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压(BP)、颅内压(ICP)控制及脑灌注压(CPP)监测在降低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患者死亡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收集7l例严重脑出血术后患者,其中对目标性治疗组38例患者进行BP、ICP控制及CPP监测的措施,对照组33例患者仅按常规治疗控制ICP,同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目标性治疗组中MAP(MAP)〉110mmHg的比例及5d甘露醇用量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目标性治疗组28d病死率36.8%,对照组6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其中目标性治疗组中死亡组ICP〉20mmHg、CPP〈60mmHg或〉90mmHg发生率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BP、ICP控制及CPP监测,有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合理血压调控组(治疗组)与传统降压组(对照组)。记录患者入院时及第1d,7d晨起血压,记录住院时及第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d与第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14d时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英 《中外医疗》2010,29(12):23-24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d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患者发病第1日、第7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天与第l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脑舒通片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抗血小板、稳定斑块、脑保护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脑舒通片。疗程30d,两组治疗前后均予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NIHSS评分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脑舒通片与常规药物联用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脑梗死急性期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恢复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40例急性期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两组治疗7 d、14 d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血压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血压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增加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责任血管血流速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推论其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预后的作用,为临床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脑梗死的治疗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血脂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100例(脑梗死45例,脑出血55例),非老年组110例(脑梗死56例,脑出血54例),所有患者于发病24h内,并空腹12h后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所有脑卒中患者,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型、重型患者所占比例随着增高。组内比较,脑出血组患者的空腹血糖、TG、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梗死组比较,均P〈0.01;老年组的空腹血糖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非老年组比较,均P〈0.01。结论:脑出血组的空腹血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脑梗死组,而TG低于脑梗死组;老年组的空腹血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非老年组。脑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与病情有关,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7.
赵新江  徐利华 《当代医学》2013,(34):147-147,164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9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舒血宁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9.4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Barthel评分、NF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叶健 《中国医学创新》2013,(35):158-15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观察与护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本院门诊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压管理及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第7日收缩压/舒张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并给予血压监测护理,同时依据血压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5.6±1.3)d。干预后的血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观察和护理,及时调整血压,对改善预后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杨光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1):1157-1158
目的探讨系统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5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两组干预4周后的HAMD、NF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4周后的HAMD、NF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其抑郁程度,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功能康复治疗仪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0例脑卒中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随机分为两组,35例接受脑功能康复仪治疗(治疗组),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治疗10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功能康复治疗仪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可选用于不同病情程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1.
李国英  裴树俊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20-1623,1627
