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目的:对珠海地区2 842例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研究珠海地区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辨识方法对2 842例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兼夹体质、血瘀质、特禀质。而兼夹体质以气虚兼痰湿质、气阴两虚质为主。男性湿热质、痰湿质及平和质多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女性中阴虚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及血瘀质多于男性(P<0.05)。1 346例男性中,湿热质、痰湿质在各年龄阶段均占较重的比例,阴虚质、血瘀质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气郁质以中年男性居多,气虚质基本呈"中间少,两头多"分布。1496例女性中也是阴虚质、血瘀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而气虚质多以青年居多,痰湿质则以中老年人为主。结论:气候、地域、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着体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潮汕地区964例糖调节异常(IGR)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潮汕地区IGR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辨识方法对964例IGR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964例IGR人群中,9种体质类型高低依次是:平和质168例(17.4%)、痰湿质138例(14.3%)、气虚质129例(13.4%)、湿热质114例(11.8%)、血瘀质96例(10.0%)、阳虚质93例(9.6%)、阴虚质78例(8.1%)、气郁质57例(5.9%)、特禀质13例(1.3%)。兼夹体质中,气虚+血瘀质24例(2.5%)、气虚+痰湿质30例(3.1%)、气虚+阴虚质24例(2.5%)。由此得出,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而兼夹体质为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血瘀质和气虚兼阴虚质。各种体质类型中,男女比例分别与总IGR人群进行两两四格表的χ2检验,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及特禀质的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3种体质与总IGR人群的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湿热质、痰湿质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女性中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及特禀质多于男性(P0.05)。结论:气候、地域、性别等因素影响着IGR患者体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与MS关联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M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44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并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纳入的患者进行标准化中医体质辨识,比较各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各体质类型与MS相关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平和质、阴虚质和阳虚质。男性痰湿质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不同年龄中,中老年组(≥45岁)各体质类型与青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合并湿热、气虚合并痰湿、气虚合并阴虚、气虚合并气郁和气虚合并血瘀为MS患者的常见合并体质类型。女性患者气虚合并气郁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P0.01),男性气虚合并湿热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与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阳虚质呈独立相关,年龄与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阴虚质相关,BMI与痰湿质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阴虚质呈正相关,血脂水平与阳虚质呈正相关。结论:气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是广东地区MS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多种体质类型常合并存在,气虚合并湿热、气虚合并痰湿、气虚合并阴虚、气虚合并气郁和气虚合并血瘀为MS的常见合并体质类型。性别、年龄、BMI、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与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对MS的防治要重视体质的调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永嘉县居民中患病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状况。方法:根据中医药行业标准,对就医的1 015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永嘉县1 015例患者中,平和质占17.73%,气虚质占27.78%,阳虚质占20.59%,阴虚质占16.35%,痰湿质占13.89%,湿热质占17.83%,血瘀质占10.34%,气郁质占26.11%,特禀质占2.76%;男性患者偏颇体质排前三的依次为气虚质(22.49%)、湿热质(21.62%)、气郁质(20.74%),女性患者偏颇体质前三的依次为气郁质(30.52%)、气虚质(29.08%)、阳虚质(21.90%);气郁质、湿热质男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质男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嘉县患病居民中医体质以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5.
