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义乌市学龄前儿章850名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抚育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等.采用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义乌市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率为24.9%,影响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家庭人均月收入(OR=1.22,95%CI=1.01~1.47)、母亲生育年龄(OR =0.95,95% CI =0.91 ~0.99)、哮喘(OR =2.05,95%CI=1.15 ~3.68)、佝偻病(OR=3.91,95%CI=1.88 ~8.13)、零食(OR=1.54,95%CI=1.18 ~2.02)、孩子平常出行的交通方式(OR=1.34,95%CI=1.03~1.74)、同住者是否吸烟(OR=1.59,95%CI=1.16 ~2.20).结论 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应建立良好健康习惯,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了解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儿童ADHD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柳州市城区一~六年级共9 628名小学生进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为ADHD的诊断标准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学访谈,对筛查与诊断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共确诊ADHD儿童468例,ADHD患病率为4.86%,男生患病率(8.09%)高于女生(1.47%)(x2=228.146,P=0.000);9岁组儿童ADHD患病率最高(6.14%),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56,P=0.024).ADHD分型以注意缺陷为主型发生率最高(2.85%),其次是混合型(1.41%),多动/冲动为主型最少(0.60%).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患ADHD的风险低于男生(OR=0.17,95%CI=0.13~0.22),母亲孕期心情不佳和父母关系不好是发生ADHD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5(95%CI=1.17~ 1.79)和2.01(95%CI=1.59~ 2.55)].结论 柳州市城区小学生ADHD患病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且发生与儿童性别、母亲孕期心情及父母关系有关.应对家长、老师进行相关知识宣教,提高早期识别和诊断,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柳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利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和自制的影响因素问卷对柳州市城区5所幼儿园共2278名2~6岁儿童进行筛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128份,筛查阳性儿童132名,学龄前儿童ADHD筛查阳性率为6. 20%,男女比例为3. 1∶1(χ2=33. 723,P=0. 000),筛查阳性率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而增高,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 541,P=0. 346);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是可疑ADHD的保护因素(OR=0. 31),母亲妊娠期有合并症(OR=1. 29)和有新生儿窒息或胎儿窘迫(OR=2. 01)是危险因素。结论 ADHD的发生与儿童性别、母亲是否有妊娠期合并症及新生儿窒息或胎儿窘迫有关。学龄前儿童ADHD问题不容忽视,应引起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陕西省、重庆市农村0~6岁儿童受忽视的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两省(市)部分地区0~6岁农村儿童受忽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两省(市)共调查农村0~6岁儿童1488名,儿童总忽视率和总忽视度分别为31.59%、48.32.男女童忽视率和忽视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U=1.51,P>0.05).高年龄组儿童受忽视程度显著高于低年龄组儿童(x2=13.36,F=33.45,P<0.05).三代同堂、核心家庭儿童受忽视程度显著低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儿童(H=10.03,F=2.83,P<0.05);留守儿童受忽视程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x2=30.30,U=6.76,P<0.05);而陕西省儿童忽视程度低于重庆市儿童(x2=9.42,U=8.40,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留守(OR=1.54;95%CI:1.20 ~ 1.97)、家庭类型(OR=1.38;95%CI:1.16 ~ 1.65)、父亲职业(OR=0.87;95%CI:0.78~ 0.97)、母亲的文化程度(OR=1.27; 95%CI:1.07~1.52)、父子间关系(OR=1.43;95% CI:1.07~ 1.91)5个因素是儿童受忽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陕西省和重庆市农村0~6岁儿童受忽视程度比较严重,应重视儿童忽视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特征与多发伤害事件的关系.方法 整群选取马鞍山市12所幼儿园的2 001名儿童,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症状问卷)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评定,开展为期半年的伤害主动监测.结果 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多发性伤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的儿童(χ2=16.4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为问题中的多动(OR=2.67)、冲动-多动(OR=1.81)、心身障碍(OR=1.61)、母亲白天轮班(OR=5.66)及经常上夜班(OR=7.05)、男童(OR=1.61)、4~5岁年龄段(OR=3.71)、早产(OR=1.74)是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与其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月经生育因素、日常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与女性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患病的关联.