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额部扩张皮瓣同时用于鼻再造及面部缺损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将额部扩张皮瓣形成以-侧滑车上血管为蒂的皮瓣行鼻再造,同时形成另一侧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岛状瓣修复面部其他部位缺损,计治疗4例病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滑车上血管蒂额部皮瓣转移鼻再造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改进额部皮瓣的设计及转移方式行Ⅰ期鼻再造术。方法通过颈内、外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资料观察额部血供来源及分布情况,设计以一侧滑车上血管为蒂的额部不同部位皮瓣行鼻再造。额部存在多源性血供,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于额骨眉突平面发出多条分支,颞浅动脉额支可见1条恒定、较粗大的水平分支,向额中部延伸,上述3条血管分支构成了额部丰富的肌层、皮下组织层血管网,呈立体分布。利用一侧滑车上血管为蒂分别切取同侧或对侧额部皮瓣,共行鼻再造术9例。结果9例受术者皮瓣完全成活,再造鼻形态、功能均满意。结论以滑车上血管为蒂设计的额部跨区供血的皮瓣血运丰富,瓣远端分离出的肌筋膜瓣可以较好地包裹软骨支架,同时分离后的皮瓣更利于塑形,可以满足鼻再造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求一种解决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额部扩张岛状皮瓣术后容易出现静脉同流的方法.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在额肌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然后以颢浅血管顶支为蒂,形成颞顶筋膜瓣,转移至额部皮瓣下,舒展同定于额肌下面,于筋膜瓣下埋置扩张器;Ⅱ期,取出扩张器,以颞浅血管额支和转移带血运的筋膜瓣为蒂,形成额部扩张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结果 自2004年以来,临床应用3例,均为烧伤后面部瘢痕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静脉淤血等皮瓣回流不畅的情况出现.结论 将血管移植皮瓣预构技术应用到传统的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额部扩张岛状皮瓣,不增加治疗时间,可有效地缓解皮瓣移植后的静脉回流问题,是解决额部扩张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应用扩张额部皮瓣修复下睑区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睑区病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扩张额部皮瓣修复下睑区缺损或病损切除后创面,可采用滑车上血管或颞浅动脉额支为蒂。选择滑车上血管为蒂,以对侧为佳,切口选择在头皮内,使扩张器向一侧倾斜;如以颞浅动脉额支为蒂,切口同样在头皮内,使扩张器长轴平行于额部。扩张充分后,先将下睑病损切除、松解,使下睑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据缺损大小设计皮瓣。如以滑车上血管为蒂,采用带蒂转移,3周后断蒂;如以颞浅动脉额支为蒂,采用皮下蒂转移,供区拉拢缝合。结果共10例,6例以滑车上血管为蒂,4例以颞浅动脉额支为蒂,皮瓣均成活,3例6个月后复诊,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扩张额部皮瓣修复下睑病损,可以避免眼睑外翻,是目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传统额部皮瓣的基础上,探索以减少传统的方法继发额部瘢痕的鼻部分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100~150ml的软组织扩张器置入鼻缺损同侧额部皮下的颞浅血管额支的深面。Ⅱ期将扩张后的皮肤,根据鼻缺损的形状和大小,切取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鼻缺损。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在额颞部的发际缘。结果自2003年7月至2006年11月,采用此皮瓣修复鼻一侧的全层缺损的患者7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患者3~6个月,鼻形态较好,供区无明显的继发瘢痕。结论扩张额部颞浅血管蒂额部皮瓣是修复鼻部分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皮瓣,此手术方法可有效地改善传统的方法继发的额部瘢痕。  相似文献   

6.
