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ong MJ  Song F  Qu YJ  Meng Y  Wang H  Jin YW  Huang SZ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59-1263
目的 建立一种准确、快捷的方法,定量检测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拷贝数,以便分析非纯合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中SMNl基因的杂合性缺失.方法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S-PCR)分别进行SMN1与SMN2基因的特异扩增,用另外2个无关基因作内对照,进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分析,确定基因拷贝数.结果 (1)改进的双重AS-PCR与DHPLC相结合的技术,能够有效分离SMN1和SMN2基因,通过与对照基因的对比,可准确地判断SMN基因的拷贝数,SMN1和SMN2基因1~4拷贝之间不存在重叠.(2)38例非纯合缺失SMA患儿中,20例的SMN1基因为1个拷贝(52.6%),判断为SMN1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其中15例(75.0%,15/20)的SMN2基因为2个拷贝,5例(25.0%,5/20)SMN2基因为3个拷贝.(3)30名SMN1基因纯合缺失型突变患者的双亲中,有24名(80.0%)的SMNl基因为1个拷贝.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检测SMN基因的拷贝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TaqMan技术的实时定量PCR(QPCR)法分析染色体5q13上两个活化运动神经元基因(SMN1和SMN2)的拷贝数量。这种方法能在SMN1单拷贝水平时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携带进行准确测定。共分析了569例正常的中国南方人,其基因携带率为1.6%,与西方社会相似。研究了42例确定携带者,其中2例(4.8%)为(2+0)基因型。在27例SMN1纯合缺失的SMA患者中,SMN2基因的数量与疾病表型相关,68%的Ⅱ型和Ⅲ型患者携带了3个或3个以上的SMN2基因,而在正常人群中3个或3个以上的SMN2基因携带率为1.57%。中国南方脊髓性肌萎缩的基因携带率@Yip B. @Ya…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特异性基因诊断平台。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0例临床诊断为SMA的患儿及15例正常个体的运动神经元存活(SMN)基因第7、第8号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10例SMA患儿的SMN基因第7、第8外显子全部缺失,而15例正常个体均无SMN基因第7、第8外显子的缺失。结论:应用PCR-RFLP技术对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SMA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茂名地区育龄妇女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突变携带者筛查,掌握SMA流行病学数据,为SMA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基因筛查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5月-2021年8月在茂名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检的1 898名妇女临床资料和肘静脉外周血样本。采用MGB探针实时多重荧光定量PCR法,分别对SMN1第7外显子和第8外显子的拷贝数进行相对定量检测,并分析目的基因的缺失情况及携带频率,为男女双方均为阳性携带者的夫妇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在1 898名育龄妇女中,共检测出脊髓性肌萎缩症SMN1突变携带者49例,携带率为2.58%;其中SMN1-7杂合缺失/SMN1-8杂合缺失最多33例(1.74%),其次为SMN1-7未见缺失/SMN1-8杂合缺失12例(0.63%)和SMN1-7杂合缺失/SMN1-8未见缺失4例(0.21%)。2对双方均为阳性携带者夫妻的3例胎儿羊水标本中2例为SMN1-7杂合缺失/SMN1-8杂合缺失和SMN1-7杂合缺失/SMN1-8未见缺失,建议继续妊娠;1例为SMN1-7纯合缺失/SMN1-8纯合缺失,建议对胎儿进行终止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基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3例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息儿的临床资料.检测患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传导检查,分析参数包括远端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进行至少4块肢体肌肉的肌电图检查,观察插入电位、自发电位和运动单位电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结果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生后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所有患儿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伴有远端潜伏期和运动传导速度轻度改变.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伤.基因检查显示13例患儿SMN1基因第7号外显子全部纯合缺失.结论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肌电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产前基因检查可避免该类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年起病的脊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缺失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切技术对15例SMA病人及33例正常对照的外显子7进行检测,明确有无缺失。结果3例SMA的SMN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其余12例和对照组均阴性。结论SMN基因外显子7缺失可作为成年起病SMA的辅助诊断,以提示SMA遗传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13例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及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基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3例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检测患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传导检查,分析参数包括远端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进行至少4块肢体肌肉的肌电图检查,观察插入电位、自发电位和运动单位电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结果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生后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所有患儿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伴有远端潜伏期和运动传导速度轻度改变。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伤。基因检查显示13例患儿SMN1基因第7号外显子全部纯合缺失。结论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肌电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产前基因检查可避免该类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8.
MLPA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从13例SMA患者、31名患者父母的外周血标本和10份胎儿羊水标本,以及50名正常人外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LPA技术进行分析,同时也行常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分析.结果 MLPA分析结果与常规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结果相符:13例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基因均呈纯合缺失,SMN2基因拷贝数的增加与SMA表型的严重程度(从I型到Ⅲ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1名患者父母SMN1基因1拷贝的人数为29(占93.5%),2拷贝的为2(占6.5%);50名正常健康成人SMN1基因1拷贝的人数为1(占2.0%),2拷贝的为48(占96.O%);SMA患者父母组和健康正常成人组之间的SMN1基因拷贝数存在显著件差异(P<0.01);10例胎儿中2例存在SMN1的纯合缺失.结论 MLP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SMA分子诊断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Li Q  Ma Y  P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3):1447-1449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脊髓性肌萎缩(SMA)的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基因的两个同源拷贝碱基上的差异,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切的方法,选择特异的酶切位点对11例SMA患儿进行SMN基因检测。同时采用SMN基因内部及旁侧的C161,C171,C212,C272等4对(CA)n对4个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11例SMA患儿中10例患儿缺失SMNt7,8号外显子,1例患儿仅缺失7号外显子。4个SMA家系中有3个胎儿未发现与先证者完全相同的SMN基因片段,1个胎儿检测到与先证者完全相同的SMN基因片段。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胎儿脐带血产前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采集2例有SMA阳性家族史的胎儿脐带血,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鄄RFLP)技术对SMNt基因第7号外显子进行缺失检测。选择正常人及SMA患者作对照,另外检测了10例无遗传病家族史的胎儿脐带血。结果:2例胎儿,1例检测到SMNt基因纯合缺失,诊断阳性而终止妊娠,另1例未检测到SMNt基因纯合缺失视为正常儿予继续妊娠,结果顺利产出1名正常儿。10例胎儿均未检测到SMNt基因纯合缺失。结论:通过脐带血检测SMNt基因缺失可快速、可靠的对SMA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