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12月,收集来自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100例女性SSc患者和来自于合肥市社区的400例女性对照的相关信息,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Sc患病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1个因素与SSc的患病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0R=0.464,95% CI:0.229~0.939)为SSc的保护因素,而农民(OR=4.458,95% CI:2.379~8.352)、教师/会计/文员(OR=9.740,95% CI:3.153 ~30.909)、制鞋/服装/纺织工人(OR=16.150,95% CI:4.933 ~ 52.873)、偏瘦(OR=3.733,95% CI:1.440 ~9.636)、服用避孕药(OR=3.994,95% CI:1.291 ~ 12.361)、流产(OR =4.679,95% CI:2.365 ~9.258)、其他接触的人吸烟(OR =5.059,95% CI:2.582~9.913)、噪声暴露(OR =2.184,95% CI:1.018~4.685)、有机溶剂暴露(OR =4.432,95% CI:1.158~16.965)、药物过敏史(OR =3.564,95% CI:1.425~8.916)为SSc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多个环境因素与SSc的患病有关,应针对性加强SSc的预防和患者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3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市荔湾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0例ADHD患儿作为研究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的80例6~13岁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家长填写的ADHD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表由主要喂养人完成,内容主要包括母亲吸烟情况、产时情况、母亲文化水平和家庭教育环境等.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研究组儿童在"母亲吸烟、教养方式不良、非双亲抚养、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偏食/挑食、父母关系不良、非母乳喂养、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8~12.304,均P<0.05).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不良(OR=1.251,95%CI=1.026~1.439)、情绪不稳定(OR=1.562,95%CI=1.238~1.971)、学习困难(OR=2.029,95%CI=1.193~3.451)、偏食/挑食(OR=3.522,95%CI=1.220~10.168)、父母关系不良(OR=2.029,95%CI=1.093~3.767)、非母乳喂养(OR=1.942,95%CI=1.023~15.189)、胎儿宫内发育迟缓(OR=2.301,95%CI=1.093~4.844)均是儿童发生ADHD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学龄儿童ADHD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因素对ADHD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家庭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年龄、性别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对照1∶1配对,对203对小学生进行家庭影响有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父亲吸烟、父亲嗜酒、父亲童年多动、父亲为体力劳动者、夫妻不良关系、母亲孕期精神创伤、母亲血型及单双胎等8项因素与小学生ADHD呈统计学关联.结论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与家庭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尿道下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病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统一的调查表及调查方式对107倒尿道下裂及214例对照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应用SAS 6.12软件对所有调查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胎儿尿道下裂的发生与母亲孕前自然流产史(OR=3.87,95%CI:1.60~9.39)、孕期发生先兆流产(OR=3.57,95%CI:1.31~9.64)、孕早期感冒伴发热(OR=7.63,95%CI:2.50~23.24)、孕中期用抗感染和/或解热止痛药(OR=16.46,95%CI;3.46~78.21)、父亲职业性接触农药(OR=3.70,95%CI:1.49~9.16)及胎儿低出生体重(OR=12.62,95%CI:2.97~53.67)呈正相关,与母亲孕早期增加蛋白质类营养(OR=0.33,95%CI:O.15~0.74)呈负相关。结论 母亲孕前自然流产史、孕期发生先兆流产、孕早期感冒伴发热、孕中期用抗感染和/或解热止痛药、父亲职业性接触农药、胎儿低出生体重等可能增加胎儿发生尿道下裂的危险,而母亲孕早期增加蛋白质类营养可能降低胎儿发生尿道下裂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兰州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防治儿童铅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随机抽取兰州市某综合医院1 510例儿童血铅的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兰州市儿童血铅的几何均数为50 μg/L,铅中毒率为10.13%,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有:居家附近的工厂(OR=1.814,95% CI=1.282~2.567)、住所装修(OR=-0.472,95% CI=0.435 ~0.896)、食用膨化食品(OR=0.234,95%CI=1.050 ~1.521)、进食前洗手(OR=-0.305,95%CI =0.558~0.974)、看图书(OR=-0.172,95%CI =0.711 ~0.996).结论改善儿童居住环境、改善饮食结构、鼓励儿童进食前洗手是控制儿童铅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长治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孕期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地区分娩的5 055名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性别、孕周、孕妇年龄、产次、孕妇生活地区(城乡),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探讨影响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结果 5055名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128±675)g,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14.6%,巨大儿发生率为8.2%.