六安市城区居民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六安城区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描述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社会人群的体质类型的特征,为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在基层医疗的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支持。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554人中,平和体质人群占32.37%,偏颇体质占67.63%;偏颇体质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为:痰湿质占10.75%、阳虚质占9.85%、气虚质占7.85%、血瘀质占7.21%、阴虚质占7.40%、湿热质占6.31%、气郁质占4.25%、特禀质占0.90%、兼夹体质占13.13%。性别在平和质中无差别;男性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兼夹体质明显高于男性(P〈0.001);平和质、气郁质、特禀质随年龄的增长呈减少趋势,血瘀质、阳虚质随着年龄增长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兼夹体质60岁以上者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升高。结论:痰湿、阳虚、气虚是六安人群体质的主要偏颇倾向,且与地域气候,饮食生活,情志年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山市16292例体检者中医体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人群中医体质类型构成,以便更好地为养生、疾病治疗和康复服务.方法:采用中医问卷结合辨证方法对16 292名体检者进行中医学体质调查.结果:湿热质占17.75%,平和质占16.58%,痰湿质占12.93%,阴虚质占11.45%,气郁质占10.46%,气虚质占9.56%,燥热质占9.42%,特禀质占8.59%,瘀血质占6.41%,血虚质占5.51%,阳虚质占5.04%.其中偏实质(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燥热质)男性多于女性,偏虚质(气虚质、阳虚质、血虚质、阴虚质)女性多于男性,气郁质女性多于男性.瘀血质、湿热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燥热质、特禀质在各年龄组差别有显著性.随着年龄增长,平和质、气郁质、燥热质、特禀质比例逐渐减少,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比例逐渐增加.阳虚质和血虚质在各年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山地区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年龄与性别对体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进行中医体质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防治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数据指标,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其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湿热质、兼夹体质、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兼夹体质以阳虚兼血瘀质、阳虚兼痰湿质为主。同一体质类型的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各年龄层次的体质分布中,湿热质、痰湿质以41~50岁及≥51岁居多,阳虚质以≤30岁及31~40岁居多。结论: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是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在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辽宁地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方法:采用王琦的体质调查表,对198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学分析,找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198例病例中,9种体质类型除平和质和特禀质为0例外,其余7种体质类型按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从高到低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湿热质占42.9%,阴虚质36.4%,阳虚质6.6%,气虚质5.6%,气郁质4.5%,痰湿质3%,血瘀质1%。结论:湿热质、阴虚质是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9.
彭欣  徐蓉娟  许轶君  银浩强 《新中医》2023,55(12):53-57
目的:观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 体检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甲状腺结节的关 系。方法:纳入体检人群CLT 患者233 例,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甲状腺超声检查,探讨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 及其与甲状腺结节的关系。结果:单一体质占比较高者依次为气虚质(83.69%)、血瘀质(78.54%)、气郁 质(58.80%)、湿热质(42.92%)、痰湿质(30.90%) 和阴虚质(30.90%)。气虚、血瘀、气郁、特禀质人群年 龄明显高于无相应体质者(P<0.05),阴虚质人群年龄明显低于无阴虚质者(P<0.05)。二质相兼人群中,气 虚血瘀(71.67%)、气虚痰湿(63.95%)、痰湿血瘀(58.80%)、气虚气郁(52.79%)、气郁血瘀(47.64%)、气 郁痰湿(47.21%) 体质较多,其年龄均明显高于无相应体质者(P<0.05),阴虚痰湿质人群年龄明显低于无该 体质者(P<0.05)。三质相兼人群中,气虚痰湿血瘀(44.64%)、气虚气郁血瘀(39.06%)、气郁痰湿血 瘀(38.63%)、气虚气郁痰湿(38.20%) 体质较多。四质相兼人群中气虚血瘀痰湿气郁质(34.76%) 最多见, 其年龄明显高于无该体质者(P<0.05)。体质类型中四质相兼最多见(51.93%)。三质、四质、五质相兼体质 人群年龄明显高于单一体质和二质相兼者(P<0.05),多发甲状腺结节占比明显高于单一体质者(P<0.05)。 四质、五质相兼人群年龄明显高于三质相兼者(P<0.05),多发甲状腺结节占比明显高于二质和三质相兼 者(P<0.05)。结论:CLT 患者以偏颇体质、兼夹体质为主,年龄越大,体质越复杂,相兼体质越多,多发甲 状腺结节占比越高,提示临床诊治该病需从多重体质因素考虑,避免辨证过于单一化,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及其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50例,正常健康者50例,两组均采用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对冠心病各中医体质类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50例冠心病患者中偏颇体质者145例,偏颇体质类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阳虚质为主要偏颇体质类型,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冠心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阳虚质可能为冠心病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10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断,并观察不同性别、不同发病年龄、不良生活习惯与患者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100例帕金森病单一体质34例,复合体质66例。