应用额部扩张皮瓣形成以滑车上血管为蒂的皮瓣进行鼻再造或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共4例,皮瓣应用灵活,转移后不臃肿,弹性色泽好,鼻再造轮廓清楚,供区可直接缝合,不需植皮。是修复面部缺损、鼻再造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额部扩张皮瓣形成以滑车上血管为蒂的皮瓣进行鼻再造或以颞浅血管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共4例,皮瓣应用灵活;转移后不臃肿,弹性色泽好,鼻再造轮廓清楚,供区可直接缝合,不需植皮,是修复面部缺损,鼻再造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8.
额肌蒂岛状肌皮瓣修复前额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一种适用于前额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自2000年以来应用含颞浅动脉额支的肌蒂肌皮瓣局部转移修复前额病灶切除后创面8例。切除前额病灶后,根据创面的形态及大小,设计相应的肌皮瓣。皮瓣蒂部由一定宽度的额肌肌纤维及其内包含的颞浅动脉额支终末支、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的血管分支组成。以一侧额肌肌纤维及其内在的供应血管为蒂,形成蒂位于一侧的三角形岛状肌皮瓣,向下方推进转移修复前额创面,供区创缘于皮下充分松解游离后直接拉拢缝合。结果:8例肌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仅1例术后早期出现一定程度的静脉回流障碍,经适当处理后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的受术者,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同,质地柔软,局部外形满意。结论:额肌蒂岛状肌皮瓣适用于修复小面积的前额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手术操作简单,可以一期完成,并能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带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设计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寻求传统腹部带蒂皮瓣移植后,避免用皮片移植覆盖供皮瓣区创面的皮瓣设计方法,以原设计皮瓣蒂部两端的某一端为圆心,向蒂部方向旋转45°,形成新的皮瓣蒂,再以此为蒂,按原设计皮瓣大小、形态设计新的皮瓣。结果表明,将新设计的皮瓣掀起,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其皮瓣蒂及残留在腹壁上相邻的皮肤缘,通过推进缝合,覆盖了供皮瓣区创面,其蒂部也随之转回原设计位置,又形成了与蒂部平行的皮肤缘。改良带蒂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具有皮瓣薄,断蒂时间短,可直接封闭皮瓣供区创面等优点。临床应用28例,术后5天~7天断蒂,皮瓣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跨血管区反流轴型额颞部皮瓣修复上睑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根据上睑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和位置设计跨血管区反流额颞部皮瓣,最大为3.5 cm×12.0 cm,其皮瓣长度应大于皮瓣蒂部至缺损区最远端1.5 cm;对累及睑板的缺损采用游离硬腭黏膜修复,再行皮瓣修复同侧上睑软组织缺损。结果本组共11例患者,均行跨血管区反流额颢部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完全成活,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6~12个月,无上睑缺损及外翻发生,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颞浅动脉额支为蒂的跨血管区反流轴型皮瓣修复上睑软组织缺损,方法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预扩张额部皮瓣用于鼻再造及修复面部缺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Ma J  Y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194-195
