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即是在某些弱的或亚致死量刺激下,诱发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本实验探讨脑缺血晚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及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n.nitro-I-arginine,L-NNA)对缺血晚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细胞凋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国  光雪峰 《医学综述》2004,10(8):470-471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致细胞死亡过程,是完全不同于坏死的一种死亡形式。近年来,人们相继发现细胞凋亡介入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不同阶段。也使人们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认识增多了一个视角。现仅就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即坏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凋亡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树叶的调落,早在1972年由kerr和wyllie等提出[1]。由于细胞凋亡是按细胞的固有基因程序进行的一种生理现象,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aeatu,PCD)[2]。细胞坏死与凋亡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本文就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凋亡的检测手段,凋亡的抑制因子及触发因子,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凋亡发生的机制,凋亡与疾病的关系几方面做一综述。1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1.1发生原因凋亡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团有的生理学现象,受一系列基因…  相似文献   

4.
机体组织在经过缺血再灌注或其他损害时会发生细胞死亡,细胞凋亡(apoptosis)作为细胞死亡的方式已被广泛接受,细胞胀亡(oncosis)是近年来提出的与细胞凋亡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本文就细胞死亡方式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受基因调控的主动性细胞死亡形式。细胞凋亡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抑制再灌注时诱发的细胞凋亡,即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细胞死亡可以根据它们的性质、起源和生物学意义区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即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或称细胞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erosis)。坏死是细胞处于剧烈损伤条件下发生的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则是一种受基因调节的自主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7.
BNIP3基因与人类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严  程宏伟 《安徽医学》2010,31(3):295-297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细胞凋亡紊乱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即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是细胞由控制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减少可引起肿瘤的发生,细胞逃避凋亡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恶化及演进。细胞凋亡不仅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艳  林向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205-3208
<正>细胞凋亡是机体在生长发育及维持内部平衡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细胞的生理性死亡现象,是不同于细胞死亡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生理状态下发生的细胞自杀过程,在胚胎发育、免疫系统形成、机体内环境稳定、许多疾病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特别是白血病)等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细胞凋亡的认识更加深入,细胞凋亡已成为白血病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细胞死亡可通过多种途径发生,除由于组织损伤等原因引起的细胞坏死外还存在一种根据形态学定义的细胞死亡,称为凋亡(apoptosis)。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方式,它同坏死的主  相似文献   

11.
秦道刚  张岩峰 《医学综述》2005,11(3):220-221
凋亡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类型,正常可见于许多种系的多种组织。在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凋亡发生的紊乱可导致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如生长过程中凋亡消失,细胞无限增殖,则会导致肿瘤的发生。此外,在维护内环境稳定方面,凋亡亦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凋亡,机体可清除某些有害物质,如某些自身反应的淋巴细胞克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受很多因素调节,是机体对内外刺激的一种应答反应,既可在生理刺激下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 1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是机体为维护自身稳定在基因调控下细胞发生主动消亡的过程。细胞凋亡与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两种不同形式。凋亡的细胞胞膜不破裂,不自溶,而是形成凋亡小体,凋亡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  相似文献   

13.
陈文娟  袁长吉  刘念  韩乐 《吉林医学》2010,31(5):669-672
细胞凋亡也称为“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是由一系列的生物化学事件引起的多种细胞形态的改变,包括细胞膜对称性的改变,细胞皱缩,核碎裂以及染色质浓缩。凋亡的调控和发生是多种蛋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cl-2蛋白家族是凋亡程序的主要调控者,它包括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蛋白,二者之间的平衡是细胞存活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当哺乳动物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大多数组织中,都会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eclldeath)。1972年美国病理学者Kerr等[1]发现细胞死亡时,呈现不同的两种形态,即终末坏死(termednecrosis)与凋亡(apoptosis)。坏死过程发生在细胞受到急性伤害时(创伤、疾病等),以细胞因不能保持渗透压平衡而肿胀、细胞裂解、内容物泄漏为特征;凋亡即是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的生理性死亡形式,是受时空条件控制的主动过程。机体在生理条件下受刺激后,启动自身内部机制,经过多途径信号传递,导致活体细胞产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即是在某些弱的或亚致死量刺激下,诱发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本实验探讨脑缺血晚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及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n-nitro-l-arginine,L-NNA)对缺血晚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凋亡细胞中小片段DNA的简单快速提取方法谭晓华,张亚历,姜泊,周殿元第一军医大学消化内科研究所,广州市,510515程序化细胞死亡或凋亡(apoptosis)是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是细胞的主动性自杀过程[1,2]。细胞凋亡在形态学、生化等方...  相似文献   

17.
苦参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凋亡又称程序化细胞死亡(PCD),是1972年Kerr等建议用来描述伴随细胞死亡的一系列形态学上固定的变化形式。它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的特征是细胞首先变圆,随即与邻周细胞脱离,失去微绒毛,胞浆浓缩,内质网扩张呈泡状并与细胞膜融合,核染色质密度增高呈半月形,并凝聚在胞膜的周边,核仁裂解,进而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为多个外有膜包裹、内涵物不外泄的细胞凋亡小体。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凋亡细胞启动免疫应答:激活还是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字  丁天凌  谢毅 《医学综述》2004,10(2):65-67
自从Kerr等在30年前首先描述了凋亡现象以来,凋亡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的细胞死亡模式,这种细胞死亡模式可以把机体认为不需要的细胞或者受损伤的细胞清除掉,同时不引起炎性因子的释放和炎症反应。在程序性的细胞死亡过程早期,一系列的细胞生化变化可以介导凋亡细胞被一些专职性的清除细胞清除。这些专职性清除细胞早期、快速地  相似文献   

19.
多细胞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数量的稳定取决于细胞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 :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与由外部损伤引起的被动性细胞坏死不同 ,细胞凋亡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主动性细胞死亡 ,是机体清除不需要的、已严重受损的、有潜在危险性细胞的一种防御机制。某些因素可使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失常 ,造成凋亡过度或不足 ,从而破坏了机体细胞的自稳态 ,表现为疾病的发生。自从4年前有人提出细胞凋亡是患病心脏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以来 ,细胞凋亡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热点。1 细胞凋亡的基础机制1.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  相似文献   

20.
传统认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就是指代凋亡,因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肝细胞发生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也被默认为凋亡。而随着越来越多程序性细胞死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焦亡等)的发现,它们与炎症、活性氧、免疫信号活化高度相关的特征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近期大量证据表明,相较于“免疫沉默”的凋亡,这些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似乎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肝细胞的原因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焦亡的特点是在肝脏组织中诱导大量炎症分子释放;坏死性凋亡的特点是导致肝细胞的彻底坏死;铁死亡的特点则是出现较为剧烈的脂质氧化应激。本文围绕这三种不同死亡形式,阐述这些非凋亡型程序性细胞死亡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联系,并对它们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