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0 引言 危重病人机体的高代谢反应,可迅速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使免疫功能下降及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及早给予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近2年来,我科应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41例危重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探讨危重、应激病人合理的营养支持模式。对 2 5例普外科危重、大手术后病人进行全肠外 (TPN) -部分肠外 (PN)、部分肠内 (EN) -全肠内 (TEN)序贯营养支持 ,观察营养支持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治疗前后营养状态有明显改善 ,营养支持平均时间 16 .3天 ,其中 TPN7.2天 ;PN、EN4.6天 ;TEN4.5天。并发症 :导管并发症 1例 ;代谢并发症 2例 ;严重腹泻 1例。结论 :TPN- EN、PN- TEN序贯营养支持模式是危重病人较合理的实用模式。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在普外科大手术后危重病人的应用@姜海平$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危重患者98例,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外营养(PN)组30例,肠内营养(EN)组32例,PN+EN组36例。摄入同等总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治疗0 d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值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Hb均较治疗前增高。EN+PN组患者Alb、PA较PN组及EN组治疗后增高。营养支持治疗后,3组患者TLC明显增高。EN组IgA、IgM,EN+PN组IgA、IgG、IgM均较PN组增高。PN+EN组并发症低于PN组及EN组。结论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及疾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PN+EN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改善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最佳途径。方法 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32例。急诊手术后36-48h开始经不同途径进行额定热卡和氮量的营养支持,监测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计算营养费用。结果 EN与PN均有效地维持了各项营养指标,但PN组代谢指标、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营养费用均显高于EN组。结论 早期EN与PN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EN更具有营养全面、简易安全、方便价廉等优点,应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5.
肠内+肠外混合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肠内 肠外混合营养(EN PN)在危重病中的支持效果,将ICU中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EN PN组(30例)和PN组(30例),在营养支持前1 d及营养支持第10天测量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结果表明EN PN组在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方面优于PN组(P均<0.05)。认为对于危重病患者,EN PN在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和多脏器功能不全中起一定的作用,有更好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危重病人急性期采取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对照研究,探讨卒中危重病人急性期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50例急性卒中病人按照随机单盲原则分为入院发病24 h内给与单纯肠内营养组及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间肺部感染、胃潴留、上消化道出血、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发生率。以20 d转出ICU为终点事件,Kaplan-Meier法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差异。结果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PN+E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在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上无差异(P0.05),EN组胃潴留及上消化道出血、腹泻及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PN+EN组(P0.01)。结论 :危重卒中病人急性期采取肠外联合肠内序贯营养可降低肺部感染、胃潴留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可能缩短ICU住院时程。  相似文献   

7.
ICU重症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重症病人多合并营养不良及营养代谢性疾病,为进一步探讨营养支持方案及其疗效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营养不同的ICU重症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初步评价。方法 选择最近三年ICU住院时间及营养支持时间≥7天的各类重症38例,依营养支持方法不同分成TPN组、PN+EN组及TEN组。调查ICU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糖、血清离子、肝肾功能及相关并发症;营养支持途径(中心静脉、周围静脉、鼻胃管词、口入);营养素摄入量。热能的摄入PN+EN组较TPN组增加差异显(P<0.05),蛋白质摄入PN+EN组较TPN组增加差异非常显(P<0.001) ,三组间脂肪、碳水化物无显性差异(P<0.05)。三组年龄、ICU住院时间比较无显差异(P<0.05)。结果 以血清白蛋白为营养评价的指标中,各组间比较及三组营养支持后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均无显性差异(P<0.05)。PN EN组较TPN组各种感染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ICU重症因多种因素营养素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本热能、蛋白质的摄入PN+EN组较TPN组对氮平衡维持的影响要小。尽管三组ICU治疗时间短,尚未显示出血清白蛋白的明显转归,但从治疗后的均值看PN+EN组较TPN组下降幅度要小,发生的各种感染率、高血糖率、死亡率较低。说明ICU重症能量的补给以维持能量平衡、氮平衡为重要。营养支持方法的选择只要病情允许,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方法结合营养素的摄入量相对适宜,也有利消化道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严重分解状态加上热能、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肌蛋白大量分解,氮及谷氨酰胺大量选择和消耗,体内脂肪大量动员,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人迅速消耗导致的短期内死亡。  相似文献   

8.
