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头皮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本文将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经验作相应介绍,并与经肘部静脉置管作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对危币硬肠道畸形纠正术后新生儿的静脉给药和静脉高营养,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人,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入的第二选择。我科分别经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穿刺置入PICC,经临床对比认为右侧耳后静脉可以作为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第一选择,并对2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作相应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对危重及肠道畸形纠正术后新生儿的静脉给药和静脉高营养[1]。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入的第二选择。我科分别经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穿刺置入PICC,经临床对比认为右侧耳后静脉可以作为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第一选择,并对2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作相应比较,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取经耳后静脉置入PICC的7例患儿为实验组,为2005年7-12月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2个不同部位置入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经肘部静脉及头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患儿各26例,通过观察穿刺部位穿刺时、穿刺完毕出血情况、置管成功例数、发生静脉炎例数及皮肤过敏或破损情况,比较2个部位置管的效果。结果经头皮静脉置管术中及术后24h更换敷料时出血例数均少于经肘部静脉置管。经头皮静脉置管更换敷料时造成皮肤过敏或破损的例数少于经肘部静脉置管。置管成功例数和发生静脉炎的例数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肘部静脉条件差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肘部静脉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2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5例,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对照组67例,经肘静脉置入PICC导管,分别对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中,经股静脉PICC置管不仅可以作为经肘静脉PICC置管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也可以作为其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无超声引导仪或肘部无可视血管及经肘部静脉穿刺困难或穿刺失败的情况下选择颈外静脉置入PICC管的有效方法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患者在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护理,总结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60例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中有8例患者是因为肘部静脉穿刺失败而改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有2例患者是因为经肘部静脉穿刺成功,但送管时反复异位至颈静脉,调整多次失败后改为经对侧颈外静脉置管。60例患者全部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管成功,留置时间最长的1年,最短的70余天,各种治疗顺利进行。结论对于在无超声引导仪的情况下遇有经肘部静脉穿刺困难或穿刺失败的患者及乳腺癌的患者可选择颈外静脉置入PICC管,是切实可行的,且并发症少,流速快,不影响患者正常的治疗和日常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为新生儿的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PICC穿刺置管首选上肢肘部静脉,而新生儿肘部静脉比较隐匿,偶尔有一两条清晰可见的血管,但由于新生儿血管顺应性差,管腔细,管壁薄,极易被穿破,一次穿刺不成功时压迫局部止血,使血管腔进一步变窄,再次使用此血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会更低,因此当肘部血管显露不清或被破坏时,选择经颞浅静脉置人PICC则为PICC置管开辟了新的道路.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4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 1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颞浅静脉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399(2013)06-0059-03  相似文献   

9.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以及各种严重并发症,需要较长时间输入高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和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耐高渗、留置时间长的特点,保证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营养和给药[1].PICC置入首选肘部静脉[2],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不易置管,而颞浅静脉却清晰可见.经颞浅静脉穿刺置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其插管位置主要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但有一部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以及幼儿患者)肘部静脉状况差,缺乏可选择插管的静脉,而乳癌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穿刺(CVC)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所以,笔者尝试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解决了因缺乏肘部静脉而需插管治疗的患者的难题,2002年2月—2008年12月共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426例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以及各种严重并发症,需要较长时间输入高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和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耐高渗、留置时间长的特点,保证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营养和给药。PICC置入首选肘部静脉,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不易置管,而颞浅静脉却清晰可见。经颞浅静脉穿刺置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术,比较2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痛发生情况、置管时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操作痛评分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渗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和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隧道式PICC,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为双上肢PICC置管受限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3.
总结21例行颈外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的护理,包括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及堵管的护理.认为对于肘部无血管穿刺条件要求置入PICC的病人,选择从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较高,是病人顺利完成全程化疗及晚期癌症病人长期静脉营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为20例肘部静脉穿刺失败或肘部静脉无穿刺条件的患儿经颈外静脉通路 PICC 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掌握颈部的解剖结构、掌握颈外静脉的解剖位置、做好 PICC 的护理等措施。20例患儿均置管成功,其中一次性颈外穿刺置管成功15例(右侧颈外静脉13例,左侧颈外静脉2例);2例右侧穿刺失败后转至对侧穿刺成功;1例右侧颈外静脉穿刺送管受阻改为对侧穿刺置管成功;2例左侧颈外静脉穿刺成功后错位至同侧腋静脉和对侧颈内静脉,重新调整后成功。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堵管1例,意外拔管1例;导管留置时间为2月~10月。认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入 PICC 弥补了肘部静脉无法穿刺或穿刺失败的不足,是困难血管患儿使用 PICC 的备选方案,其使用安全可行;熟练掌握穿刺和维护技巧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新生儿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对12例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为66.67%,平均留置时间为25.6 d±12.3 d,主要的不良事件为导管末端位于颈静脉而无法送至上腔静脉。[结论]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备选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重型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0例重型脑损伤患者由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长度为穿刺点至脐上2~3 cm,使其尖端位于下腔静脉.结果 除1例穿刺局部少量出血、1例堵管外,其余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置管时间6~146 d.结论 对于不宜行肘部静脉或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重型脑损伤患者,可行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17.
艾红娟 《护理与康复》2011,10(10):926-92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在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血制品、静脉输注高营养、化疗等患者[1]。CT增强扫描时,一般采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2007年3月至  相似文献   

18.
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置入PICC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置入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对25例颈外静脉置管组(A组)和25例肘部静脉置管组(B组)从穿刺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导管保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安全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6.0%)显著高于A组(0)(P〈0.05);B组导管脱出的发生率(26.0%)低于B组(4.0%)(P〈0.05);B组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例数显著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两种置管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各有优缺点。对需要长期化疗、输液的病人,宜首选肘部静脉穿刺置管;当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或抢救危重病人需要快速输液时易选择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以保证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从而避免了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减轻了患者痛苦,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该项置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对使用PICC的患者,经过肘部不同静脉走行的置管成功率进行分析,提供选择最佳插管静脉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开放的最佳方法.方法经肘部静脉(贵要、正中、头静脉)穿刺插管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使导管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以保持静脉开放.结果经不同肘部静脉插管行新生儿PICC术69例次,其中36例次(52.17%)置入导管顶端到达上腔静脉;33例次(47.83%)为异位静脉(P<0.05),经导管处理后,其导管顶端均调置于上腔静脉内.无一例次在插管过程中出现合并症.结论P1CC是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