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副溶血性弧菌是无锡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发生次数最高的食物中毒原因菌。2000年全市共发生食物中毒7起,中毒人数254人,无死亡病例,其中3起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人数达234人,分别占全市全年食物中毒起数的42.86%和中毒人数的92.13%。现就该3起食物中毒事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梅  王永刚  蒋立新  李玥  潘瑞胤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18-1119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了解2006年以来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餐饮单位的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副溶血性食物中毒的影响因素。结果自2006年以来,福田区共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6起,中毒112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1月,发病高峰在季节为7—11月,占中毒起数的81.0%。凉拌菜引起的食物中毒7起,占总数的26.9%;食用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引起的5起,占18.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主要与员工服务人数比、环境样品合格率、生物样品合格率、卫生知识水平等因素有关。应加强餐饮单位环境样品、生物样品的监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3.
厨师带菌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关系无锡市卫生防疫站华小鹃孙瑞兴近两年来我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占61.9%,且厨师带菌率高。为防止此类食物中毒的发生,我们对我市两年中餐饮业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与厨师带菌的关系作了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4.
1992年是我市食物中毒报告发病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起数和患病人数均居于首位。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近海的海洋细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产品中。从1984年至1993年十年中,我市因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33起,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报告中占第一位,为38.37%。本文就1992年发生的八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作一分析,以掌握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征,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白云区近十五年来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收集白云区1998-2012年食物中毒检验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以及统计报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十五年间白云区共发生食物中毒241起,中毒人数2 874人,死亡26人。平均每年发生食物中毒16.1起,中毒人数191.6人,死亡1.7人,总病死率为0.90%。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和中毒人数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食物中毒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细菌特别是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结论白云区食物中毒的流行情况依然严峻,加强卫生监督和宣传教育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1990~1997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为探讨其发病规律和预防措施,现将1990~1997年山东省境内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资料全部来自山东省各市地的食物中毒报告。 2 结果 2.1 中毒情况 1990~1997年全省各地报告,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31起,发病1132人,无死亡,占同期全部食物中毒起数(337)的9.2%,占同期全部食物中毒发病人数(9831)的11.5%。见表  相似文献   

