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irbesartan,Ir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与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第3~5代HUVEC用于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κB弧单位p65、ICAM—1的表达程度。结果AngⅡ有效激活NF—κB并诱导HUVEC表达ICAM-1增加Irb预先孵胄2h能抑制NF—κB并减轻AngⅡ诱导的HUVEC ICAM-1表达。结论AngⅡ通过激活NF-κB使ICAM-1表达增加损伤血管内皮功能Irb能抑制NF-κB激活降低HUVEC ICAM-1表达,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这有可能减轻心血管疾病损伤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s)NF-κB的激活及血脂康干预后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2~3代用于实验。细胞用0.5%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分成七组;正常对照组、胰岛素组(100uI/ml)、Ang Ⅱ组(5×10-8mol/ml)、胰岛素+Ang Ⅱ组、胰岛素+血脂康组(150ug/ml)、Ang Ⅱ+血脂康组、胰岛素+Ang Ⅱ+血脂康组。加血脂康的各组,血脂康预先孵育2h,再加胰岛素或/和Ang Ⅱ共同孵育。在4h时间点上,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各组内皮细胞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活性。结果①胰岛素、Ang Ⅱ、胰岛素+Ang Ⅱ刺激4h后,内皮细胞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5.5±3、96.6±3、96.4±4,显著高于对照组(4.5±2)(P<0.05),血脂康几乎完全抑制胰岛素、Ang Ⅱ、胰岛素+Ang Ⅱ所致的NF-κBp65核易位阳性率的增加(7.3±3、6.9±46、.3±2)(P<0.05)。②胰岛素、Ang Ⅱ、胰岛素+Ang Ⅱ刺激4h后,内皮细胞NF-κB活性分别为6.55±0.53、7.23±0.36、10.29±0.69,显著高于对照组(3.26±0.37)(P<0.05);与单用胰岛素或Ang Ⅱ比,胰岛素+Ang II使NF-κB活性增加更明显(P<0.05);血脂康能明显抑制NF-κB的活性(4.44±0.49、3.98±0.24、5.02±0.39)(P<0.05)。结论胰岛素、Ang Ⅱ均能激活内皮细胞NF-κB,促进NF-κBp65的核易位,有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血脂康能抑制内皮细胞NF-κB的激活,具有调脂外的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脱氢表雄酮(DHE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氧化应激损伤中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干预作用。方法贴块法培养雄性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分四组A组(对照组)、B组(50μmol/LH2O2处理6h)、C组(50μmol/LH2O2 1nmol/LDHEA处理6h)和D组(50μmol/LH2O2 10nmol/LDHEA处理6h)。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核因子p65(NF-κBp65)核易位情况。结果B组VSMC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显著高于A组;而与B组相比,C组和D组VSMC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显著降低,其中D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DHEA能显著抑制H2O2引起VSMCNF-κB的激活,这可能是DHEA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核因子-κBp65反义寡核苷酸对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p65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肝星状细胞(HSC)NF-κB活性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HSC,用锥虫蓝染色法和电泳迁移位移试验(EMSA)分别检测NF-κBp65 ASODN对HSC毒性和NF-leB活性的影响,RT-PCR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对IL-6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ASODN在0.001~1.0μmol/L浓度时,对体外培养的HSC无明显毒性.HSC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后,NF-κB活性增强,在0.001~1.0μmol/L的ASODN作用后,NF-κB活性明显减弱.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转染ASODN(0.001~1.0μmol/L)后,TNF-α诱导HSC的IL-6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亦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ASODN能特异性降低NF-κB活性,同时减少HSC的IL-6表达,为其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Ⅱ是否能通过核因子(NF)-κB途径调节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mRNA的表达。方法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48 h并使其转化为巨噬细胞,用CD68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第一组:对照组、AngⅡ1×10~(-8)mol/L组、AngⅡ1×10~(-7)mol/L组、AngⅡ1×10-6mol/L组、AngⅡ1×10~(-5)mol/L组。第二组:对照组、AngⅡ(1×10(-6)mol/L)组、AngⅡ(1×10~(-6)mol/L)+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PDTC)组、PDTC组。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第一组细胞核内NF-κB的表达。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第二组巨噬细胞MIF mRNA的表达。结果 Western印迹随着AngⅡ浓度的升高,NF-κBp65的表达逐渐增强。Real time RT-PCR:AngⅡ组MIF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给予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后,由AngⅡ诱导的MIF 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AngⅡ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MIF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NF—κB在单核细胞中的活化过程。