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摘要目的比较综合性心血管MRI与CT血管成像(CTA)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评估的指导作用。方法与结果为了测量16例接受TAVR评估的病人的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测量主动脉瓣环直径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双源CT对主动脉瓣环长短径、周长及面积的测量,分别换算成直径,比较所得各径值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依据瓣环钙化与否分为A、B两组,A组瓣环有钙化24例,B组瓣环无钙化56例,取面积测量值换算成直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源CT测得主动脉瓣环长短径均值为(2.63±0.11)cm,周长换算所得直径为(2.64±0.10)cm,面积换算所得直径为(2.63±0.11)cm,三种测量数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组与无钙化组面积测量所得直径分别为(2.62±0.09)cm、(2.64±0.11)c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源CT可以通过对主动脉瓣环长短径、周长及面积的测量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术前提供准确的瓣环测量数据,瓣环的钙化与否不影响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5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测量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近端直径,心中静脉、侧静脉、后静脉及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并测定心脏静脉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的近端直径分别为9.3±2mm、6.8±2.2mm、4.9±1.1mm、3.6±0.9mm、2.5±0.8mm,冠状窦近端上下径明显大于前后径(P<0.05),横截面积为71.4±29.2mm2,冠状窦瓣显示率75%。心脏静脉CT冠状动脉成像重建图像表现为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对比噪声比。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髂总动脉钙化积分(CIACS)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完成髋关节内固定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骨盆CT扫描.利用冠状动脉CTA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低风险组和冠状动脉高风险组,分别测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和比较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斑块负荷和血管内超声技术间的差异,并评估应用迭代算法是否会引起诊断结果变化。方法收集9例病人的冠状动脉CT成像数据及血管内超声的数据。CT影像采集采用滤波反投影及迭代算法进行重建,基于模型的迭代算法和自适应统计,在匹配准CTA及血管内超声的284个交叉部分后,由2名阅片医师在所有影像中随机选取并手工圈定斑块的横截面积。结果由血管内超声测定的斑块负荷平均为(63.7±10.7)%,与CTA测定的结果显著相关(R=0.45~0.52;P<0.001)。但结果显示CTA高估了约(10±10)%斑块的负荷,在滤波反投影重建自适应统计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CTA过高地评估了小斑块、偏心性及钙化性斑块(P<0.001)。CTA及血管内超声斑块负荷的重现在阅片者间的差异较小,分别为CTA<1%、<4%和血管内超声<0.5%、<1%(P<0.05)。在CT重建算法间无显著不同(P>0.05)。结论应用CTA进行斑块负荷评估与应用血管内超声测量在阅片者间有较低的差异和显著相关性。诊断的准确性和阅片者判断的准确性不依赖于影像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成像技术探讨正常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至8月间共50名来本院体检的正常成人,行单容积全心动周期CT心脏成像,所得影像资料经多期重组及相应后处理心功能分析软件处理,测量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1 cm处主动脉内径(A2、A1),窦管交界部内径(B),主动脉窦内径(S),主动脉瓣环内径(O),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垂直距离(L、R),并分析其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之间、同期轴位前后径与左右径之间的变化规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LV mass)及主动脉瓣开放面积、主动脉瓣环面积等参数。结果 (1)两名测量者对主动脉根部各径线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r=0.765~0.803,P>0.05);(2)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处内径(A2)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2.622,P<0.05);轴位测量窦管交界水平(S)同期相主动脉前后径(a-p)与左右径(r-l)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8、-0.030,P>0.05);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距离分别为(15.36±2.13)mm、(15.46±2.29)mm和(13.31±3.01)mm、(13.64±2.59)mm,且在全心动周期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4、-1.169,P>0.05);高度差均数为1.827 mm;(3)左室平均射血分数(67.00±4.40)%,平均左心室心肌质量(129.01±28.90)g,平均主动脉瓣口开放面积(323.64±78.94)mm2,平均主动脉瓣环面积(462.09±76.23)mm2,平均主动脉窦面积(916.36±209.93)mm2。结论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采集模式可以分析主动脉根部细微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测量左心室功能,在主动脉根部病变诊治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nm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行CTA检查的32例作为A组;未行CTA检查3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导丝未通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A组治疗成功和失败患者的CTO病变局部平均钙化积分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为73.17%,B组为42.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血管再通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5±30) min,B组为(105±40)mi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介入治疗成功患者CTO病变局部平均CT密度值(400±72)Hu,介入治疗失败患者为(520±108)Hu,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A检查可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减少介入治疗时间;CTO病变平均CT密度值、血管闭塞时间和血管病变长度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滤过反投影图像重建(FBP)法和迭代图像重建法对严重钙化的冠状动脉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此研究获机构审查委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术前必须评估主动脉瓣环情况。旨在研究TAVI术前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与多层螺旋CT(MDCT)测量主动脉瓣环直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为进行TAVI术前计划,共122例病人[男67例,平均年龄(84±6)岁]进行了MDCT和TEE检查。