7.
张冠峰  麦莉  黄隽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654-1656
目的分析中山市近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山市1998~2004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情况。结果中山市1998~2004年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9起,中毒人数3172人,平均每起中毒人数46人。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高,有41起,占中毒起数的59.4%;第2季度次之;中毒人数也以第3季度最多,中毒2037人,占中毒人数的64.2%,第2季度次之。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共有56起,占中毒起数的81.2%;中毒人数2567人,占总中毒人数的80.9%。中毒的致病因素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为主,分别有28和25起,占中毒起数的40.6%和36.2%。中毒食物种类主要是肉及其制品,共有38起,占中毒起数的55.1%,其次是凉拌菜食品,共有13起,占中毒起数的18.8%。结论中山市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且致病因素发生变化,以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把好发证关,提高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和建立危害分析与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海珠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探讨造成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珠区2009-2012年细菌性食物中毒事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某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宗数为35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宗数为11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宗数所占比例是34%。结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当前该区食品卫生安全的主要问题,要对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较高的海水产品从采购、储存、加工、烹饪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减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截止1998年10月底,全省共报告了七起学生食物中毒,同餐进食人数1516人,中毒人数587人(平均每起83.86人),经各地卫生防疫和医疗单位及时抢救治疗,无死亡病例发生。各地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井进行采样检测,现将七起中毒情况分析如下。一、致病因素1.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三起,353人发病(占发病总人数的60.14%)。其中蜡样芽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起,169人发病(28.80%);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一起,94人发病(16.00%);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一起,90人发病(15.3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开展食物中毒的处置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的调查方法,对内江市经开区某酒店2016-6-15就餐人员以及该酒店厨师、服务人员和餐饮环境开展调查和采样,并对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此次食物中毒就餐人数400人,中毒人数81,采集食品、环境、生物样本99件,11例患者的肛拭样品中分离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经分子分型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分离出的1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同源性在90%以上。结论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认该起食物中毒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凯杰  蒋立新  杨梅  李玥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1-1153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暴发情况、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方法收集辖区为2006—2009年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确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4起,中毒人数共115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2月,发病高峰季节为7—10月。人口密度与中毒起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食物中毒集中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熟肉为主,发生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引起食中毒的血清型别主要以O3:K6为主。结论该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管理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1997~ 1999年中 ,富阳市发生大小规模不同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2 1起 ,中毒人数 45 6人 ,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有 8起 (38 1% ) ,中毒人数 2 2 1人 (48 5 % ) ,死亡 1人。可见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严重影响人民健康。为掌握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 ,便于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 食物中毒的概况 (表 1)8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均发生在 7~ 10月 ,其中 9月份 5起 ,占 6 2 5 % ,可见夏秋季是发病高峰。农村发生 6起 ,占 75 0 % ,城镇发生 2起 ,占 2 5 0 %。共采样食品 5 8份 ,阳性 9份 ,检出率为 1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生的污染食品和可疑的污染来源,探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处置的样品采集,提高检出率,增强事故处理效度和信度。方法结合实验室数据,总结17起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食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引发17起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主要原因是食品储存和保洁不当而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其中,受污染的食物以熟肉为主,占总起数的35.29%。而副溶血性弧菌采样阳性检出率最高的为病人肛拭子,达54.50%:其次是剩余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3.28%。结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取证困难,但我们应及时有效地控制关键环节,同时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结合流行病学原理,高效地掌握科学证据,快速、准确地处置事故,为群众保障安全的餐饮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敏国  张正东  林玉娣 《中国校医》2012,26(11):824-826
目的 探讨某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某市近10年卫生部门所掌握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1.95%和50.98%.5-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发期,6-9月为高峰.副溶血性孤菌中毒发生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占45.13%,其次为加工不当占28.32%;中毒食品列前3位的分别为肉及其制品、混合样(快餐盒饭类)、水产品;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占发生数的53.98%,其次是集体食堂占发生数的16.81%,卤菜店和外送快餐单位则各自占到12.39%. 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致病菌,应在5-10月加强对该菌的主动监测和预警.对重点单位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卤菜店和外送快餐单位要加强监管.同时还要加强对餐饮单位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5.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报告杨仕励周政平1996年9月28日,广州黄埔新波制衣厂发生70人食物中毒。经调查,这起事故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海产品所致。现将调查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9月27日晚,新波制衣厂全体员工到附近的海鲜舫举行中秋晚会。晚餐菜...  相似文献   

16.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 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7.
北戴河区是我国北方沿海旅游区,每年夏季流动人口约450万人次,疗养院、宾馆等接待单位近200家,集体食堂近300处.1988~1990年因食用海产品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3起,中毒人数达825人。沿海地区的副溶血性食物中毒是个公共卫生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于1991年制订实施了“海产品单独加工程序”。在我区管辖的各集体饮食单位推行2年来,因食用海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海产品单独加工程序:对海产品的加工制做,从运  相似文献   

18.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存在于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类、贝类之中,具致病性的菌株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我省地处沿海地带,海产品丰富,每年夏秋季节均有本病发生。为了找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我省的发病规律,现将我省8年来(1980~1987)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报告雷进生,林超泉,于国惠,雷锦芳,王锦清,梁荣来,陈伟湛1993年12月3日台山市台城镇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调查证实,中毒原因是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食品受污染的原因是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进餐人数3...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上城区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病原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调查分析杭州市上城区2005年-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动向,重点对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即不同血清型的耐热溶血素基因分析,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采集自2005年-2007年上城区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呕吐物、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应用PCR技术对其中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验。结果:2005-2007年共发生27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6起(59.26%)。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7起(25.93%)。有4起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及2种以上致病菌引起,其中2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发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引发食物中毒。1位凉菜制作厨师同时带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三种致病菌引发食物中毒。对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单独1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4起(70%),由2种或2种以上混合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6起(30%)。2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检出01型23株(26.14%),检出02型1株(1.14%),检出03型37株(42.05%),检出04型25株(28.41%),检出05型1株(1.14%),检出010型1株(1.14%)。45株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O1型的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的9株菌全部TDH阳性;O4型的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45株菌的TRH1和TRH2全部阴性。结论:加强对食品卫生饮食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对食物中毒病原体快速准确检测,以控制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