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华法林药物剂量预测模型利用神经网络对于非线性函数的拟合能力,对华法林服用者的数据进行训练,以此建立的模型能够为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预测起始或维持剂量,有助于减少服药者抗凝不足造成栓塞或抗凝过度导致出血的风险。根据近年神经网络华法林药物剂量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评述,并对神经网络及人工智能用于医疗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生物瓣替换术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凝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生物瓣替换手术病人抗凝治疗的随访,比较华法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的远期生存率和抗凝并发症发生率。方法:自2000年4月~2005年11月生物瓣替换手术成功出院病人220例,分为2组,其中华法林抗凝治疗组148例(A组),不用华法林治疗组72例(B组),包括使用阿司匹林抗凝病人65例,不抗凝治疗病人7例。术后通过信访和电话随访,门诊随访,了解2组病人的预后及抗凝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0.5~5.5年,随访202例,失访18例,随访率91.8%。服用华法林抗凝组(A组),随访到135例,其中死亡4例,均为突然死亡,其中明确脑出血的有3例,随访期间发生消化道出血4例,脑溢血3例,中风5例,皮肤出血10例,血尿4例,发生短暂晕厥9例。服用阿司匹林组或不抗凝组(B组),随访到67例,死亡0例,消化道出血2例,中风2例,血尿1例,发生晕厥1例,皮肤紫癜0例。结论:生物瓣置换术后,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并不增加死亡率和抗凝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华法林是常用口服抗凝剂,其作用机制是主要影响外源性凝血系统,与维生素K相互竞争,抑制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过程,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发挥抗凝作用,但过量或使用方法不当又会导致出血。出血发生率取决于抗凝程度、用药持续时间、患者的情况、实验室检测的准确度以及药物之间的反应[1]等,其处理方法是采用维生素K和输新鲜血浆治疗。高安市人民医院收治华法林致咯血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伴脑梗死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情况,并比较与指南建议之间的差距.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58例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358例患者中254例既往有心房颤动史(70.9%),在脑梗死发病前服用过华法林者11例,占有心房颤动病史患者的4.3%;11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1.5.出院患者中,20.9%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与HAS-BLED评分,MRS评分及抗血小板药物呈负相关(OR分别为-1.974、-0.725、-4.170,P<0.05或P<0.01).出院后给予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33.8%长期坚持服用华法林,用药剂量中位数为2.5 mg(1.25~3.75 mg),INR控制在1.5~3.1之间.患者平均1个月(2周~2个月)复查一次凝血常规,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平均为(61.6±21.2)%.结论 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和INR达标率均较低,对出血的担忧和监测INR的不便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和醋硝香豆素口服抗凝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和X)以及及蛋白C、蛋白S合成时的γ羧基化过程而发挥药理作用。常通过检测INR来观察抗凝效果。现有的口服抗凝药物中欧洲常用醋硝香豆素,美国常用华法林。两种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不同,醋硝香豆素停药后3 d恢复正常凝血功能,而华法林需要5 d。华法林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VII、IX、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1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抗凝认知、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及抗凝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5例患者中,发生出血的患者为24例(占20.9%),发生栓塞的患者为11例(占9.5%),抗凝认知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是患者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照护者抗凝知识的指导,同时强调社会支持对患者术后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性,降低华法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韩菲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0):1666-1668
华法林是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房颤动、心瓣膜修复术、再发性中风、深静脉血栓以及肺动脉栓塞等。华法林药理学作用较复杂,即使很小的剂量反应变化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目前临床上华法林的给药方案通常采用首先给予一定标准剂量,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护理体会。方法 96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服用前强化健康教育,服用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和护理,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发生,2例患者出现轻微皮下出血,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后出血停止,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应定期监测PT及INR。早期发现出血的征象并加强健康教育,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用药前进行基本药物知识宣教,服药期间饮食调节、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长期随访并观察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时间(37.3±7.9)个月;INR达标率(2.0~3.0)为88%;不良事件中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各1例,皮下出血3例,口腔黏膜及鼻腔出血1例,长期尿潜血1例。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各系统的出血,应定期监测PT及INR;健康教育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华法林为临床常用口服抗凝药,其作用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VII、IX及X的合成,降低相关凝血因子的合成率及削弱凝血因子的生理活性。临床常用于预防及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房颤、心瓣膜疾病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华法林钠与很多药物有相互作用,从而增强或减低其药效。我科近期收治1例华法林联合用药出现凝血异常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左心房自发声学显影(SEC)是心房颤动(房颤)和二尖瓣狭窄患者常见的声学特征,与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密切相关。临床试验证实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减少房颤、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效方法。鉴于华法林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华法林可能是通过影响SEC的形成起预防作用,然而Ito等发现,华法林治疗对房颤、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房SEC形成无影响。