目的 扩大额部扩张皮瓣应用范围 ,改进鼻再造及面部缺损的修复方法。 方法 对10例鼻缺损伴面部其他部位组织缺损的患者先行额部皮瓣供区预扩张术 ,在二期行扩张皮瓣移位鼻再造术同时修复面部其他部位组织缺损。 结果 治疗 10例鼻缺损及面部组织缺损者 ,疗效满意。行鼻再造的额部扩张皮瓣最大为 8 5cm× 10cm ,最小为 6 5cm× 8cm ;同时行面部缺损修复的额部皮瓣最大为 6cm× 4cm ,最小为 2cm× 6cm。 结论 预扩张额部皮瓣同时用于鼻再造及面部缺损修复是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可扩大额部扩张皮瓣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浅筋膜瓣为携带的扩张预构皮瓣的手术设计、操作技巧和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应用于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探测出颞浅动脉及其额、顶分支的位置和走行方向;Ⅰ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形成颞浅筋膜岛状瓣,筋膜瓣的大小为5×4cm~8cm×7cm(平均为6.8cm×5.2cm);分别在颈部、耳后乳突区和额部进行剥离,形成容纳扩张器的皮肤软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该腔隙内,舒展地固定于已剥离好的腔隙的皮瓣深面,在筋膜瓣下埋置适当大小的扩张器。注水完毕后,进行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颞浅筋膜瓣为携带的预构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预构皮瓣的大小为8cm×4cm~17cm×7cm(平均11.89cm×6.39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另行植皮修复。为确保皮瓣转移安全,对7例预构皮瓣进行了术前延迟处理。结果:临床应用10例,其中预构颈部皮瓣4例、预构耳后乳突区皮瓣5例、预构额部皮瓣1例。除1例耳后乳突区预构皮瓣发生远端小面积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除l例耳后供瓣区区需另行植皮修复外,其余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扩张时间3~5个月,平均4.05个月。结论:皮瓣预构技术可摆脱人体固有的皮肤血管构筑的限制,在原不存在轴型血管的部位形成轴型皮瓣,或将任意型皮瓣转化为轴型皮瓣,是对传统皮瓣形成技术的一种改良,是皮瓣外科学领域的一项新进展。组织扩张技术在皮瓣预构中的作用,除可促进皮瓣的新生血管化,提供更大面积的薄型皮瓣外,还有助于皮瓣供区的关闭,降低供瓣区继发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轴型扩张额部皮瓣修复面部多部位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利用轴型扩张额部皮瓣修复颜面多处部位缺损畸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根据颜面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在发际线后将长方形100~350ml的扩张器,放置在帽状腱膜深面进行注水扩张,结合使用眶上、滑车上、颞浅血管轴形皮瓣转移修复颜面多处缺损。结果共13例,修复鼻唇缺损7例,均为烧伤后鼻唇畸形,其中以颞浅血管为蒂的2例,以眶上、滑车上神经血管皮瓣修复鼻上唇缺损5例;滑车上血管束皮瓣修复鼻部缺损,剩余的随意皮瓣修复额畸形6例,其中色素痣1例,神经纤维瘤1例,血管瘤1例,瘢痕3例。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无1例坏死,手术后皮瓣颜色质地和周围相近,供瓣区瘢痕轻,随访2周至3年,效果满意。结论扩张额部皮瓣结合额部多血管供应的轴型皮瓣转移是一种修复颜面多处部位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to free tissue transfer in patients requiring correction of soft tissue chin defects are local and regional flaps, such as the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and deltopectoral flap. With predictable vascular supply, potential for large size, and good aesthetic match for facial and cervical skin, the deltopectoral flap can offer the reconstructive surgeon additional options in patients who lack vessels suitable for free tissue transfer. The use of an expanded deltopectoral flap for a stag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 in a patient with cancer recurrences, concomitant resections, radiation and multiple reconstructions is reported.  相似文献   

15.
