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高糖状态下美罗华对B淋巴细胞周期、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B淋巴细胞株Ramos,将细胞分别以单纯5.5、10.0、15.0、25.0mmol/L葡萄糖培养或另外分别加入10mg/L美罗华培养,即分为葡萄糖组和美罗华组。以上两组培养3—7d,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其周期情况。细胞增殖和活性以台盼蓝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和周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5.5、10.0、15.0、25.0mmol/L葡萄糖组B淋巴细胞数量分别为(1.96±0.41)×10^6、(3.49±0.51)×10^6、(3.44±0.67)×10^6、(3.04±0.52)×10^6,凋亡率分别为5.0%±0.9%、4.0%±0.8%、6.2%±1.8%、7.6%±1.3%,S期比例分别为32%±6%、41%±8%、40%±7%、36%±6%;美罗华组细胞数量分别为(1.23±0.23)×10^6、(1.52±0.29)×10^6、(1.38±0.23)××10^6、(1.06±0.23)×10^6,细胞凋亡率则分别23.1%±3.2%、21.2%±4.2%、24.4%±4.8%、26.9%±6.0%,S期细胞比例则分别22%±4%、28%±5%、26%±4%、20%±5%。与葡萄糖组比较,美罗华组B细胞增殖在不同糖浓度亚组均显著减少(t=9.19、5.52、9.75、14.22,均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t:16.62、12.51、11.53、9.12,均P〈0.01),S期细胞比率显著减少(t=5.87、5.19、9.91、7.73,均P〈0.01)。两组细胞增殖数量和S期比率均在10.0mmol/L葡萄糖时最高;两组细胞凋亡率均在25.0mmol/L葡萄糖时最多。结论美罗华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以及促进细胞凋亡实现对B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在高糖状态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严重感染创面皮瓣修复术前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对局部细菌数量和皮瓣炎症反应时间的影响。方法严重感染创面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5例,皮瓣修复术前使用VSD;B组43例,皮瓣修复术前不使用VSD。结果 A组使用VSD前局部细菌数量为(3.2×107±1.9×10^7)cfu/g、术前为(1.2×10^4±2.0×10^4)cfu/g,B组术前为(2.3×10^7±2.0×10^7)cfu/g,A组使用VSD前与术前相比及两组术前相比,P均〈0.05。术后皮瓣炎症反应时间A组为(8±3)d、B组为(13±3)d,两组相比,P〈0.05。结论严重感染创面皮瓣修复术前使用VSD能明显减少创面的细菌量,缩短皮瓣移植后局部的炎症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3.
谢伟国  江莲  侯昕珩  赵洪达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15-1616,1636
目的探讨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40例AECOPD患者(A组)、30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5例健康吸烟者(c组)、15例健康不吸烟者(D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痰诱导,痰液处理后沉渣作细胞学分析。结果(1)A、B、C、D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分别为(11.1±5.82)×100/ml、(4.5±1.36)×10^6/ml、(3.2±1.54)×10^6/ml、(2.0±1.14)×10^6/ml,细胞分类中A、B、C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71.4±12.5)%、(57.4±11.5)%、(53.2±12.3)%,而在D组中则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分别为(35.4±8.5)%、(25.4±8.3)%、(27.4±6.5)%;(2)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结论(1)AECOPD患者、稳定期患者、健康吸烟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吸烟健康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2)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增多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复合血凝酶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乌司他丁复合血凝酶组(A组)、乌司他丁组(B组)、血凝酶组(C组)及对照组(D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全身肝素化前(T1)、肝素中和后10min(T2)、术后12h(T3)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数(PLT)和凝血三项(PT、aPTT、Fb),观察术后6h、24h胸腔引流量及总量。结果各组一般资料及肝素化前的PLT、凝血三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T3时PLT和Fb较T1时减少,PT、aPTT较T1时延长;A、B、C三组在T2、T3时的PLT及Fb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T]时A组PLT为(145.7±51.3)×10^9/L,Fb为(3.97±1.1)g/L;B组PLT为(131.4±46.7)×10^9/L,Fb为(3.21±0.13)g/L;C组PLT为(133.1±41.7)×10^9/L,Fb为(3.17±0.15)g/L;对照组PLT为(105.4±65.8)×10^9/L,Fb为(22.58±0.17)g/L],A组增高更明显(P〈0.05);A、B、C三组在T2、T3时PT及aPT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T3时A组PT为(17.7±1.4)s,aPTT为(41±6)s;B组PT为(22.1±1.5)s,aPTT为(48±8)s;C组PT为(23.3±0.8)S,aPTT为(47±3)s;对照组PT为(26.9±1.6)s,aPTT为(57±8)s],A组缩短更明显(P〈0.05);A、B、C组术后6h、24h引流量及总量少于对照组(JP〈0.05)[A组术后引流总量为(573±89)ml,B组为(784±87)ml,C组为(796±89)ml,对照组术后引流总量为(1256±114)ml]。A组引流量及总量少于B、C两组,B组与C组术后6h、24h引流量及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凝血酶对凝血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两者复合使用对凝血功能有更好地保护作用,可减轻术后非外科性出血,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5.
