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以PKP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角度。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7.9±1.2)分下降至术后24 h的(3.2±1.1)分,末次随访时为(2.1±0.8)分;ODI评分术前为83.7±4.9,术后24 h为33.2±3.9,末次随访时为27.8±3.6。患者术前椎体平均高度为(18.2±3.2) mm,术后24 h为(25.8±3.1) mm,末次随访时为(24.9±3.2) mm;术前平均后凸畸形角度为17.2°±3.2°,术后24 h为8.4°±3.1°,在末次随访时平均后凸畸形角度为9.1°±3.1°,术后24 h、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及纠正后凸畸形角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有限截骨治疗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17例陈旧性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有限截骨治疗。术前Cobb角41°~62°(52.5°±6.4°);矢状面平衡用站立侧位片颈7垂线与骶1后上角(C7~S1)水平距离评价,术前神经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Cobb角、ODI和VAS。结果:患者随访时间24~53(34.5±7.1)个月;手术时间180~400(287.1±65.9) min;出血量350~1 300(838.2±276.4) ml;术后后凸Cobb角3°~12°(6.1°±3.0°),末次随访时为7.5°±2.6°;术后C7~S1水平距离为(3.6±3.9) mm,末次随访时为(3.4±2.3) mm;末次随访时ASIA评级:D级4例,E级13例;ODI为(5.2±2.4)分;VAS为(2.4±1.0)分。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切口深部感染,3例患者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痛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1例术后12周发生断棒,1例术后4个月椎弓根钉松动脱出,均行二期翻修术,矫形角度无丢失。所有患者经X线片和CT证实截骨部位均在术后1年内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有限截骨是治疗轻中度陈旧性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 探讨翻修手术的策略。方法:2005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共21 位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胸腰段(T10~L2) 爆裂性骨折翻修手术。原因包括:前路手术后内固定松动4 例, 其中畸形愈合局部后凸1 例;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误置3 例;邻近椎体再次骨折2 例;局部未融合假关节形成导致内固定松动或断裂10 例, 其中5 例残留明显后凸畸形;过度撑开导致融合失败, 取内固定后出现后凸畸形2 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6 例, 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 例, 轻至中度改善8 例。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邻近骨折椎体骨水泥强化;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68 (27.0±13.2) 个月, 没有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 术后6 至12 个月随访时均获得坚强融合。围手术期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Frankel 分级上升0~2 (1.3±0.7) 级。末次随访时视觉疼痛评分(visualanalog scale, VAS) 由术前平均7.6 降至2.1, ODI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由48.7 降至10.3。7 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75° (42.5°±15.3°), 术后矫正至-3°~10° (2.3°±3.7°), 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0.7° ±0.3° ), 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2.3%。结论:重视骨折椎体的前中柱重建是防止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关键措施。合理的翻修手术能够矫正畸形, 融合骨折椎体从而缓解局部疼痛, 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密固达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和密固达(Aclasta)药物治疗,分别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术前和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随访时间2个月~60个月,平均32.4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20~85 min(平均29 min),术中累计X线透视时间平均32 s,术中出血量为5~10 m L(平均7.5 m L),平均住院6 d,均在术后1~2 d佩戴腰围下床。术前第1天及术后1个月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Vas评分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密固达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创伤小、疗效肯定、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预防患者再发骨折风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路岚超  孙磊  段晓敏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12-351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许昌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胸腰椎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脊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0.73±14.89)min,术中出血量为(20.32±8.51)mL。术后1个月患者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后缘压缩率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升脊椎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2月,4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术。其中强直性脊柱炎1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5例,胸腰椎结核12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内容包括术前、术后Cobb角以及侧位片上C7~S1水平距离,截骨处融合情况,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评分(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2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10ml。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0.8°,术后为11.5°,平均矫正角度36.5°,C7~S1水平距离术前平均110.5mm,术后平均为20.8mm。融合率100%。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9分,术后2.8分。术前ODI评分平均为62.3分,术后为29.5分。患者主观满意率97%。2例出现术后神经根损伤症状,未经特殊处理均基本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缝合、压迫治愈。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有效、安全,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的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性骨折1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ore,VAS),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手术前后、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手术顺利,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9~23个月)。患者术后伤椎即刻获得稳定,患处疼痛缓解明显,术后VAS评分(2.5±0.8)和末次随访VAS评分(2.8±0.7)均较术前评分(8.4±0.9)明显降低(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的ODI无明显差异,但两者均明显高于术前ODI(P<0.01);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后凸Cobb角由术前(19.7±8.8)度减小至术后(9.8±7.1)度(P<0.05),末次随访Cobb角无明显丢失(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分别漏向上位椎间隙以及椎管,无临床症状。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性骨折能明显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形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与经椎间隙楔形截骨(IWO)对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10月20例行PSO或IWO矫形内固定术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PSO组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为53~68岁,平均Cobb角(37.20±8.71)°;IWO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Cobb角(35.07±9.43)°。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1 a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SO和IWO均能有效重建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楔形精确截骨和"蛋壳"技术截骨治疗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11月分别行经椎弓根截骨术(PSO)的胸腰椎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楔形组(PSO楔形精确截骨)17例和蛋壳组(PSO"蛋壳"技术截骨)19例。