在TEE检查中,于心脏舒张期长轴位获得主动脉瓣环直径。MDCT影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后,调整至和TEE相应的投影位置进行评估。主要根据动脉瓣钙化的位置进行分类,评价TEE和MDCT所获得主动脉瓣环直径的相关性。另外计算主动脉瓣环的离心率。结果 MDCT测量的主动脉瓣环的平均离心率为0.34±0.17,不同瓣膜钙化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主动脉瓣环直径,MDCT测量的平均值为(24.3±2.1)mm,TEE测量的平均值为(24.0±2.5)mm(P<0.0001)。结论 CT和TEE所测量的主动脉瓣环直径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不受主动脉瓣钙化类型的影响。此外,CT可显示主动脉瓣环不是圆形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与冠状动脉弹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冠状动脉CS评价冠状动脉弹性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30例,其主要病变位于左前降支.对照组为疑似冠心病(如胸闷、胸痛)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者30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2组年龄均<55岁.应用冠状动脉CTA测量和计算所有研究对象左前降支的弹性指标——弹性系数值(D value),并对其钙化灶进行峰值计分,应用计算机工作站直接进行计算得到CS,分析弹性系数值和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左前降支弹性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前降支血管的CS平均为337.52±84.43,大于对照组的平均值154.56±6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左前降支血管的CS与弹性系数值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和-0.991,为负相关.结论 CS与冠状动脉血管弹性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当CS增大时,该血管的弹性下降.CS评价冠状动脉弹性具有可行性,可为临床上冠状动脉弹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摘要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用量的全心脏和主髂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规划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时的可行性、影像质量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对连续40例具有TAVR适应证者进行了主动脉根部和血管通路的联合CTA(270 mgI/mL碘克沙醇)检查。病人随机分为A组(第2代双源CT成像,100 kV,60 mL的对比剂,流率4 mL/s)和B组(第3代双源CT,70 kV,40 mL的对比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形态特征,并评价冠状窦的功能和解剖特点.方法 分析144例受检者(对照组96例,房颤组48例)的DSCTCA影像,通过测量收缩期、舒张期冠状窦横截面积的改变,间接评价冠状窦-右心房肌连接的存在,对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数量、位置、长度及其与冠状窦形态特点的关系进行研究.连续变量使用t检验,类别变量采用联表的x2检验.结果 (1)冠状窦与二尖瓣环呈平直、轻度弯曲、高位在对照组分别为62、16、18例,在房颤组分别为10、8、30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3,P=0.954).(2)对照组、房颤组冠状窦长度分别为(34.1±9.1)mm、(33.8±8.9)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6,P=0.628).(3)131例(91.0%)可见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单连接103例,长度为(22.6±12.7)mm,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6.3±5.8)mm;双连接28例,近端连接长度为(11.1±3.6) mm,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2.1±1.9) mm,远端连接长度为(13.2±6.2) mm,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16.7±6.8) mm.对照组、房颤组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数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冠状窦从心房舒张期到收缩期,横截面积缩窄约22.4% (44.5/198.8;t=-21.076,P<0.01),而房颤组冠状窦从心房舒张期到心房收缩期未见明显收缩(t=0.374,P>0.05);舒张期房颤组冠状窦横截面积[( 230.4±77.0)mm2]明显大于对照组[(198.8±65.4) mm2;t=-2.579,P<0.05].对照组9例未显示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患者,均于心房收缩期显示冠状窦收缩,提示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不是冠状窦收缩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CA能清楚显示冠状窦解剖特点,可以了解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长度、数量和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血管造影(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冠心病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A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分析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可以发现CTA评价重度狭窄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估冠状动脉各种程度狭窄的特异性与阴性预测值均较高。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钙化斑块是导致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最重要的原因,占64.29%(36/56)。对于冠状动脉和其分支的狭窄程度的低估占假阴性结果的66.67%(40/60),另外还有一部分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在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被漏诊。而在诸多因素中非钙化和混合斑块以、支架对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小。结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操作便捷、准确性高,可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A测量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9月73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血管完全闭塞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测量闭塞血管段长度。结果造影示闭塞段血管平均长度(22.4±18.7)mm,CTA测量闭塞段血管平均长度(21.3±14.0)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630)。