抗炎平喘药物对支气管哮喘小鼠骨髓CD+34造血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修饰剂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模型小鼠骨髓CD 3 4 造血细胞的影响 ,研究潜在的以骨髓为靶点的抗炎机制。方法 以 1%卵白蛋白 (OVA)致敏并激发BALB/c小鼠建立哮喘模型。在连续激发 2周期间分为 4组 ,每组 6只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对照 ,A组 )、泼尼松 (B组 )、孟鲁斯特 (C组 )及泼尼松 孟鲁斯特 (D组 )灌胃 ,末次激发后 2 4h分别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外周血及骨髓 ,测定BALF、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分类计数及骨髓中有核细胞总数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及骨髓中CD 3 4 造血细胞、CD 4、CD 8T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 ;免疫组化结合原位杂交法检测骨髓内表达白细胞介素 5受体α链 (IL 5Rα)mRNA的CD 3 4 造血细胞 (CD 3 4 IL 5RαmRNA 细胞 )计数。结果 A组BALF中嗜酸粒细胞 (EOS)计数为 [( 18 3± 1 3)×10 5/L]、外周血中EOS为 [( 2 5± 0 4 )× 10 8/L]、CD 3 4 造血细胞为 [( 9 6± 5 1)× 10 7/L]、骨髓中CD 3 4造血细胞为 [( 7 7± 3 2 )× 10 7/根股骨 ];B组分别为 [( 4 6± 1 7)× 10 5/L]、[( 1 5± 0 3)× 10 8/L]、[( 3 9± 2 1)× 10 7/L]、[( 3 3± 1 8)× 10 7/根股骨 ];D组分别为 [( 3 7± 1 4 )× 10 5/L]、[( 1 7± 0 3)× 10 8/L]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盐酸氨溴索导痰与传统法导痰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20例60岁以上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3%盐水2ml+盐酸氨溴索15mg,B组用3%高渗盐水4ml,分别进行压缩雾化导痰,两组患者痰液送检并进行痰培养。结果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B组为30.0%;A组排痰成功率为98.3%,合格率88.3%,B组排痰成功率为75.0%,合格率71.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导痰的痰量分别为(9.5±2.0)ml和(7.5±2.3)ml;细胞数分别为(9.5±1.3)×10^9L和(10.2±1.3)×10^9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74±9)ng/L和(61+8)ng/L;白介素-8(IL-8)水平分别为(96±8)ng/L和(84±56)ng/L;痰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0.0%和50.0%。A,B两组在痰量、细胞数、TNF-α和IL-8、痰培养阳性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盐酸氨溴索导痰较传统导痰法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观察花生衣煎剂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IFN-α治疗过程中所致的骨髓抑制的防治作用。方法给予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同时给予花生衣煎剂口服;18例患者只接受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治疗48 w和随访24 w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48 w和随访24 w时,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4.4%和88.8%及88.9%和83.3%(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5.4±1.0)×10^9/L和(249.2±37.5)×10^9/L,及(2.5±1.0)×10^9/L和(81.1±25.0)×10^9/L,P〈0.01]。结论在给予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加用花生衣煎剂可减轻干扰素所致的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α7烟碱型受体兴奋剂尼古丁、拮抗剂银环蛇毒素(d.BTX)对胆管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取对数期胆管癌细胞,去血清培养12h,取200μL浓度分别为0.5X10^5、1.0X10^5、1.5×10^5、2.0×10^5/mL的胆管癌细胞加入Transwell上室,下室加入10%血清的RPMll640培养液600μL,于12、24、36、48h观察侵袭细胞数。结果随细胞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侵袭细胞数逐渐增加,但当浓度超过1.5×10^5/mL,时间超过36h后,侵袭细胞数增长缓慢,据此筛选出1.5X10^5/mL细胞浓度、作用时间36h用于后续实验。①取1.0×10^5/mL的胆管癌细胞加入Transwell上室,分为实验1、2、3、4组,分别加入尼古丁0、1×10^-2、1×10^-3、1×10^-4g/L,培养36h后0.1%结晶紫染色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计数侵袭细胞数。②取1.0×10^5/mL的胆管癌细胞加入Tran.swell上室,分为实验1、2、3、4组,分别加入尼古丁0、1×10^-2、1×10^-2、1×10^-2g/L,α-BTX分别为2、2、4、6μ/mL,培养36h后0.1%结晶紫染色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计数侵袭细胞数。