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分析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将我院收治的168例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型48例、肝郁脾虚型38例、肝肾阴虚型18例、脾肾阳虚型34例、瘀血阻络型30例。分别对5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包括TBIL、ALT、AST。同时,检测5组患者的血清HBV-DNA阴性率。结果:在AST指标值上,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在ALT指标值上,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P0.05);在TBIL指标值上,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P0.05)。HBV-DNA阴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P0.05)。结论:探讨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对为乙肝中医证型的分型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乙肝中医诊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07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及其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血清HBV-DNA水平呈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而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HBV-DNA转阴率)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湿热中阻型与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不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因其中3种证型病例数极少或缺乏故予以剔除,留下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血清病毒标志物指标及HBV-DNA,对资料进行检验分析。[结果]AST、ALT、GGT、TBIL、DBIL在肝胆湿热证中较肝郁脾虚证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存在相关性,ALT、AST、GGT、TBIL、DBIL可为CHB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21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年,观察不同证型的拉米夫定对HBeAg及HBV-DNA的转阴以及耐药发生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HBeAg及HBV-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及耐药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病例进行中医辩证分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52周后,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arks.HBV-M)、HBV-DNA变化以及阿德福韦酯耐药情况.结果 各组疗程完成后HBV-DNA阴转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肝胆湿热型显著高于其他中医型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型高于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52周时阿德福韦酯耐药率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显著低于其他中医型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型低于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及瘀血阻络型.结论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耐药性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在文献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在病例总数统计中,分布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将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内蕴以"湿热蕴结证"统括,则其病例数比例最大,肝郁脾虚证居次,此2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湿热蕴结和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对79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及瘀血阻络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后,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变化情况.结果:各组疗程完成后,HBV-DNA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均以肝胆湿热型显著高于其他型别(P<0.05).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各证的证型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112例住院及门诊病人,湿热中阻型40例,肝郁脾虚型32例,瘀血阻络型17例,肝肾阴虚型12例,脾肾阳虚型11例。分别进行舌象及舌下脉络观察,进行肝功能,病毒血清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等检测。结果:①肝郁脾虚型舌象接近正常,瘀血阻络型舌质偏于紫暗,瘀血阻络型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及脾肾阳虚型的舌质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的舌质表现也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瘀血阻络型舌下脉络明显曲张,迂曲,紫暗或有瘀点,同其它各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湿热中阻型ALT、AST及TBil显著高于正常,与其它各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五型中脾肾阳虚型ALT下降显著,与肝郁脾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五型中湿热中阻型TBil上升显著。③湿热中阻型HBV-DNA含量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于5×106段,其它各型主要在5×103到5×106段,且湿热中阻型与其它各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五型中除湿热中阻型外,CD3、CD4均显著性降低,且与湿热中阻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补体C3接近正常,而其它三型均有显著性下降,与前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除湿热中阻型外,其它各组细胞免疫功能均显著降低;除肝郁脾虚型外,其它各型体液免疫功能都有明显下降,且均差异明显;脾肾阳虚型补体C3下降极为显著,提示病情较重。慢性乙肝各证型舌象、肝功及免疫水平的差异可作为各证型中医辨证的客观化、量化指标,使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HBV-YMDD变异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可统计的100例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组40例,涅热中阻组20例,肝肾阴虚组20例,瘀血阻络组20例。分别检测肝功能、乙肝三系定量、HBV-DNA定量、YMDD变异。比较6、12、18个月时各组的ALT、AST、TBlL,HBeAg转阴率,HBeAg/HBeAb转换率,YMDD变异率。[结果]各组HBV-YMDD变异发生率6个月时无差异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8个月时,瘀血阻络组最高,肝肾阴虚组次之,肝郁脾虚组和湿热中阻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HBV-YMDD变异发生率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轻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494例CHB患者(其中轻型CHB407例)的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及中医证型。依照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组,分析轻型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活体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94例慢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为主;407例轻型CHB患者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由轻及重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种证型炎症程度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310、P0.005;χ2=16.565、P0.001;χ2=16.013、P0.001);5种证型纤维化程度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8.798、P0.001;χ2=18.313、P0.001;χ2=23.076、P0.001);湿热中阻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480、P0.001;χ2=15.232、P0.001;χ2=19.684、P0.001);轻型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密切相关,以肝郁脾虚证与湿热中阻证为主,属病理学改变早期,但仍有约1/4患者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属于肝组织病变中晚期,需积极抗病毒治疗。[结论]轻型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可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不能行肝穿刺活检的患者可以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相关检测手段综合分析,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福建省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中医证型分布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HBV-GN组收集120例福建省HBV-GN患者,同时设对照组正常健康人群120例,分析两组的体质构成差异。 HBV-GN组进行主要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HBV-GN组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对照组则以平和质、气虚质为主。两组体质构成存在差异(P<0.001)。(2)120例HBV-GN患者脾肾阳虚43例占35.83%;气虚血瘀33例占27.50%;肝肾阴虚21例占17.50%;肝胆湿热18例占15.0%;肝郁脾虚5例占4.17%。