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期躯干或四肢带状疱疹老年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HZ)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HZ患者89例,分为对照组59例和联合组30例,2组均给予HZ的常规治疗,联合组还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比较2组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病率和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结果:出院3月后,对照组和联合组的PHN发生率分别为28.81%、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3个月时联合组的N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急性期躯干或四肢HZ老年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可降低PHN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围术期硬膜外腔输注利多卡因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细胞因子及皮质醇的影响。方法:36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 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组(Ⅰ组,n=12),全麻 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组(Ⅱ组,n=12)和全麻 术后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组(Ⅲ组,n=12)。分别于术前0.5 h、术后0h、24 h和48 h抽取血样测定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C)及血清皮质醇、TNF-αI、L-6浓度。同时记录体温(T)、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1)各组病人体温、心率变化均不明显(P>0.05);平均动脉压变化:Ⅱ组术后0 h及Ⅲ组术后0 h2、4 h较术前明显增高;白细胞计数变化:3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术后0 h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Ⅱ、Ⅲ组较Ⅰ组亦明显升高(P<0.01),随后均下降,术后24hⅢ组明显高于Ⅱ组;淋巴细胞计数变化:3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术后0h均较术前升高,其中Ⅱ、Ⅲ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术后24 h4、8 h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P<0.01)。(2)3组患者皮质醇术后0h均较术前升高,其中Ⅱ、Ⅲ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术后24 h4、8 h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P<0.01);3组TNF-α在各时点均逐渐上升,术后0 hⅡ组明显高于Ⅰ组,术后24 h4、8 hⅢ组明显高于Ⅰ组;3组IL-6水平术后0 h均为最高,其中Ⅰ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明显高于术前。(3)皮质醇与IL-6呈正相关(r=0.818,P<0.01)。结论:围术期硬膜外腔输注利多卡因可有效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同时保护机体免疫功能,且两者之间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CT 引导下四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持续硬膜外输注镇痛结合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的临床结果。 方法:32例四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采用硬膜外置管持续输注镇痛治疗,n=17)和联合治疗组(B组,采用持续硬膜外置管镇痛3—4周后行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3次,n=15),比较治疗前后7d、1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缓解率、生存质量评分(QOL)、麻木评分、肌力下降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1年,B组的VAS、QOL、疼痛缓解率均优于A组(P<0.05),同时A、B两组的麻木发生率和麻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无肌力下降发生。 结论:四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持续硬膜外镇痛结合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长期疗效高于单纯持续硬膜外镇痛,同时并不增加麻木及肌力下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头胎足月初产妇134例,其中86例采用分娩镇痛,宫口开大1~2 cm时使用分娩镇痛者为Ⅰ组(n=44),宫口开大3~4 cm时使用分娩镇痛者为Ⅱ组(n=42),另外未行分娩镇痛者为Ⅲ组(n=48).对比观察三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Ⅰ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明显短于Ⅱ、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Ⅱ组活跃期短于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Ⅱ组静脉滴注催产素率高于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自然分娩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分娩潜伏期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可及时有效地缓解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时间,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ASAⅡ~Ⅲ级择期老年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30例,浓度0.01μg/(kg·min),为Ⅰ组(n=30);浓度0.015μg/(kg·min),为Ⅱ组(n=30);浓度0.02μg/(kg·min),为Ⅲ组(n=30)。行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设定持续给药量为2mL/h,持续输注48h。