经单因素x2检验,孕妇生活地区、孕周、孕母年龄是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223.807、34.120,2 211.570、68.941,92.199、18.745),产次与低体重儿发生有关(x2=54.822),性别与巨大儿发生有关(x2=34.5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结果显示,早产(OR=37.147,95% CI:30.094~45.853)、生活在农村(OR=0.390,95% CI:0.310~0.492)孕母年龄(OR=0.864,95%CI:0.779~0.959)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男婴(OR=0.524,95% CI:0.423~0.650)、生活在城市(OR=0.616,95%CI:0.501~0.758)、过期产(OR=4.175,95%CI:2.918~5.974)及孕母年龄偏大(OR=1.229,95%CI:1.104~1.368)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地区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城乡差异存在,因地制宜的提供科学的干预措施和孕产期保健服务、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及适龄孕产,是控制出生体重在合理范围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评价铅中毒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1992—2012年关于铅中毒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6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累计病例数为1 440例,对照组1 388例。结果显示,铅中毒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关联明显(Z=4.52,P〈0.05),合并OR值为2.91,OR 95%CI为1.83-4.62。结论铅中毒是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会增加儿童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上海市闸北区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注意缺陷多动症状调查表对上海市闸北区9所幼儿园儿童进行整群-分层抽样调查。并运用SPSS16.0进行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ADHD患病率为3.9%,父母和老师筛选出的可疑ADHD儿童有38.75%被诊断为ADHD者,男女比例为2: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357)是罹患ADHD的保护因素,母孕期营养状况差(OR=3.323)是罹患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罹患ADHD的比例较高,不容忽视;性别是罹患ADHD的保护因素,母孕期营养状况和儿童期的营养状况是值得重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机关职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2010年10月~2011年7月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体检的哈尔滨市区机关职员进行拦截式访问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疾病既往史、血液学及生物化学检查结果等资料,分析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 哈尔滨市机关职员NAFLD患病率为49.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婚姻、学历、午餐地点、是否按时就餐、是否常吃坚果、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油脂摄入量等26个变量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0.349,95% CI:0.217 ~0.56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OR=0.581,95% CI:0.380 ~0.888)、常饮茶(OR=0.535,95% CI:0.336~0.854)是NAFLD的保护因素;而腰围粗(OR=5.735,95% CI:2.992 ~ 10.990)、午餐地点在外( OR=1.649,95% CI:0.433~0.974)、谷丙转氨酶升高(OR=3.254,95% CI:1.401~7.560)、高血压(OR=1.678,95% CI:1.041~2.705)、高甘油三酯(OR=3.020,95% CI:1.793~5.088)是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 哈尔滨市机关职员NAFLD的患病率高于目前国外及我国其他地区的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影响NAFLD患病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MO)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 ,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11月—2006年3月确诊的MO患者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3岁选取医院其他科室的非MO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力劳动者(OR=0.180,95%CI:0.082~0.396)、体质指数(BMI)高(OR=4.177,95%CI:1.978~8.819)、偏头痛家族史(OR=6.500,95%CI:2.119~19.935)、脑血管病家族史(OR=4.357,95%CI:2.1470~8.8420)、睡眠质量(OR=0.411,95%CI:0.256~0.661)、喜甜食(OR=6.488,95%CI:2.651~15.74)、经常性内心情感体验(OR=12.691,95%CI:4.435~36.318)及工作和生活上的不良应激事件(OR=6.667,95%CI:1.835~24.224)与MO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力劳动(OR=0.143,95%CI:0.034~0.601)、BMI(OR=5.226,95%CI:1.350~20.229)、睡眠质量(OR=0.295,95%CI:0.124~0.701)及有经常性内心情感体验(OR=9.897,95%CI:2.080~47.091)与MO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蒙古中部地区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选取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胆囊结石患者并行胆囊切除术18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非肝胆疾病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调查内容涉及一般情况、生活行为、疾病史和家族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1.7±13.2)岁和(54.6±12.1)岁。