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家庭医生责任制下社区糖尿病家庭分类管理效果,为社区糖尿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5年选择龙华街道2型糖尿病患者32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下糖尿病家庭分类管理模式管理1年,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干预后两组糖尿病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规律血糖监测率、规律日常运动率和平均每日的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组的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糖蛋白、甘油三酯均有所下降,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认知以及健康行为依从性和对医师服务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平均每日医疗费支出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社区糖尿病患者通过家庭医生责任制下的糖尿病家庭分类管理,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依从性和对医师服务满意度,并随着糖尿病患者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使得糖尿病病情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为提高社区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稽山街道鹤池社区管理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随访管理,观察组运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管理。12个月后观察其服务满意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血脂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服务满意度和HDL-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LDL-L、TC和T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服务可明显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服务满意率、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和改善血脂指标,从而能更好地提升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家庭医生制服务对高脂血症患者家庭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曲阳路街道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高脂血症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干预组患者采用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进行管理。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高脂血症防治知识知晓率、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家庭医生制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高脂血症防治知识知晓率、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对社区高脂血症患者实施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家庭管理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6月东莞市石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社区随访管理,观察组施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的达标率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施随访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ACR的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管理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及糖尿病患者的社区规范管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家庭医生的签约式干预模式应用于社区2型糖尿病中对患者服药依从性与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在某社区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一共120例,患者皆在2017年8月-2018年6月入我院治疗,患者被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健康管理以及社区干预,观察组则采取家庭医生的签约式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与用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餐后2h血糖值、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极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适度运动、合理饮食、遵医嘱按种类服药与遵医嘱按频次服药对比差异极为明显,P0.05。结论:家庭医生的签约式干预模式应用于社区2型糖尿病中能够改善患者血糖指标,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可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家庭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9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管理基础上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等。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健康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行为改变方面,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管理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110例签约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管理组,同期没有签约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管理组患者按照所签订的协议给予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定期对患者开展2型糖尿病宣传,家访,并进行健康监管。1年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的状况。结果未履行协议之前,管理组与对照组的血糖、血脂、血压状态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履行协议1年后管理组患者的血糖(62.7%)、血脂(43.6%)、血压(46.4%)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医生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对社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的效果,为家庭医生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静安区北站社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453例,按是否自愿接受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按照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要求进行干预。观察组由签约的家庭医生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由社区从事公共卫生的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干预12个月后,比较两组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医生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可使其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提高,血糖控制较好,且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社区家庭医生积极参与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管理,能够有效地延缓和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有助于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东莞市樟木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2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管理,观察组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干预前、干预2年后相关指标各进行一次评价;对两组疾病行为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HbA1c、BMI及ABI均有所改善;观察组HbA1c、BMI及ABI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用药行为合格率、饮食行为合格率、血糖检测行为合格率和适量运动行为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前移2型糖尿病的管理窗口,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1年后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探寻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有效控制的医护模式.方法 选取我社区管辖内的146例高血压患者,依据患者自身意愿将其分为干预组(病患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并进行家庭医生高血压管理)与对照组(没有意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进行传统社区高血压管理)各7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1年后的高血压理论知识、自我管理能力、血压控制水平和治疗依从性结果数据.结果 干预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干预组患者对于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危害和高血压治疗与预防等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心理调整、合理运动、饮食调整、规律用药、监测血压和定期复查等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结果数据对比差异有较强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家庭医生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医护模式能够提高病患理论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防治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社区糖尿病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完成研究2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6例和对照组142例。观察组给予家庭医生服务,对照组给予一般门诊随访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SDSCA-6量表评分、PACIC-DSF量表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压的达标情况。结果通过家庭医生服务,观察组ACR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DSCA-6量表得分、PACIC-DSF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血压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医生服务可以提高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防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团队式管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67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给予糖尿病患者传统方法治疗,同时检测两组患者血糖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6.51 mmol/L)经过家庭医生团队式管理后明显低于对照组(7.66 mmol/L),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28,P<0.0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家庭医生团队式管理的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效果,应加强健康教育投入,以利于提高社区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水平。家庭医生团队式管理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大力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上海市闵行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签约组,另选取同期该社区医院收治的150例未签约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签约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服药依从性以及自护能力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评分均存在不同程度增长,但签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均存在不同程度上升,但签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但签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过程中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改善其服药依从性和自护能力,进一步稳定患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上海市闵行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签约组,另选取同期该社区医院收治的150例未签约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签约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服药依从性以及自护能力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评分均存在不同程度增长,但签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均存在不同程度上升,但签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但签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过程中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改善其服药依从性和自护能力,进一步稳定患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医联体中的医院专科和社区全科合作开展糖尿病管理的临床效果以及费用情况,为建立更为有效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糖尿病患者415名,随机分成联合管理组和对照组。研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等指标在管理1年前后的变化。采用成本效果分析中的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以糖化血红蛋白为评估的关键指标,计算成本效果。结果:观察12个月时,联合管理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联合管理组和对照组社区每年每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成本分别是412.14元和491.34元。结论:在医联体工作框架下,医院专科与社区全科联合管理糖尿病的做法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可为其它慢性病管理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实施社区干预措施后对2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影响,为今后的糖尿病的康复治疗工作提高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6月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的2型糖尿病人220名,每名病人和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1名公共卫生医生组成的家庭责任医生进行签约服务,给予病人在血糖控制与监测、饮食行为生活方式干预与调整、规律运动、遵医服药与足部护理等自我管理行为方面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并进行干预后6个月自管行为评价。结果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明显改进(P﹤0.01),血糖控制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进行干预,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习惯,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长宁区探索了家庭责任医生的服务模式、工作机制、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转变了家庭责任医生的服务方式,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初步建立了家庭责任医生与社区居民的依存性伙伴关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其主要的政策经验包括:以家庭责任医生工作室为载体的服务模式、以家庭责任医生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体系、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按照时间路径推进的家庭责任医生社区首诊模式和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路径。长宁区的政策实践也表明,改革的推行需要先期进行机构标准化建设、公益性改革以及全科服务团队的培养,以便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的政策核心目标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它不仅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载体,而且是深化全科团队服务的体现。因此,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应定位于服务主体责任的转变和组织管理的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模式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和家庭医生社区化变革。未来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发展既需要通过家庭责任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激励和发展来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在价值,也需要积极争取外部有利的改革环境和配套政策。通过构建合理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医保预付制等政策来完善家庭责任医生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