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话传送心电图检测(Transtelepomic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TTM)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同步检测97例心肌缺血患者的常规心电图(ECG)、电话传送心电图(TTM),调整后者的监测电极与ECG的电极部位完全相同,判断二者的S-T、T缺血变化。结果:ECG发现97例典型S-T、T心肌缺血患者,TTM有90例相同变化(敏感性92.5%  相似文献   

2.
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50例分析及远程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接受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护(TTM)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大部分心电异常出现在晚间或凌晨(73.52%);②TTM检查发现了各种ST-T改变的心肌缺血和各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同时,探讨了TTM的临床适应证和临床意义,以及心电监护和远程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80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和发病三周以后ECG的QTc离散度(QTcd)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QT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cd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提示QTc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发病三周以后患者QTcd显著小于AMI组(P<0.05),并提示QTcd持续显著增大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不同部位AMI患者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AMI可致QTcd增大,而且QTcd可作评估AMI早期以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57例心肌梗塞(MI)患者QTc离散度,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早期QTc离散度(QTcd)>未发生上述心律失常者,说明QTcd可能作为AMT预后危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之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QTd或QTcd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80.19±13.83ms)、QTcd值(88.59±13.51ms)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65±6.87ms、52.29±8.89ms);大面积梗塞组的QTd值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塞组。提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梗塞范围有密切关系。QTd或QTc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钒酸盐对STZ糖尿病大鼠OGTT和升糖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钒酸盐的降糖机制。方法:采用管饲法喂饲共2周,观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曲线、胰高血糖素(Glc)、皮质酮(Cor)、体重的变化。结果:Va不影响正常大鼠的OGTT和血浆Glc和Cor水平,而抑制体重的增长。Va显著改善STZ糖尿病(DM)大鼠的OGTT,并使升高的Glc和Cor恢复正常,但体重和胰岛素释放曲线无明显变化。结论:该剂量的Va可有效地降血糖,纠正DM糖代  相似文献   

7.
吴非  沈小玲 《九江医学》2000,15(2):79-80
目的: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给治疗后判断梗桦相关血管再通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分析AMI患者46例(全经溶栓治疗及冠脉造影),分再通组及未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MVA)和恶性室心律失常未发生组(NMVA);并对入院时及入院后24h的QTcd进行分析对比,县在入院后行心电监护一周,观察MVA的发生情况。结果:再通组和未通组  相似文献   

8.
Gestationaltrophoblastictumorisamalignanttumor.Mostpatientswithgestationaltrophoblastictumor(GTT)notonlycanbecuredbylargedo...  相似文献   

