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孤立性肺结节(SPN)重建血管支气管形态学改变与病理学相关性.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1例直径≤3 cm的SPN患者(其中恶性结节14例,良性结节7 例) ,行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为0.625 mm,扫描后行动态CT增强扫描,层厚为2.5~5 mm经GEAW4.2工作站多平面重组(MPR)、面重组(C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VR重建,显示SPN与血管支气管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行64排螺旋CT扫描(骨算法) 结合工作站各种后处理方法,能很好的显示SPN 与相关血管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及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能清楚显示SPN与血管支气管形态特征及关系,两者对SPN良恶性性质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SCT)扫描联合多平面重组(MPR)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4例SPN患者,采用东芝64-SCT行常规轴位扫描及薄层螺旋靶扫描,并采用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重建,经MPR进行后处理,显示SPN中相关的支气管及血管关系.结果 (1)64-SCT行螺旋靶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极好地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及血管的关系.(2)84例SPN中与支气管有关系80例(95.2%),其中恶性结节54例(64.2%),良性结节26例(31.0%).(3)与血管有关系的84例中恶性结节56例(66.7%),良性结节28例(33.3%).结论 64-SCT扫描及结合MPR图像重建能清晰显示SPN与支气管及血管关系,对SPN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对比增强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血流特点,探讨该方法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3例无钙化的SPN(直径≤4.0cm)的患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其中恶性结节48例,炎性结节6例,良性结节9例,记录SPN增强前后密度、强化峰值(PH)、SPN与主动脉强化峰值的比值(SPH/APH)以及SPN的强化模式,分析SPN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模式。结果恶性、良性和炎性结节显示了不同的TDC模式。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SPH/APH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1),而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和SpH/A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与良性结节平扫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炎性结节平扫密度低于恶性结节(P〈0.01)。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结节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及强化特征,可无创性评价和诊断SPN。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与周围血管和支气管的关系,结合SPN的三维CT成像,以期提高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SPN(其中恶性结节18例,良性结节8例,病灶直径(3.7~31.4mm,平均11.8mm)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做肺部CT常规5mm加局部薄层(1.25mm)重建,观察病灶及周围血管和气管形态并进行分类,经工作站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及SPN三维重建软件nodule assessment构成空间三维形态。将分析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手术病理证实良性8例(35.71%),恶性18例(64.29%)。SPN-血管关系分为6型:Ⅰ型,斜形方向血管在病灶边缘截断,末端杵状增粗。Ⅱ型,血管在病灶边缘截断,笔直走行,末端不呈杵状增粗。Ⅲ型,血管进入结节切迹处。Ⅳ型,一支血管穿过结节。Ⅴ型,血管受压呈弧形改变,血管紧贴结节边缘走行。Ⅵ型,为混合型。SPN-气管关系分为6型:Ⅰ型,支气管在SPN边缘中断;Ⅱ型,支气管进入SPN后中断;Ⅲ型,支气管穿过SPN;Ⅳ型,支气管紧贴SPN边缘走行;Ⅴ型,多支支气管向SPN汇聚;Ⅵ型,为混合型。其次,SPN三维重建nodule assessment对SPN形态及SPN与肺血管和胸壁的关系显示更直观,三维CT重建均见肺血管供应症。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能清楚显示SPN与肺血管和支气管的关系,两者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SPN三维CT重建技术,更能直观反映结节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形态特征的显示及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SPN(直径<3cm)进行增强薄层扫描,利用三维成像软件用表面遮盖法(SSD)进行三维重建,调整阈值上、下限,分别观察结节的表面形态及与相邻胸膜、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分析三维形态学改变对鉴别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3D CT完整显示了37例SPN立体形态和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血管类型,直观显示34例SPN相邻胸膜内外侧面形态改变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的关系,3D CT形态分型,在良恶性SPN上有差异。结论:三维重建技术不仅能三维显示SPN的异常表现,而且能显示结节与支气管、血管和胸壁是的解剖关系及形态学特征。