结果:厄贝沙坦(10^-8mol/L-10^-6mol/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单核细胞TNF—α合成,10^-6mol/L厄贝沙坦能明显抑制NF—κB在单核细胞中活化。结论:厄贝沙坦能抑制LPS诱导的单核细胞的炎性反应,且这种抑制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NF一出的活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 (Irb)对脂多糖 (LPS)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VEC)核因子 κB(NF κB)激活与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 3~ 5代HUVEC用于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 κB亚单位p6 5、ICAM 1的表达程度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液上清TNF α浓度。 结果 :LPS有效激活NF κB并诱导HU VEC表达TNF α、ICAM 1增加 ;Irb预先孵育 2h能抑制NF κB并减轻LPS诱导的HUVECTNF α和ICAM 1表达。结论 :LPS可能通过激活NF κB使TNF α、ICAM 1表达增加损伤血管内皮功能 ;Irb能保护因感染而致心血管疾病中的血管内皮功能 ,至少部分通过抑制NF κB这一途径而降低血管内皮TNF α、ICAM 1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细胞炎症反应及凋亡。方法将H9C2细胞分为:对照(Con)组(5.5 mmol/L葡萄糖)、甘露醇(Man)组(5.5 mmol/L葡萄糖+27.5 mmol/L甘露醇)、二甲基亚砜(DMSO)组(5.5 mmol/L葡萄糖+1‰二甲基亚砜)、高糖(HG)组(33 mmol/L葡萄糖)、厄贝沙坦(Ir)组(33 mmol/L葡萄糖+1μmol/L厄贝沙坦),每组3个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TNF-α、Bax、Bcl-2 mRNA;核转录因子κB(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Ir组低于高糖诱导的Bax[(50.31±2.18)vs(61.96±4.08)]、IL-6[(7.67±1.53)vs(25.33±4.16)]、MCP-1[(26.67±6.11)vs(43.33±3.06)]、TNF-α[(35.33±3.06)vs(44.67±4.16)]、NF-κB[(2.19±0.52)vs(3.58±0.53)]及caspase-3[(2.28±0.10)vs(2.86±0.12)]表达及细胞凋亡[(10.73±1.78)vs(16.46±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调高糖抑制的Bcl-2[(0.62±0.04)vs(0.45±0.06)]的表达(P0.05)。结论厄贝沙坦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可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细胞炎症反应及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对蛋白激酶-α(PKC-α)和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抑制VSMC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的VSMC,给予单纯1.5×10-3mol/L葛根素处理2 h(P组)、单纯10-8mol/L AngⅡ处理24 h(A组)和1.5×10-3mol/L葛根素预处理2 h后再加10-8mol/L AngⅡ处理24 h(P A组)刺激后,四氮唑盐法检测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PKC-α和NF-κB的表达.结果:对照组、P组、A组、P A组VSMC增殖的A值分别为0.178±0.017、0.198±0.028、0.373±0.017和0.286±0.024.与对照组比较,A组和P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P A组VSMC中PKC-α、NF-κB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均P<0.05);P A组较A组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葛根素可通过下调PKC-α和NF-κB的表达来抑制AngⅡ引起的VSM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THP-1源性泡沫细胞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表达的影响及在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方法:THP-1源性泡沫细胞分别给予10-5mol/LAngⅡ(AngⅡ组)、10μmol/LNF-κB特异性抑制剂TPCK预孵(TPCK组)。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泡沫细胞内NF-κB的活化程度。通过透射电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酶化学法,检测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利用闪烁计数法测量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免疫印迹法半定量分析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结果:TPCK组NF-κB活化核易位则无明显高峰,维持在较低的水平。TPCK组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较AngⅡ组降低24.1%(P<0.05),胆固醇流出率较AngⅡ组显著升高41.1%(P<0.05),ABCA1mR-NA和蛋白表达较AngⅡ组升高30%和19%(P<0.05)。结论:AngⅡ可经NF-κB介导下调THP-1源性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致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增加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N-乙酰半胱氨酸对肝星状细胞核因子κB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阐明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星状细胞(HSC)核因子κB(NF-κB)结合活性和环氧合酶 2(COX-2)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 HSC-T6 细胞株,MTT法检测 NAC对HSC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别予NAC(1 mmol/L)处理 1 h;NAC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联合干预(先予 NAC处理1 h,再予TNFα干预1 h);TNFα100 ng/ml处理1 h。凝胶电泳移动抑制实验检测NF κB的结合活性。免疫蛋白质印迹检测相应的胞质内NF-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免疫组化观察 HSC-T6NF-κB表达的核转移。激光共聚焦检测NAC对 HSC-T6 中 COX-2 表达的影响。