不同营养途径对危重症病人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ICU危重症病人45例,分为A组(PN支持) 、B组(EN支持)和C组(PN+EN支持),每组各15例.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8 d后测体质指数(BMI)、血清总蛋白(TP)、ALB、Hb、淋巴细胞总数(TLC)、IgA、IgG和 IgM、 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并进行临床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分析对比.结果:给予营养支持8 d后,42例(93.3%)病人康复,3例(6.7%)死于原发病.三组病人的Hb均明显升高,EN组和PN+EN组的TP、ALB较PN组有显著升高,EN组TCL和IgM、PN+EN组IgG和IgM均较PN组升高.结论:三种途径营养支持均可改善危重症病人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EN或联合EN的效果更加明显.在危重症病人的治疗中,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合理地选择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 (EN)、肠外营养 (PN)支持对维持或改善手术创伤后病人营养状态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腹部手术后需行营养支持的 6 0例成年病人随机进入EN组及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中、后检测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粘膜通透性。营养支持期间每天测定氮平衡 ,并计算累计氮平衡。 结果 :①EN组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高于PN组 ,但无显著差异。EN组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在术后第 7、12天显著高于PN组 ;②EN组累计氮平衡为正氮平衡 ,而PN组为负氮平衡 ,二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③研究期间EN组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PN组。 结论 :与PN支持相比 ,EN可有效地改善术后病人的营养状态 ,促进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对接受呼吸机病人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分出EN组、PN组和普通组,共32例。EN和PN组病人接受等氮等热量的6天营养支持,普通组仅给予常规输液;对比研究在血气指标、氮平衡、血浆蛋白和临床预后等方面的不同作用。结果 EN组和PN组在6天累积氮平衡和血浆前白蛋白的结果相似,与普通组有显性差别(P<0.05)。血气指标三组结果相似,但EN组略好;肺部感染治愈率EN和PN组结果,优于普通组。PN组的营养费用显高于EN组(P<0.05),并且有穿刺并发症出现。结论 结合临床效能,肠内营养是接受呼吸机治疗病人较好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机械通气危重症病人EN和PN支持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国内多中心、前瞻性和观察性研究.本次调查历时100 d,共有15个省市、25所医院、26个ICU共443例病人参与.依据加拿大Heyland研究小组发起的2008年全球ICU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应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对所得结果进行独立统计学分析. 结果: 19个ICU(73%)对病人EN期间床头抬高、胃残余量监测、中止喂养或转为小肠喂养指征等具体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25个ICU(96.2%)有计划应用胰岛素控制病人血糖.早期(入住ICU 48 h内)TEN病人仅占38.8%(172/443);EN+PN占20.5%(91/443);因不耐受EN而中途中止的病人共10例(5.8%).本次调查共观察4 303 d.2 003 d(46.5%)接受TEN,869 d接受EN+PN(20.2%).72 h内达到80%预计能量病人共82例(47.7%),与未达预计能量病人相比,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接受PN病人共230例,经PN液中添加Gln者占38.3%(88/230);机械通气时间(P=0.001)和入住ICU时间(P=0.005)明显少于未添加Gln组. 结论: 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已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并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规范临床行为.EN仍存在喂养不足和累积能量摄入的缺乏.PN液中添加Gln能缩短病人机械通气和入住ICU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给予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在临床应用价值方面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胃癌病人术后经EN和PN支持治疗的效果.将胃癌术后病人根据营养支持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N组(130例)和PN组(70例).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钙、IgA、IgG、IgM水平的变化以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支持平均每天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术后第7天,EN组病人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与PN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IgA、IgG、IgM水平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N相比,EN组在经7d营养支持后,白细胞计数、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钙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EN组术后切口感染和肠梗阻发生率均低于PN组,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PN组. 结论:与PN支持比,EN可有效地改善胃癌术后病人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的l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收住于SICU的SAP病人营养支持实施情况、EN相关性并发症及感染进行观察.17例病人在PN过程中加入EN(EN PN组),21例单纯应用PN(PN组),定期检测血清蛋白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营养支持中PN应用总时间为(25.58±3.84)天,17例病人于发病后(17.00±3.35)天开始应用EN,(17.58±5.42)天达到最大喂养量;5例病人应用EN后肠功能明显恢复.EN 2周后感染性并发症明显降低;两组血清蛋白质轻度升高,PN7天、EN 14天血清前清蛋白升高(P<0.05).