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35-1637
通过查阅记载有温胆汤的古籍、现代学者有关温胆汤的专著及论文,对温胆汤源流及方名进行考证与分析发现:温胆汤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姚僧垣的《集验方》,后经宋代的陈无择化裁,被后世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温胆汤的方名存在"温"应如何解释及本方为何着眼于"胆"的疑问,存在疑问的原因为:后世医家对温胆汤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对方中药物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心内科疾病是内伤杂病的一部分,从"痰"论治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近来"痰"证化热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温胆汤和黄连温胆汤均可治"痰热"证,但是后者清热和行气导滞的作用更强。文章选择了笔者在临证中使用黄连温胆汤的3个典型病例,剖析了辨证施治的具体过程,从而让读者了解在心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准确选用黄连温胆汤的临证辨证要点,体会黄连温胆汤用于心内科疾病异病同治的精妙。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02-503
全国名老中医周绍华教授认为痰邪是多种脑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提出"痰致脑病,脑病治痰"的学术思想。倡导脑病多由痰作祟,脑病从痰论治,善用二陈汤、温胆汤等方剂,并根据具体疾病及兼症不同,创立了柴芩温胆汤、人参温胆汤、当归温胆汤、竹叶温胆汤、黄连温胆汤等变方,临床治疗因痰所致的各种脑病,疗效甚佳。笔者有幸成为周老师的学术思想继承人,在跟师学习中对周老师的"痰致脑病,脑病治痰"学术思想的学术渊源进行了梳理;对"痰致脑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进行了归纳;对"脑病治痰"的临床用药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查阅古代医家对"温胆汤"方名的探究及解析,温胆汤不仅仅是一首化痰剂,其组方及方名有着其深刻含义,温胆汤调畅气机以和阴阳,阴阳和则万物安。  相似文献   

5.
正温胆汤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集验方》,其后在《千金方》引载,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化裁的温胆汤出名,其云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心惊胆怯,气郁生痰……"[1]。目前各大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加减化裁治疗各种疑难疾病。温胆汤在儿科疾病中也被广为应用,现将本人临床应用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病例分享如下。1支原体性肺炎恢复期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作为一首经典名方因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广受关注.明清时期,随着"百病兼痰"理论的发展,温胆汤的功用不断向清热化痰方向衍化.本文在考察明清时期中医学著作的基础上,挖掘温胆汤及衍生方的源流,研究影响其衍化的痰证理论与衍化过程中功效的变化.同时以温胆汤代表性衍生方如黄连温胆汤、涤痰汤、蒿芩清胆汤等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王艳  杨小军  张福利 《新中医》2014,46(3):217-219
<正>温胆汤首见于南北朝姚僧垣所著的《集验方》[1],后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引用,到宋代陈言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进而形成了新的温胆汤,并作为十大名方而沿用至今。温胆汤在《千金方》中主要治疗痰饮留于少阳的"胆寒证",如其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亦服温胆汤方。"后陈言将其所治之证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少阳痰饮证扩展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痰诸证"的痰证。明清时医家对温胆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将其治疗范围扩大为痰湿、痰热、湿热证外,亦将其代表之法提炼为分消走泄法。正如叶桂在《温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三因方》之温胆汤较《集验方》之温胆汤组成稍有变化,病机由"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其主治病证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诸证。目前温胆汤是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笔者抓住痰气阻滞,郁而化热,痰热内扰病机,加减运用治疗汗症,失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治疗"胆寒不得眠"的经典方剂.笔者就运用温胆汤治疗睡眠障碍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少才  屈小元  马战平 《陕西中医》2016,(10):1423-1424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方》中,其中《外台秘要方》注明其源于《集验方》。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汤之药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陈无择之温胆汤。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刘华为教授倡导气化论,擅用活用温胆汤化裁治疗疑难危重症可谓是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柴桂温胆定志汤对胃肠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柴桂温胆定志汤,1剂/d;对照组40例口服多虑平和谷维素,30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67.5%(P<0.05).结论 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唐宋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唐宋教授临床对胃痛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结果: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分为脾胃气虚、中焦气滞、中气下陷、瘀阻胃络、湿热中阻、气阴两虚、脾胃虚寒,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金铃子散、七味香苏饮、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丹参饮、失笑散、芩连温胆汤、四君子汤、沙参麦门冬汤及经方。