目的:探讨在脑外伤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搏动指数是否能预测颅内压变化。方法:哥斯拉评分小于9分的脑外伤患者47名,入院后持续有创监测颅内压并计算脑灌注压,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搏动指数,共监测5d。分别统计所有患者和哥斯拉预后评分3~5分患者中,搏动指数与颅内压的相关性及搏动指数与脑灌注压的相关性。结果:监测的5d中,颅内压和搏动指数进行性下降。在1、3、5d颅内压和搏动指数相关性显著(P<0.01)。在哥斯拉预后评分3~5分患者,颅内压和搏动指数相关性也十分显著(P<0.01)。脑灌注压和搏动指数只有在第5d时存在相关性。结论:脑外伤患者,搏动指数与颅内压相关性显著,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如果不能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可以用无创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搏动指数来预测颅内压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对犬额叶脑内血肿颅内高压的影响.方法 18只犬随机分为正常颅压组(Ⅰ组,颅内压<18 mmHg)、颅压中度增高组(Ⅱ组,颅内压25~40 mmHg)和颅压高度增高组(Ⅲ组,颅内压>40 mmHg)3组(每组各6只),全麻,气管切开插管,应用肌松剂,机械通气,右额叶脑内注入自体血制成颅内高压模型,PEEP从0开始每次增加3 cmH2O,直到18 cmH2O,每个水平持续20 min,在对侧用光纤颅内压探头监测脑内颅内压(ICP)的变化,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并计算出脑灌注压(CPP).结果 随着PEEP的递增,Ⅰ组颅内压上升,脑灌注压下降;Ⅱ、Ⅲ组颅内压略有下降,但Ⅱ组MAP、CPP上升,而Ⅲ组MAP下降,CPP下降;3组CVP都随PEEP增加而升高,但Ⅲ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另两组(P<0.01).结论 应用PEEP通气时由于中心静脉压升高、脑静脉回流受阻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影响ICP和CPP.在正常颅内压状态下,PEEP使颅内压上升,在已有颅内高压存在时,PEEP对颅内压影响不明显,但在重度高颅压情况下,PEEP使CPP明显下降,提示在重度颅内高压需要应用PEEP通气时必须维持MAP,以保证足够的CPP.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 6 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 ,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组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及脑灌注压进行持续监测 ,并分别取术后开始治疗时和术后第 3、第 7天的颅内压 ,脑灌注压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术后第 3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低于常温组 ,脑灌注压高于常温组。根据GOS评分 ,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常温组。结论 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颅内压 ,提高患者的脑灌注压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参数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及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关系。方法:应用TCD检测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连续7?d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以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同时记录ICP、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结果:ICP与Vs、Vd、Vm均呈负直线回归关系,ICP与RI呈正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正指数回归关系。CPP与Vs、Vd、Vm均呈正直线回归关系,CPP与RI呈负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负指数回归关系。其中PI的相关系数最大 (rICP=0.809,rCPP=-0.828,P<0.001)。在20?mmHg≤ICP≤50?mmHg、40?mmHg≤CPP≤70?mmHg范围内,PI与ICP、CPP也呈直线相关,且相关性更好(rICP=0.864,rCPP=-0.887,P<0.001)。结论:TCD参数能够定性或半定量地判断ICP和CPP的变化,应用TCD是无创监测ICP和CPP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计根林  于军 《医学争鸣》1998,19(4):437-439
目的:比较七氟醚、安氟醚对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的影响,评估了七氟醚在颅脑外科的临床特征。方法:观察33例择期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七氟醚组16例,安氟醚组17例。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调整其浓度依次为0.5,1.0,1.5最小肺泡浓度(MAC),监测ICP,CP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结果:七氟醚、安氟醚均可引起ICP增高,CPP下降,并使MAP,H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升高时经颅多普勒(TCD)参数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法制作急性局灶性颅内高压动物模型,持续监测ICP、CPP及TCD各参数。结果ICP、CPP与TCD参数有密切的相关关系。ICP与Vs、Vd、Vm均呈负直线回归关系,ICP与R I呈正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正指数回归关系。CPP与Vs、Vd、Vm均呈正直线回归关系,CPP与R I呈负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负指数回归关系。结论根据TCD参数能够半定量地判断颅内压和脑灌注压。  相似文献   

17.
11例颅内压增高行硕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用异丙酚2mg/kg诱导,普鲁卡因静脉复合液维持麻醉,按普鲁卡因1mg/kg/min滴入。诱导前,后共35min,观察MAP、ICP、CPP变化。结果发现:异丙酚可使ICP迅速显著降低(P<001);诱导开始到插管后,CPP无显著变化(P<0.05),插管10min后有显著升高。结果认为:异丙酚可使高颅压患者ICP迅速显著下降;普鲁卡因维持麻醉,可较好地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和维护脑的自身调节能力,对ICP下降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醉快速诱导中使用阿片类药物和肌肉松弛剂对颅内肿瘤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将40例术前颅内压轻度增高的颅内幕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罗库溴铵组(FR组)、芬太尼+琥珀酰胆碱组(FS组)、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组(SR组)和舒芬太尼+琥珀酰胆碱组(SS组)组.观察全麻诱导前至硬脑膜切开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呼吸末二氧化碳、气道峰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与诱导前相比,麻醉诱导后各组患者颅内压显著升高,脑灌注压显著下降(均P<0.05).诱导剂量的琥珀酰胆碱和罗库溴铵对麻醉诱导后颅内压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复合使用舒芬太尼的两组患者脑灌注压值较两组复合使用芬太尼组患者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颅内幕上肿瘤患者麻醉诱导后颅内压升高与使用阿片类药物有关,而非快速起效肌肉松弛剂所引起.诱导剂量的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有更强的降低脑灌注压的作用,在颅脑外科麻醉诱导中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轻度过度通气对幕上占位开颅患者麻醉后颅内压、脑灌注压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1例幕上占位开颅患者给予轻度过度通气,控制呼吸末CO2 30~35mmHg和气道峰压10~18cmH2O,在全麻诱导前至开硬脑膜后这一时间段,分析经腰段脑脊液监测颅内压、经上腔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经膀胱监测腹腔压、经有创动脉监测平均动脉压以及脑灌注压变化。结果轻度过度通气显著增高了全麻后患者中心静脉压,膀胱压和颅内压,降低了平均动脉压和脑灌注压。结论麻醉正压通气后应尽快开颅减压,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灌注压过度下降。轻度过度通气未表现出对脑灌注的有利影响,对于麻醉后应采用的控制呼吸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对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24 h持续动态颅内压相关参数监测5~7 d,并根据第1天的脑灌注压(CP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低灌注组(CPP<60 mmHg),中灌注组(CPP 60~70 mmHg),高灌注组(CPP>70 mmHg),根据患者是否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分为实施组和未实施组。比较不同CPP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与CPP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预测价值。结果 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PP低灌注组9例(18.8%),CPP中灌注组14例(29.2%),CPP高灌注组25例(52.1%)。3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颅内压(ICP)、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WA)、压力波幅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