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目的:提供腹腔镜下次全结肠切除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7年接受次全结肠切除术的28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为开腹组(13例)和腹腔镜组(15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以及疗效评价.结果:28例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便秘症状改善率无差异,但腹腔镜组在术后止痛剂使用次数(2.3±0.9)、引流管引流量(38.9±8.9/d)、伤口并发症[1]及术后住院时间(13.1±1.7)等方面均优于开腹组.结论:腹腔镜行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可行,应不断完善其护临床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3种外科术式(即结肠全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和结肠部分切除术)在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中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ly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8年1月实施手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结肠全切除术者10例,12例行结肠次全切除术,13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结果 35例患者经过手术后,其排便困难、大便性状、下坠感、频次及腹胀等症状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肠全切除术者术后无复发,结肠部分切除术者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结肠全切除术.结论 结肠全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和结肠部分切除这3种外科术式对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均有满意的疗效,但结肠全切除术后患者腹泻发生率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中超声刀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经腹腔镜行全结肠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间应用超声刀进行腹腔镜全结肠(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为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经完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3例,手助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12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6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47ml。术后排便困难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平均排便为2次/d。结论 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分离结肠系膜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手术时间稍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对40例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2例为甲状旁腺损伤致低钙血症,4例由于喉返神经损伤引起暂时性声音嘶哑,经积极有效的处理和精心护理均恢复良好。未发生切口出血、甲状腺危象等。结论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预防并发症护理,配合医生及时处置,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左半结肠癌性梗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评价次全结肠切除在治疗癌性左半结肠梗阻中的价值。方法 总结左半结肠癌导致的28例急性肠梗阻患采用次全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9例,女9例;年龄27-86(平均65.7)岁。均因急性肠梗阻收住院,从发病到手术间隔时间41—143(平均87)h。入院后均快速给予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次全结肠切除术,回肠结肠或直肠吻合术,其中根治性切除21例,姑息性切除7例,均痊愈出院,未出现吻合口瘘或死亡。术后每天排便1—2次。姑息切除的7例患均在术后16个月内死亡,根治性切除的21例患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7.8%(14/18)和57.1%(8/14)。结论 次全结肠切除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有效和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子宫次全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DVT发生率和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子宫次全切除术手术,术后仅发生下肢DVT 1例(2.17%),出院时发放护理工作满意率调查表,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100.00%),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系统护理是预防子宫次全切除术后下肢DVT的重要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DVT,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结肠脾曲综合征(SSFC)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198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81例SSF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以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及便秘并顽固性不全结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X线钡剂灌肠造影显示,结肠脾曲均较肝曲高7cm以上,迂曲成角〈45°,并横结肠冗长。行结肠脾曲松解术2例和结肠脾曲侧侧吻合术3例,近期效果尚好,远期(6个月~2年)效果不良;76例采用较彻底手术,包括近段结肠大部切除14例、结肠次全切除术20例、全结肠切除术42例,术后均痊愈。结论:根据临床特点和钡剂灌肠造影,可以明确诊断SSFC,应积极手术治疗,以近段、次全、全结肠彻底切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12例FAP的临床资料,4例癌变者行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末段回肠造口术,6例直肠下段未扪及明显息肉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直肠次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直肠吻合术,2例直肠下段有少量息肉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及直肠次全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内回肠肛管吻合术。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2~3天肛门排气,住院时间8~12 d。随访3~24(13±3)月,无近期并发症发生,除回肠造口4例外,其余8例术后控便较好,3个月后大便能控制在3~6次/日。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FAP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2年为12例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FAP患者7例,UC患者5例)及18例传统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FAP患者7例,UC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使用量、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开腹组,住院总花费明显高于传统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用于FAP及UC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手术效果不亚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次全结肠切除在治疗老年人癌性左半结肠梗阻中的价值。方法:对采用次全结肠切除治疗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21例6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结果:根治性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5例,术后每日排便1~2次,均痊愈出院,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和死亡。随访结果,姑息切除的5例患者均在术后16个月内死亡,根治性切除的16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100%。3年为69.2%(9/13),5年为53.3%(5/8)。结论:次全结肠切除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有效和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1.
