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婧铭 《康复》2021,(4):22-23
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这些远离原发癌部位在肝脏产生的癌被称为肝转移癌。肝转移癌的治疗与原发性肝癌有所不同,虽然肿瘤都长在肝上,但治疗原则不同,效果迥异。但其实更多时候,癌症肝转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肠癌肝转移灶超声造影增强方式的肿瘤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治疗的同时性肠癌肝转移且原发灶及转移灶可直接同期根治性切除的76例病例资料。行术前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后,根据转移灶的增强方式分为3组:环状增强组16例,整体不均匀增强组29例,整体均匀增强组31例。比较3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转移灶增强方式的肿瘤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肠癌肝转移灶增强方式的影响因素分别是造影病灶最大径、肝转移灶体积之和、癌结节状态、术前血清癌抗原19-9(CA19-9)水平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独立影响因素分别是造影病灶最大径、肝转移灶体积之和及术前CA19-9水平。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具有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基础,对判断肿瘤情况有一定价值,能否反映肝脏的肿瘤负荷,判断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癌结节的关系,能否有助于临床做预后判断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肝脏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肿瘤可以经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管转移或直接浸润。尸检表明我国肝转移癌为原发性肝癌的1.2倍,欧美则为20倍。对肝转移癌治疗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但肝转移癌的治疗是肿瘤治疗中十分棘手的难题。介入治疗的出现为肝转移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并且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步,对不同特点的肝转移癌可采用不同介入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作者们试图根据肿物内部和周围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象类型对肝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本研究包括35例肝脏肿物患者。其中20例肝细胞肝癌(HCC),6例血管瘤,4例肝转移癌,1例胆管细胞癌,1例局灶性脂肪肝,3例肝囊肿。全部病例中除局灶性脂肪肝,肝囊肿及4例转移癌中的2例外,其余均经组织学或血管造影证实。20例HCC其中10例经手术证实。在20例HHC中,15例(75%)于肿瘤结节周围观察到纤细的网状血流,呈提篮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肝转移癌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肝转移病灶、原发肿瘤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进行图像分析,并分别测量其SUVmax值。结果 61例肝转移癌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肝转移灶为阳性者58例(阳性率为95.1%),SUVmax值为3.2~16.0(平均5.1);47例(77.1%)为肝内多发病灶,同机CT平扫中58例(95.1%)病灶表现为稍低或低密度。原发肿瘤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50.8%,肺癌占24.6%;但不同原发肿瘤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并无统计学差异。80.3%肝转移患者同时伴有肝外转移,其中胃肠道肿瘤中29%患者仅有肝转移,而肺癌则全部同时伴有肝外转移。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肝转移癌、寻找原发灶及肝外转移灶中具有重要价值;肝转移癌多来源于消化道肿瘤及肺癌,常为多发病灶,并多同时伴有其他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纳入的68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观察主体,均接受常规MRI扫描、DWI观察,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分析,测量、比较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的ADC值。结果:肝囊肿ADC值高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肝血管瘤(P<0.05),而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的ADC值无差异(P>0.05)。结论:DWI观察并测量获得的ADC值,可较好的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大力普及。  相似文献   

7.
肝脏是转移癌的好发部位,多来自门脉系统引流脏器的肿瘤。肝转移癌疗效很差。未经有效治疗者,发现肝转移癌后生存时间多在6个月以内。我院近年来对16例肝脏转移癌的病人进行39次栓塞化疗或单纯灌注化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肝结节是由各种因素使肝脏纤维组织增生且肝小梁排列紊乱所形成。临床常见的肝结节包括肝硬化结节、肝细胞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瘤、脂肪瘤等五种类型[1]。其中肝硬化结节可进展为肝细胞癌。若能通过影像学方法提前识别肝硬化结节,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2]。随着影像学发展,MSCT和MRI在诊断与鉴别肝脏孤立性结节病变方面有了较大进步,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  相似文献   