吻合血管的逆行游离耳前皮瓣移植修复鼻部分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设计以颞浅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游离耳前皮瓣进行吻合血管的移植一期修复鼻部分缺损。方法本组共3例,1例为鼻尖缺损,1例为右侧鼻翼缺损,1例为鼻尖缺损、右侧鼻翼完全缺损及左侧鼻翼不完全缺损。术中将游离逆行耳前皮瓣的颞浅动、静脉分别与鼻唇沟部面动、静脉吻合,其中1例急诊患者颞浅静脉是与下睑伤口的一条静脉吻合。结果逆行游离耳前皮瓣大小范围为3.0 cm×2.5 cm~6 cm×2 cm,血管蒂长5~6 cm。3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再造的鼻尖、鼻翼外形逼真,皮肤色泽、质地与鼻部皮肤接近。耳前供区切口隐蔽不遗留明显瘢痕。结论耳前皮瓣皮肤颜色、质地与鼻部接近,皮瓣血管蒂长,不需要血管移植,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一期修复鼻部分缺损,该皮瓣也可用于面部其他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扩张后皮瓣在面部美容整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面部色素痣、血管瘤、瘢痕等病损切除后创面的美容效果.方法 总结67例患者的治疗经验,根据面部病损的面积,选择适当容量的扩张器.切口一般选择在病损区,剥离平面位于SMAS筋膜浅层,剥离腔隙大于扩张囊边缘1.0~1.5 cm,止血完善后,置入扩张器,放置负压引流管.皮肤扩张充分后,扩张皮瓣的设计有推进皮瓣、旋转皮瓣、易位皮瓣等.推进转移利用扩张后的皮瓣面积充分,不需考虑供区缺损.易位皮瓣能最大限度利用扩张后皮瓣,并能克服旋转和推进皮瓣所带来的器官移位、变形等.同时,在面部设计皮瓣时应尽量减少切口,如切口不可避免时,使切口顺沿皮纹.结果 67例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面部病损切除后创面,皮瓣成活良好.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面部有可供扩张的皮肤时,合理设计扩张后皮瓣修复病损切除后创面,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江红  吴宏  丁志  刘庆阳  金一平  杨松林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48-1249,I0007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皮肤病损的临床经验。方法:Ⅰ期手术选用50~400ml容量的扩张器埋植于面部病损邻近皮肤正常区域的皮下层,注水扩张1~4个月;Ⅱ期切除面部病损,运用扩张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结果:23例中,21例面部病损切除后利用扩张皮肤形成局部皮瓣一次完成修复,修复后的皮肤质地和色泽与受区接近,外形满意。一次修复缺损创面最大者约8cm×11cm。1例于Ⅰ期手术后53天扩张器外露,提前取出扩张器形成局部皮瓣加植皮修复,效果良好;1例为较大面积的面部扁平瘢痕,第一次扩张后仍残留1/4瘢痕,经二次扩张遂完全切除瘢痕并修复。结论:运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病损切除后的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辅助植皮或应用连续扩张法完成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巨大葡萄酒色斑切除术后重建面部轮廓的方法。方法应用颞浅筋膜血管束预制扩张皮瓣修复巨大葡萄酒色斑切除术后的创面,并进行面部轮廓重建。结果 7例患者,除1例因在扩张期间感染而放弃手术外,其余6例均应用颞浅筋膜血管束预制扩张皮瓣修复了巨大葡萄酒色斑切除术后的创面,同时重建了面部轮廓。结论预构扩张皮瓣技术可以用来修复面部巨大缺损,进行面部轮廓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颈部扩张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应用以颏下血管为蒂的颈部岛状扩张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12例.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行颈部扩张器植入术,二期以一侧颏下动脉为蒂,设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皮瓣的最大面积16 cm×9 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因静脉回流不畅而出现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等治疗后愈合.4例获得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皮瓣质地及色泽均接近面部正常组织,外形满意,颈部供区瘢痕隐蔽、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 颏下动脉走行恒定,颈部扩张后可以提供较大面积高质量的皮肤组织,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颈部岛状扩张皮瓣是修复面部损伤后瘢痕挛缩及面部浅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寻找一种修复面颌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且不破坏颈部自然轮廓的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锁骨下前胸部皮下植入 1~ 2个扩张器 ,经扩张后 ,提供与面部皮肤肤色、质地、厚度相近的组织瓣 :锁骨前胸皮瓣 ,跨过颈部 ,修复面颌部软组织缺损。结果 自 1998年 4月~ 2 0 0 0年 12月共治疗 10例面颌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病人。瘢痕切除后皮肤缺损面积为 14cm× 7cm~ 2 8cm× 9cm ;皮瓣形成面积为 17cm× 6cm~ 30cm× 9cm。随访 1~ 2年 ,外观及效果均满意。结论 应用扩张后的锁骨前胸皮瓣 ,跨区修复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不仅能使面部外观和功能得到改善 ,而且不破坏颈部的自然轮廓 ,供区可直接缝合 ,是一种用于修复面颌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