单一体质以阴虚质、阳虚质为主,其次为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复合体质,合并2种体质者10例,3种体质者20例,4种体质者13例,5种体质者9例,以气虚质为主,其次为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及平和质。结论:阳虚质、阴虚质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单一体质类型,复合体质中以气虚质为主,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及湿热质均为常见的复合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广西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并筛选广西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300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体质测评,观察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体质的分布规律。结果 600例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总体分布规律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质特禀质,其中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较为多见,占81.33%。300例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5例(1.67%)、气虚质8例(2.67%)、阴虚质109例(36.33%)、阳虚质40例(13.33%)、湿热质14例(4.67%)、气郁质9例(3.0%)、血瘀质6例(2.0%)、痰湿质109例(36.33%)、特禀质0例,其中以阴虚质、痰湿质为主;300例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5例(1.67%)、气虚质2例(0.67%)、阴虚质76例(25.33%)、阳虚质39例(13.00%)、湿热质27例(9.00%)、气郁质2例(0.67%)、血瘀质20例(6.67%)、痰湿质129例(43.00%),其中以痰湿质为主。经χ~2检验分析,体质类型在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3种体质体现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民族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中,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饮食偏咸的多于汉族,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缺乏运动人数明显高于汉族(P0.05),说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运动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质类型。结论广西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有一定差异性。不同民族患者的运动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3.
陈文辉  李双蕾  赵伟  张望之  粟麟 《新中医》2014,46(3):132-134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IGR人群224例(IGR组),血糖正常者60例(正常对照组),2组均采用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资料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用颈动脉彩超测定IMT,同时对IGR各体质类型与IMT增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24例IGR人群中,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GR人群各种体质类型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阳虚质。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中,平和质有4例(占5.7%);气虚质12例(占17.1%);阳虚质2例(占2.9%);阴虚质10例(占14.3%);痰湿质18例(占25.7%);湿热质10例(占14.3%);血瘀质10例(占14.3%);气郁质4例(占5.7%)。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平和质有2例(占1.8%);气虚质22例(占20.0%);阴虚质22例(占20%);痰湿质30例(占27.3%);湿热质14例(占12.7%);血瘀质18例(占16.3%);气郁质2例(占1.8%)。IFG合并IGT人群中,平和质有2例(占4.5%);气虚质8例(占18.2%);阳虚质2例(占4.5%);阴虚质6例(占13.6%);痰湿质12例(占27.3%);湿热质4例(占9.1%);血瘀质6例(占13.6%);气郁质4例(占9.1%)。3种IGR状态人群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4例IGR人群中,IMT增厚者132例(占58.9%),60例正常对照组中,IMT增厚者5例(占8.3%)。IGR人群IMT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质、血瘀质IGR人群的IMT增厚患病率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可能为IGR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痰湿质、瘀血质IGR人群IMT增厚患病率显著增高,提示发生大血管病变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徐谦  张燕芬  陈炜  陈丽霞  陈新林  沈耿 《新中医》2022,54(23):225-230
目的:构建岭南地区人群的中医偏颇体质与行为生活方式关系的模型,为从行为生活方式的角度预防中医偏颇体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医体质量表对1 326 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医偏颇体质与偏嗜食物、生活作息、体育锻炼的关系。结果:收到有效问卷1 285 份,回收率96.91%。调查结果显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偏颇体质中阳虚质最多,其次是气虚质和痰湿质。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分别与体育锻炼有相关性(P<0.05),湿热质、气郁质分别与生活作息有相关性(P<0.05),痰湿质、特禀质分别与偏嗜食物有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行为生活方式与不同偏颇体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加强行为生活方式的管理可以减少相应偏颇体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东省揭阳地区不孕症的中医体质分型分布状态。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初次就诊于揭阳市中医院的不孕症患者作为不孕症组,同期本院体检科随机挑选已经完成生育的健康女性作为非不孕症组,统计2组体质分型(不设兼夹质)分布频数及构成比,并比较2组间体质分型分布情况。结果:中医体质辨识频数分布中,不孕症组例数从多到少排序为:平和质、阳虚质、气郁质和湿热质(并列)、气虚质、瘀血质、阴虚质、痰湿质、特禀质。非不孕症组例数从多到少排序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和阴虚质(并列)、瘀血质、痰湿质、特禀质。中医体质辨识构成比中,不孕症组中比例最多的体质类型是平和质,其次是阳虚质,之后分别为气郁质和湿热质(并列)、气虚质,最少的是特禀质;非不孕症组中比例最多的体质类型平和质,其次是阳虚质,之后分别为气虚质、湿热质,最少的是特禀质。