结论:SAP早期应以PN为主,肠功能允许时,PN EN是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肠道喂养有助于降低SAP病人的全身性感染.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切除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大多数肝癌病人继发于肝硬化,肝功能较差,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手术创伤对病人造成明显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性影响,对机体的代谢和内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十分必要[2-3].根据营养液给予的方式不同,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我们通过对60例肝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EN和PN支持,比较病人的营养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肝癌病人术后早期EN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危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危重症病人EN与PN支持的效果.方法:将48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后两组病人的Hb、PA、血清总蛋白(TP)、ALB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EN支持后,病人的Hb、TP和PA明显升高(P<0.05);而PN组与营养支持前比较,病人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EN组.结论:EN支持可较好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并发症少,是危重症病人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6.
老年胃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老年胃肿瘤病人术后的营养免疫状况及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将84例老年胃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及肠外营养(PN)组,于术后24 h开始予以相同热量及氮量营养支持,分别观察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的营养及免疫指标于营养支持后明显改善(P<0.05),免疫指标EN组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与PN组相比,明显促进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住院费用.结论:老年胃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和理想的营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研究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对ICU中56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组32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4例.结果:本组病人52例康复,4例死于原发病.经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清前清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亦有升高(P<0.05);而肠外营养支持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肠内营养支持组病人血清前清蛋白和清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无显著差异.结论:ICU危重病人救治中,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及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48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24例以及肠内营养组(EN组)2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肠内外营养支持前后的白蛋白、血糖、氮平衡、生存率、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结果 与PN组相比,EN组患者血糖正常率较高(P<0.05),氮量排出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白蛋白、ICr指数优于PN组(P<0.05),EN耐受性及通气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但与PN组相比,EN组患者生存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确合理对ICU患者应用营养支持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营养,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其中EN支持与PN相比,更适合应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  相似文献   

19.
胰腺手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胰腺疾病手术后营养支持的疗效以及肠外、肠内阶段性营养支持与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优缺点。 方法 :将 2 2例胰腺疾患病人按病种随机分为肠外、肠内阶段性营养支持 (PN+EN)和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两组 ,每组 11例 ,均给予等热量、氮量的营养支持 ,检验两组病人术后 1、5、10、2 0天的代谢变化。 结果 :两组在术后各期体重均略降低 ,但差异不明显 ,血淀粉酶显著下降 ,肝、肾功能好转 ,血糖趋于正常 ,两组无显著差异 ,血清蛋白 Alb、TFN、PAB水平均明显提高 (P<0 .0 1) ,除术后 10天 PAB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而 PN+EN组术后并发症少 ,肠功能恢复早 ,营养费用少于 TPN组。 结论 :胰腺手术后肠外、肠内阶段性营养支持与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一样安全有效 ,并有利于肠功能恢复 ,减少感染 ,降低营养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比较分析.方法:将73例胃底贲门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37例)和PN组(36例).于术后48 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