本研究应用共线性和线性分析方法筛选与左心房SEC相关的血液学和超声学指标,比较血液学和超声学之间作用大小,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SEC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在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管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住院房颤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并发症情况及再次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研究组患者心房颤动华法林抗凝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及华法林抗凝同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房颤动抗凝管理量表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服药依从性、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出血并发症及再次栓塞事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知识、态度及服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发放自行设计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现状调查问卷,对142 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是否发生出血是患者抗凝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P<0.01);文化程度及是否接受抗凝宣教是抗凝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1);文化程度、是否发生出血及是否接受抗凝宣教是抗凝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P<0.01)。 结论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遵医行为总体较好,遵医态度相对较差,对抗凝治疗缺乏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华法林服药信念,并探讨其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关系。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电话回访2011年1—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脏外科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130例,对其进行华法林服药信念问卷及抗凝治疗依从性问卷的调查。结果本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服药信念得分为(6.49±3.11)分,其中知觉受益维度得分为(16.18±1.76)分,高于知觉障碍维度得分[(9.68±1.96)分](P〈0.01);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得分为(37.12±4.33)分,63.2%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良好;患者华法林服药信念与抗凝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华法林服药信念与抗凝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医护人员可通过评估患者的华法林服药信念,及时识别患者的不良认知并有效引导患者树立积极正确的华法林服药信念,从而提高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华法林是香豆类抗凝药物.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据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8%~9、2%。我院胸外科遇到1例服用华法林期间,另服阿斯匹林导致抗凝过量的患者,现报道如下:工病例介绍患者吴某.女,54岁。因主动脉辩退行性变伴严重钙化于1996年7月行主动脉瓣替换术。拔除纵隔引流管后开始口服华法林‘mg每日一次.凝血酶原时间(PT)在18~26秒之间。出院前PT22~24秒。术后2周出院。半月后感双下肢酸痛,在当地医院查PT为22秒。口服阿斯匹林05克,每天1次.约3~5天,症状稍…  相似文献   

16.
抗凝治疗是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肺栓塞防治的重要措施。华法林作为经典的抗凝药物,从20世纪50年代起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相比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具有药代动力学稳定、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与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少、药物安全性良好等突出优点。NOACs给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用药选择的同时,也挑战了华法林在抗凝领域的地位。然而目前很多临床情况下,华法林的抗凝价值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与卒中情况。 方法调查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房颤患者30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合并疾病情况、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INR值、华法林剂量、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情况,分析抗凝治疗的规范性及其与临床后果的关系。 结果住院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2±11)岁,房颤类型以非瓣膜型房颤为主,占93.7%(282/301),58.8%的房颤患者采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4%接受NOAC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抗凝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 vs 20.5%,P=0.025)。瓣膜型和非瓣膜型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后INR达标(INR 2.0~3.0)的比率分别为15.8%和7.1%。 结论为了达到更好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效果,需进一步加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8.
杨希  梅洁 《当代护士》2021,28(11):149-151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但栓塞事件可通过口服抗凝剂得以降低,华法林因其较低的价格及肯定的药物疗效,被大多数人作为抗凝首选,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卒中风险下降64%,全因死亡减少26%[1].合适的华法林抗凝强度要求INR在2.0~3.0,<2.0易致栓塞性疾病,>3.0出血事件增加[2].然而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与其他药物相关作用复杂,因此出血仍然是华法林抗凝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抗凝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与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终身抗凝治疗是关系到病人长期预后的关键之一。随着换瓣手术的日益广泛开展,如何安全有效地对抗凝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抗凝药物的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单一口服香豆素类药物如华法林等。此类药物的安全范围窄,临床用药剂量不易掌握,致使抗凝治疗中出血、栓塞或瓣膜血栓形成,成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应用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对抗凝治疗监控是目前推荐使用的方法。我科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我院口服华法林抗凝患者进行跟踪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华法林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口服抗凝药物。由于自身狭窄的有效抗凝治疗范围以及个体间每日用药剂量的显著差异,困扰着许多患者和临床医生。近年来,许多研究均报道基因多态性是引起华法林个体间用药剂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学者建立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剂量方程,并在进行验证,评估其临床价值。本文综述了华法林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为进一步针对华法林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