结果单纯尼古丁作用后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增多,实验1、2、3、4组细胞侵袭数分别为(17.90±1.70)、(25.56±1.02)、(26.03±1.32)、(23.22±1.24)个,实验1组与后三组比较,p均〈0.05;尼古丁联合a-'BTX共同作用后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减少,实验1、2、3、4组细胞侵袭数分别为(16.89±1.27)、(18.16±0.89)、(18.20±1.46)、(18.15±2.01)个,实验1组与后三组比较,P均〈0.05。结论尼古丁可明显增强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能力,α-BTX可明显抵消尼古丁所产生的促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通过改变斫烟碱型受体活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体重指数、胃动素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方法 79例慢性便秘患者按体重指数分为A〈20、B20~25、C〉25三组,计算各组患者所占比例,同时检测各组患者空腹及餐后1h的血浆胃动素水平,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与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A、B、C三组慢性便秘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3.2%、25.3%、21.5%,A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B、C三组患者及对照组空腹及餐后1h的胃动素水平分别为:(226±38)pg/nL、(280±47)pg/nL、(293±42)pg/nL、(346±58)pg/nL;(265±47)pg/nL、(331±43)pg/nL、(328±52)pg/nL、(427±56)pg/nL。A组低于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C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5),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低体重指数患者在慢性便秘的人群中所占比例更大,其原因可能与胃动素释放水平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动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促进梗死心肌血管新生,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AMI组(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AMI组(D组)。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弧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EPCs(37.13±3.44/2×10^5MNCs)显著高于A组(19.88±4.91/2×10^5MNCs)、B组(22.33±5.43/2×10^5MNCs)和C组(26.56±3.17/2×10^5MN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较A组无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D组EPCs(45.5-±4.99/2×10^5MNCs)同样显著高于A组(17.25±7.17/2×10^5MNCs)、B组(22.78±2.91/2×10^5MNCs)和C组(26.88±3.76/2×10^5MNCs)(P〈0.05);B组和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变化比较,A、B、C三组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则明显增加(P〈0.05)。②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计数(10.75±1.61/mm。)明显多于C组(5.09±2.33/mm。)(P〈0.01),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D组(17.53±2.35/mm^2)同样明显多于C组(8.55±2.40/mm^2)(P〈0.01)。③D组梗死面积[(31.41±2.59)%]小于C组[(35.67±5.22)%](P〈0.01)。结论①氟伐他汀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心肌梗死后大鼠应用氟伐他汀可以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腔肝细胞移植(HCT)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疗效。方法取10只大鼠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另取50只大鼠随机分为A组20只、B组20只、C组10只。A、B组均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制作ALF模型,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肝细胞悬液2.5ml/只、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2.5ml/只;C组不予任何处理。观察移植后48h肝功能情况、肝脏病理改变及7d存活率。结果A、B组ALT、AST、AMM均高于C组(P均〈0.01),但A、B组间比较,P〉0.05;A组7d存活率为50.00%,B组为14.28%,两组比较,P〈0.01。A组7d肝小叶结构基本恢复正常,仅见少量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汇管区见少量炎性细胞;B组肝小叶结构仍紊乱,较多细胞呈脂肪样变性,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经腹腔HCT治疗D—GalN诱导的大鼠ALF有效。  相似文献   

12.