PCIA为每次0.5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术后2、4、8、12、24、48h各时间段内的视觉模拟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患者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T/E)。结果:在术后2、4、8、12h时间段内Ⅱ、Ⅲ组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Ⅱ、Ⅲ组T/E比在2、4、8、12h时间段内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恶心、呕吐在3分级别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0.015μg/(kg·min)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6.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后膀胱痉挛性疼痛防治方法.方法:TUVP患者60例,术后病人按不同的解痉镇痛方法随机分成三组,Ⅰ组(对照组),当膀胱痉挛疼痛时肌注哌替啶1 mg/kg,阿托品0.01 mg/kg;Ⅱ组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间隔硬膜外腔注药镇痛,Ⅲ组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所有病人治疗时间为3 d,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间接评估镇痛效果,定时记录膀胱内压、膀胱痉挛次数及病人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发生率Ⅲ组、Ⅱ组、Ⅰ组分别为20%、45%、75%(P<0.05);术后36 h三组病人膀胱痉挛性疼痛发生次数为Ⅲ组<Ⅱ组<Ⅰ组(P<0.05),术后镇痛效果Ⅲ组>Ⅱ组>Ⅰ组(P<0.05);Ⅰ组病人术后3 d膀胱内压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病人,术后2 dⅡ组明显高于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病人术后尿液转清、拔尿管时间均明显早于Ⅰ组(P<0.05),Ⅰ组有2例病人因术后出血再手术.结论:TUVP后膀胱痉挛性疼痛临床防治方法中,硬膜外注药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肌注用药,应用PCEA模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是否对异丙酚注射痛有预防作用。方法:150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为五组。Ⅰ,Ⅱ,Ⅲ组患者在注射异丙酚前分别注射2 mL生理盐水2、mL 2%利多卡因、2 mL 100μg/kg氯胺酮,Ⅳ组患者注射相同剂量氯胺酮和异丙酚的混合液, Ⅴ组患者注射相同剂量的氯胺酮后3 min再注射异丙酚。在异丙酚的注射过程中,麻醉医师每隔5 s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记录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评分。结果:与Ⅰ组相比,Ⅱ和Ⅲ组患者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Ⅱ和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相比,Ⅳ和Ⅴ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100μg/kg氯胺酮后注射异丙酚能够明显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静脉、硬膜外及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脉3种镇痛方法用于胸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镇痛组(Ⅰ组)、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脉镇痛组(II组)及硬膜外镇痛组(Ⅲ组)。术后镇痛:Ⅰ组持续以2.5mL/h静脉泵入芬太尼(15mg/L)+咪唑安定(0.3g/L);Ⅱ组关胸前以2.5g/L布比卡因行切口及上下各2个肋间的肋间神经阻滞,术后以2.5mL/h持续静脉泵入芬太尼(10mg/L)+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3g/L);Ⅲ组以2.5mL/h持续硬膜外泵入1.8g/L布比卡因+芬太尼(3mg/L)+咪唑安定(0.2g/L)。患者术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行痛觉评分(VAS);测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FEV1)。结果:Ⅰ组术后3h及6hVAS明显高于Ⅱ组(P<0.05),术后0,3,6,12hVAS明显高于Ⅲ组(P<0.05,0.01);Ⅱ组术后12hVAS明显高于Ⅲ组(P<0.05);Ⅱ组术后3,6hFVC及FEV1显著高于Ⅰ组(P<0.01,0.05);Ⅲ组患者术后3hFVC、术后6,12hFVC和FEV1及术后24hFEV1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组患者术后0h的PaO2明显低于另外二组(P<0.05),而其PaCO2明显高于Ⅲ组(P<0.05)。结论:硬膜外输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或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注芬太尼用作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诺杨(Butophanol)在术后镇痛中几种常用方法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0例ASA Ⅰ、Ⅱ级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采用PCIA(Ⅰ、Ⅱ、Ⅲ组)和PCEA(Ⅳ、Ⅴ组)两种镇痛方式,镇痛配方为:Ⅰ组Butophanol 10mg+Tropisetron(托烷司琼)10mg;Ⅱ组Butophanol 5 mg+Tropisetron 10 mg;Ⅲ组Tropisetron 10 mg;Ⅳ组0.75%Naropine(罗哌卡因)150 mg+Tropisetron10 mg:Ⅴ组Butophanol 5 mg+0.75%Naropine 150 mg+Tropisetron 10 mg.记录术后6、12、24和48 h四组患者Ramesav(镇静)、VAS(镇痛)评分及Ⅳ、Ⅴ组Bromage(下肢运动)评分并进行比较,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同Ⅲ组相比.