病例组中女性130例,男性50例,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52,P〈0.05)。调整年龄、性别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OR=7.05,95%CI:1.28-38.85)、食用内脏(OR=12.75,95%CI:4.67-34.82)、食用油炸食品(每周食用1次及每周食用2次及以上的OR值分别为9.04、5.39,95%CI:4.67~17.51、1.60~18.21)、血脂异常(OR=2.81,95%CI:1.49~5.30)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呈显著正关联;食用蔬菜(每周2~3次、4~5次及每天1次的OR值分别为0.28、0.09、0.02,95%CI:0.03—2.65、0.01~0.80、0.002—0.19)呈负关联。不同性别的胆囊结石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结论喜食内脏、油炸食品,血脂异常可能增加当地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多食用蔬菜可能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生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异位妊娠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65例异位妊娠发生破裂患者和118例异位妊娠未发生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法。结果产次(DR=5.362,95%CI:0.843~9.785)、妊娠部位(OR=3.757,95%CI:0.458~6.857)、异位妊娠史(OR=3.785,95%CI:0.753~5.978)、异位妊娠史包块直径(OR=1.478,95%CI:0.742—2.424)是异位妊娠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妊娠部位、异位妊娠史、包块直径是异位妊娠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异位妊娠患者早期提高警惕性,避免发生破裂大出血导致严重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3类职业人群超重肥胖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职业人群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选取4个城区,每个城区选择1~2家单位,共选择6家单位,对单位内所有18 ~60岁职工进行调查.职业涉及公务员、科技人员和企业人员3类.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898份,问卷有效率为98.8%.调查对象中男性985人(51.9%),女性898人(47.3%);公务员1106人(58.3%),科技人员432人(22.8%),企业人员360人(19.0%).调查对象的超重率为29.8%,肥胖率为9.2%.其中,公务员超重率为31.5%,肥胖率为9.0%;科技人员超重率为31.1%,肥胖率为7.4%;企业人员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11.8%.不同职业人群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公务员人群中,性别(OR=0.697,95%CI:0.502 ~0.936)、年龄(OR=1.042,95% CI:1.026~1.058)、饮酒(OR=1.499,95% CI:1.083 ~1.898)和加班频率(OR=0.830,95% CI:0.697~0.988)是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科技人员中,年龄(OR=1.031,95% CI:1.010~1.053)、吸烟(OR =0.610,95% CI:0.236 ~1.577)、工作时间(OR=0.641,95% CI:0.422~0.974)是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企业人员中,性别(OR=0.505,95% CI:0.288 ~0.886)、年龄(OR=1.033,95% CI:1.008~1.059)、吸烟(OR=1.630,95% CI:0.605~4.389)是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3类职业人群中的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不容忽视,开展健康干预活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李思杰  周琦  彭焱 《中国健康教育》2014,(3):235-237,244
目的 了解重庆市某地区2所小学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某市区2所小学511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57%和1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不同学校、儿童吃饭速度和儿童出生时体重是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男生(OR=2.427,95% CI:1.444~4.077)、城市学校(OR=2.537,95% CI:1.578~4.079)、儿童吃饭速度快(OR=2.013,95% CI:1.183~3.424)、儿童出生时体重越重(OR=3.344,95% CI:2.098~5.331)则越容易导致超重、肥胖发生.结论 鉴于上述结果,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防治,针对儿童肥胖的成因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西部地区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现状,发现主要问题及可能的需方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5--2012年我国重庆市、贵州省的两个区县发现的所有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进行社会人口学、接受服务情况等调查。结果研究地区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失访率较高,累计达33.8%(25/74),失访主要发生在确认感染至分娩7人(5.6%)和分娩至产后6~8周16人(23.9%)。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2年报告病例较2005--2010年报告病例(OR=0.04,95%CI:0.00~0.32)、接受过检测后咨询较未接受检测后咨询者(OR=0.06,95%CI:0.00~0.94)在访比例高,现住址在其他县区或外省者较本县区常住者失访比例高(OR=20.48,95%CI:1.45—289.48);失访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孕产史、感染途径、接受服务时期等其他因素上未显示出与未失访者之间存在不同。结论降低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失访率,应重点关注确认感染至分娩以及分娩至产后6~8周两个时段;亟需进一步研究服务提供因素对随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