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56只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4只其中36只PD造模成功,随机抽出12只做为6-OHDA模型组,其余24只大鼠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结合孤养法制造大鼠抑郁模型,随机分为6-OHDA抑郁模型组12只、电针组12只。连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大鼠脑组织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及行为学变化。结果:电针组较6-OHDA模型组及6-OHDA抑郁模型组能够明显调节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论:电针能够治疗帕金森病抑郁,其机理可能与调节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大椎"和"后三里"穴对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人参皂甙组,采用束缚和冷水游泳制备慢性疲劳大鼠模型,针刺"百会"、"大椎"和"后三里"穴,观察大鼠下丘脑和垂体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及针刺的治疗作用.结果:模型组下丘脑和垂体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明显升高,而5-羟色胺(5-HT)含量明显降低,针刺可明显降低(NE)的含量而升高5-HT的含量.结论: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可能参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针刺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对运行性疲劳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21d力竭游泳方式制作运动性疲劳模型,用温针刺激“顶会”“心穴”,测定大鼠行为学、下丘脑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及蒙医温针的治疗作用。结果:在造模第7d、14d、21d,温针组力竭游泳时间延长,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5)。温针组悬尾不动时间缩短,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蒙医温针治疗可使以上指标趋于正常。结论:蒙医温针通过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减少而起到治疗作用,这可能是蒙医温针抗疲劳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对运行性疲劳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21d力竭游泳方式制作运动性疲劳模型,用温针刺激“顶会”“心穴”,测定大鼠行为学、下丘脑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及蒙医温针的治疗作用。结果:在造模第7d、14d、21d,温针组力竭游泳时间延长,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5)。温针组悬尾不动时间缩短,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蒙医温针治疗可使以上指标趋于正常。结论:蒙医温针通过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减少而起到治疗作用,这可能是蒙医温针抗疲劳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电针“四关”穴对慢性疲劳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京京  孟宏  文娜  姜亨圭  图娅 《针刺研究》2004,29(2):130-134
目的 :观察复合应激致慢性疲劳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变化以及电针“四关”穴的调整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四关穴组及电针它穴组。应用慢性束缚加冷水游泳的复合应激因素造模。采用旷场实验、鼠尾悬挂实验和力竭游泳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的变化 ,并从行为学角度对模型及针刺的防治作用进行评定。结果 :复合应激致慢性疲劳大鼠出现体力下降及抑郁样行为 ,电针“四关”穴可改善这种抑郁样表现 ,并能对抗体力的下降。结论 :电针四关穴能够明显防治应激所致的慢性疲劳 ,改善体力活动 ,对抗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电针对慢性应激致疲劳模型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所致疲劳状态下电针百会、足三里、太冲穴对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应激所致疲劳大鼠模型,测定电针治疗后对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升高,电针治疗后其含量趋于正常。结论:电针使脑内β-EP的含量减少,从而减轻β-EP对应激所致疲劳后脑组织的损伤,起到调节心理-神经-免疫学网络和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拟解郁方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致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解郁方组,每组10只。采用CUMS构建抑郁症大鼠模型,同时每天分别用生理盐水、氟西汀、自拟解郁方灌胃,连续治疗21天。用敞箱实验及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大鼠抑郁状况,并检测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氟西汀和解郁方明显改善了大鼠的抑郁症状,增高了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NE、DA、5-HT)的含量(P0.01)。结论:自拟解郁方可通过增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产生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以及电针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加电化学检测器检测脑及血液中5-HT、NE、DA及其代谢产物5-HIAA、HVA、DIOAC的含量.结果:抑郁模型大鼠血浆中NE和5-HT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抑郁模型大鼠大脑前额皮层NE、5-HT、DOPAC,海马5-HT与5-HIAA,下丘脑D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下降.电针治疗可降低血浆中升高的NE、5-HT水平同时升高脑内不同部位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结论:电针可调整中枢及外周单胺递类质水平,这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又一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动物模型,观察解郁胶囊对其行为学和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其抗抑郁作用机理。方法: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制备抑郁大鼠模型。通过体重增长变化、糖水消耗量和敞箱实验,评定解郁胶囊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酶联免疫法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模型大鼠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学异常,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解郁胶囊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抑郁大鼠的糖水消耗量、敞箱实验评定、脑内单胺递质含量,其疗效与中药蒲郁胶囊相当。