CCTA检查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在CTO病变长度测量上无差异,可准确测量闭塞段长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93例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CTA结果,对其随访至2014年12月31日,了解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组的钙化积分值高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0,P=0.01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钙化积分值用于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显著意义(P=0.000),选钙化积分=89(由约登指数确定)为诊断临界点,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80.0%,阴性预测值为100%;2)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冠状动脉CTA所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rs=0.528,P=0.00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所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CTA结果能够为临床提供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信息,对患者的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的特征性差异.方法 行64层MS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1130例中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25%的患者共119例.回顾性分析其CT增强扫描重建层厚3mm的横断面图像,选取主动脉瓣下缘平面左心室心肌为测量评价目标,在室间隔后部、前部、心尖、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及游离壁后部划5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平均CT值,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其差异.结果 主动脉瓣下横断面图像中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密度值:室间隔后部、前部分别为(93.8±14.8)和(91.9±15.1)HU,心尖部为(69.9±15.5)HU,左心室侧壁前部、后部平均CT值分别为(79.7±16.9)和(88.0±14.3)HU,平均密度呈现为"U"字型.上述5个测量部位中,室间隔前部、后部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339),室间隔前部与心尖部、心尖部与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心肌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60和4.639,P值均<0.01).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有差异,以心尖部最低,因此,依靠心肌低密度判断心肌梗死时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5 T与3.0 T及不同1.5 T MRI设备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测量健康志愿者腰椎骨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的稳定性。方法:利用3台MRI扫描仪对32例健康志愿者行腰椎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测量椎体平均信号强度下降指数,分析不同场强及同一场强不同设备间椎体平均信号强度下降指数的差异性。结果:Seimens 3.0 T、GE 1.5 T、Toshiba 1.5 T设备上,腰椎平均信号强度下降指数分别为(70.9±5.4)%、(71.2±8.4)%、(71.5±8.1)%。不同场强下(Siemens 3.0 T与GE 1.5 T,Siemens 3.0 T与Toshiba 1.5 T)腰椎平均信号强度下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8,P0.05;t=0.881,P0.05),相同场强的不同设备(GE 1.5 T与Toshiba 1.5 T)间的腰椎平均信号强度下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9,P0.05)。在3台不同设备中同一解剖节段腰椎信号强度下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场强及设备类型对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定量分析腰椎脂肪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探究血压正常者与高血压病人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内径的差异,为早期筛查与诊断高血压病人主动脉根部相关疾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6月因疑诊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971例病人。其中既往明确诊断为高血压者694例,男388例,平均年龄(53.7±10.3)岁;女306例,平均年龄(58.9±8.5)岁。血压正常且无高血压病史者277例,男165例,平均年龄(52.8±10.1)岁;女112例,平均年龄(58.8±6.8)岁。选用CCTA中心脏收缩期影像,测量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4个层面(即主动脉瓣环层面、瓦氏窦层面、窦管交界层面和升主动脉于肺动脉分叉层面)上的管腔内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间各个内径测量值的差异。结果血压正常的男性主动脉瓣环短径和长径、瓦氏窦最大内径、窦管交界处内径均高于女性(均P0.05),升主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组的升主动脉内径均高于血压正常组(均P0.05),而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间主动脉瓣环长径、短径,瓦氏窦最大内径,窦管交界处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可以引起升主动脉的显著扩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钙化积分扫描缩短增强扫描范围以降低后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辐射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行冠脉钙化积分及冠脉CTA检查,其增强扫描的实际扫描范围根据钙化积分扫描图像来决定,即冠状动脉树上缘1 cm至心尖部心包影即将消失的层面.并按常规方法在定位像上测量增强扫描的预计扫描范围,即气管隆突下1 cm至心脏下缘2 cm.比较两种扫描范围及相应的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实际扫描范围比预计扫描范围平均缩短(2.09±0.76) cm(t=17.31,P<0.01),冠状动脉CTA各序列总剂量较常规方法平均减少(1.51±0.87)mSv,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10.92,P<0.01),相当于各序列平均剂量总和的9.20%.结论:使用钙化积分扫描图像能有效缩短增强扫描的范围,从而明显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20.
64排V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64排V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性收集173例临床怀疑及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64排V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及冠脉造影(CAG),对所有病例使用GE AW4.3独立工作站提供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进行了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将获得图像与冠脉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73例中CTA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 mm的节段有746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15%(193/204),特异性为95.90%(514/536),阳性预测值为89.77%(193/215),阴性预测值为97.90%(514/525).配对χ~2检验结果说明CTA和CAG 2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无统计学差异(χ~2=1.58,P>0.05),CTA与CAG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90,P<0.001),提示CTA与CAG在显示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64排VCT作为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内支架术后及血管搭桥术后疗效随访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