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进  邱川红  蔡伟 《西部医学》2011,23(2):296-297
目的探讨三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将39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D+HP)组13例,常规血液透析每周1次,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2次;高通量透析(HPD)组13例,每周常规血液透析1次,2次HDF治疗;常规血液透析(HD)组13例,每周3次HD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HD+HP组和HPD组治疗后血压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HD组治疗后血压下降不明显,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和高通量透析对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已被广泛应用 ,可用作中心静脉压监测、输血补液、各种治疗用药以及胃肠外营养的通道 [1 - 5] 。因其并发症及副反应轻 ,导管易于固定 ,导管可长期留置 ,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作者于 2 0 0 0年1月~ 2 0 0 1年 3月共施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3 68例 ,收到明显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3 68例中食管癌 46例 ,胃癌 5 1例 ,大肠癌65例 ,宫颈癌 5 2例 ,卵巢癌 3 8例 ,乳腺癌 82例 ,肺癌 2 1例 ,甲状腺癌 13例。年龄 2 9~ 68岁 ,平均 48岁。男性 112例 ,女性 2 5 6例…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血透长期通路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我科2004年7月~2006年10月行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8例,观察导管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并以尿素下降率(URR)和尿素清除率(Kt/V)为指标评价透析效果。结果采用颈内静脉置管8例次,采用股静脉置管3例次,导管使用时间为2—26个月,平均(11.3±8.2)个月,进行维持性血透1400余次。常见并发症:导管内血栓形成4例,3例再通,1例放弃长期导管;3例患者共发生5次导管相关性感染,经抗炎治疗导管均继续使用。8例的平均URR67%,平均Kt/V 1.3。结论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和护理,可以提高导管的使用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合型人工肾[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轻、中度皮肤瘙痒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HD+HP组(观察组)20例和HD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HD+HP治疗及护理干预,开始连续进行3次组合治疗,以后每2周组合治疗1次,另外行单纯HD治疗,每周透析2~3次;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每周2~3次,疗程为12周。检测治疗前后PTH水平变化,观察皮肤瘙痒改善情况、重度皮肤瘙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甲状旁腺素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皮肤瘙痒缓解率(85%)、重度皮肤瘙痒发生率(10%)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组合型人工肾能有效地清除甲状旁腺素,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干预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轻、中度皮肤瘙痒的进展。重视并加强组合型人工肾治疗前、中、后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1例股静脉直接穿刺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性血液透析 ( HD)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股静脉往往作为急性血透时的血管通路 ,而作为长期维持性血透通路 ,实为少见。我透析中心 1 997年始对 1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 ,因自身血管条件差 ,屡次造瘘均告失败 ,而又需行血透治疗的患者 ,采取股静脉直接穿刺 ,建立血透通路 ,行维持性血透41 2例次 ,达 3年零 6个月之久。现将护理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 ,3 6年 ,因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透治疗。于 1 996年 1 0月先后于外院及我院行两侧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均告失败 ,且患者谢绝再行手术。 1 997年 1…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 1 999年 8月~ 2 0 0 0年 5月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 (HD)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较佳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 1 2例 ,均为维持性 HD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男 8例 ,女 4例。年龄 36~ 6 8岁 ,平均 5 3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 治疗方法1 2例均每周 HD2次 ,每次 5~ 6小时 ,透析液为碳酸氢盐。经控制水分摄入和超滤脱水等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无明显好转。予黄芪注射液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每支1 0 ml含生药 2 0 g) ,每次 2 0 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 ml中静滴 ,每日 1次 ,…  相似文献   

7.