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的温和刺激可制备比较理想的抑郁症模型,解郁胶囊可显著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增加脑内单胺递质含量。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增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柴胡白芍总皂苷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以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通过大鼠体质量变化、糖水消耗和游泳试验,评定柴胡白芍总苷对慢性应激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其海马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观察模型大鼠给药前后的变化。结果:模型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糖水消耗量明显减少,海马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柴胡白芍总苷可显著提高慢性应激大鼠的糖水消耗量,改善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提高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P0.01)。结论:柴胡白芍总皂苷部位具有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提高海马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对单胺类神经调节作用可能是其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VD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批,每批各设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颈总动脉结扎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复制VD模型。第1批于造模后苏醒当日开始电针干预,第2批于造模第3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电针组针刺"百会""大椎"及双侧"足三里""膈俞",每次10min,治疗15d。观察各组小鼠跳台学习成绩及跳台记忆成绩,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NE、DA、5-H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明显下降(P0.01),海马NE、DA、5-H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明显提高(P0.01),海马NE、DA、5-H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且造模第3天电针组优于造模当天电针组(P0.05,P0.01)。结论:电针能够改善VD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与改善海马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有关,并初步发现介入干预时间不同,其治疗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对抑郁状态下奖赏效应的调节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电针组取“百会”“印堂”穴,使用HANS LH202型电针仪进行电针。慢性应激程序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测量大鼠蔗糖水摄入量;造模、治疗周期结束后计算大鼠15 min舔吻次数和跨骑次数;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部分脑区多巴胺(DA)含量。结果:电针组大鼠糖水摄入量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大鼠舔吻次数和跨骑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电针组额叶皮层、纹状体、下丘脑DA含量显著升高,额叶皮层、下丘脑内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纹状体内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可以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食物奖赏效应和性奖赏效应,并可能通过调节中枢不同脑区DA参与抑郁状态下奖赏效应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UCMS)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及血浆中胃饥饿素(ghrelin)含量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和氯丙咪嗪组。采用UCMS复制抑郁模型。电针1组针刺"百会"+"安眠"穴、电针2组针刺"百会"+"足三里"穴,隔日电针治疗30min;氯丙咪嗪组每天腹腔注射5mg/kg氯丙咪嗪均治疗4周。在UCMS 4周及8周时进行强迫游泳实验、旷场实验和蔗糖偏好实验;血浆ghrelin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结果:UCMS刺激4周后,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和氯丙咪嗪组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静止时间均显著增加,挣扎时间显著降低(P0.05,P0.01),表现出显著的绝望行为;在旷场实验中的直立次数和总路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动度无差异。各治疗组治疗4周后,绝望行为得到显著改善(P0.05,P0.01);蔗糖偏好率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改善了应激大鼠的快感缺失。UCMS 8周后各组大鼠血浆中ghrelin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百会"穴+"安眠"穴、"百会"穴+"足三里"穴均可以显著改善UCMS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且两种不同穴位的配伍疗效并无显著差异;抑郁样行为后期的变化(恶化或改善)与血浆中ghrelin含量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天麻多糖及电针结合天麻多糖对脑缺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多糖组和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每组8只。以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和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大鼠给予"百会""足三里"穴电针刺激,30min/次,每天1次,连续14d;天麻多糖组和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大鼠每天给予天麻多糖100mg/kg灌胃,连续14d。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PVN的BDNF和VEGF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缺血侧PVN的BDNF、VEGF阳性表达较正常组增加(P0.05);电针组、天麻多糖组和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缺血侧PVN的BDNF、VEGF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PVN的BDNF、VEGF阳性表达较电针组或天麻多糖组增加(P0.05)。