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骨密度与外周血E2、ALP、IL-6及骨胶原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女性骨密度(BMD)变化与雌二醇(E2)、白细胞介素-6(IL-6)、ALP及骨胶原酶(06tase)的关系。方法对100例绝经前妇女和95例绝经后女性同时测定骨密度(BMD)、血IL-6、E2、ALP及ostase等指标,分成绝经前组、绝经后非骨质疏松(NOP)组和绝经后骨质疏松(0P)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绝经后女性E2和BMD显著下降,而且OP组低于NOP组,ALP、IL-6及ostase显著上升,OP组较NOP组明显升高。结论E2下降伴随IL-6升高可能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机制,ostase可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预后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和骨质疏松(OP)症妇女患者的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BMD)、骨代谢、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地区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汉族妇女406例,单纯OP组[96例,年龄(59.96±3.12)岁,BMI(20.51±1.72)kg/m2,绝经年限(7.42±1.64)年]、单纯T2DM组[118例,年龄(60.60±3.20)岁,BMI(24.18±1.77)kg/m2,绝经年限(7.37±1.54)年]、T2DM+OP组[90例,年龄(60.20±3.27)岁,BMI(20.97±1.53)kg/m2,绝经年限(7.34±1.46)年]、健康老年对照组[102例,年龄(60.50±2.8)岁,BMI(21.88±1.43)kg/m2,绝经年限(7.53±1.30)年]。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CTR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腰椎(L2~4)、股骨颈BMD、骨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绝经年限、BMI后比较各个临床指标与CTR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在OP组中CC基因型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明显低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1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则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19)。在OP组中CC基因型组L2~4BMD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26),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P值为0.025。T2DM组、T2DM+OP组、健康老年对照组基因型组L2~4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99、0.258、0.183)。OP组、T2DM+OP组、健康老年对照组中CC基因型组股骨颈BMD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分别为0.002、0.025、0.019),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P值为0.003、0.037、0.030。分别以T2DM及T2DM+OP有无作为因变量,以CTR基因型、年龄、BMI作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TR基因型(CC型和非CC型)并未增加T2DM骨量正常人群和T2DM+OP人群的患病风险性(OR=0.753,95%CI0.339~1.676,P=0.488;OR=0.796,95%CI0.381~1.665,P=0.545)。结论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CTR基因分布以CC型为主,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T2DM骨量正常患者BMD增高与BMI、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CTR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aral density,BMD)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共纳入505例绝经后女性,其中T2DM住院患者305例,非糖尿病对照者20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腰椎(第2至第4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BMD,同时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组患者的血清OC水平显著降低(P<0.05),腰椎、股骨颈、全髋的BMD及体质量指数显著增高(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和糖尿病病程后,血清OC水平与腰椎及全髋的BMD间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结论:血清OC水平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腰椎及全髋的BMD密切相关,随着OC水平的升高,BMD呈下降趋势,提示血清OC水平可作为早期筛查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生化指标,结合血清OC水平和BMD能更好地预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测定的临床价值与护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测定对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价值与护理对策。方法对 12 8例绝经后妇女按不同的绝经年龄分成 3组 ,采用法国Challe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的腰椎 :腰 2 (L2 )、腰 3(L3)、腰 4 (L4 )正位 ,左髋部 :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 ,左前臂 :超远端、远端的骨密度 (BMD) ,分析不同绝经年龄与骨质疏松 (OP)患病率的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本组平均绝经年龄 4 9 4 6± 3 4岁 ,OP的患病率为 6 4 84 % ,低骨量为 2 9 16 % ,正常骨量为 6 0 0 % ,三组不同绝经年龄的OP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8个区域的OP发生部位依次为腰椎、前臂、左髋部 (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 )。结论绝经年龄越早OP的发生率就越高 ,对绝经后妇女进行BMD测定 ,能早期发现OP并进行干预性治疗 ,减少OP性骨折 ,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做好OP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CT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27例50~82岁T2DM患者及89名50~83岁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L1~3椎体行BMD定量CT(QCT)测定。