9.
正【视频简介】肝脏是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常见脏器,肝转移癌治疗原则应依不同原发肿瘤制定治疗方案。局部消融治疗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仍需要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本视频介绍了肝转移癌局部消融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重点针对局部治疗疗效较好的肠癌肝转移,介绍了国际消融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对9例结直肠癌并肝转移患者行术中射频治疗肝内转移癌灶,观察治疗前后的肝脏超声及CT图像显示肿瘤大小及血供等情况变化。结果转移肿瘤固化坏死,体积缩小,9例全部有效。结论术中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确切而满意,对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脏是许多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器官之一,单发的转移结节可以积极外科手术治疗,但弥漫性的多发肝转移结节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来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为肝转移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而白细胞介素12(IL-12)被认为是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及综合治疗中的热点。本文就几-12的基本特征、抗肿瘤肝转移机制及应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肿瘤晚期呃逆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一症 ,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可出现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而由肿瘤引起者亦不在少数。肿瘤患者出现呃逆 ,主要见于肿瘤局部浸润 ,压迫神经 ,或大量胸腹水、邻近器官的肿瘤刺激膈肌 ,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膈肌痉挛所致。不仅干扰患者睡眠 ,而且影响食欲 ,甚至引起食后即吐等症 ,进而加速胃气的衰败 ,明显缩短了生存期。笔者采用针灸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呃逆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44~ 71岁。原发性肝癌 4例 ,食管癌肝肺转移 3例 ,胃癌肝转移 3例 ,大肠癌肝肺转移 3例 ,鼻咽癌肝肺转移 1例 ,肺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直肠下段静脉丛系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系统的一个交通支,当门静脉压力增高后,肝内门静脉通路受阻,门静脉又无静脉瓣,四个交通支因而显著扩张。临床上以胃底、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而我科用空心管压迫局部止血一例肝转移癌并发门脉高压,痔静脉丛破裂大出血患者,抢救成功。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病例简介患者男67岁。因结肠癌术后9个月肝转移场于lop年4月22日收住我科,B超提示“左肝外叶见9.Zcmx7.!cm结节,右肝前叶见6.6cmx6.gcm结节;腹水大量”。CY提示“肝脏转移癌”。经免疫、化疗、中药等综合治疗,病情…  相似文献   

14.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肝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以恶性肿瘤多见。临床上良性肿瘤最常见为肝血管瘤,其次为肝细胞腺瘤,以及极少见的错构瘤和畸胎瘤等。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肝肿瘤和肝转移性肿瘤两大类。原发性肝肿瘤有: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  相似文献   

15.
再生肝磷酸酶- 3(PRL- 3)是一种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它能促进细胞增殖、黏附、侵袭、转移、诱导肿瘤的形成,尤其是与结肠直肠癌的肝转移及鼠黑色素瘤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研究癌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6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47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分为合并肝转移组与无肝转移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组的年龄、性别、有无肝炎病史、肝功能指标、肿瘤指标、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标本巨检和分化程度、是否合并急性肠梗阻等与肝转移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肝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47例患者中有22例合并肝转移,占8.9%。单因素分析提示,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危险因素有:女性患者、有急性肠梗阻、盆腔腹膜或大网膜有转移结节、低或未分化肿瘤、肿瘤大小和浸润程度及术前血清CEA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前血CEA水平、肿瘤标本巨检、腹膜和大网膜转移结节与肝转移密切相关。术前血清CEA大于27.75ng·mL^-1结直肠发生肝转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术前血CEA、肿瘤标本巨检、腹膜及大网膜转移结节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再生肝磷酸酶-3(PRL-3)是一种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它能促进细胞增殖、黏附、侵袭、转移、诱导肿瘤的形成,尤其是与结肠直肠癌的肝转移及鼠黑色素瘤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研究癌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19只大鼠发现的转移灶直径在0.5~6.6mm之间。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肝动脉的灌注量远远大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2.25倍);而门静脉灌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76.6%)。总肝灌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9.
健脾理气中药抗肿瘤肝转移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中药对肿瘤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探讨该方抗转移机制。方法:采用W256癌肉瘤细胞株脾下极接种造模。造模当天中药组动物每鼠灌喂蒸馏水溶解的健脾理气冲剂0.3ml(健脾理气中药浓度相当于生药剂量2g/ml),每日一次;对照组灌喂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1d后处死动物,剥离脾脏瘤结节称重,计算抑瘤率;观察肝脏转移结节数,分离瘤组织,以原位杂交法检测瘤组织中MMP-1mRNA的表达。结果:健脾理气中药明显抑制脾脏移植瘤生长,中药组平均瘤重1.44±0.33g,抑瘤率达40.25%(p<0.001)。中药组肝转移灶数平均7.3±2.26个,转移抑制率为41.6%;肝转移灶瘤组织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MMP-1阳性表达率30%且无一样本呈强阳性,与对照组(7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健脾理气中药能有效地抑制瘤细胞在肝脏的生长,防止肝转移的形成,该方抑制肝转移的作用与抑制瘤细胞MM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疾病MR动态增强扫描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24例,周围型肝管细胞癌2例,转移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2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