结论: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疗法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大鼠缺血侧PVN的BDNF、VEGF表达增加有关,且效果优于单用电针或天麻多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固一通"电针治疗对老年阳虚模型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 mRNA、BaxmRNA、Bcl-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5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老年阳虚模型组、"双固一通"电针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2组大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40d后再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7d制作老年阳虚大鼠模型。"双固一通"电针组取"关元"后三里"百会",每周治疗6次,共4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脾脏促凋亡基因Fas mRNA、Bax mRNA以及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表达。结果:老年阳虚模型大鼠促凋亡基因Fas mRNA、Bax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凋亡基因Bcl-2mRNA表达下调(均P<0.01);与老年阳虚模型组相比,"双固一通"电针组大鼠促凋亡基因Fas mRNA、Bax mRNA表达明显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mRNA表达上调(P<0.05,P<0.01)。结论:"双固一通"电针法能有效下调老年阳虚模型大鼠促凋亡基因Fas mRNA、Bax mRNA表达,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双固一通"电针法对老年阳虚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对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染毒大鼠海马区单胺类递质及胆碱酯酶的影响,探讨针刺对MA染毒大鼠神经毒性改善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MA复制染毒大鼠模型。针刺组大鼠针刺"百会""大椎",每次30min,每天1次,治疗10d。运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5-羟色胺(5-hydor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AChE)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海马区5-HT mRNA、DA mRNA、AChE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5-HT、DA、ACh、AChE含量及5-HT mRNA、DA mRNA、AChE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增高(P0.01,P0.05),针刺组治疗后同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针刺"百会""大椎"可有效调节MA染毒大鼠海马区神经递质水平,改善MA染毒后造成的脑5-HT、DA、AChE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脾虚型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治疗F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摇晃)造模,连续21d。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施灸穴位均分为Ⅰ组("肝俞""脾俞""胃俞")和Ⅱ组("章门""期门""中脘"),两组穴位隔日交替,每穴连续灸4~5壮(约30min);逍遥散组及多潘立酮组按1mL/100g分别灌服逍遥散水煎剂和多潘立酮水溶剂。分组治疗14d后,通过观察大鼠胃肠对营养性半固体糊的排空情况检测胃排空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结束后,各治疗组大鼠胃排空率较模型组上升(P0.01),但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的5-HT、DA、NE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论:隔药饼灸、逍遥散均能显著增加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的5-HT、DA、NE含量,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提高大鼠胃排空率,达到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艾炷灸、多潘立酮对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Liu ZY  Guo H  Zhang XL  Liu J  Qu HY  Peng W  Bao YM  Yin LL  Song YX 《中国针灸》2011,31(9):773-77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维汉族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维汉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民族差异性.方法:将25例患者按民族分为汉族组(15例)与维族组(10例).两组均采用电针治疗,穴取百会、风池、悬钟、复溜、三阴交、太溪,每天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共治疗3个疗程.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海马区乙酰天门冬氨酸与肌酸比值(NAA/Cr)的改变,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维汉两组患者左侧海马区NAA/Cr治疗前维族组高于汉族组(1.659士0.418 vs 1.137±0.190,P<0.05);治疗后两组MMSE和MoC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P<0.01),维汉两组患者左侧海马区NAA/Cr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维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部分脑代谢物水平存在民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血清辅助性T细胞(Th)1/Th 2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CFS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束缚+冷水游泳的复合应激法制备CFS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关元""足三里"(双)穴,2个疗程(7d为1个疗程,1次/d,共14次)后,测量其体质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h 1(γ-干扰素,IFN-γ)和Th 2(白介素-4,IL-4)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血清IFN-γ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IFN-γ/IL-4比值下降(均P0.01);针刺组大鼠体质量增加,血清IFN-γ含量较模型组升高,IFN-γ/IL-4比值上升(P0.01,P0.05)。结论:针刺可调节CFS大鼠Th 1/Th 2失衡,可能是针刺治疗CFS起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