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的儿童行腺样体切除术后,变应性鼻炎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观察2017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在我院治疗的单纯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儿。分别在首诊(抗过敏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2周后、腺样体切除术后2周、手术后3个月观察随访,进行鼻痒、喷嚏、流涕、鼻塞和鼻部总体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采用自身对照,观察腺样体切除术对变应性鼻炎症状的影响。结果抗过敏治疗2周后和药物治疗前相比,鼻痒、鼻塞及鼻部总体症状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腺样体切除术后2周和药物治疗2周后比较,鼻痒、喷嚏、流涕、鼻塞和鼻部总体症状的VAS评分进一步显著下降(均P0.01),术后3个月和术后2周相比,鼻塞症状的VAS评分进一步下降(P0.01),鼻痒、喷嚏和鼻部总体症状的VAS评分无明显变化(均P0.05),流涕症状的VAS评分升高(P0.05)。术后3个月和治疗前相比,鼻部各症状和鼻部总体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腺样体切除手术有助于改善患儿变应性鼻炎的症状严重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应用于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后自身对照,比较44例3~13岁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水平,评价SLIT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SLIT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SLIT治疗3个月 与治疗6个月相比,患者鼻塞、流涕、喷嚏症状评分,鼻部总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VA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鼻痒症状评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Z =-4.185,P <0.05);SLIT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血液Eos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44,P<0.05)。结论 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是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治疗3个月左右观察到疗效,SLIT治疗6个月后患者Eos百分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个体化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不同年龄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疗效。方法:以150例对粉尘螨过敏的AR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以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1.5~2.0年的SLIT,期间联合对症药物治疗。按就诊年龄将患者分为5组:第1组(5~7岁,17例),第2组(〉7-12岁,38例),第3组(〉12~18岁,31例),第4组(19~40岁,38例)和第5组(〉40岁,26例)。评估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TNSS)、体征评分和药物评分(TMS)的变化。对于其中SLIT不稳定或不理想的AR患者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结果:与治疗前相比,SLIT 0.5、1.0、1.5~2.0年后,不同年龄组AR患者的TNSS、TMS以及体征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TNSS、体征评分以及TMS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对不同年龄AR患者进行1.5~2.0年个体化SLIT均有疗效;不同年龄组患者取得的总体疗效未见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SLIT)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62例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采用为期2年的SLIT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粉尘螨和(或)屋尘螨皮肤指数≥3+。治疗前后对患者鼻部症状和小气道功能分别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最大用力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进行评分测定,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鼻部症状和小气道功能的变化。 结果 SLIT治疗后AR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SLIT治疗后AR患者MEFV测定结果中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用力呼气25%、50%肺活量的瞬间流速(FEF25%、FEF50%)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 结论 SLIT治疗中-重度持续性AR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儿在经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ul immunotherapy,SLIT)后的起效时间及客观指标变化。方法对282例接受2年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AR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儿均为中重度粉尘螨AR患者,且均接受标准化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并辅以对症药物治疗。其中2~5岁年龄组83例,6~9岁年龄组102例、10~13岁年龄组97例。统计3组患儿在治疗前与治疗3、6、12、24个月时的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TNSS)、药物总评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 TMS)、视觉模拟量表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水平。结果①全体患儿在接受SLIT治疗3个月后TNSS、TMS和VAS都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6个月与治疗3个月比较,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70,P均>0.05);②经各不同年龄组间比较,2~5岁组与10~13岁组在治疗3个月时,TNSS、VA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09、3.99, P<0.05);③接受SLIT半年后的EOS较基线明显下降(Z=-4.544,P<0.05)。结论舌下粉尘螨滴剂治疗3个月后,不同年龄组患儿均观察到疗效,高龄儿童组起效更快;加强对3~12个月龄患儿宣传教育和管理有利于提升和巩固疗效;EOS水平的变化与免疫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组织的miR-22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5例作为AR组,同期选择非变应性鼻炎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获取其鼻粘膜组织,并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法测定两组患者鼻粘膜组织的miR-223水平,同时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7水平。对AR组患者的单个鼻部症状评分(INSS)及总鼻部症状评分(TNSS)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miR-223、TNF-α、IL-6、IL-17水平差异,同时分析miR-223对AR的诊断效能及其与患者INSS、TNSS、NF-α、IL-6、IL-17的相关性。