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温",指疾病的属性具有温热性质;"疫",指疾病的流行."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疫学派即是以温疫立论,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其理论与经验对于温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且对后世温病学家影响甚巨,并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焕发出其活力.现就温疫学派的理论及辨治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于经验事实的理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定量研究、传统定性研究目前均存在缺陷,传承的难点在于学术体系难以建立和临床思维难以复制,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后实证主义和构建主义方法,提供了规范且可操作的构建理论的方法学指导,一方面有助于描述名老中医临床思维过程并总结其规律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将琐碎的经验系统化为中层理论,形成类似于"教科书"式的学术体系,便于传承者的高效学习和应用。该研究方法为名医经验传承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3.
夏氏外科作为著名的海派中医外科流派,经过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学术理论体系,并在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阐述夏氏外科"就近及早出邪"、顾护阴液、血热阳浮理论,及温病理论对其的影响,并结合验案及现代临床研究成果介绍其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当代瘟疫诊疗的临床实践,认为当代应用温病理论诊疗瘟疫类疾病的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拘一方一药,灵活辨证论治;贵在早期干预,控制疫情传变;同时遵循温病理论,临床不断创新;传承以温病大家吴又可、杨栗山、余师愚为代表的治疫学术思想。当代瘟疫的辨证论治禀承了明清温病大家对温病病因病机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遵循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辨证方法,充分吸纳了温病理论的学术特色和温病大家诊疗疾病的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温病理论应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理论依据。方法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发病过程中两者的相关性出发,通过分析五加减正气散组方及药理研究,阐述温病理论指导下,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依据。结果与结论①轮状病毒属"温邪"范畴;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属"温病"范畴辨治。②五加减正气散为治疗小儿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方剂。③基于温病理论辨治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果  赵岩松  于河  刘铁钢  谷晓红 《中医教育》2020,(2):83-84,F0003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立足温病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专业课程特色,以中华民族与传染病斗争的古今历程为主线,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通过讲授古今温病名家抗击传染病的事迹,挖掘其思政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激发了中医药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舌象作为中医四诊望诊必察内容之一,内容丰富。诊舌为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意义丝毫不亚于脉诊。舌诊随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而在临床诊疗中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可通过舌象的诊察探知病人病情的进展、病势之进退、病因病机、津液的盈亏及预后。这不仅是物理"黑箱理论"的体现,更是中医"司外揣内"诊疗思想的再现。也正因为如此,舌象的变化对温病临床配伍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舌象的诊察和分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温病方药配伍与之密切相关。故此二者之间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关于舌象与温病方药配伍的研究不仅对温病理论的研究,更是对温病临床用药规律的探索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流派,"顾阴"是防治温热病的重要方法;火神派"扶阳"理论是个全新的学术思想体系,主张"阳主阴从"。本文重点探讨了温病学派"顾阴"和火神派"扶阳"两者的基本特征、诊疗疾病的特色及联系。  相似文献   

9.
于琦  吴宇峰  于河  王蕊 《中医杂志》2014,(11):967-971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中医温病的治法及处方用药的规律与变化。方法整理明清至民国时期温病医籍中温病的理念、治法、方药,并与在现代期刊中检索到的温病文献进行对比,发掘现代研究中温病理论、治法、方药的发展变化。结果明清时期建立的"养阴保液"等治疗思想、"风温忌汗"等治疗禁忌、"宣透膜原"等治疗法则以及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皆被现代温病临床认可和沿用。而明清医家对于温病治疗中"凉血散血"的时机、"柴胡劫肝阴"的用药禁忌等观点与现代文献报道存在差异。明清时期创制的甘露消毒丹等方剂现代被广泛应用于温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治疗中,并进行了剂型和成分及机理研究。结论现代温病临床治疗大多沿用了明清温病学的治法方药,许多明清温病学所派创制的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得到了扩展应用,也有部分理论在现代存在争议或被忽视,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温病主要是指急性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温病学是在人类防治传染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医学科。近年来,传染病不断新生,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温病学理论运用综合全面的辨证论治方法,其目的是以其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诊断治疗方法有效地指导防治温病,在治疗热性病和传染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理论源于《内经》,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随着伏邪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超出了温病范畴,可深刻阐释一些复杂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对于防治温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病学辨证论治方法及其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寻求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多元化途径和方法,发掘和整理温病学术思想的外延。方法:查阅近20 a的相关文献及温病理论和中医肿瘤著作,讨论温病学说在恶性肿瘤感染发热、放射病、癌性疼痛、癌症出血4个方面的应用,以及在特殊肿瘤(血液肿瘤)的应用。结果与结论:温病学理论及治法可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杨泽  陈佳丽  汪翔  夏永良 《新中医》2021,53(17):202-205
探究"清浊相干"的具体含义,治疗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全面地掌握这一病机,并加以灵活地变通及运用。本文撷选《黄帝内经》相关原文,与气机升降出入相结合,对"清浊相干"理论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查询伤寒、温病相关文献资料,挖掘伤寒、温病对其运用与发展。认为"清浊相干"导致气机紊乱失常可包括升降和出入两方面,治疗时要"以数调之",即升清降浊,宣清消浊,伤寒与温病诸多病证和治法围绕此理论展开。"清浊相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病机,它是对气机升降出入紊乱的进一步诠释,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灿晖(1937-),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重点学科"温病学"学科带头人.在长期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王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仅略述其对温病病因的阐发及温病治疗心法,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5.
吕文亮教授辨治杂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文亮教授系湖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院长、温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多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用经方,寒温汇通,特别是用伤寒与温病方治疗杂病,主张辨方证论治.笔者平日跟师临床,亲聆其在运用方证理论方面的教诲,受益匪浅,现择其临床验案2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正> 《温病贯珠集》一书,广泛搜集温病大家王孟英的温病医论、医案和方药,分学术贡献、论治经验及方药述略专题介绍,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王孟英温病理论及诊治经验的唯一专著,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教学与临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全书近30万字,施仁潮编著,潘澄濂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特有的辨证理论体系。它以三焦为纲,以概括温病的病位、病性以及温病的传变规律。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则对指导温病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肿瘤已形成了"扶正培本"治疗学术体系,近年在这一学术体系基础上,大量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提示,中医药在肿瘤的控制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系统回顾中医药"扶正培本"肿瘤治疗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以及发展、成熟过程,立足于该理论的相关研究,进一步阐发其科学内涵及理论外延,据此提出"固本清源"理论,并从临床及基础研究两方面对其应用进行阐述,证实"固本清源"理论既有助于发挥现代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色与优势,又符合现代医学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框架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架"、"框架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许多学科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了明确其概念内涵,探讨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文章从框架的思路起源出发,系统阐述框架与框架理论的定义,研究概念框架与理论框架的区别及联系,分析框架的具体建构条件及建构方法,并对框架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与评价张建斌的著作《经络千古裂变——理论演变与临床应用断代研究》,认为本书具备4个独到的叙述视角及学术匠心:对经络理论概念的明晰界定;临床视角;脏腑与经脉一体化的形成过程论述;坚持学科框架的思考。同时,本文讨论了经络理论研究的价值与学术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