按年龄和病程分组对两组腰椎BMD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将腰椎BMD与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女性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T2DM患者腰椎BMD及OP患病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男性T2DM不同病程腰椎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病程10年以上者L2椎体BMD显著低于5年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2DM患者腰椎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BMI呈显著正相关;将年龄作为控制因子,T2DM患者腰椎BMD与病程无相关。④将年龄作为控制因子,女性T2DM患者腰椎BMD与绝经年限呈显著性偏相关(r=-0.216,P<0.05),与绝经年龄无相关。结论 ①T2DM患者腰椎BMD和OP患病率均与正常人基本相似。②随着年龄增长、BMI的减低,T2DM患者腰椎BMD呈下降趋势。③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女性T2DM患者腰椎BMD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2DM)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骨量及血清瘦素、骨代谢指标.方法 连续选择近期就诊的37例2DM合并OP患者、41例单纯OP患者和28例同龄、同性别及正常骨密度(BMD)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三组对象接受了腰椎L1~L4 BMD、左侧股骨颈BMD、血清瘦素(LEP)、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指标测定.结果 2DM合并OP组的腰椎L1~L4及股骨颈BMD、外周血LEP浓度明显低于单纯OP患者和对照组,而血清BGP和AKP浓度则明显高于后两者(P均<0.01~0.05).结论 2DM合并OP患者存在着较明确骨量减少及血清LEP低水平表达,但骨转换指标活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 水平及其与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8例48~65岁绝经后妇女的血清MMP-2, 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粗隆的骨密度(BMD),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钙(Ca)、血清骨碱性磷酸酶 (AKP)和血清磷(P).将骨密度检测正常的30例妇女列为正常组,有骨质疏松症(OP)的48例为OP组.结果:①OP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1388±121)μg/L高于正常组(1126±141)μg/L(P<0.01).②OP组血清MMP-2与腰椎、股骨颈和Ward's三角骨密度呈负相关,在校正年龄和体重指数后,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性消失.③OP组血清MMP-2与血清Ca负相关(P<0.05),与血清AKP和P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MMP-2与骨密度和Ca呈相关性,血清MMP-2水平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随骨代谢转换过程增快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骨密度 (BMD)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用X线骨密度仪测定 112例绝经后T2DM患者和 74例非糖尿病对照者正位腰椎 (L2 ~L4)及股骨近端 [Neck区、Ward区、GT(大转子 ) ]BMD ,血钙 (Ca)、磷 (P)、碱性磷酸酶 (ALP) ,病例组加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血脂浓度。结果 绝经后T2DM患者L2 、L3 、L4、Neck、Ward区、GT的BMD值高于对照组 (P <0 .0 1) ;L2 ~L4BMD高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除L2 外 ,糖尿病 5年以上组 (DM B)上述各部位BMD低于 5年及以下组 (DM A组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显示 :年龄与Neck、Ward区、GTBMD显著负相关 (P <0 .0 1) ,绝经年限与L2 、L2 ~L4BMD明显负相关 (P<0 .0 5 ) ,HbA1c同L2 、L3 、L2 ~L4BMD明显负相关 (P <0 .0 5 ) ,体重指数 (BMI)与L2 、GTBMD明显正相关 (P <0 .0 5 ) ,病程、血脂与骨密度无显著相关。T2DM患者血钙、血磷、ALP与对照组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绝经后T2DM患者各部位BMD明显高于对照组 ;年龄、绝经年限、血糖控制不良是BMD危险因素 ;BMI可能是T2DM患者BMD保护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并发白蛋白尿但肾功能正常患者的骨密度(BMD)变化。方法纳入116例肾功能正常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和45例绝经后健康女性对照者(A组)。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D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所有受试者腰椎及髋部BMD值。结果 4组L3、股骨大转子区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L3的BMD较A组显著降低,D组股骨大转子区BMD较A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BMD较绝经后健康女性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密度(BMD)与胸主动脉钙化(TA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年2月到2016年10月所有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骨质疏松(OP)患者共78例,纳入同期临床基本资料匹配的非骨质疏松(NOP)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清生化指标,通过CT扫描和Agatston积分评价TAC程度,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1-L4)、左侧股骨颈、左侧全髋的BMD,并分析不同部位BMD与TAC的相关性。结果:与NOP组相比,OP组TAC发生率明显升高(86.4%比64.7%,P0.05),且TAC积分更高[284(8,1429)比46(0,784),P0.05];OP组的体重指数(BMI)和血清白蛋白(ALB)较低(P0.05)。相关分析发现,腰椎、左侧股骨颈、左侧全髋的BMD均与BMI、ALB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股骨颈BMD与TAC有显著相关性(r=-0.248,P0.05)。结论:股骨颈BMD与TAC呈负相关,股骨颈BMD可能为血管钙化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骨密度的改变及探讨其与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DEXA测定38例老年2型DM患者和26例老年健康对照组L2-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并测定2型DM患者血清胰岛素(Ins)及体重指数(BM I)。