卢芳 《护理学杂志》2006,21(1):31-32
对13例慢传输型便秘行结肠次全切除伴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及饮食指导。结果13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排便均不需用泻剂。提示完善的护理是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和结肠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治疗重度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52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20例接受结肠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平行对比.结果 术后患者随访1~7年(中位时间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中位随访4年,结肠次全切除组每日大便次数显著低于结肠全切除组(2.5±0.8比3.4±0.8;P=0.000).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肠全切除组高于结肠次全切除组(5.8±1.9比4.4±1.6;P=0.011).胃肠生活质量评分结肠次全切除组显著高于结肠全切除组(120.7±7.5比111.1±12.0;P=0.005).结论 与结肠全切除术相比,对于慢传输便秘患者,行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后可获得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行结肠次全切除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芳 《护理学杂志》2006,21(2):31-32
对13例慢传输型便秘行结肠次全切除伴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及饮食指导.结果13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排便均不需用泻剂.提示完善的护理是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至2009年施行腹腔镜手术治疗23例STC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行全结肠切除术,10例行结肠次全切除术,5例行乙状结肠切除术。结果:22例手术成功,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住院5~11d,平均7d。术后1例并发肠梗阻,经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再次行开腹手术治愈。随访6~12个月,18例便秘症状明显缓解,大便1~3次/d;3例腹泻,大便4~6次/d;2例轻度便秘复发,大便1次/2~3d。结论:腹腔镜结肠切除术治疗STC安全有效,且住院时间短,患者康复快,切口小,并发症少,腹部外观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的综合护理干预体会。方法将6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行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心理、营养、并发症等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1例(3.33%)并发症,对照组术后5例(16.67%)出现并发症。观察组护理调查满意率96.67%,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营养,并发症等护理措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结肠次全切除术在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次全切除术在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可切除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均急诊行结肠次全切除术.结果:13例全部手术成功并痊愈出院.5例切口感染、脂肪液化,明显腹泻3例,均经综合治疗后好转.无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手术操作及积极的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行结肠次全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的4例FA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腹部切口长6.0cm,手术时间300~380min(平均330min),术中出血量90~250ml(平均160ml)。术后2~3d肛门开始排气,术后住院时间7~11d(平均9d)出院。出院后大便稀薄,8~12次/d,给予易蒙停治疗后缓解。随访2~22个月(平均14个月),无近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FAP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结肠次全切除联合直肠前壁悬吊术和结肠次全切除联合经阴道修补术治疗合并直肠前突的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的32例合并直肠前突的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结肠次全切除联合直肠前壁悬吊术(A组)和结肠次全切除术联合经阴道修补术后(B组)的排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两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并发症、便秘症状改善程度、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后A组的胃肠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便秘症状改善度和便秘复发率均好于B组(P0.05)。结论与结肠次全切除术联合经阴道修补术相比,结肠次全切除术联合直肠前壁悬吊术是治疗合并直肠前突的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的更有效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临床上较为满意的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SFC)的手术方式。方法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4月间50例SFC患者经结肠次全切除与改良Duhamel联合术式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曾予以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经过结肠镜、结肠传输试验和排粪造影等检查,显示有明确的病理解剖和功能性异常部位后,均施行了结肠次全切除与改良Duhamel联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27例(54%)结肠肌萎缩;29例(58%)结肠肌间丛细胞减少,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有缠结现象。全组术后随访(2.4±1.2)年,胃肠生活质量指标、便秘症状指标和出口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44例(88%)患者对其排便感到满意,仅有9例(18%)诉轻度腹痛;3例(6%)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无大便失禁;2例(4%)有轻度便秘复发,应用膨胀性泻剂和促动力药后症状可缓解。结论结肠次全切除与改良Duhamel联合术式是治疗SFC较为合理、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全切除对比结肠次全切除对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STC)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为STC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全切除组(39例,行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和次全切除组(39例,行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2周内止泻药使用比率、并发症情况和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并对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包含Wexner便秘评分、顽固性腹泻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切除组术后住院时间、止泻药使用比率均高于次全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6,P=0.021;χ~2=4.993,P=0.008)。两组患者术后Wexner便秘评分逐渐降低,术后12个月时全切除组评分明显低于次全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07);两组患者术后顽固性腹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切除组患者满意度高于次全切除组,便秘复发率低于次全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75、4.905、3.884,P=0.227、0.027、0.019)。结论结肠全切除手术和结肠次切除手术在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治疗中都有较好的疗效,结肠次全切除手术后患者短期内效果较好,而结肠全切除患者的长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