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目的:探究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10-12月本院收治的临床诊断高度近视63例(80只眼)患者分别进行B超检查与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后巩膜葡萄肿形态进行分型,分析各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弧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眼球前后径短于其他形态(P0.05)。62只眼发生后极部或黄斑区的视网膜劈裂。各形态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劈裂眼发生情况与发生位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发生与发生位置均存在相关性。结论:高度近视患者的后巩膜葡萄肿形态对于其视网膜劈裂的发生与发生的位置均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93年1月~1996年7月对单一后段玻璃体切割术与后段玻璃体切割加预防性巩膜环扎术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4例94只眼,男84例,女10例,年龄3~60岁。眼球挫伤、穿通伤致玻璃体积血34只眼,外伤性玻璃体混浊20只眼,球内异物28只眼,外伤性眼内炎12只眼。行单一后段玻璃体切割术51只眼,行后段玻璃体切割加预防性巩膜环扎术43只眼。术后采用眼底镜和B超确珍视网膜是否脱离。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者经本人同意后行二次手术。术…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因其特殊的病理改变,眼轴过长,球壁菲薄,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视网膜组织存在变性、裂孔等,使该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227例共1395只眼的 B 型超声诊断进行分析。其中眼内异物占20.29%;玻璃体积血15.56%;视网膜脱离12.76%;玻璃体机化膜形成10.25%;无晶体眼8.24%,视网膜母细胞瘤3.15%;眼球萎缩实变2.80%。较少见疾病有巩膜后葡萄肿、晶体后纤维增生、品状体脱位、玻璃体囊虫病、原始玻璃体残留组织增生症等。白内障术前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力286例(20.50,6),用 SRK-Ⅱ公式测算所需人工晶体屈光力平均值为+18.01D。分析了主要病种年龄、性别构成与临床发病特点的关系,并对 SRK-Ⅱ公式的实用价值及少见疾病的声象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研究,今后进行医源性干预高度近视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随访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行OCT检查,其中,高度近视继发的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患者25例50眼为劈裂组,高度近视眼无并发症患者15例30眼为无劈裂组,进行A超测眼轴、B超检查观察是否有后巩膜葡萄肿、眼底检查和OCT检查对测量中心凹处视网膜劈裂进行最大距离的测量。结果无劈裂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小于劈裂组患者,而发生红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少于劈裂组,无劈裂组为56.67%,劈裂组的发生率为80.0%。结论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患者的眼轴长度和劈裂距离具有相关性,另外后巩膜葡萄肿可能会对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原因、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57例(65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路手术治疗6个月后再脱离的16例患者(16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 首次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为2.44%.手术至再脱离的时间为6~45个月,平均(23.87±18.46)个月.16例再脱离患者中,11例出现新的裂孔,5例原裂孔再次裂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4例,C级10例,D级2例;15例接受再次手术,其中4例仍行巩膜外路手术,1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3例再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4~16个月,未出现新的脱离.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较低,原因可能为PVR的加重或玻璃体基底部的牵引.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再次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浸润式B超眼轴测量在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6月-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白内障手术者68例(103眼),根据眼轴长度分为2组:高度近视组(75眼),眼轴≥26.5mm;对照组(28眼),眼轴22mm-24mm。利用IOL-Master、A超和浸润式B超分别测量眼轴,术中利用IOL-Master数据计算结果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度数,利用A超和浸润式B超眼轴结果在网络平台上利用Barrett universalⅡ公式计算IOL度数。术后1个月随访,计算平均屈光度绝对误差(MAE)。结果 对照组中,IOL Master、A超及浸润式B超测量AL长度依次为22.91±0.62mm、22.83±1.21 mm和22.93±2.07 m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8,P=0.962)。三种方法术后MAE依次为0.24±0.54 D、0.44±0.61 D和0.40±0.72 D,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96,P=0.455)。高度近视组中,IOL Master、A超及浸润式B超测量AL长度依次为28.91±2.79mm、28.58±...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45例(46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视网膜脱离伴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3眼(D1级5眼,D2级6眼,D3级12眼).其中6眼单纯巩膜扣带术后未复位,巨大裂孔4眼,伴巩膜后葡萄肿的黄斑裂孔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6眼。眼外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9眼。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硅油眼内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43眼获解剖复位,成功率93.5%。成功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并发症高眼压6眼,白内障5眼,硅油乳化1眼。结论 玻璃体手术眼内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用5000cps以上的硅油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4—6月152例(201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分别进行海德堡频域OCT检查、眼科B超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对三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眼科B超阳性病例12眼(6%),包括视网膜脱离1例、后巩膜葡萄肿6例、玻璃体后脱离4例、玻璃体积血1例;眼底彩照56眼(27.8%)获取有价值图像,阳性病例21眼(10.4%),包括高度近视眼底9例、黄斑裂孔1例、老年黄斑变性5例、视网膜脱离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OCT获取有价值图像176眼(87%),阳性病例41眼(占20%),包括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脱离1例、老年黄斑变性15例、轻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改变8例、黄斑水肿11例、黄斑前膜3例、黄斑萎缩性改变2例。三种检查结果采用配对Х^2检验,P〈0.01。结论频域OCT对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的检出率高于眼底照相及眼科B超,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0.