结果①2型糖尿病中男、女W ard`s区、男性腰椎、女性股骨颈BMD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男性股骨颈、女性腰椎的BMD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将DM患者分成骨质疏松组(OP组)和非骨质疏松组(非OP组),比较两组的血Ins水平和BM I,发现非OP组空腹及餐后2 h Ins水平和BM I明显高于OP组(P<0.05)。结论①老年2型DM患者较易发生OP。②肥胖和血中高胰岛素水平对骨密度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P)患者性激素、细胞因子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腰椎骨密度(BMD)扫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3组,即POP组48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NOP)组32例及绝经前健康对照组30名;采用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10例受试者血清雌二醇(E2)、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碱性磷酸酶(BAP)及氨基端中段骨钙素(N-BG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OP组患者血清IL-6、N-BGP及BAP水平增高,高于NO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而BMD和E2、IGF-1的水平则低于NO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IGF-1与BMD、E2呈显著正相关(r=0.572、0.436,P<0.01),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41,P<0.01);IL-6与BMD、E2呈负相关(r=-0.584、-0.435,P<0.05),与N-BGP、BAP呈正相关(r=0.546、0.354,P<0.05);BMD与IL-6、年龄、N-BGP、BAP呈负相关(P<0.05),与E2、IGF-1呈正相关(P<0.05)。结论 POP患者IL-6、N-BGP、BAP、E2及IGF-1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治POP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MD)和骨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定量骨超声仪测量481例绝经后妇女不同骨骼部位的BMD和胫骨超声传导速度(SOS),并按BS不同分为低体表面积组(SBSG)、中等体表面积组(IBSG)和大体表面积组(LBSG)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绝经后妇女各部位BMD和胫骨SOS均与BS呈正相关(r=0.102~0.415,P=0.000~0.049和r=0.173,P=0.000),BS和髋部BMD相关程度最高(r=0.293~0.415,P=0.0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绝经后妇女腰椎正位(L1~L4)、髋部(包括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Ward’s三角)和桡、尺骨超远端及远端总体BMD的最主要因素是BS,其次才是体重指数(BMI)和身高;除腰椎侧位(L2~L4)外,IBSG各部位BMD和胫骨SOS均高于SBSG对应部位(大部分部位P<0.05~0.01),而LBSG均高于SBSG和IBSG对应部位(P<0.05~0.01和P<0.05);除腰椎侧位外,绝经后妇女各部位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LBSG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和骨质疏松症(OP)妇女的骨形成蛋白-4(BMP-4)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BMD)、骨代谢、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地区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汉族妇女485例,其中OP组(A组)120例、T2DM组(B组)108例、T2DM合并OP组(C组)130例、健康老年对照组(D组)127例。检测股骨颈、L2~4 BMD、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测BMP-4基因多态性,比较各个临床指标与BMP-4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在A组和C组中,股骨颈BMD、L2~4 BMD hh型低于HH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hh型低于Hh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HH型与Hh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比较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海地区绝经后汉族女性OP患者中,BMP-4基因型h等位基因纯合子可能与低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509(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509,TGF-β1-509)基因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探讨其基因型及分布频率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方法: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女性患者共282例,其中OP患者105例(OP组),T2DM患者骨量正常患者90例(T2DM组),T2DM并发OP患者87例(T2DM并发OP组);另取健康绝经女性8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检测TGF-β1-509基因多态性、第2~4腰椎(L2-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同时检测血浆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比较各临床指标与TGF-β1-509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OP组、T2DM组、T2DM并发OP组和对照组TGF-β1-509相比,等位基因型C、T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合并OP组(OP组+T2DM并发OP组)和非OP组(T2DM组+对照组)TGF-β1-509等位基因型C、T的分布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5)。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比较,其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GF-β1-509等位基因型T可能是OP的易感基因,T2DM患者TGF-β1-509基因型与HbA1c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DEXA法测定120例RA患者和120例正常人的股骨和腰椎部位BMD,详细记录RA患者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1)RA患者总股骨区、腰椎2、腰椎3、腰椎4和腰椎2~4部位BMD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而股骨颈、Ward和大转子区BMD在两组间无差别(P>0.05)。RA患者总的OP发生率为34.2%,明显高于正常人15.0%(χ2=11.889,P=0.001)。