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1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和心尖部(RVA)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可操作特性和电参数异同.方法:259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148例)和RVA起搏组(111例),评价术中、术后1个月及6个月起搏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在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RVOT起搏组1个月及6个月感知阈值高于RVA起搏组,术中两组间无差别;100%起搏QRS波时限RVA起搏组明显长于RVOT起搏组;两组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差别;与RVA起搏明显不同,RVOT间隔部的电极导线固定后张力不受膈肌运动的影响;导线螺旋旋出后,提拉电极导线呈接近“L”型,起搏无脱失、电极导线不脱落及心内膜图ST段抬高比旋前大于3mV是其固定牢固的指标.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电极导线有良好的可操作特性,短期随访电极导线固定牢固、电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肾交感神经去神经化(RDN)在当前备受争议。上世纪初,RDN在高血压外科治疗领域逐步兴起并取得长足进步(表1),多数患者血压可以得到理想控制,但由于存在多种副作用和并发症,在20世纪中逐渐被口服降压药所取代。然而,顽固性高血压(RH)又成为药物治疗的瓶颈。2009年,Krum等[1]率先应用经导管RDN技  相似文献   
3.
多种分子机制可以导致心肌肥厚,其中能量代谢紊乱是重要的分子机制之一,介导这一机制的关键是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能量代谢通路。近年来发现与心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通路,介导炎症与纤维化的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以及神经体液调节因子相关P13K/AKT/GSK3β信号通路都和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有研究统计房颤约占心律失常相关住院患者人数的三分之一。几乎各种心血管疾病及部分其他系统疾病可导致房颤,且房颤还受年龄、性别等诸多危险因素的影响[1]。房颤及其并发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增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虽然已经过了3个多世纪的研究,房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炎性相关细胞及因子,如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有效而安全的抗凝方案.方法 选取射频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15例(高龄组),术前服用华法林;同期<75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5例(非高龄组),根据栓塞风险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术中均用肝素抗凝;高龄组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过渡,第3天开始服用华法林,非高龄组术后从第1天开始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应用3d;院外两组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3个月后根据CHADS2评分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门诊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6个月内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6、12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术前高龄组与非高龄组PT-INR值(1.58±0.32对1.37±0.44,P>0.05),术后INR达标天数[(11.73±3.29)d对(9.71±3.63)d,P>0.05];左心房内自发显影情况[3例(20.00%)对4例(26.67%),P>0.05];出血并发症(0对6.67%,P=0.05)、栓塞事件发生率(6.67%对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3、6、12个月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术前需严格抗凝并排除心房血栓;术中抗凝与常规用药相同;术后延迟加用华法林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天津市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现状,为高血压的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然抽样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对天津市市内6区年龄在40~70岁之间的非高血压人群进行抽样,分为高血压前期组和正常血压组,分别检测受检者空腹血糖(FPG)、口服75 g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2h PG)水平及血脂水平.结果 高血压前期组558例,平均年龄(56.0±6.7)岁;正常血压组400例,平均年龄(54.0±6.4)岁.高血压前期组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37.89%)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0,P<0.01);高血压前期组中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的检出率分别为19.9%、14.5%、3.4%,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分别为9.3%、9.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前期合并糖代谢异常组的BMI、腰臀比、甘油三酯及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人群中既往无糖尿病患者共875例,OGTT试验和FPG检出糖代谢异常患者分别为196例和102例,OGTT试验检出糖代谢异常率为22.4%,明显高于FPG检出率(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6,P<0.05).结论 中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前期已经存在糖代谢异常,高血压前期阶段应重视改善生活方式;只做FPG会漏诊糖代谢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之间的关系。方法: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CAD的2型DM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中度(n=19)和重度(n=144)狭窄组,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31例)、双支(48例)和多支(84例)病变组,54例无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和比较各组Lp(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中、重度狭窄组的Lp(a)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之间的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Lp(a)水平高于对照组,多支病变组的Lp(a)水平高于单支、双支病变组,各组间TC、TG、HDL-C、LDL-C、ApoA-I、Apo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p(a)水平为冠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危险因素。结论:Lp(a)水平可作为2型DM合并CAD患者冠脉病变严重性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浓度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本实验入选了27例正常冠状动脉者(对照组)和6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组)。根据服用阿托伐他汀的剂量不同,将STEMI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继以20mg,1次/晚,至出院后30d)和大剂量组(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80mg,继以40mg,1次/晚,至出院后30d)。所有对象于入院后取静脉血,STEMI患者术后第3天时再次取静脉血,用于血浆ADMA浓度的测定。结果 (1)STEMI组患者血浆ADMA浓度术前和术后3d时分别为(1.36±0.34)μmol/L和(1.74±0.30)μmol/L,均较对照组(0.78±0.18)μmol/L升高。(2)STEMI组患者血浆ADMA浓度在PCI术后3d时较术前升高,分别为(1.74±0.30)μmol/L和(1.36±0.34)μmol/L。(3)STEMI患者不同剂量组间血浆ADMA浓度术后3d时,大剂量组低于常规剂量组,分别为(1.59±0.27)μmol/L和(1.80±0.30)μmol/L。结论 STEMI患者血浆ADMA浓度升高,且在PCI术后3d时继续升高,提示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在STEMI患者PCI围术期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可抑制血浆ADMA的升高,提示发挥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左心室起搏(LVP)和双心室起搏(BVP)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MEDLINE、Cochrane临床试验中心登记库、EMBASE和中国期刊网中检索以心力衰竭为研究对象,评价了6min步行距离(6MWD)和/或峰值耗氧量(PVO2)的LVP与BVP对比的研究。结果共检索到87篇文献,其中3项研究符合人选标准,共纳入73例患者。交叉起搏4~8周后,BVP组比LVP组的PVO2明显增加[加权均数差(WMD)=-0.35ml·kg·min^-1,95%可信区间(CI-0.66,-0.05),P=0.02];6MWD在BVP组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2m,95%CI(-7.98,5.57),P=0.73]。结论BVP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可能优于LVP。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从临床循证证据到分子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该类药物通过多效性机制,在降胆固醇以外,发挥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血管生成、抑制心脏肥厚和左室重构、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等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细胞生存环境、提高心肌细胞电稳定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已有的临床实验证据显示他汀对继发性心房颤动和特发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和非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但亦有部分研究显示他汀并不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此有待更多的前瞻性、双盲、随机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深入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他汀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