Ⅰ、Ⅱ组患者在各时段的VAS评分较低,Ramesay评分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Ⅱ组相比,Ⅰ组患者的VAS评分较低.Ramesay评分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Ⅰ组相比,Ⅴ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Ramesay评分则较低(P<0.05),Ⅳ和Ⅴ组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后者较低(P<0.05),Ramesay评分和Bromag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诺杨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术后镇痛,但镇静作用较强,需加强临床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高龄、大量脑出血患者两种微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大量脑出血(60~80 ml)的高龄患者(75~89岁)42例,采用单盲法,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患者行血肿腔额、颞分别钻孔,尿激酶生理盐水溶液持续血肿腔冲洗;对照组患者行血肿腔单纯颞部钻孔1个,间断尿激酶溶液冲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出院时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功能评定(ADL),后者按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最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血肿平均清除时间为48.42±3.5 h,对照组血肿平均清除时间为75.5±4.6 h;术后再出血: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均行开颅手术治疗;颅内感染发生率均为0;肺炎:治疗组10例,对照组11例;应激性溃疡:治疗组12例,对照组10例;出院时Barthel评分:治疗组: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8例,Ⅳ~Ⅴ级3例,放弃治疗3例,经随访患者死亡;对照组:Ⅰ级2例,Ⅱ级2例,级Ⅲ4例,Ⅳ~Ⅴ级8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2例,经随访患者死亡。6个月左右回访,日常生活功能评定(ADL),Barthel评分:治疗组: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6例,Ⅳ~Ⅴ级5例,死亡1例;对照组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Ⅴ级7例,死亡2例。结论对于高龄、大量脑出血患者,额、颞分别钻孔行尿激酶溶液持续冲洗治疗与单一颞部钻孔尿激酶溶液间断冲洗治疗,二者术后再出血、肺炎、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无显著差异,而前者血肿清除快,出院时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后者,但二者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功能评定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比洛酚酯联合利多卡因预防全麻拔管时应激和镇痛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Ⅰ)和观察组(Ⅱ、Ⅲ、Ⅳ),在手术开始缝皮时停麻醉药,各组给予利多卡因(1 mg/kg)和/或氟比洛酚酯(2 mg/kg),后具备拔管指针时拔管,记录麻醉前、拔管前、拔管后1、5和10 min的血压和心率,并计算收缩压和心率乘积(RPP),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麻醉前和拔管前的心率血压无显著差异,在拔管后1和5 minⅡ、Ⅳ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平稳(P<0.05),拔管后10 minⅢ、Ⅳ组患者较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而各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无差异。结论氟比洛酚酯联合利多卡因应用于全麻拔管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的预防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growth horlnone,GH)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eharide,LPS)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typeⅡcell,AEC Ⅱ)凋亡的口I能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成年雄性SD大鼠AECⅡ细胞,按如下方式分5组(每组8个复孔):I组:对照组(仅加DMEM培养基);Ⅱ组:LPS10ug/ml损伤组;Ⅲ组:GH1组(UPS 10 ug/ml+GH 50 ng/ml);Ⅳ组:GH2组(LPS 10 ug/ml+GH 100ng/ml);V组:GH3组(LPS 10 ug/ml+GH 200 ng/ml).IPS在其他试剂均加入并置37℃5%CO2培养箱培养1 h后再加入.培养24 h后,分别对AECⅡ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免疫组化法检测Fas蛋白表达.统计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Ⅱ~V组的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均明显高于I组(g凋亡率Ⅰ.Ⅱ=12.26,q坏死率Ⅰ,Ⅱ=18.34,q调亡率Ⅰ.Ⅲ=9.63,q坏死率Ⅰ.Ⅲ=5.75,q凋亡率I,Ⅳ=9.15,q坏死率Ⅰ,Ⅳ:5.39,q凋亡率Ⅰ.Ⅴ=10.87,q坏死率Ⅰ,Ⅴ=5.91,P<0.05).但Ⅲ~Ⅴ比Ⅱ组均有明显下降(q凋亡率Ⅱ,Ⅲ=15.24,q坏死率Ⅱ,Ⅲ=16.38,q凋亡率Ⅱ.Ⅳ=15.95,q坏死率Ⅱ.Ⅳ=16.95,q凋亡率Ⅱ.Ⅴ:14.57,q坏死率Ⅱ,Ⅴ=15.61,P<0.05).(2)Ⅱ~Ⅴ组Fas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qⅠ.Ⅱ=35.67,qⅠ,Ⅲ=14.32,qⅠ.Ⅳ=13.87,q Ⅰ,=26.16,P<0.05),但Ⅲ~V组Fas阳性率比Ⅱ组有明显降低(qⅡ,Ⅲ=12.54,qⅡ,Ⅳ=13.02,qⅡ,Ⅴ=6.96,P<0.05).结论 GH可能通过降低AECⅡ细胞的Fas抗原的表达而使LPS所诱导的AECⅡ细胞凋亡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库溴铵前处理既能有效抑制琥珀胆碱的肌震颤又对气管插管条件影响较小的最佳剂量。方法 100例择期手术全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各20例。Ⅰ组不用维库溴铵(对照组),其他4组(试验组)全麻诱导前2分钟静脉预注维库溴铵,剂量为Ⅱ组0.01 mg/kg,Ⅲ组0.02 mg/kg,Ⅳ组0.03 mg/kg,Ⅴ组0.04 mg/kg。观察各组肌震颤分级和气管插管条件分级。结果Ⅰ~Ⅳ组肌震颤发生率分别为100%、90%、15%、15%、10%;Ⅰ组有11例发生强烈的肌震颤,其他4组均无强烈的肌震颤发生;Ⅰ、Ⅱ组之间,Ⅲ、Ⅳ、Ⅴ组之间的肌震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Ⅴ组肌震颤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Ⅰ、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Ⅳ组分别有100%、95%、90%、55%、10%患者插管条件达3、4级;Ⅱ、Ⅲ组气管插管条件与Ⅰ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组气管插管条件均明显差于Ⅰ、Ⅱ、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02 mg/kg维库溴铵前处理既能有效抑制琥珀胆碱产生的肌震颤,又对气管插管条件无明显影响,是维库溴铵前处理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单独给予地佐辛或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对瑞芬太尼复合静脉全身麻醉术后痛觉超敏的影响.