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在"治未病"方面有着先天优势,能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中医"治未病"在疾病的预防保健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对中医"治未病"的投入仍十分不足,许多"治未病"的中医干预措施和药物未能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和商业医疗保险等费用补偿范围,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项目少,影响了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推进。本文阐述了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意义、理论和基本内容,分析了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建立主动型"治未病"服务的费用补偿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待能对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医学研究和服务正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医学重心从治疗向预防前移,预防医学蓬勃发展。中医"治未病"以其独特优势日益受到重视,已作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开展。文章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科室内涵和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提出"防病求本、医健协同、中西融合、综合干预、整体预防、防治一体"应作为中医"治未病"科室发展战略,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治未病"学科及服务体系,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促进中医健康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蕴藏着先进、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奠定了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以冀更好地发挥中医预防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医苑丛谈——谈“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如何正确地识"疾"认"病"、治"疾"防"病",关键要知"机"治"疾",如此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民众。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与中医"治未病"理念息息相关,两者都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在系统分析二十四节气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伏浮沉规律、病邪趋向规律及经络腧穴应节开阖规律的基础上,以"应时调衡"为治则探讨节气文化与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结合于"治未病"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开拓中医"治未病"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疾病康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理论含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疾病的康复阶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疾病不仅要治,还要促进康复,防止复发或发展,中医"治未病"强调慢病康复的治疗,并有特殊优势。中医"治未病"理论广泛应用于慢病康复,并初见成效。"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疾病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风湿痹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其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渊源和内容进行探讨,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本病的预防和护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从而降低风湿痹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推进"治未病"理论的发展,促进中医护理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优势及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旨在将治未病理论作为循证依据引入护理领域中,丰富中医护理内涵,拓展中医护理思路,最终建立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模式。本文旨在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做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以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天津地区“治未病”意识调查报告和工程实施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孟汉  杜静  刘阳阳  郭义  逄冰  郭滢  龚雪清 《光明中医》2010,25(10):1935-1936
目的调查天津市社区居民对"治未病"观念的了解程度和应用程度,探索出有天津特色的"治未病"工程模式,为实施天津地区"治未病"工程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市社区居民进行"治未病"意识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中77.6%的市民认为中医在防病养生方面有很大优势。90.3%的市民认为设置类似"治未病"的健康咨询机构有必要。48.5%的市民更倾向去社区医院进行咨询。结论天津市民普遍认为中医在防病养生方面有一定优势。治未病中心(或门诊)在天津市区可以试点进行,社区可以成为"治未病"宣传及实施的基地。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当前对中医"未病状态"的认识不够清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对"未病状态"的表现分类概要进行阐述,为"未病状态"的辨识提供判别的临床参考,从而为明确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对象,为中医"治未病"应用路径和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思想文化理念之一,其汇集中医保健、预防、医疗、养生和康复思想为一体,提出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将"治未病"理念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构建覆盖患者全周期、结构科学、内容丰富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以保障患者就诊服务质量。文章主要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医"治未病"理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的特色与精髓,然而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医"治未病"研究尚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具有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的"未病"是建立理想的"未病"模型的要点,运用中医特色理论是指导"治未病"临床研究的核心,本文试从临床研究角度探析中医"治未病"的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论。其后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未病",中医中药在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使"治未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4.
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疗与预防学的精髓。文章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型健康服务管理模式,建立以针灸为主要特色的"治未病"医疗服务主要管理体系,提出了"治未病"管理的"五基本"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思想目前已成为中医保健、预防疾病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治未病"思想受到高度关注。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身心疾病防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从"治未病"思想内涵及其外延发展、"治未病"理论在身心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治未病"思想在身心疾病预防中的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二沙岛社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教育传播的现状与需求,分析社区"治未病"的知晓度和传播途径,为构建"治未病"健康文化教育传播平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二沙岛社区350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337份有效问卷。77.45%受访居民听过中医"治未病",66.47%受访居民接受过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教育。有82.20%的人愿意参与社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宣教。有92.58%的人希望社区定期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开展形式为按摩、健康调养咨询、针灸和药膳食疗。结论:社区对中医"治未病"及其健康文化认知度和接受度较高,更多的人希望社区定期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潜在需求已经实际存在。构建社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教育平台要结合社区的需求,以定期组织义诊、健康讲座、中医保健培训等形式为渠道正确引导需求,以定期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活动为载体提升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医健康体检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针对性地用于未病人群进行体质、证候及经络等健康状态辨识,并指导其自助和医助调理,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中医健康体检是中医理论和方法在健康体检领域即中医"治未病"领域的开拓性应用,在中医"治未病"体系中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中医健康体检强调整体提升功能状态,其优势是早期预防疾病,受益人群更广。  相似文献   

18.
对有关中医"治未病"文献进行解读与梳理,总结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源流、思想内涵、并结合临床应用,对如今大数据驱力下中医"治未病"研究的新发展形式,进行有效探讨,阐明中医"治未病"发展的时代价值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笔者从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来拓展针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对针灸"治未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等。  相似文献   

20.
赖吉珍  宋宁 《环球中医药》2013,6(3):186-18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精髓与核心。"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微杜渐。易损斑块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日益增高。本文研究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治未病思想在易损斑块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将防治易损斑块的重点,由稳定斑块转向预防易损斑块的形成,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