诺氟沙星的少见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榕生  曾繁岳  李志 《中国医刊》2001,36(3):42-43,52
自从 1 98 4年第三代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问世以来 ,因其抗菌谱广 ,抗菌力强 ,使用方便 ,成本低廉 ,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在临床中广泛应用[1] 。诺氟沙星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及中枢神经症状 ,发生率约为 3%~ 1 6 2 % ,随着 1 0多年来的广泛应用 ,也出现了较少见的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重视[2 ,3 ] 。1 急性尿潴留倪邦乾[4 ] 报道 2例口服诺氟沙星后致急性尿潴留的病例。其中 1例为女性 ,4 4岁 ,因腹痛腹泻 ,诊断为急性肠炎住院。给予静脉补液及口服诺氟沙星 0 2g ,1日 3次。 2天后腹痛腹泻消失 ,但出现下腹胀感 ,不能自主排尿 ,B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对血液透析(血透)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患者预防并发症及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48例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后,对他们加强心理、导管出1:2处、封管的护理及出现感染、堵管等并发症及时处理,观察导管使用≤3个月、3-6个月、6-9个月、9个月以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7例因动、静脉内瘘成熟90天后拔管,21例因血管条件差无法做动、静脉内瘘继续使用,导管均使用6个月已上(2例患者9个月内因并发症拔管,1例导管内感染,1例导管堵管溶栓失败,占置管者4.16%;导管应用9.个月以上19例,占置管者39.6%)。结论加强对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的护理,能显著延长导管使用时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可作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串联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尿毒症难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除常规每周进行2~3次HD外,还采用串联HP每月2次治疗;对照组仅单纯每周2—3次HD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血浆中血管紧张素(ATⅡ)、甲状旁腺素(PTH)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组25例患者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血浆中ATⅡ及PTH均显著降低。结论:HD串联HP治疗尿毒症患者难治性高血压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尿毒症伴有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皮肤瘙痒的改善情况,测定治疗前后血甲状旁腺激素(PTH)。[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后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改善(P<0.05),瘙痒评分和PTH值下降(P<0.05)。[结论]HP联合HD治疗能有效清除尿毒症毒素,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皮肤瘙痒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血透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常规处理加生脉注射液,对照组予常规处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76.7%(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可显著提高血透低血压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人工双极头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病例分析,了解人工双极头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极头人工股骨头骨水泥型置换术,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35例.结果 平均随访3.5年,97.1%的患者的关节功能良好满意.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要严格控制适应证,最好年龄大于65岁的股骨颈骨折才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的临床资料、脑脊液、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病例为31例(占86.1%),而不典型病例为5例(占13.9%);出血病因在中老年患者主要是脑动脉硬化,而青年人主要为脑动静脉畸形;死因主要是脑水肿、脑疝、再出血、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结论]对表现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及早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确诊;病因检查以脑血管造影为优;治疗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主,并全面兼顾治疗,以促进恢复,降低死率。  相似文献   

14.
蒲超  陈永忠  邹德平  朱再志  许志忠 《四川医学》2011,32(11):1713-1714
目的观察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口服降压药的基础上使用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月后,30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iPTH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疗效分析:有25例患者血压达标(〈140/90mmHg),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其余4例效果不佳。结论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闭闵  龚智峰  彭小梅  唐盛  李家燕 《广西医学》2007,29(12):1851-185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灌流串联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54例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基础上加血液灌流,按治疗间隔的不同分为3组:A组14例,每周行1次血液灌流;B组16例,每2周行1次血液灌流;C组24例,每4周行1次血液灌流,均治疗9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及血管紧张素(ATⅡ)、甲状旁腺素(PTH)的浓度变化。结果3组患者血压均得以良好控制,3组治疗后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前ATⅡ与非难治性高血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PTH与非难治性高血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TⅡ及PTH均显著降低。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灌流串联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效果显著,每周1次的血液灌流治疗频率对血压的控制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防感颗粒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防感颗粒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口服防感颗粒,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1%。中药治疗组能缩短退热时间,减少咳嗽病程,头痛鼻塞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缓解时间也明显减少。[结论]防感颗粒对甲型H1N1流感轻症治疗有良好效果,可以作为浙江省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脾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病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8例采用健脾祛瘀方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吗丁啉片、胃复安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8.9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1.11%。[结论]健脾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自拟红藤汤保留灌肠联合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红藤汤保留灌肠治疗基础上联合微波理疗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抗炎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红藤汤保留灌肠联合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运用抗生素,为慢性盆腔炎的综合治疗增加了药效吸收、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开窗缝扎法治疗女性肛门前正中混合痔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开窗缝扎法治疗,对照组30例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术后两组均使用相同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应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及马应龙麝香膏外敷换药。[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相当(P>0.05),但治疗组愈合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疼痛、出血、水肿、排尿障碍)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1年内复发率治疗组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女性肛门前正中混合痔采用开窗缝扎法治疗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相比,具有愈合时间短、痛苦小、并发症少、充分保护肛门功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Patients on long-term hemodialysis are at risk of developing malnutrition,and poor nutrient intak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is. In the present case, we encountered a 55-year-old Japanese woman with end-stage renal failure and a past history of schizophrenia. Severe systemic edema was observed. Hemodialysis was started, but after one year she suddenly became unable to consume food orally, despite provision of a dietary plan by the nutrition support team (NST). Tube feeding was eventually implemented. Because the systemic edema did not improve, we decided to remove body fluid by intense hemodialysis. Hypotension was often observed during this hemodialysis, requiring dopamine. Over approximately 2 months, the patient's dry weight fell from 73 kg to 62 kg, the patient's activity improved and she became able to eat orally again, allowing tube feeding to be stopped. Although the reason for the sudden anorexia has not been clarified, tube feeding and dry weight control was successful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malnourished hemodialysis pat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