结论:揭阳地区不孕症组及非不孕症组体质类型均以平和质为主,而2组的偏颇体质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孕症患者以平和质、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且偏颇体质以阳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进行中医体质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防治病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人群的数据指标,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其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湿热质、痰湿质、兼夹体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兼夹体质以痰湿兼血瘀质、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湿热质为主.男性湿热质、痰湿质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质、痰湿质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在痛风防治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男性群体,重点加强对湿热体质及痰湿体质的辨识干预.  相似文献   

18.
周毅  朱雪琼  林希  徐苗苗  林祥 《新中医》2017,49(3):24-26
目的:通过对温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调查,研究该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分布规律。方法:将确诊为高脂血症的2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无明显基础疾病的20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软件接受调查,对软件得出的中医体质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248例高脂血症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分布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这3种体质的分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平和质的分布比例低于对照组。结论:温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中,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要类型,说明这3种体质的人群患高脂血症的可能性更大,这3种体质类型可以作为预防和诊治高脂血症的中医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R-Q型因子分析于聊城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2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特点,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结果: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构成中,男性以痰湿质(31.3%)、湿热质(23.9%)居多,其次为气郁质、阴虚质(各8.9%);女性以气郁质(22.7%)、痰湿质(18.8%)、血瘀质(15.1%)、阴虚质(15.1%)居多,其次为气虚质、湿热质(各9.4%);不同性别患者在湿热质、气郁质构成中存在差异性(P0.05)。18~29岁以平和质为主,30~34岁以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为主,45~59岁以阴虚质为主,60岁以上多呈现出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男性患者18~29岁以平和质、特意禀体质分布为主,30~44岁以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为主,45~59岁以阴虚质为主,60岁以上以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为主;女性患者18~29岁以气郁质为主,30~44岁以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为主,45以上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渐多。结论:不同年龄段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中医体质偏颇性,不同性别、年龄段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存在差异,可以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主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中医体质BMI、肺活量差异。[资料来源]在佛山市南海区义工服务队义工成年志愿者,填写问卷表。体质类型由2名副主任中医师以上临床医生确定。[选择文献量及依据](1)研究类型:问卷调查。(2)研究对象:年龄20~39岁;调查期间未患疾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体质辨证不清。[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按中医体质分组,统计各组身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VC),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身体质量指数(BMI):气虚质、气郁质明显低于平和质(P0.01),痰湿质明显高于平和质(P0.05);其余8种体质均低于痰湿质人群(P0.01);气虚质、气郁质明显低于湿热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湿热质(P0.01);气虚质、气郁质明显低于阳虚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阳虚质(P0.05);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特凛质、瘀血质、阴虚质明显低于气虚质(P0.01);平和质明显高于气郁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特禀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瘀血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阴虚质(P0.01)。肺活量(VC):气虚质、气郁质明显低于平和质(P0.01);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明显低于湿热质(P0.05);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瘀血质明显高于气郁质人群(P0.01);湿热质明显高于阳虚质(P0.01);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明显高于气虚质(P0.01);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明显高于气郁质(P0.01);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明显高于特禀质(P0.01);湿热质明显高于瘀血质(P0.01);气虚质明显低于阴虚质(P0.01)。[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拓展研究范围,探讨干预不同体质身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VC)影响机理,提高治未病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