3D CT结合2D CT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是鉴别SPN良恶性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首过时血流特征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9例直径2~4 cm的SPN先行32层螺旋CT平扫,再行多层同层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在时间-密度曲线(TDC)的基础上,测量SPN增强峰值(PESPN)、病灶同层主动脉的增强峰值(PEAA)、病灶达峰时间(TTP),并由此计算增强净增值(NE)、结节-主动脉强化峰值比(S/A)、灌注量(P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与炎性SPN的PESPN、NE、S/A和Pr均高于良性SPN(P均<0.05),其TTP低于良性SPN(P<0.05);恶性SPN的PESPN、NE、S/A高于炎性SPN(P均<0.05);恶性结节的Pr高于炎性结节,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NE≥25 HU作为恶性病变的阈值,其敏感度为98.2%,特异度为52.0%,准确度为86.9%,阳性预测值为85.6%,阴性预测值为92.9%。良性、恶性及炎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是定量评价SPN血流模式的无创性技术,有助于SPN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对48例SPN患者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记录净强化值(PH)、结节-主动脉的净强化比值(CER)、时间-密度曲线(TDC)及强化方式(EP).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 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较良性结节有更高的PH值、CER值(χ2=12.76、21.00,P值均<0.001);而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的PH值、CER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28例, MVD计数恶性结节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和炎性结节(F=110.08,P值均<0.001).CT动态扫描参数PH值、CER 值与恶性、良性和炎性结节的MVD呈正相关性.结论 CT动态增强对SPN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其动态增强的特点与SPN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靶扫描的强化特点、类型及机理,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67例SPN行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靶扫描,计算三期CT净增值和重建结节血管;先采用16排CT行全肺常规扫描,随后行SPN的定位靶扫描,再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浅静脉注入20 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0 ml/s,行Testbolus扫描,测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峰值以及设定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延迟时间,再以同样的速度按1.0 ml/kg体重注入对比剂,以和定位靶扫描相同的方法行SPN肺动脉期、主动脉期、延迟期三期扫描.结果 良、恶性结节肺动脉期、主动脉期和延迟期CT净增值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以CT净增值≥20 HU作为恶性诊断标准,其准确性为64.2%;以CT净增值主动脉期≥20 HU且肺动脉期<20 HU作为恶性诊断标准,其准确性为80.6%;仅以肿瘤血管作为恶性诊断标准,其准确性为77.6%;如以CT净增值主动脉期≥20 HU,肺动脉期<20 HU或显示肿瘤血管作为恶性诊断标准,准确性最高,为92.5%.结论 MSCT增强三期靶扫描SPN各期CT净增值联合肿瘤血管重建有助于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动态增强CT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时40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分别在平扫及增强后30s、60s、120s和180s测量病灶的CT值,获得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TA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结核瘤的平扫CT值无显著差异.增强扫描小肺癌与结核瘤的CT强化程度有显著差异,但炎性结节与小肺癌的CT强化程度无显著差异.小肺癌、炎性结节,结核瘤三种病变的TAC形态不同.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能显示SPN的强化特征并有助于定性诊断,是鉴别SPN良、恶性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孤立性肺结节与支气管关系的多排螺旋CT和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与支气管的关系、分型及病理基础。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65例直径≤3CM的SPN患者(其中恶性结节43例,良性结节22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层厚为10mm轴扫及层厚为2.5mm螺旋靶扫描(骨算法)。经工作站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表面遮盖显示(SSD)方法,显示SPN与支气管的关系及其类型。将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对照。结果:①MSCT行层厚为2.5mm的螺旋靶扫描(骨算法)结合各种工作站后处理方法,能极好的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②65例SPN中与支气管有关系的39例(60.0%),其中恶性结节30例(69.8%),良性结节9例(40.9%)。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SPN-支气管关系分为4型:Ⅰ型支气管于SPN边缘被截断。Ⅱ型支气管到达SPN时变尖、变细或锥状中断。Ⅲ型支气管穿过SPN,其管腔通畅。Ⅳ型支气管沿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④SPN与支气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亦可表现为多型共存。本文中Ⅰ型21例,Ⅱ型13例,Ⅲ型7例,Ⅳ型6例。恶性结节多见于Ⅰ型,Ⅱ型,Ⅳ型。