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流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脑血流量改变在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对183例受检者包括:脑梗死组59例,腔隙性脑梗死组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4例及对照组28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两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内径(D)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角度纠正、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计算脑血流量(CBFV),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1)脑梗死组的全脑血流量下降最明显,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对照组、TIA组、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PSV、EDV、TAMV依次递减,PI和RI呈增高的趋势。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双侧颈动脉超声观察,并与5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检查分析。结果:(1)老年人高血压病组颈动脉阳性检出率为84%,斑块检出率为67%,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2)老年高血压病组SPV、EDV较健康老年人组降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血流减慢为主;(3)颈动脉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多有相应特征性改变。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多以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血流减慢、血管阻力指数增高和顺应性降低为主要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直观、动态地了解颈动脉硬化程度及粥样斑块性质,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超声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80例高血压患者行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76例,非杓型104例,并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后作组间比较;选取6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9.21%和75.96%(P<0.05);杓型组较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明显增高,舒张末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5);非杓型组较杓型组血流速度减低,血管阻力增高,颈总动脉管径增大,IMT增厚,斑块检出率增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较杓型者为重,血压昼夜节律是颈动脉病变损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137例受检者包括:脑梗死组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9例及对照组4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3.7%、28.8%和25%,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最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PI和RI均增高,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最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采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通市通州区平潮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及血流动力学表现。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率89.02%、斑块形成率8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0%、8.75%(P <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颈动脉内径(D)、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最大剪切率(SR)、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检测动脉硬化的迹象,通过监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流情况,了解患者的血管状况,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用于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66例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设为A组,3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设为B组,比较两组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阻力指数(RI)以及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A组椎动脉内径大于B组,A组椎动脉高阻型血流频谱(RI≥0.8)、后循环脑梗死及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内径和阻力指数(RI)是鉴别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敏感超声参数,且阻力指数(RI)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8例老年患者及30例健康老人(对照组)的颈动脉,测量管径、内中膜厚度、斑块、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及计算管径狭窄度。结果 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显著增高。结论 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I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液速度(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主干及分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检出软斑50例、硬斑22例和混合性斑块12例,斑块检出率为84.00%;对照组颈动脉检出软斑10例、硬斑3例和混合性斑块4例,斑块检出率为17.00%;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物理特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有效识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位置及斑块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65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CA),测量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大小、管径及狭窄程度、脉冲多普勒(PW)测量上述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对获得的频谱形态进行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部动脉,其颈动脉壁31例伴有粥样硬化斑块,21例伴有不同程度狭窄,斑块发生部以颈动脉分叉及向颈内动脉延伸处居多.PW频谱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PI、RI升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体表无创、直观的检查,为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有无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肾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早期肾病的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 1例早期肾病患者和对照组 3 0例正常人肾脏的各级肾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 ,舒张期末最低血流速度 (EDV )和血流阻力指数 (RI)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早期肾病患者的叶间动脉的阻力指数为RI :0 .5 8± 0 .0 5、较正常对照组的阻力指数低 (RI :0 .62± 0 .0 5 ) ,肾主动脉和段动脉的RI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脏叶间动脉可以提供肾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5例,检出率67.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和方法:对86例脑梗塞患者做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86例脑梗塞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61例,发生率为70.93%。CAS斑块好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BIF),以扁平斑多见,左侧略高于右侧(P〉0.05)。软斑、溃疡斑是脑梗塞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CAS斑块与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了解彩色多普勒对脑梗塞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塞患者和36例健康人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二维超声切面显像与彩色多普勒检测。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测定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舒张期血流峰值,和阻力指数。结论彩色多普勒能清楚显示脑梗颈动脉病变情况,有效评价其血流动力学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依有无临床症状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将85例老龄患者分为3组:非梗死组(NI组)、无症状性脑梗死组(AI组)和症状性脑梗死组(SI组),各组病人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SI组和AI组斑块指数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加、颈内动脉(CIA)及颈总动脉(CCA)内径均较低,与NI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SI组斑块指数、IMT较AI组亦有显著增高。结论: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及评价ICD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吸烟埘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吸烟组(n=32);高血压非吸烟组(n=30);不吸烟、且无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n=30).上述三组均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并作颈动脉、下肢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高血压各组低切变及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吸烟组上述参数显著高于非吸烟组(P〈0.05).高血压各组颈动脉,下肢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吸烟组颈动脉、下肢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儿率增加,而吸烟则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增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分别对脑梗死组 (2 0 7例 )和对照组 (4 5例 )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 73.9% ,对照组为 33.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2例糖尿病患及30例正常人做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值和血流频谱测值。结果 72例糖尿病患颈动脉IMT值明显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42例,发生率为58.3%,与正常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糖尿病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检测糖尿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对糖尿病患脑梗塞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诊断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变。方法:对三组(正常组、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共120例患者行超声检查颈动脉,观察动脉硬化情况,记录血流值。对三组同侧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血流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ICA/CCA)进行统计学F检验。结果:正常组、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IcA/CCA比值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正常组与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ICA/CCA比值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侧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血流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ICA/CCA)有助于早期诊断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斑块及斑块复合病变,对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意义。方法对56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扫查,扫查结果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颈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56例缺血性脑中风组患全部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斑块检出率100%,且94.6%的病例颈动脉斑块都存在斑块复合病变(溃疡斑、斑块内出血及继发血栓形成);而对照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组检出颈动脉斑块仅7人,检出率5.2%,且未发现1例斑块复合病变。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斑块的复合病变与缺血性脑中风紧密相关,颈动脉超声扫查是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重要检查手段,有其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