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5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测单侧唇裂术前及术后2周鼻唇结构特征和对称性的恢复及通过随访1年后观察患儿鼻唇形态的改善、发育等情况。与我科之前的研究测量形成系统性及整体性的研究,并为后续所进行的三维测量研究提供对比及理论参考,为以后的唇裂患儿修复提供一份详细的理论参考及临床指导。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整形烧伤科治疗的35例患儿,采用直接测量法对术前及术后2周患儿的全鼻宽、唇峰口角距、鼻翼唇峰距、鼻小柱唇峰距、鼻底宽、鼻孔宽、鼻孔高、人中嵴长度、人中长度、鼻小柱高等11项唇鼻特征进行测量,并随访至1年观察患儿的鼻唇的发育情况。 结果 测量的11项指标经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P<0.05,可见术前及术后2周的各指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随访观察到大部分患儿的鼻唇形态得到良好的改善、健患侧的对称性良好,双侧唇高近似相等,术区瘢痕不明显,唇弓及干湿唇的延续性及形态良好,无唇外翻,双侧鼻孔、鼻翼基底对称性改善明显,人中嵴形态存在患儿上唇运动时未观察到凹陷和扭曲。 结论 通过随访1年及结合我科之前的测量研究,单侧唇裂患儿在行修复术后短期内鼻唇形态、饱满度,唇弓的延续性、健患侧的对称性即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为唇裂患儿的修复及继发畸形修复时期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技术观察测量腭咽结构的可行性,并比较腭裂术后成年患者与正常成年人腭咽结构的差异,用于指导腭裂修复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的6例成年男性腭裂修复术后患者(腭裂组),年龄18~26岁,平均21.8岁。招募6例皖北地区健康成年男性(正常组),年龄19~28岁,平均23.3岁。对2组测量对象进行语音检测,评估语音发音和腭咽闭合情况。行正中矢状面静态三维和动态磁共振扫描,在矢状面、冠状面和腭帆提肌平面(斜冠面)测量软腭长、有效软腭长度、腭咽比、腭高、腭帆提肌长度及厚度等32个数据,共测量2次。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对2次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判断测量结果误差大小。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无语音异常,腭咽闭合均完全。2次测量的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89~0.925(P<0.05),即2次测量结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正常组腭帆提肌形态较为流畅,而腭裂组腭帆提肌形态不规则,中线处可观察到不连续现象,且提肌插入软腭时角度明显不同。腭裂组具体测量数据中咽宽为(23.83±3.48)mm、咽深为(29.94±3.52)mm、骨性咽深为(39.68±3.63)mm、腭长比为1.18±0.16、腭咽比为0.87±0.91、发/i:/时软腭膝部和鼻后棘、悬雍垂连线的夹角[PVU角(动)]为(105.68±20.54)°、腭帆提肌内侧段长度为(13.13±1.00)mm、腭帆提肌插入间距为(24.63±2.54)mm、腭帆提肌起点角为(58.0±3.3)mm,均大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裂组腭宽为(37.5±1.43)mm、软腭厚度为(9.48±1.03)mm、软腭相对伸长度(/ts/)为(1.09±0.05)mm、安静时鼻后棘和鼻前棘、软腭膝部连线的夹角[APV角(静)]为(180.51±8.55)°、腭帆提肌厚度为(4.07±0.25)mm、腭帆提肌起点间距为(52.27±7.08)mm,均小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磁共振技术测量腭咽结构方法可行,且腭裂成人和正常成人的腭咽结构、软腭动度和腭帆提肌形态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腭裂早期修复时需要注意提肌的解剖复位,尤其是对作用较大的外侧段的保护和延长,以及软腭瓣分离时有效软腭体的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以跖底内侧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底及近端足禽不同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损,皮瓣的长度5.5~9.0cm,宽度4.0~6.5cm。结果:1988年8月~2000年8月我科临床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成功地修复足跟及足背创面22例,随访1~12年,足部功能及外形皆获得了满意地恢复。结论:跖底内侧岛状皮瓣角质层厚,跖腱膜内的纤维脂肪垫可以减缓震荡并提供稳定的负重结构,一期手术即可完成足跟、足弓背侧组织缺损的修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前已经证实可以从脂肪组织中获取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1-2],这些细胞一般被称之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脂肪来源基质细胞(adipose derivedstromal cells,ADSC)、脂肪来源的间充质祖细胞(adipose derived progenitor cells)或前脂肪细胞(preadipocytes),然而这些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组织工程骨修复兔管状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肩胛部脂肪,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ADSCs;第三代兔ADSCs与脱钙骨复合后,体外成骨诱导培养(LG—DMEM)设为对照。制造兔两侧尺骨临界大小(长度15mm)的缺损,分别植入兔ADSCs一脱钙骨复合物(实验侧)和单纯脱钙骨材料(对照侧);12周后取样本,三维CT和组织学检测观察成骨情况。结果:细胞一材料复合物植入12周后,三维CT显示实验侧有新生骨基质长成,对照侧未见骨组织生成;组织学检测显示实验侧缺损区被典型的骨组织取代,可见新生骨小梁附着于脱钙骨表面,而对照侧只有少量的骨组织和纤维组织充填。结论:兔ADSCs能在脱钙骨上很好的黏附和生长,兔ADSCs-脱钙骨材料复合物植人体内能成功修复临界大小的管状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唇裂术后鼻部维发畸形整复的方法。方法:采用鼻翼软骨悬吊,内、外侧脚附着点移位;假体植入以恢复鼻部软骨正常形态结构。结果:矫正鼻翼塌陷18例,鼻小柱偏斜9例;鼻尖低平合并鼻小柱短小9例,鼻孔过大7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从解剖学角放矫正唇裂术后继发畸形,可针对鼻部不同异常形态,灵活设计各种术式,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应用离断的拇指未节指骨回植、邻指动脉巨大岛状皮瓣转移急诊I期再造拇指.该法具有不需吻合血管,不需特殊设备,手术操作简便,时间短,安全,成活率高,且因皮瓣内含有指神经背侧分支,使再过拇指有感觉,而供指感觉不受损,外形、功能均较理想等优点.该法适用于新鲜拇指末节离断伤,无再植条件或无吻合血管技术及条件的拇指再造.本文重点对该手术方法、优缺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皮肤扩张术在头面部皮肤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早期手术扩大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切除后遗留的创面修复,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皮片移植或皮瓣转移.头、面部是皮肤癌的好发部位,传统修复方法难以得到色泽、质地、毛发分布相似的结果.自1991年3月至2001年1月,我们采用皮肤扩张器邻近病变部位扩张皮肤,利用扩张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癌切除后的患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介绍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取5具新鲜尸体(10侧下肢)分别沿髂外动脉插管,加压注入红色乳胶,观测小腿后外侧不同阶段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滋养血管的来源及对相应部位皮肤的血供。临床设计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及足跟创面9例。结果 小腿后外侧上、中、下1/3段分别由腓肠浅动脉、胫后动脉肌皮穿支、腓动脉肌间隙穿支所发出的血管滋养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形成了以神经、血管为中心的串状动脉网,与深筋膜层血管网及皮下血管网相互吻合。临床应用9个皮瓣(9例),完全成活,足跟及足外侧缘无感觉丧失区。结论 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血运丰富、成活可靠,是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科1981年2月~1989年10月,应用邻近皮瓣转移一期修复会阴部瘢痕挛缩8例。男6例,女2例。年龄6~35岁。其中烧伤后瘢痕挛缩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