记录术前术后后凸Cobb角、VAS和ODI评分、ASIA脊髓功能分级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中出血量楔形组明显少于蛋壳组(P0.05)。随访时间10-18个月[(12.3±4.5)个月]。楔形组和蛋壳组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明显矫正(P0.05);VAS评分和ODI指数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楔形组矫正丢失角度明显小于蛋壳组(P0.05)。楔形组术前6例C级3例末次随访恢复至D级,4例D级2例恢复至E级;蛋壳组术前8例C级3例末次随访恢复至D级,5例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两组患者均有1例出现脑脊液漏;楔形组末次随访未见假关节形成,融合率100%,蛋壳组有4例出现假关节,融合率78.9%。结论 PSO楔形精确截骨术和PSO"蛋壳"技术截骨术均能有效矫正胸腰椎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术后矫正效果满意,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明显。但PSO楔形精确截骨术术中出血更少,能更好地避免术后假关节形成,且融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椎板有限减压、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伴椎管脓肿的胸椎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37例胸椎脊柱结核患者均伴有椎管内脓肿占位。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13~68(39.7±9.1)岁。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 角为8°~62°(29.6°±3.6°)。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7例,D级19例,E级8例。采用后路单侧椎板有限减压、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4~90(53.0±15.7)个月。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术后2例患者出现神经并发症,2例伤口延迟愈合。术后测量后凸角度为5°~21°(8.3°±1.3°),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为8°~26°(10.1°±1.9°)。至末次随访,术前有神经症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根据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至末次随访2例由B级恢复至D级,1例由B级恢复至E级,3例由C级至D级,4例由C级至E级,13例由D级至E级。本组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植骨融合。结论:后路单侧椎板有限减压、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伴椎管脓肿的胸椎脊柱结核创伤小,方法安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采取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不同原因所致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共10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伴骨折所致后凸2例,均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8例,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6个月,矫正角30°~42°,平均35°.所有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病例截骨融合率100%,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在2年后不全恢复.结论 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是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矫正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前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纵向劈裂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 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3月至2013年5月采用的前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13例腰椎纵向劈裂骨折患者临床 资料,对所有患者的矫正情况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 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为24~60个月,平均42个月;手术时间185~300 min,平均248 min;术中失血量为600~1 500 mL,平均95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功能及自我形象的改善,在Cobb 角评估方面,术后2 d,12个月和末次随访测量Cobb角较手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 分和ODI评估术后2 d,12个月和末次随访测量结果较之术前均有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 末次随访的评估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在末次随访时,术 前8例D级患者中6例恢复至E级,其中3例未见进一步恢复;术前2例C级中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所有病例 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术中3例有硬膜撕裂,术中给予修补;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病 例。结论:短节段伤椎置钉和旋棒复位是腰椎纵向劈裂不稳定骨折较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伴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医院接受后路长节段常规切开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65例)及接受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n=54例)的AS伴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前、术6个月、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12个月腰背功能恢复情况(ODI指数),并记录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优良率分别为92.59%、9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组内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术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组内各时间点O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OD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也能有效地降低术后疼痛,促进腰背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支柱块植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支柱块植入椎体成形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21例,观察术前及术后3 d、3、6个月随访的椎体高度比、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获6~13个月随访,平均(7.2±2.1)个月,1例失访。治疗后伤椎椎体高度比、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时椎体高度比、后凸Cobb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支柱块植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良好,增强了伤椎前中柱支撑,矫正了脊柱后凸畸形,能够有效地恢复并维持伤椎的高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68-70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采取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的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结束时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及ODI及SF-36、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较术前比较明显改变,且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未见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束的ODI及SF-36、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后路行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双侧腰椎椎间孔狭窄症(LF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因双侧LFS行经腰椎后路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的41例患者,手术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的前高、后高及腰1 (L1)~骶1(S1)角,计算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椎间隙前高、后高及L1~S1角的变化.结果 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2士2.4)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降低,椎间盘前、后高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L1~S1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行双侧关节突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双侧LFS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