持续完善儿童肿瘤患者的医院—家庭—社区的照护模式,发挥家庭在安宁疗护中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肿瘤患儿家庭照护的继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安宁疗护作为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保障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需求不断增加。安宁疗护需要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可提升人们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和理解,使更多的人了解、接纳并参与安宁疗护。随着安宁疗护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急需创新安宁疗护教育策略。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安宁疗护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安宁疗护通识创新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促进学员群体多元化、加强社会公众安宁疗护知识普及等方面提出安宁疗护通识创新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宁疗护是保障终末期患者善终权益,提升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新加坡安宁疗护发展迅猛,目前已逐步建成完善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并在最新发布的国家死亡质量排名中位于亚洲前列。本文通过梳理新加坡安宁疗护现状,公众宣教、人才培养、慈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最终提出我国应加强安宁疗护的社会认知、教育培养,发挥慈善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提高现有安宁疗护承载力,构建安宁疗护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以期达到实现终末期患者善终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28例腹盆腔癌症患者终末期的安宁疗护护理,便于指导安宁疗护临床实践。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28例腹盆腔癌症终末期患者,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多学科合作的安宁疗护共照团队护理,分别对患者实施症状管理、舒适护理、心理照护、死亡教育,对患者亲属实施哀伤辅导等。结果 总结安宁照护行为对其结局指标的影响,28例患者均制定预立医疗照护计划。通过症状管理,25例(89.28%)患者腹胀症状明显缓解,28例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NRS评分维持在0~3分,水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5例双下肢水肿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护理后无一例出现皮肤破溃和感染。25例(89.28%)患者在家属陪伴及医护见证下对生命末期治疗及护理、死亡地点的选择、抢救与否、遗体处置等事宜作出安排。临终治疗抉择:仅3例(10.71%)选择心肺复苏;1例(3.57%)选择气管插管;0例选择电击除颤和入住ICU病房;其中1例在安宁疗护共照团队协助下完成眼角膜捐献。结论 通过构建以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多学科合作的安宁疗护共照团队模式,可以提高腹盆腔癌症终末期患者舒适感,缓解症状,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期内给予患者安宁疗护,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入选的患者共50例,按照双盲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患者。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的评分明显更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在其临终期的护理干预内结合安宁疗护,能有效提高患者临终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终末期癌症安宁疗护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及需求,提高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为构建安宁疗护最佳实践照护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立意抽样法,对10名终末期癌症安宁疗护患者照顾者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和9个次主题,其中照护负担维度包括生活状况受到影响、心理负性体验明显,照护需求维度包括渴望专业的安宁疗护多学科团队、渴望获得照护相关知识与信息。结论终末期癌症安宁疗护患者照顾者肩负多重照护负担,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照顾者的重视,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中的主体作用与桥梁作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有温度的安宁照护服务,提高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及对患者的照护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