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证实心脏局部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37例心绞痛患者均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测定主动脉和冠状窦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分别计算各自在两个部位之间的的差值,代表心脏局部产生PRA和AngⅡ的浓度,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间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静脉与主动脉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 (PRA)差值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浓度差值 ,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 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 ;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测定冠状静脉和主动脉血液中PRA和AngⅡ的浓度 ,分别计算各自在两个部位之间的差值 ,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冠状静脉 主动脉PRA差值和AngⅡ浓度差值间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静脉 主动脉PRA差值和AngⅡ浓度差值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P <0 0 1或P <0 0 5)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上述二种差值均较对照组高 (P <0 0 1或P <0 0 5)。结论 心脏局部存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在冠心病患者该系统明显激活 ,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分析心脏局部AngⅡ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心脏局部Ang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皮的损伤情况 ,选择性冠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 ,分析冠脉内皮损伤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 ,探讨冠脉内皮损伤在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 ;18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介入手术中采集冠状窦血液标本 ,测定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以此反映冠脉内皮损伤情况。按照Califf介绍的危险分数 (jeopardyscore)评价选择性冠脉造影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浓度明显降低 ,ET浓度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NO浓度与危险分数呈明显负相关 ,ET浓度与之呈明显正相关 ,CEC数量与之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冠脉内皮损伤与冠脉病变危险分数密切相关 ,内皮功能不全很可能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因素之一 ,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冠脉造影所见的冠脉病变结合实验室检查冠脉内皮损伤 ,有助于更确切地评估冠脉病变的程度和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心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静脉与主动脉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差值,并探讨VEGF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组36例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均被证实有明显的冠脉狭窄,对照组10例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冠状静脉和主动脉血清中VEGF浓度,计算两个部位之间的差值,比较冠心病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对照组冠状静脉主动脉VEGF浓度差值间的差异。采集对照组循环外周血进行内皮祖细胞(EPCs)的分离培养,7d后搜集贴壁的梭形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检测VEGF对于EPCs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SAP组和ACS组患者冠状静脉主动脉VEGF浓度差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SAP组与ACS组冠状静脉主动脉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明显改善EPCs的迁移功能。结论冠心病患者心局部血清VEGF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定向趋化EPCs至血管损伤及心肌缺血部位,继而在治疗性血管新生及内膜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Yu SY  Huang L  Song YM  Li AM  Qin J  Geng ZH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7):473-47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皮细胞损伤及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 ,测定其冠状窦和外周血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间相同和不同部位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和外周血中NO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O含量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P <0 0 1)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 (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高于外周血 (P <0 0 1或P <0 0 5 ) ,对照组冠状窦与外周血相比三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心绞痛患者冠脉局部内皮受损及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 ,内皮损伤的加重可能是病情恶化以及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内皮损伤及相关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54例冠心病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测定其冠状窦和外周血中ox-LDL、一氧化氮(NO)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比较两组与正常对照组(20例)间相同和不同部位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UA组、SA组患者冠状窦血中NO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ox-LDL和CEC均明显增高。冠状窦血中NO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ox-LDL和CEC均明显高于外周血。对照组冠状窦与外周血相比三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别。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局部ox-LDL升高与冠脉内皮损伤相关,并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一致,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病情恶化以及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5例冠心病患者(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7例对照者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比较其水平变化与不同冠心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l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的差值)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支数无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浓度显著升高,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变化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活动程度,细胞粘附分子参与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及性质。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海口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不同病变支数患者比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例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比较H型高血压组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多支病变亚组的Hcy浓度和Gensini积分;比较H型高血压组中稳定型心绞痛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及急性心肌梗死亚组的Hcy浓度和Gensini积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cy浓度的相关性。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H型高血压组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型高血压组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型高血压组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多支病变亚组的Hcy浓度和Gensini积分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型高血压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型高血压组中稳定型心绞痛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及急性心肌梗死亚组的Hcy浓度和Gensini积分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型高血压组中Hcy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24,P0.05)。(7)Hcy、H型高血压分别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H型高血压与冠心病密切相关,Hcy浓度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Hcy浓度、H型高血压可分别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皮功能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心病患者3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对照组23例,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浓度,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结果冠心病组ET-1显著升高,NO、FMD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NO降低有显著性意义。NO、ET-1、FMD均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明显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其受损程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状况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0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18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介入手术中采集冠状窦血液标本,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以此反映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后超声声学造影剂由冠状动脉直接注入,完成超声心肌声学造影。采用视觉评分法对心肌灌注进行定性分析,并由心肌灌注时间-强度曲线得到以下参数进行定量分析:造影剂峰值密度、达峰时间及曲线下面积,分别反映心肌血容量、灌注速度及心肌血流量。结果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浓度明显降低,ET浓度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P0.01,或P0.05),NO浓度与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ET浓度和CEC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水平密切相关,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水平的高低结合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程度,有助于更确切地评估冠脉病变的程度和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85例患者包括10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及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31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尿酸、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浓度,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计算Gensini积分与病变支数来估计.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痉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中男性患者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中女性患者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尿酸、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积分显著相关,尿酸、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显著相关.结论 各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与血尿酸、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有关,血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积分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观察能否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 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将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高、中、低3个危险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程度。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参与比较。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对其危险度分层赋予分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低危险组1分,中危险组2分,高危险组3分,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对照组赋予0分,测定该分值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及3支病变的关系。结果 低、中、高3个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30.43、39.10和68.05分。高危险组积分显著高于低、中危险组(P=0.000),而低、中危险组之间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2=0.134,P=0.000)。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3支病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显著相关(OR分别为2.148和1.881,P值分别为0.000和0.002)。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  相似文献   

14.