9.
TT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T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TTV阳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TV DNA存在及复制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nPCR)技术和绿豆芽核酸酶消化单链DNA方法研究在PBMC中的TTV DNA存在及复制情况,并克隆测序分析证实。16例血标本(血清和PBMC)和粪便标本来自北京地坛医院1997年10月~1998年10月住院患者。结果 16TTV阳性肝炎患者PBMC中有14例TTV DNA阳性,粪便中有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 H 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 基因多态性、血清 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7-10 ~ 2018-11 期间我院心内科诊断为 H 型高血 压合并冠心病病人 120 例作为试验组,其中合并稳定型心绞痛(SAP)40 例为 A 组,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42 例为 B 组,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38 例为 C 组,H 型高血压病人 40 例作为对照 D 组,检测 MTHFR C677 T 基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 Gensini 评分法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H 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 Hcy 25.34±9.25μmol / L 较 H 型高血压组16.46±8.12μmol / L 明显增高。TT 型 Hcy 32.14± 12.44μmol / L 较 CT 型23.26±10.27μmol / L、CC 型14.52±8.23μmol / L 明显增高。H 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 TT 型 (33%)、T 等位基因频率(54%)较 H 型高血压组 TT 型(18%)、T 等位基因频率(40%)明显增高。TT 型 Gensini 评分41.56± 4.48明显高于 CC 型28.42 ± 3.23,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 TT 型(36%)、T 等位基因频率 (56%)、C 组 TT 型(37%)、T 等位基因频率(58%)较 A 组 TT 型(28%)、T 等位基因频率(49%)增高,有统计学 意义(P<0.05)。B 组、C 组 TT 型、T 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 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 Hcy 水平、TT 型、T 等位基因频率较 H 型高血压组明显增高。TT 型 Hcy、Gensini 评分明显增高。B 组、C 组 TT 型、T 等位基因频率较 A 组增高,B、C 组 TT 型、T 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食管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同时进行多平面经食管(MTE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MTEE和TTE的赘生物检出率分别为938%和625%(P<0005);对赘生物分级评分显示MTEE法的赘生物大小和病变范围大于TTE法,活动度和回声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提示MTEE对IE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病情评估均优于TTE。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肌针力患者胸腺提取液电泳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探讨胸腺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E民泳对MG患者胸腺提取液进行分析,并用MTT法研究了胸腺提了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胸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30%MG患者胸腺提取液中存在异常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4400,而在行鱿性心脏病患者胸腺细胞2上清中未见这种蛋白。异常蛋白组MG患者的胸腺提取液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非自身免疫病患者相比,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7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 31)及无左室肥厚组(n= 39),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从12 导联心电图同步测量QT离散度(QTd)、QTcd 并分析两者间相互关系。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QTd 及QTcd 较无左室肥厚者明显增大(P均< 0.01);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之间比较,显示:Ⅱ、Ⅲ期与Ⅰ期相比,P 均< 0.01;Ⅱ期与Ⅰ期相比,P> 0.05。左室肥厚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及QTcd 与无心律失常者两组相比,P均< 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伴左室肥厚组QTd 及QTcd 比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左室肥厚组伴室性心律失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大。高血压Ⅲ期与Ⅰ、Ⅱ期患者QTd 及QTcd 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均< 0.01;QTd 与LVMI两者呈正相关(r= 0.4,P< 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补骨脂素(PSO)和8-甲摒在补骨脂素(8-MOP)对涎 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克隆Mc3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用MTT法、细胞记数法、软琼脂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癌细胞静脉注射法(每只鼠10^6个细胞)等研究PSO和8-MOP对Mc3细胞增殖以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PSO和8-MOP对Mc3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生长抑制作用,IC30(mg.L^-1)分别为32.4和25.1,IC50(  相似文献   

15.
心脏病患者血清七种元素含量与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关系[何邦平等,中华医学杂志,1994;74(8):492]检测了心脏病患者血清Zn、Cu、Fe、K、Na、Ca、Mg的含量,并与血压及系列化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心脏病患者K和ca/Mg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进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冰冻切片粘附结合实验法和MTT法,观察白血病患者尤其是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粘附小鼠MLN高内皮小静脉(HEV)的活性变化及患者骨髓班单个核细胞(BMMC)体外粘附患者骨髓基质细胞(SC)的活性变化.结果:1.B—ALL,患者PBMC粘附HEV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低于正常组;2.经抗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一1(LFA—1)单克隆抗体(McAb)封闭后,B—ALL患者PBMC对HEV的粘附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PBMC经同样处理组及自身PBMC末处理组。抗LFA一1McAab封闭也能使正常对照PBMC粘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下降;3.各型ALL患者BMMC与患者骨成SC的粘附率低于正常对照,各型患者组问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任新玲  金伯泉 《医学争鸣》1997,18(6):560-56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egf/r3 McAb)抑制和杀伤肺癌细胞机理。方法:细胞毒活性检测采用MTT法,移植瘤膜表面EGFR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联合替罗非班冠脉内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ventriculararrhyth mia,MVA)发生率的影响及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诊入院的 100例 AMI患者为研究病例,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分组,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组为观察组,冠脉内未使用替罗非班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 者术后 24h内 MVA发生率及急性期(PCI术后 7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and cerebrovascularevents,MACCE)及出血并发症,记录患者 PCI术前及 PCI术后 7dN末端 B型钠尿肽原(NT- proBNP)、心率(HR)、脉压差(PP)、QT离散度(QTd)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 24h内 MVA发生率较对 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 PCI术后急性期(PCI术后 7d)MACCE发生率 较对照组低,PCI术后7dNT-proBNP、HR、PP、QTd较对照组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 组均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 AMI患者急诊 PCI术中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未冠脉内使用替罗非班治 疗能更好地降低患者 MVA发生率,减少急性期 MACCE及改善 PCI术后 NT-proBNP、HR、PP、QTd指标,不 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有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及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它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产期心肌病(PPCM)心电图QT,JT间期离散度(QTd,JTd)与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34例PPCM体表心电图QTd,JTd并将3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PPCM恶性心律失常组QT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