(3)HBV-GN组主要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组间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福建省 HBV-GN 患者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多见, HBV-GN组辨证分型以脾肾阳虚型和气虚血瘀型多见,气虚质和阳虚质与脾肾阳虚证和气虚血瘀证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分布主次,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网络数据库中西医学期刊,从383篇论文中收集中医治疗大肠癌确诊病例4 543例,对32种证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比较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结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与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相关,其证型结构的排列主次可为制定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的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病人主要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0例糖尿病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 经专家辨证分型, 分析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频次、频率分布, 对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中医证侯分布以气阴两虚证(29.23%)、脾肾阳虚证(20.77%)、阴虚燥热证(16.92%)、肝肾阴虚证(13.85%)为主。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为: 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瘀毒互结证>阴阳两虚证。不同性别、是否久坐、有无家族史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有无吸烟史和饮酒史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糖尿病肾病病人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和饮酒史是气阴两虚证的危险性因素(P < 0.05~P < 0.01), 年龄、饮酒史是脾肾阳虚证的危险因素(P < 0.01), 体质量指数是阴虚燥热证的危险因素(P < 0.05), 吸烟史是肝肾阴虚证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侯分布以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为主。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体质量指数、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揭示女性冠心病辨证构成特征,为中医防治女性冠心病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期刊文献数据库中近15年具有明确诊疗记录的冠心病病例报道,提取性别、年龄、中医证候和病性进行整理。分别统计分析男性、女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病性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居首位,其次为胸阳不振、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病性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气滞;其中49岁以下患者中居前列的是气滞血瘀、气滞心胸、胸阳不振和心血瘀阻,病性以气滞、血瘀为主;49~60岁中肝肾阴虚出现最多,病性以阴虚为首;60岁以上患者中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为首,病性主要为血瘀、气虚。男性患者以痰瘀互结证为主,血瘀、气滞居病性前2位。结论 冠心病中医辨证构成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辨证构成存在自身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患者辨证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的居民纳入研究队列,从研究队列中筛选出HBV携带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691例,从CHB发展至肝硬化患者143例,以首次确诊CHB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以首次确诊肝硬化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HBV携带至CHB、CHB至肝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 在HBV携带至CHB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而且中医证候构成越发复杂。从CHB到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阴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组成含有3个和3个以上基本证候者最为常见。结论 随着病情由HBV携带向CHB、肝硬化演变,患者中医证候日趋复杂,由以实证(气滞、血瘀、实热)为主向虚实夹杂证候(夹气虚、阴虚、阳虚)转化,气滞血瘀、瘀而化热酿毒为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中医整体观思想,结合肝脏"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以慢性乙肝肝肾阴虚证为切入点,对不同地域慢性乙肝肝肾阴虚证的理化指标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泸州、咸阳、武汉三地中医院肝肾阴虚证150例患者临床调查研究,试图探讨发现不同地域肝肾阴虚证与有关检测指标及四诊信息的差异性。结果:ALT、AST、TBIL咸阳高于泸州、武汉,GLB武汉高于泸州、咸阳,另外年龄、发病季节、舌质、脉象、病情轻重在3个地域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因地势高下湿燥之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饮食习惯对体质产生相应影响,从而不同地域患者的客观检查指标有差异。提示我们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该根据不同地域患者的特点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炎后肝硬化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7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系统性调查,填表收集一般情况、病史、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肝功能(ALT、AST、AKP、GGT、Alb、PA、STB、CB、BA)、HA、PT、血脂(CHO、TG、HDL、LDL、Apo-A1)等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等,建立信息数据库,了解该病种的证型分布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证及肝肾阴虚证最为多见。AST在湿热蕴结组与脾肾阳虚组中较高,脾虚痰湿组中较低,且湿热蕴结组与脾虚痰湿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均值,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脾肾阳虚证(P<0.01),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PT均值,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P<0.05),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TB、CB均值,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1),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B在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湿热蕴结证与肝气郁结证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A均值,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5),两两比较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肝脏合成功能较差,Alb、PT可作为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胆汁酸可作为反映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湿热蕴结证病机病理的一个客观指标;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患者存在明显的胆红素代谢障碍。对处于肝炎后肝硬化疾病中期的患者,辨证分型与肝酶检测指标相结合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判断预后;以虚证为主的肝肾阴虚证较以实证为主的湿热蕴结证其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反映了其正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与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主证与兼证的辨证分型。同时检测生化、血常规、透析充分性(KT/V)、甲状旁腺素(iPTH)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中,脾肾气虚患者和肝肾阴虚患者明显多于脾肾阳虚患者和阴阳两虚患者(P<0.05)。兼有瘀血的患者明显多于风动/风燥、水湿和湿热兼证者(P<0.01)。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透析龄<5年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P<0.05)。阴阳两虚证的KT/V、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均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证(P<0.05)。阴阳两虚和脾肾阳虚患者的iPTH和hs-CRP水平则高于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兼夹证中水湿证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三证,风动/风燥证的iPTH水平则高于另三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特殊性,临床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加以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20.
张国泰教授认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所致。邪毒、气滞、湿热、瘀血等多种病理因素胶结体内,是慢性乙肝的病机特点。有证辨证,无证辨病,病证结合,中西合参。早期以湿热疫毒壅盛,中期肝郁脾虚为主,后期及晚期肝肾阴亏、瘀热互结为病机重点进行分期辨证论治。最后介绍在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临证辨病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