良性结节多见于Ⅲ型和Ⅰ型。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靶螺旋扫描(骨算法)能清楚显示SPN与支气管关系及类型,两者关系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研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SPN患者经病理证实并行胸部CT常规平扫及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双能量增强扫描数据传入Siemens双源CT专用"Dual-Energy"工作站,选择"Liver VNC"模式进行自动能量减影,得到虚拟平扫图像及碘分布图像。对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常规平扫图像SPN的CT值进行比较研究;对SPN内的碘分布图像CT值与SPN的强化值(增强图像SPN的CT值-平扫图像SPN的CT值)进行比较研究;对利用碘分布图像CT值和强化值在诊断SPN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虚拟平扫图像显示SPN内钙化灶以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灶的能力;将双能量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与单源扫描模式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常规平扫图像的CT值以及碘分布图像CT值与强化值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1)。以20HU作为阈值,利用SPN强化值评估其良恶性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71.4%、58.3%;利用SPN碘分布图像CT值评估其良恶性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74.2%、66.7%。虚拟平扫图像对SPN内钙化灶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的显示率为94.2%。双能量扫描模式平均辐射剂量(230.74±36.12)mGy.cm与单源扫描模式平均辐射剂量(238.14±29.12)mGy.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结论:双能量扫描技术能够一次扫描获得虚拟平扫图及碘剂分布图,不存在数据采集的位置和时间差,能够成功检出强化后SPN内的钙化灶,选择性重建SPN的虚拟平扫图像代替胸部常规平扫则可以明显减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支气管征的表现形式,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与其支气管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直径≤3cm的SPN患者(其中恶性结节32例,良性结节22例)行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所有患者平扫的原始数据以2.5mm进行标准算法薄层重建,将数据传入GE-AW4.0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方法显示SPN与支气管的关系。将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对照。结果:①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全肺扫描行层厚为2.5mm的标准算法薄层重建,结合各种工作站后处理方法,能极好的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②54例SPN中与支气管有关系的43例(79.6%),其中恶性结节29例(90.6%),良性结节14例(63.6%)。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SPN-支气管关系分为5型:Ⅰ型支气管于SPN边缘被截断;Ⅱ型支气管进入SPN内并变尖、变细或锥状中断;Ⅲ支气管穿过SPN,其管腔通畅;Ⅳ型支气管沿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支气管壁增厚、牵拉;Ⅴ型,支气管沿SI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支气管壁无改变;④SPN与支气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亦可表现为多型共存。恶性结节中均以Ⅰ型、Ⅱ型和Ⅲ型最常见,良性结节以Ⅰ型和Ⅲ型最常见。Ⅱ型主要见于恶性结节,不见于良性结节,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型表现在良性结节中明显高于恶性结节,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及薄层扫描合并薄层重建能清楚显示SPN与支气管关系及类型,两者关系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与血管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直径≤3 mm SPN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层厚为10mm轴扫及层厚为2.5mm螺旋靶扫描(标准算法)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方法,显示与SPN相关血管形态及其关系类型,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①SPN与相关血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能良好显示,CT显示SPN与血管有关系者恶性结节41例,良性结节15例;②SPN—血管关系分5型:Ⅰ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一支或多支末端杵状增粗。Ⅱ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末端不呈杵状增粗。Ⅲ型显示为血管切迹征。Ⅳ型肺血管延伸进入或穿过SPN。Ⅴ型血管紧贴SPN边缘走行,或受压呈弧形改变;③SPN与血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也可表现为混合型。本组资料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5例,Ⅳ型5例,Ⅴ型7例。恶性结节多见于Ⅰ型、Ⅲ型。良性结节多见于Ⅴ型、次见于Ⅱ型。结论:采用MSCT薄层螺旋靶扫描,结合MPR、CPR、VR能准确显示SPN—血管关系及其类型,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强化特点,探讨动态SCT增强扫描对SPN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SPN患者进行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100ml,注射流率3ml/s,延迟15s开始扫描,至180s结束,测量结节中心增强前后的CT值,分析最大强化值及时间-密度曲线(TAC),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肺炎性结节及恶性结节均显著强化,肺炎性结节强化峰值的时间较肺癌结节延迟。