方法 拟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5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每组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Ⅰ组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Ⅱ组给予芬太尼1μg/kg,Ⅲ组和Ⅳ组分别给予地佐辛5 mg和10 mg,Ⅴ组给予地佐辛5 mg联合帕瑞昔布钠40 mg.观察比较苏醒期五组患者的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amsay)和疼痛评分(VAS)、不良反应(嗜睡、恶心、呕吐等).记录自停药至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Ⅱ组、Ⅳ组和Ⅴ组患者躁动和疼痛发生率均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Ⅱ组、Ⅳ组和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Ⅰ组、Ⅲ组和Ⅴ组(P<0.05).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五组比较,Ⅱ组和Ⅳ组稍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瑞昔布联合地佐辛能有效抑制瑞芬太尼复合全麻术后痛觉超敏,效果满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金属蛋白酶(MMP)和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的mRNA表达与椎间盘退行性变性(简称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椎间盘退变患者160例,依据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采用Pfirrmann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Ⅰ级组(30例)、Ⅱ级组(32例)、Ⅲ级组(35例)、Ⅳ级组(33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解放军208医院461临床部2008年2月-2010年10月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35例,其中非死亡患者994例(A组),死亡患者41例(B组);同期选取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377例作为对照组(C组).按年龄将A组分为Ⅰ、Ⅱ、Ⅲ组,将B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哌仑西平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抑制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周龄豚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单纯遮盖组(Ⅱ组)、哌仑西平组(Ⅲ组)与氯化钠组(Ⅳ组);各组右眼为观察眼,左眼为对照眼。6周后检测4组豚鼠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Ⅱ,Ⅳ组观察眼相对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DAT阳性细胞数和DAT蛋白表达Ⅱ,Ⅳ组明显低于Ⅰ,Ⅲ组(P<0.05),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仑西平能抑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展,阻止近视视网膜DAT表达水平下降,推测哌仑西平可能通过影响视网膜多巴胺系统而抑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冷冻联合高渗盐水提高对小鼠肝癌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H2 2肝癌小鼠随机分为 5组 :Ⅰ组为根治性冷冻组 ,Ⅱ组为姑息性冷冻组 ,Ⅲ组为高渗盐水注射组 ,Ⅳ组为姑息性冷冻联合高渗盐水治疗组 ,Ⅴ组为对照组。结果 Ⅰ、Ⅱ、Ⅲ、Ⅳ组均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抑瘤率分别为 99.7%、83.6 %、78.9%、99.3%,以上各组与Ⅴ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Ⅰ组与Ⅳ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冷冻与高渗盐水联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肝癌综合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镇痛给药途径用于术后患者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镇痛安全有效的用药最佳途径。方法:将我科住院需手术治疗的90例肝胆疾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在术后采用不同的镇痛给药途径,Ⅰ组为肌肉注射、Ⅱ组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Ⅲ组为微量输液泵。分别于术后6 h、24 h、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Ⅱ组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Ⅲ组微量输液泵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组肌肉注射(P〈0.01),Ⅱ组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组并发症多于Ⅰ组肌肉注射和Ⅲ组微量输液泵(P〈0.01)。结论:3种不同镇痛给药途径用于术后患者,经临床实践研究,其最佳给药途径为微量输液泵,因易操作、安全、不良反应少、可根据疼痛的程度及时调节有效剂量,患者易接受,是一种经济实用科学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电图M波潜伏期、MCV及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脑干听觉Ⅰ、Ⅱ级患者占比多于对照组,Ⅲ、Ⅳ级患者占比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脑电图Ⅰ~Ⅱ级患者占比多于对照组,Ⅳ~Ⅴ级患者占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减轻神经受损情况,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