(2)总股骨区:与无OP的RA患者比较,有OP患者的病程更长(t=3.658,P<0.0001)、健康状况问卷(HAQ)积分更高(t=2.076,P=0.040)、关节功能更差(χ2=14.392,P=0.002)、双手关节X线分期更差(χ2=7.888,P=0.048)。腰椎2~4区:与无OP的RA患者比较,有OP患者的年龄更大(t=2.476,P=0.015)。(3)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腰椎2和4的OP发生率(29.2%、19.4%)明显高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12.5%、4.2%)(P=0.032、0.016)。(4)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绝经后1~3年妇女骨密度(BM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骨钙素(OC)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腰椎及左、右髋部BMD(股骨近段+股骨颈),据此将78例绝经后1~3年妇女分为BMD正常组和BMD降低组(低骨量+骨质疏松)两组,用放射免疫法(RIA)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别测定外周血清IL-6、OC和IGF-Ⅰ水平。结果:(1)31例出现BMD降低(39.7%),两组间腰椎及左、右髋部BMD差异显著(P<0.01);(2)BMD降低组血清IGF-Ⅰ低于BMD正常组[分别为(214.5±81.4)ng/mL和(274.6±93.1)ng/mL,P<0.05],OC高于BMD正常组[分别为(6.12±3.83)ng/mL和(4.39±2.74)ng/mL,P<0.05]),IL-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8.6±80.9)pg/mL和(158.8±97.6)pg/mL,P>0.05]。(3)BMD与血清IL-6、IGF-Ⅰ和OC水平无明显相关(r=0.002~0.105,P>0.05),IL-6与IGF-Ⅰ成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257,P=0.026)。结论:IGF-Ⅰ和OC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绝经后早期BMD降低的重要因素,与IL-6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 )指数能否作为骨折风险的初筛指标。方法 Lu-nari 双能 X 线吸收仪测量患者腰椎 L1-4,髋部股骨颈、股骨干、大转子、Ward′s 三角区的骨密度(BMD)值,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60例患者分为骨质正常组、骨含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等危险因素的差异,及3组患者各部位的 BMD 值及矿盐水平的差异,对3组患者各部位的 BMD 值与 OSTA 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 OSTA 指数预测 BMD 值的价值。结果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 )患者骨质疏松组、骨含量减少组、骨含量正常组,在年龄、病程两两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腰椎、股骨颈、Ward′s 区、大转子、股骨干的 BMD 值及矿盐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腰椎、股骨颈、股骨干、Ward′s 三角区的 BMD 值与 OSTA 指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OSTA 指数作为绝经后 T2DM 患者骨质疏松疾病筛查工具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女性Graves病所致骨量异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t 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N端中段骨钙素(N-MID OCN)、血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的变化,分析其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及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探讨IL-17在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骨量异常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发Graves病患者57例。对照组选择相匹配的我院健康体检者46例。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Graves病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骨量正常组三个亚组,进行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XA)测定腰椎(L总)、股骨颈(Neck)及前臂1/3的BMD。结果 (1)在Graves病患者中,血IL-17升高,血N-MID OCN、t P1NP、β-Cross Laps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颈、前臂1/3 BMD降低,且以前臂1/3降低更明显,血FSH、LH、E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股骨颈、L总、前臂1/3的BM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Graves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组IL-17、N-MID OCN、t P1NP,β-Cross Laps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及骨量低下组,骨量低下组IL-17、β-Cross Laps、N-MID OCN、t P1NP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Graves病患者中,IL-17与FT3、FT4及β-Cross Laps呈正相关(r=0.491,r=0.492,r=0.473,均P<0.05),而与TSH、桡骨1/3及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462,r=-0.501,r=-0.502,均P<0.05)。结论 (1)IL-17水平在女性Graves病患者血中明显升高,与甲状腺激素呈正相关,与TSH呈负相关。(2)女性Graves病患者中血IL-17水平与β-Cross Laps呈正相关。(3)绝经后女性血IL-17水平均较绝经前表达明显升高,并与BMD的降低有一定相关性,表明其可能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骨密度(BMD)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情况.方法 将93例T2DM患者按其BMD值分为OP组(n=59)及非OP组(n=34),比较2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血钙、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P组患者的年龄、BMI、BMD、血钙、血磷、血ALP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非O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的BMD与年龄、HbA1c、尿微量白蛋白、血ALP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与FBG无相关性.结论 高龄、消瘦、高血碱性磷酸酶、糖尿病肾病均为T2DM合并OP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