恶性结节的TAC表现为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炎性结节的TAC表现为上升支平缓,部分见降支。结核球等其它良性SPN无明显强化。结论:动态SCT增强扫描对SPN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SPN的强化峰值及TAC形态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动态CT增强扫描对肺结节的定性价值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 (SPN)的定性价值。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 72例SPN患者 ,先行薄层 (3~ 5mm)平扫 ,再静脉注射对比剂 (优维显 ) 10 0ml后 ,对选定的结节中心行动态CT增强扫描 ,测量其增强前后的CT值 ,并对其中 36例行三维表面重建。结果 肺炎性结节以重度强化为主 ,净增值 >6 0HU ,动态曲线呈持续上升型 ;肺癌性结节以轻~中度强化为主 ,净增值为 2 0~ 6 0HU ,动态曲线呈缓慢持续升高型 ;肺结核结节以轻度强化为主 ,净增值 <2 0HU ,动态曲线呈平坦型。三维重建成像显示 :恶性肺结节以Ⅰ、Ⅱ型血管异常为主 ;良性肺结节以Ⅳ型血管异常为主。结论  (1)动态CT增强扫描对SPN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2 )动态CT增强中追加三维重建 ,亦有利于SPN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孤立性肺结节的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利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对35例SPN进行灌注扫描,经随机软件syngo Body PCT测定SPN的灌注参数,包括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渗透性(permeability,P)的数值以及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并在时间-密度曲线的基础上,测量SPN的强化值、结节和动脉强化值比.结果 恶性肺结节的灌注参数BV值、P值、强化值以及结节和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BF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以及结节和动脉强化值比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 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SPN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和胰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及胰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胰腺和胰周病变的患者共 17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上腹部 (5例单纯平扫 ,11例平扫 增强 ,1例行静脉CT胆道造影 ) ,其中胰腺癌 4例 ,胆总管结石 3例 ,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 3例 ,真性囊肿合并慢性胰腺炎及胆道梗阻 1例 ,囊腺瘤 1例 ,胰岛细胞瘤 1例 ,胰周淋巴结肿大 3例和 1例脾动脉瘤。由操作者经特定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画线做曲面重建。结果 多排螺旋CT可获得高质量的曲面重建图像 ,跟踪显示胰胆管或胰周血管 ,和清晰显示病灶与胰腺、胰胆管和胰周血管的关系。结论 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能获得胰腺高质量曲面图像 ,提供独特的解剖信息和相关病理征象 ,有助于胰腺和胰周病变的诊断及局部侵犯的评价 ,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CTA的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共12个肿块,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CT值35~48HU,其中5例内见小灶状液化坏死区,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其中3个病灶强化均匀,6个病灶强化不均匀。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8例颈部CTA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可见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颈部平扫和增强以及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肿块均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显示有脂肪密度,1例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MIP显示肿块内纡曲、增粗的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分及血管成分,多期增强扫描能了解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膀胱癌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及其重建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7例膀胱癌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工作站行图像重建,分析膀胱癌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7例膀胱癌CT平扫表现为膀胱壁增厚或突向腔内的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其中9例见钙化。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最高,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MIP可显示肿块内迂曲、增粗的血管。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膀胱壁的增厚,在膀胱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