结果 NAC对 HSC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NFα可诱导 NF-κB结合活性,而 NAC可显著抑制 TNFα诱导的 NF-κB结合活性。TNFα处理后 IκBα表达减弱,NAC处理后 IκBα表达增强。TNFα刺激 1 h后,NF κB表达从细胞质转移至细胞核内。NAC预处理后再予TNFα刺激,NF κB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很少发生核转移。HSC T6经TNFα处理后细胞内COX 2表达明显高于NAC和TNFα联合处理组以及正常对照组(P<0.05);NAC和TNFα联合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NAC可抑制HSC增殖,抑制HSC-NF κB结合活性和COX-2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对肠上皮细胞应激反应后核因子(NF)-κB DNA结合活性、细胞胞质核因子抑制蛋白κB(IκB)、细胞胞核NF-κB p65的表达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8等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经培养的肠上皮Lovo细胞分为5组,分别经LPS( 100 ng/ml)、H2O2( 200 μmol/L)直接刺激3h以及经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30 μg/ml)预孵30 min后再予LPS( 100 ng/ml)、H2O2刺激(200 μmol/L)刺激3h,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方法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胞质IκB和细胞胞核NF-κBp65的表达;RT- PCR方法检测TNF-α、IL-1β、IL-8等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LPS和H2O2刺激后,细胞表现出较高的NF-κB DNA结合活性[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6.20±0.35)倍和(4.16±0.52)倍]和细胞胞核NF-κB p65的表达[分别为(0.64±0.05)和(0.67±0.06)],而细胞胞质IxB的表达则较弱[分别为(0.28±0.10)和(0.39±0.12)];以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预孵后,前二者活性明显降低,而后者的表达明显增强;LPS和H2O2处理后,TNF-α、IL-1β、IL-8等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LPS处理组分别为(0.92±0.10)、(0.38±0.03)、(1.44±0.25),H2O2处理组分别为(0.89±0.13)、(0.36±0.06)、(1.42±0.18)],而粘附素预孵后则可显著降低它们的表达水平.NF-κB DNA结合活性与TNF-α、IL-1β、IL-8三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对LPS和H2O2诱导的肠上皮细胞NF-κB DNA结合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NF-κB的活化可能与TNF-α、IL-1β和IL-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50(GBE50)对脂多糖激活的心肌细胞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及血管紧张素原(ATG)、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表达的影响,探讨GBE50防治左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NRVM),分4组:1)对照组:DMEM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干预因素;2)脂多糖组:DMEM培养基中加入脂多糖1mg/L;3)脂多糖+GBE50组:预先加入GBE5080mg/L,1h后加入脂多糖1mg/L;4)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预先加入咖啡酸苯乙酯20mg/L30min后加入脂多糖1mg/L。干预24h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NF-κBp65核易位情况;RT—PCR检测TLR4、ATG及AT1R、心肌肌球蛋白重链肛MHCmRNA的表达情况,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含量。结果LPS刺激下NRVM TLR4mR—NA明显升高(P〈O.01),NF-κBp65核易位增多(P〈0.01),ATG和AT1R、心肌肌球蛋白重链p—MHCmRNA表达以及细胞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O.01)。GBE50与咖啡酸苯乙酯能明显抑制NF-κBp65核易位,同时抑制LPS诱导的TLR4、ATG和AT1Rβ-MHCmRNA表达上调以及细胞蛋白含量的增加(P〈0.05)。结论GBE50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进而减弱TLR4/NF-κB信号从而抑制心肌RAS的激活,干预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银杏叶提取物防治心肌肥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肖志超  马业新  王波 《山东医药》2007,47(27):77-79
采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培养Wistar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MTT比色法测定粉防已碱(Tet)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抑制增殖率;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含量;免疫印记法测定NF-κB(p65)及其抑制物(I-κBα)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测定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体外活性。发现Tet能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VSMC胞核NF-κB表达,同时抑制胞浆I-κBα磷酸化;同时显著抑制NF-κB体外活性。提示Tet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机制与调控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分形趋化因子通过介导炎症细胞的趋化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抑制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其对分形趋化因子的影响尚无报道.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形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将HUVEC随机分为:空白组(无TNF-α刺激和药物干预),TNF-α刺激组,TNF-α PDTC干预组(PDTC系核因子κB的特异性活性抑制剂),TNF-α NS398干预组(NS398是COX-2的特异性活性抑制剂).TNF-α 阿司匹林0 02 mol/L干预组,TNF-α 阿司匹林0 2 mol/L干预组,TNF-α 阿司匹林1 mol/L干预组,TNF-α 阿司匹林5 mol/L干预组,共8组,每组3例.