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冷冻保存神经后自体和异体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冷冻保存神经自体和异体移植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用反复冷冻、复温的神经和未经任何处理的坐骨神经移植体,进行自体和异体移植。A组为冷冻神经移植于自体原位中;B组为冷冻神经移植于异体中;C组为未冷冻神经移植于异体中;D组为未冷冻神经移植于自体原位中。术后6,12周光镜、电镜下行组织学观察,检测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A 组可见到较多的再生轴突通过移植体;B组可以看到炎性细胞侵润,但仍可见再生轴突通过移植体;C组可见到大量炎性细胞侵润,有极少量再生轴突通过移植体;D组可见到大量再生轴突通过移植体。电生理指标和伸趾长肌恢复率A,D两组明显好于B,C两组。结论:神经冷冻处理可以降低抗原性,本实验为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壳聚糖桥接Wistar大鼠缺损的臂丛神经,探讨其修复效果。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神经原位缝合组,C组为应用壳聚糖神经导管连接组。各组分别切断臂丛正中神经后做相应处理。12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神经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A组神经损伤处愈合完好,电生理值接近正常数值;B组神经损伤处修复,神经传导功能恢复。C组12周后,壳聚糖吸收,神经已经长过缺损段,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结论:壳聚糖可作为良好的载体桥接大鼠缺损的臂丛神经,可用于臂丛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影响.方法:49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7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坐骨神经钳夹、横断、缺损损伤动物模型免疫抑制治疗组以及各自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损伤免疫抑制治疗组大鼠术后腹腔内注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术后采用足迹分析、电生理以及组织形态学观察评价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损伤局部自身免疫反应状况.结果:神经损伤后免疫抑制治疗组神经功能指数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电生理(神经传导速度)和组织形态观察显示免疫抑制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免疫抑制治疗使神经损伤局部免疫球蛋白沉积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免疫抑制治疗可减轻周围神经损伤后发生的自身免疫反应,从而改善了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微环境,促进了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肌源神经营养因子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肌源神经营养因子(MDNF)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从成鼠骨骼肌中提取出MDNF,取10μL MDNF(0+1mg/L)注射到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段为实验组,同时设实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和正常对照组+术后20d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法(HRP)、尼氏染色法、特殊三色染色法对再生神经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计量学统计.结果:注射MDNF的周围神经损伤部有再生的神经纤维通过;MDNF组的再生神经在形态学及计量学上均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肌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吡咯喹啉醌对离断周围神经的促再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吡咯喹啉醌(PQQ)对离断周围神经再生效果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配入PQQ组与对照组。所有动物均实施手术造模,离断左侧坐骨神经后予以10-0缝线神经外膜间断缝合。PQQ组术后隔日术侧肌肉注射PQQ 0.5 ml(250μg/kg),对照组仅给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定期行坐骨神经功能评估,神经电生理指标测定。于12周时,取材行再生神经形态学观察。结果:PQQ组在坐骨神经功能、神经电生理及形态学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咯喹啉醌可显著促进离断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用变性骨骼肌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为比较不同温度处理骨骼肌桥的优劣,用热变性和冷变性的方法处理大鼠的骨骼肌桥。桥接1~3个月后对大鼠桥接神经作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冷变性-196℃组在自主运动恢复,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及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质量诸方面均明显优于热变性60℃组和45℃组。  相似文献   

7.
基因修饰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电生理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成肌细胞对损伤脊髓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在T9水平制成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基因细胞组(A组)、成肌细胞组(B组)及损伤对照组(C组),每组10只大鼠。术后3个月,采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等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轴突是否有再生及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1)A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自主构建的壳聚糖人工神经导管桥接修复模型大鼠面神经缺损,评价其在面神经功能恢复及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右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翻转桥接(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壳聚糖组)和离断旷置处理(离断组).运用触须运动评分评估处理后2、4、6、8、10、12周3组大鼠面神经相应支配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及透射电镜观察对侧正常神经及处理后12周大鼠造模侧神经的髓鞘与轴突的直径、厚度及层数.结果 触须运动评分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s)分析后,分组及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组分别于处理后4、6周开始出现触须运动功能恢复表现,术后12周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组触须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断组触须运动功能无恢复;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显示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组均出现再生神经,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组与对侧正常神经三者相比有髓神经纤维直径(F=36.734,P<0.05)、髓壳厚度(F=67.307,P<0.05)、再生髓壳层数(F=75.2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壳聚糖组的有髓神经纤维直径、髓壳厚度和再生髓鞘层数与自体神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壳聚糖人工神经导管具有促进面神经损伤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为临床修复除坐骨神经、桡神经等以外的其他组织周围神经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用优化法处理后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A组(自体神经瘤模型组),行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联合移植;B组(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组),做自体神经移植.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作为神经供体,取其单侧坐骨神经,制备为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在术后的8周、1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 两组模型制备成功后,术后8周时大鼠均出现肢体躲避反应;术后16周时均有大量神经纤维通过移植体,两组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电生理检测发现A组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B组(P<0.05),术后16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组和B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有效地促进神经的再生,此联合体是一种良好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神经电生理诊断对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价价值。方法:应用肌电图、神经传导和体感诱发电位对15例神经损伤术后病人进行观察。结果:分别在术后3个月、8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可知不同时间段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不同,至少有11例病人神经修复术是成功的,其中9例病人神经再生良好。结论:EMG、NCV、SSEP对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判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发角蛋白(HHK)人工神经组织相容性,为周围神经(PN)缺损寻求理想的移植修复材料。方法54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实验组,B、C组为对照组。将各组大白鼠右侧胫神经切除10mm,A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桥接;B组将切除神经倒转180°原位缝合;C组用A组大白鼠所切除的胫神经桥接。