结论: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稳心丹对MIRI大鼠心肌酶指标CK-MB、c Tn I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稳心丹对MIRI大鼠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成随机分7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预处理组、稳心丹1∶1∶1组、稳心丹1∶2∶1组、稳心丹1∶1∶2组、稳心丹2∶1∶1组。灌胃14 d后,以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后再复灌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全自动生化仪测定CK-MB含量,ELISA法检测c Tn I、TNF-α、IL-6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K-MB、c Tn I含量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观察组的心肌酶指标都有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2∶1组CK-MB下降最明显;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观察组的TNF-α、IL-6含量都有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2∶1组TNF-α、IL-6下降最明显。结论:稳心丹可降低MIRI大鼠血清CK-MB、c Tn I以及TNF-α、IL-6含量而产生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磊  李海波 《河南中医》2014,(6):1034-1035
《温病条辨》对脾疟病证的论述见于中焦篇,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脾不运湿,聚而生痰,复感疟疾而致。《温病条辨》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三种汤证,分别为黄连白芍汤证、露姜饮证、加味露姜饮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西药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45例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肺功能、血气分析、安全指标。均15 d为1疗程,治疗1疗程(15d)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肺功能FVC、FEV1(1%)两组均有显著改善(P<0.01);FEV1治疗组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不明显(P>0.05);治疗组FVC、FEV1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FEV1(1%)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PaO2、PaCO2(mmHg)两组均有显著改善(P<0.01);pH治疗组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不明显(P>0.05);三项指标改善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有明显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6.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2,32(6):689-693
郑钦安指出阴火产生的本质就是肾中之虚阳向上或向外飞越,阴盛而虚阳外越,导致阴火上潮,阴火上潮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午后发热和手脚大热.此发热为阳虚虚阳外越之发热,不可按外感阳证发热治之,须抓住“舌青,欲饮极热者”等一系列阴证之实据来判断.认准阴证阳虚后,以扶阳抑阴为治疗大法.郑钦安以四逆汤扶阳为本,以封髓丹引火归元,以附子甘草汤、附子理中汤或桂附理中汤补土伏火.  相似文献   

17.
复方芪丹袋煮散治疗脑出血后遗症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芪丹袋煮散对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315例接受功能训练,推拿等康复治疗的患者中选择56例,服用以补阳还五汤合复方丹参片组成的复方芪丹袋煮散汤剂3个月,与补阳还五汤,复方丹参片原方剂型应用组及其他几个临床常用药对照组比较,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各组疗效。结果:复方芪丹袋煮散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总显效率均显著高于6个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芪丹袋煮散能解决补阳还五汤,复方丹参片分用时各药味之间用量,吸收速度等配伍协同作用不足的问题,同时克服了其他中西成药见效慢,易延误治疗时机等缺陷,明显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良方,此方且具节省中药材,价廉,煎服方便同时能保持饮片汤剂作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结肠EGF含量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结肠EGF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TNBS/乙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分别灌喂温脾汤和真人养脏汤进行实验性治疗,然后于1周、2周、4周三个时间点测定结肠EGF含量变化.结果:温脾汤组结肠EGF在UC整个病种中呈上升趋势,而真人养脏汤组始终保持较低水平,甚至在UC早期低于正常水平.结论:温脾汤能更好地促进EGF含量的增加,即温下法比温涩法能更好地通过肠黏膜保护作用机制,减轻UC黏膜的损伤和炎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整理总结古代医家治疗岭南地区常见的夹湿类温病的方药规律以指导临床。方法收集整理岭南温病的古籍资料,提取病名、症状体征、证候、治法、方名和药味组成等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湿温常用的方剂有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龙胆泻肝汤、杏仁滑石汤、加减正气散、薏苡竹叶汤等;暑温常用的方剂有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竹叶石膏汤、连梅汤、三物香薷饮、茵陈白薇汤等;伏暑的常用方剂为加减银翘散等;常用中药包括茯苓、滑石、厚朴、连翘、杏仁等;部分医家还善用花类药如金银花、南豆花、旋覆花、金蝉花等。结论古代医家治疗岭南地区常见温病的方药规律可为现代岭南温病的救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芪军温胆汤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西医规范治疗,治疗组加服芪军温胆汤治疗,测定2组治疗前后肌酐(CREA)、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REA、BUN、Leptin水平下降,ALB水平上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军温胆汤具有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降低血清瘦素水平,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