黄斑部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其治疗方法首先是封闭裂孔。目前较广泛采用的是电凝黄斑裂孔加巩膜缩短术,这种手术对于一般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疗效较好,但对于有显著后巩膜葡萄肿或黄斑部有皱襞、玻璃体牵引及黄斑部裂孔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效果。方法:应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49例(49眼),其中眼外伤25例(25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9例(9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1例(1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例(2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例(1眼),老年性黄斑变性1例(1眼),49例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其中22眼联合视网膜光凝术,5眼联合硅油填充术,6眼行C3F8注气术,7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除1例因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力无明显提高外,其余48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6个月后复查视力0.1以上37例占75.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玻璃体手术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了12例12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病例,应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玻璃体腔内应用6mm长灌注针头,切除玻璃体,剥离视网膜前膜,气液交换,周边部下方裂孔置巩膜外填压,调整环扎带,玻璃体注气C3Fe15%。一例患者注入硅油。术前、术后常规全身激素用药。结果12例12只眼术中眼内压迅速重建,脉络膜下腔的液体经三个巩膜切口自行引流,脉络膜复位,无需另外的巩膜切口引流脉络膜下腔的液体,术后随访2~16个月,12只眼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未诱发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提示玻璃体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时是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原因、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7例(65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路手术治疗6个月后再脱离的16例患者(16眼)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为2.44%。手术至再脱离的时间为6~45个月,平均(23.87±18.46)个月。16例再脱离患者中,11例出现新的裂孔,5例原裂孔再次裂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4例,C级10例,D级2例;15例接受再次手术,其中4例仍行巩膜外路手术,1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3例再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4~16个月,未出现新的脱离。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较低,原因可能为PVR的加重或玻璃体基底部的牵引。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再次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睫状体复位联合玻璃体切割在治疗伴有睫状体脱离的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眼外伤患者27例,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所有外伤眼睫状体360°全周脱离,离断口的范围在3~5个钟点。术前视力光感~眼前手动,平均眼压(6.03±3.25)mmHg。伴随症状包括轻度角膜血染、外伤性扩瞳、前房积血、虹膜根部离断、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所有患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睫状体修补术,其它操作包括晶状体切除、虹膜离断口修补、视网膜复位或巩膜外穿刺放液等。结果术后UBM显示所有患眼睫状体复位。所有外伤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月平均眼压(19.33±5.05)mmHg。24眼(88.89%)屈光间质清晰,所有患眼随访期间视网膜、脉络膜在位。结论对于睫状体离断口范围超过2个钟点的复杂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睫状体修补术可有效恢复眼球的解剖结构,并保存有效的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及光凝治疗Coats病导致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9眼)因Coats病导致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入院患者,术前1周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放液、硅油眼内注入术,术中及术后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5~24个月。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9眼(100%),7眼保持术前视力,2眼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及光凝治疗Coats病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效果显著,并能有效保存及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来的56例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特征及治疗过程。结果:玻切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6.00%。56例中原始疾病包括玻璃体积血22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 retinopathy,PVR)20例,眼内异物10例,眼内炎4例。75.00%于术后1周内出现视网膜再脱离,64.29%由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引起。二次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割、经视网膜光凝、巩膜扣带环扎、长效气体及硅油充填术。最终81.00%视网膜复位、视力得到提高。结论:视网膜再脱离是玻璃体切割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表明视网膜再脱离的最主要原因是PV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40例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方式,观察其眼压、视力、视网膜复位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眼压升高,视力显著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可以解除玻璃体牵拉,及时发现眼球多部位病理变化,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伴有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的激光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多波长氪激光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32眼其中无伴视网膜脱离者20例20眼,伴视网膜浅脱者12例12眼,均行多波长视网膜激光治疗,2眼加行巩膜扣带术.术后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无再出血.结论 视网膜裂孔伴玻璃体积血甚至视网膜脱离时.及时行激光光凝封闲视网膜裂孔以及早期手术是争取良好视力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发育异常并发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本组8例(8眼)采用巩膜外环扎、玻璃体切割及眼内注入硅油术。结果:经3-12个月随访,术眼视网膜复位良好,屈光间质透明,硅油充填在位,8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眼球发育异常并发视网膜脱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