结果 AR组鼻粘膜组织的miR-22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鼻黏膜组织的miR-223相对表达量诊断AR的曲线下面积为0.810,截断值为1.56,灵敏度为83.34%,特异度为78.26%。AR组患者的TNF-α、IL-6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INSS评分中的流涕为(2.32±0.54)分、鼻痒为(2.16±0.63)分、喷嚏为(2.08±0.42)分、鼻塞为(1.87±0.39)分、TNSS得分为(8.43±2.15)分。其中AR患者鼻黏膜组织的miR-223相对表达量与鼻痒评分、喷嚏评分、鼻塞评分和TNSS均呈正相关(P0.05),与流涕评分呈负相关(P0.05)。鼻黏膜组织的miR-223表达水平与AR患者TNF-α、IL-6和IL-17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iR-223在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对AR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鼻粘膜组织中的miR-223相对表达水平与AR患病严重程度和炎症因子TNF-α、IL-6、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其有望作为分析AR发病机制及疾病进展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将能坚持治疗并定期随访的90例对粉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资料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0例接受舌下免疫治疗(SLIT)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另30例只用鼻用激素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症状评分(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症状评分)和症状总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鼻炎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12个月后较治疗6个月后鼻炎症状改善更显著(P<0.05),而单用激素组未再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较单用激素组无论6个月后还是12个月后症状改善均更为显著(P<0.05)。结论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较单用激素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6个月及18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治疗18个月时的鼻部症状(包括鼻痒、喷嚏、流涕、鼻塞)总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评价舌下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6个月和18个月后,患者的鼻部症状总评分(P0.05),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较治疗开始前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下免疫治疗18个月时患者鼻部症状总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评分(P0.05)较治疗6个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免疫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舌下免疫治疗粉尘螨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记录188例对粉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症状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188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症状已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个月喷嚏、流涕的症状改善更显著(P<0.01)。结论:舌下脱敏治疗粉尘螨性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从1937年第1个抗组胺药开发至今,H1抗组胺药(H1antihistamines,以下简称抗组胺药)逐渐成为变应性鼻炎(AR)治疗一线用药,在AR药物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第2代抗组胺药具有起效迅速、维持时间长、1次,d用量、抗胆碱作用与抗组胺作用相分离的特点。AR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RhinitisanditsImpactonAsthma,ARIA)指南2010修订版强烈推荐使用口服第2代或新型抗组胺药治疗AR,可有效缓解流涕、喷嚏、鼻痒和眼部症状,对鼻塞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治疗不同程度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疗效。方法 137例尘螨过敏的患儿,按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为两组,"++"、"+++"组为A组(62例),"++++"组为B组(75例),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1年,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的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同时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9例尘螨患儿完成1年SLIT,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别为(10.34±1.25)、(2.85±1.47)分,B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别为(11.24±1.55)、(3.74±1.66)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症状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同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分别为(1.37±0.35)、(0.45±0.27)分,B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分别为(1.56±0.42)、(0.52±0.31)分,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药物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可以明显改善不同程度尘螨过敏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鼻部症状,减少对症药物应用,不同程度尘螨过敏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之间免疫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因此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对所有不同程度尘螨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都有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肤点刺试验(SPT)与免疫荧光法(IFM)检测屋尘螨及粉尘螨2种变应原的特点并比较其相关性。方法:491例鼻炎患者(有鼻塞、鼻痒、喷嚏或流清涕4大症状中2项或2项以上),同时行SPT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测(IFM法)。结果:在检测屋尘螨及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中,SPT均较IFM敏感(均P<0.01)。如以IFM作为诊断变应原的金标准,则SPT的敏感性均在95%以上,而特异性略低于80%。SPT与IFM在检测屋尘螨及粉尘螨阳性率时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79、0.776,均P<0.01)。2种螨血清特异性IgE浓度呈正相关(r=0.954,P<0.01),SPT结果等级亦呈正相关(r=0.946,P<0.01)。