分别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分形趋化因子(分形素)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结果 1)4 μg/L TNF-α使HUVEC的分形趋化因子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 01).2)阿司匹林浓度依赖性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分形趋化因子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P<0 01);阿司匹林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UVEC的NF-κB p65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P<0 01).3)PDTC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分形趋化因子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均P<0 01).结论 阿司匹林通过NF-κB p65途径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 分形趋化因子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并可能借此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和NF-κB抑制因子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取新生儿脐带,体外培养HUVECs,取3~5代细胞加入AngⅡ10~(-6)mol/L为实验组,不加培养液为对照组,分别培养2、4、6、10、12 h。另取HUVECs,分为培养组(仅加培养液)、AngⅡ组(加AngⅡ)、阻断剂组(加AngⅡ和NF-κB抑制剂)、药物组(加AngⅡ和阿托伐他汀),每组6例,培养12 h,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MCP-1和IκB-α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各时间点NO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MCP-1蛋白表达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时间依赖性。阻断剂组和药物组NO含量较AngⅡ组均明显升高(P<0.01),但仍低于培养组(P<0.01);MCP-1蛋白表达较AngⅡ组均减少,但高于培养组(P<0.01)。与AngⅡ组比较,阻断剂组和药物组IκB-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但仍低于培养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钙对脂多糖(LSP)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以及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活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Ⅲ、Ⅳ级的稳定期DCM患者25例,采清晨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细胞因子刺激剂LPS刺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10-7、10-6、10-5mol/L的阿托伐他汀钙培养24 h,离心后提取上清液并用放射免疫法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细胞悬液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кB/p65,显微镜下计算其阳性细胞率,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随着阿托伐他汀钙浓度的增加,IL-1β、IL-6、TNF-α和NF-κB/p65水平呈进行性下降(P<0.01);10-7、10-6、10-5mol/L阿托伐他汀钙组IL-1β、IL-6、TNF-α、NF-κB/p65水平均显著低于0 mol/L组(P<0.05或P<0.01);10-5mol/L阿托伐他汀钙组IL-1β、IL-6、TNF-α、NF-κB/p65水平均显著低于10-6、10-7mol/L组(P<0.05或P<0.01),而10-6mol/L组和10-7mol/L组IL-1β、IL-6、TNF-α、NF-κB/p6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钙组NF-κB/p65和IL-1β、IL-6、TNF-α的水平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647、0.527、0.459,P<0.00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DCM患者PBMCs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p65的水平来实现的.这可能是他汀类药物对DCM有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参单体IH764-3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核因子-κB(NF-κB)激活的影响,探讨丹参单体IH764-3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防治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血管SM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SMC表面ICAM—1的表达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血管SMCNF—κB p65的分布情况。结果TNF—α能使血管SMC ICAM—1表达显著增加,丹参单体IH764-3可使TNF—α的这种作用明显减弱。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TNF—α促使SMCNF—κB向细胞核内转移,丹参单体IH764—3能部分阻止TNF-α诱导的NF-κB核内转移。结论丹参单体IH764—3抗AS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刹血管SMC ICAM—1表达,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部分抑制NF-κB的核移位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 (Irb)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兔 VSMC分 6组处理 ,即对照组 ,低密度脂蛋白组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 DL)组 ,Irb不同浓度组 ,Irb不同时间组及 Irb+ox L DL 组。以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 TNFα,IL- 6 ,IL- 8水平。结果 :ox L DL(5 0 m g/L)对 TNFα,IL- 6 ,IL- 8分泌水平于刺激后 8h增加至 6 .4~ 8.5倍 ;Irb呈浓度 (0 .0 1~ 10 0 μmol/L)、时间 (1~ 2 4 h)依赖地抑制基础及 ox L DL 刺激的细胞因子分泌 (与对照组比较均 P<0 .0 5 )。结论 :Irb可能通过抑制基础及 ox L DL 刺激的细胞因子分泌对VSMC生物学功能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