463例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方法 对 46 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心脏瓣膜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 16 8% ,其中无症状占 88 3%。结论 年龄大于 5 0岁者 (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提前到 45岁 ) ,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应常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确保瓣膜置换术后复跳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4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分支狭窄≥ 70 %的患者和 15例正常人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 ,并作Leaman冠状动脉记分 ,左心室造影测左心室射血分数 ,研究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与Leaman冠状动脉记分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2 76 .12± 16 4.75ng/L比 411.44± 110 .32ng/L ,P <0 .0 1)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与Leaman记分呈显著负相关 (r=- 0 .6 1,P <0 .0 0 1) ,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 (r=0 .5 7,P <0 .0 0 1) ;患者全组Leaman记分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相关 ,但在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 <2 5 0ng/L的亚组 ,Leaman记分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r=- 0 .49,P <0 .0 5 )。结果提示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左心室功能均有一定关系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降低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随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而减退。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变化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降低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10 5例同时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的患者 ,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 (SA组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组 ) ,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血管内超声显示 ,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 ,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更常见 ;SA组病变钙化的程度较UA组严重 ;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 血管内超声显示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在形态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红蛋白含量 (Hb)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美国库尔特JT血球计数器测定Hb含量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 )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 2 86例冠心病患者Hb含量及其与冠状动脉硬化及ACS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H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5 ) ,其中ACS组 (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H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四分位法研究ACS组Hb含量位于最高 1 4位者较最低 1 4位者显著增加 (P <0 0 5 )。ACS组Hb含量位于最高 1 4位者较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显著增加 (P <0 0 5 )。Hb含量位于最高 1 4位者发生ACS者较Hb含量位于最低 1 4位者显著增加 (P <0 0 5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ACS组冠状动脉狭窄≥ 95 %及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AP组 ,冠状动脉闭塞组其Hb含量 (15 0 92± 12 80 )g L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闭塞组 (139 98± 13 11)g L(P <0 0 5 )。结论 :ACS患者中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探讨血清内脂素在预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入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步进行心电图、外周血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参数检测和常规身体检查后设正常对照组(25例)和冠心病组(78例);再将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24例);同时也将78例冠心病病例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4例)与多支病变(54例).比较组间外周血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评价两者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血清内脂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内脂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多支病变组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内脂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预测冠心病中有重要价值,它们在冠心病外周血中浓度的升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但两者无相关性;高敏C反应蛋白在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但还不能以内脂素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14天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以评估循环EPCs水平,并将EPCs数量与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36,P=0.014),吸烟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不吸烟者(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而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对循环EPCs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apoA)与循环EPCs水平也有相关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12.8±6.3)对(37.0±5.5)个,P<0.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单支、双支、三支)与EPCs水平降低明显相关(P<0.01)。结论循环EPCs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而又缺乏足够的循环内皮祖细胞时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关系。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1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另设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但有临床胸闷、胸痛症状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造影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结果造影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6.9±11.9μg/L、48.2±10.8μg/L和46.6±10.5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8.6±14.8μg/L和53.4±9.3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在术后1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能相关,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