术后2、8、16周各组随机取6只大白鼠,采血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C4,T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术后2、8、16周各组血液免疫学指标比较,A、B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别(F=17.56~571.34,q=0.00~2.09,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q=7.04~41.47,P〈0.01)。结论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修复PN缺损较为理想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膜(SF)修复海绵体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纯系SD大鼠33只,随机将其分成3组,假手术组(A组,n=11)、实验组(B组,n=11)及海绵体神经切断组(C组,n=11).A组大鼠单纯游离双侧海绵体神经;B组大鼠首先建立海绵体缺损模型,后用SF桥接修复;C组大鼠切断双侧海绵体神经.术后3个月对各组大鼠进行阿朴吗啡试验,观察阴茎勃起情况并记录勃起次数.然后取阴茎中后部海绵体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对于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与B组大鼠阴茎勃起次数、勃起率及nN0S神经纤维数目明显高于C组,统计学分析证实前两组与C组的差另别有统计学意义,前两组间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F具有促进大鼠海绵体神经损伤修复的能力;本研究为丝素蛋白膜修复海绵体神经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蛇毒神经生长因子(sN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诱发电位的影响,评价蛇毒种经生长因子在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模型,局部滴加药物和术后肌注sNGF,通过脊髓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评定,观察坐骨神经修复情况.结果:sNGF治疗可使伤后SEP、MEP提早出现,结论:蛇毒提取的N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研究再生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用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显微镜下,实验组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端端缝合法修复,术后1至6周分期处死取材,用光镜、电镜对比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在修复初期雪旺(Schwann)细胞增生明显,不同时间段的神经纤维再生速度、数目、髓鞘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可刺激雪旺细胞增殖,缩短Bungner带的形成时间,对神经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潘富文  吴林清 《海南医学》2014,(22):3283-3286
目的观察去细胞神经支架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购买雄性Wistar大鼠60只,先取15只成年Wistar大鼠作为神经供体,制备去细胞神经支架,将制备好的神经支架剪取长度约为1 cm的去细胞神经基膜管。根据实验要求,将余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大鼠均15只。实验组(A组)为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局部注射VEGF组;对照组Ⅰ(B组)为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组;对照组Ⅱ(C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喂养1个月,并每日观察大鼠步态、患足溃疡恢复情况。术后1个月取移植段坐骨神经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再生神经S-100及轴突数量,髓鞘、神经纤维数等生长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三组大鼠的足部溃疡、步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实验组恢复率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组,明显优于单纯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组;A组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125.34±5.67),B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62.32±3.71),C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132.55±7.48),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细胞神经支架联合VEGF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取损伤神经远端的不同长度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壳聚糖-胶原-CNTF再生室对兔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A、B、C组(实验组)及D组(对照组),每组10只。A组:4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B组:6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C组:8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16周观察电生理、腓肠肌湿重、组织学、电镜及图像分析结果。结果术后16周B、C、D组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的比较,四组在近端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远端处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取损伤神经远端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对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作用明显,6mm组和8mm组优于4mm组,且效果都近似于自体神经移植,但6mm组节省神经,是最为适宜的自体神经片段长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神经再生室观察FK506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Lü DC  Yuan XH  Zhang WG  Fu C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8):1978-1981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FK506促神经再生的作用及药物应用方法。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制成坐骨神经再生室模型。A组在再生室内注入生理盐水;B组在再生室内注入盐水,颈后皮下注射FK5061mg/kg,连续14d;C组在再生室内注入1μg/mlFK506。观察神经损伤局部的免疫反应、检测腓肠肌湿重、组织形态学及图像分析、电生理学。结果B、C组大鼠神经损伤局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A组轻微。6周时大鼠腓肠肌湿重为:A组平均579mg,B组平均725mg,C组平均761mg,B、C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明显优于A组;组织形态学观察与图像分析显示,有髓神经纤维总数为:A组平均720根,B组平均778根,C组平均772根,在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平均轴突直径、髓鞘厚度等指标中,B组结果明显优于A组。结论(1)大鼠全身应用FK506后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可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2)局部应用FK506对早期损伤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信号通路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化。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制作坐骨神经夹伤模型,并于伤后0、1、4、7、14天取材。使用深度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坐骨神经组织损伤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信号通路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显著性趋势随损伤时间而上调,其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信号通路参与周围神经的损伤和再生,提示神经损伤再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 ,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 ,硅胶导管桥接右侧 13mm的坐骨神经缺损 ,A组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ECM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凝胶 ;B组植入ECM凝胶 ;C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 12周 ,进行大体观察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电生理检测、神经组织学等观察。结果 A、B两组均有再生神经生成 ,但A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 (P <0 0 5或 0 0 1)。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王海亮  薛金伟  朱美香  徐春岳 《浙江医学》2006,28(1):22-23,31,F0003
目的观察以自体外周血为生物膜室的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早期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在双目放大镜下分别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和单纯端端缝合法修复损伤的坐骨神经,术后1、2、3、4、5、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并分批处死大鼠取坐骨神经进行离体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生物粘接端端缝合组在SFI、NCV两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l或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表现为生物粘接端端缝合组在修复早期免疫反应更加强烈,着色更深、时间提前,过程缩短。结论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加快神经再生速度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