结论:屋尘螨及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的检测中SPT比IFM更敏感,大多数情况下SPT可以替代IFM;2种变应原SPT结果等级的相关性很高,检测1种变应原的血清特异性IgE浓度即可,不需行重复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以粉尘螨滴剂变应原疫苗对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s,AR)患者进行舌下免疫治疗(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的长期疗效.方法 206例年龄4~60岁AR患者,123例患者完成1年以上治疗,其中完成1、1.5、2年疗程的患者分别为61、41、21例.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鼻炎症状评分和用药评分进行分析比较.并且对用药1年和2年组患者停药1年后的症状进行比较分析,以SAS 6.1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LIT治疗1、1.5、2年后患者较治疗前出现明显症状改善,症状总分平均((x)±s,下同)由治疗前的(6.00±2.27)、(7.39±1.99)、(6.29±2.14)分降低为(2.95±1.82)、(3.28±2.58)、(2.48 ±1.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9、10.29、5.97,P值均<0.01).治疗后1、1.5、2年3个组无需用药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8.9%、73.2%、80.9%,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0.391、43.619、27.776,P值均<0.01).SLIT治疗1、1.5、2年3组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症状改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00、1.276、2.333,P值均>0.05).2年组在SLIT结束后的1年观察中,无需用药患者百分比(76.2%)高于SLIT 1年组(6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63,P>0.05).结论粉尘螨滴剂SLIT治疗1年即可较好地缓解AR症状,2年的疗程对于巩固疗效特别是降低对症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主客观量化表评估慢性鼻-鼻窦炎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客观量化表在评估慢性鼻-鼻窦炎手术疗效的作用。方法对长期随访并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60例,采用视觉模拟量化表对主要症状:鼻塞、鼻涕,头面部胀痛及嗅觉障碍,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主观量化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内镜Lund-Kennedy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客观量化评分进行比较,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疗效。结果 60例患者在术前视觉模拟量化表评分均>5分,表明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经过鼻内镜鼻窦手术及术后随访处理后评分明显下降(P<0.05),但嗅觉障碍评分下降不明显。Lund-Kennedy评分中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主客观量化表能较好评估慢性鼻-鼻窦炎手术疗效,对再次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过程中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接受粉尘螨滴剂SLIT治疗满1.5~2年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资料。采用迷你型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MiniRQLQ )在治疗前、治疗半年、治疗1年和1.5~2年后,评估患者的QOL,并记录药物评分(TMS)的变化。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活动受限和其他症状这两个维度在治疗半年后与治疗前相比得分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055和-1.607, P>0.05),经过1年的免疫治疗后,得分开始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595和-5.949, P<0.05)。在治疗1.5~2年时得分进一步下降。其他维度及总均分均在治疗半年后下降(Z值分别为-3.854,-4.732,-2.903,-4.149, 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评分进一步下降。结论 AR患者QOL最受影响的方面为鼻部症状(如鼻塞、流鼻水、打喷嚏)和实际问题(反复擤鼻涕或擦、揉鼻眼),SLIT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QO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及单纯药物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免疫机制。方法收集能坚持治疗并定期随访的螨过敏变应性鼻炎儿童9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成3组,SLIT组(30例)、SCIT组(3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30例)。通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总IgE、螨特异性IgE、特异性IgG4的含量。结果经过2年的治疗,SLIT组和SCIT组患儿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VAS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免疫治疗组总IgE和螨特异性IgE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但血清中螨特异性IgG4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儿童AR,采用SLIT和SCIT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减少药物使用,变应原特异性IgG4的增高可作为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337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PSS 18.0软件,采用Person X^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对337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7例患者总VAS评分为(15.9±5.7)分,其中重度症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鼻塞56例(16.6%)、鼻分泌物或后鼻漏23例(6.8%)、头昏或头痛11例(3.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923,P〈0.01)。鼻内镜检查评分发现患侧黏膜水肿和分泌物严重程度高于鼻息肉,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684,P〈0.01)。CT检查评分发现全部阴影排名前三位的部位分别是:上颌窦314侧(46.6%)、窦口鼻道复合体135侧(20.0%)和前筛112侧(16.6%),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274,P〈0.01)。VAS评分与Lund Kennedy评分间具有相关性(r=0.516,P%0.05);VAS评分与Lund-Mackay评分间不具有相关性(r=0.213,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综合患者的症状、内镜检查及CT检查结果进行合理病情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从而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口服甲泼尼龙短疗程治疗阿司匹林不耐受鼻息肉的疗效.方法 入选24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伴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使用甲泼尼龙24 mg,1次/d,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评价鼻堵、流涕、嗅觉、头面痛4个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和内镜Davos评分.结果 经过2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