阿德福韦酯挽救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挽救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突破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9例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A组12例患者直接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25例患者先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HBVDNA阴转后再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C组12例患者持续应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观察挽救治疗1年血清HBVDNA阴转情况。结果A组10例患者在治疗(3.50±2.07)个月(1~7个月)发生HBVDNA阴转;B组21例患者在治疗(2.05±1.36)个月(1~5个月)发生HBVDNA阴转;C组12例患者在治疗(1.33±0.65)个月(1-3个月)发生HBVDNA阴转。挽救治疗有效的患者维持应答〉12个月,治疗期间未发生肾功能损害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突破患者直接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先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再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以及持续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3种方案均是安全有效的。持续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可能是最快和最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脾脏处理对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PLC患者, A组46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B组34例行肝癌切除术/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C组30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动脉结扎术, D组30例行肝癌切除术。结果 治疗后C、D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为【(215.4±118.9)×109/L和(176.4±105.5)×109/L】,白细胞(WBC)计数为【(3.36±1.23)×109/L和(2.36±1.21)×109/L】,均显著低于A、B组(P均<0.05);术后D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37.7±5.1) μmol/L,明显高于A组或B组或C组(P均<0.05);治疗后D组患者CD4+细胞为(28.3±5.9)%,CD4+/CD8+比值为(1.3±0.3)%,均明显低于A、B、C组(P均<0.05);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A组的17.4%、B组的23.5%和C组的20.0%(P<0.05)。结论 行脾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行肝癌切除术治疗的PLC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衰竭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HRS)与全身炎症反应(SIRS)的关系。方法在137例肝衰竭患者中,合并HRS68例,单纯肝衰竭69例。收集两组患者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SIRS评分。结果 HRS患者SIRS评分为0.70±0.86分,高于对照组0.36±0.54分(P<0.05),白细胞计数为8.96±4.45×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5.79±2.40×109/L,P<0.05);HRS患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404.5μmol/L和21.7±8.8s,高于对照组(259.0μmol/L和17.6±9.6s,P<0.05),而钠和氯分别为132.6±6.0mmol/L和92.2±9.1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7.2±3.8mmol/L和99.5±9.3mmol/L,P<0.05)。结论 SIRS与肝衰竭患者并发HRS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心衰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阿霉素(2mg/kg,每周1次,连续6周)至近交系F344大鼠体内,建立心衰大鼠模型。存活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心衰组(16只)和细胞移植组(16只)。分离纯化大鼠MSCs进行体外培养,予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进行标记;经股静脉注射MSCs或DMEM至心衰大鼠体内。细胞移植后4周,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大鼠心功能;通过免疫组织荧光及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存活情况,并计算血管数量;通过天狼猩红染色计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结果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心肌组织见到DAPI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并表达心肌特异性抗原心肌肌球蛋白重链(β—MHC)。与心衰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升高(P〈0.05),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下降(P〈0.05);细胞移植组左室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心衰组[(11.83±1.40)个比(7.78±1.39)个,P〈O.05],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内膜CVF及PVCA明显低于心衰组(4.53±1.98比7.79±1.99,10.91±2.31比14.17±2.49,P〈0.05)。结论MSCs移植可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MSCs归巢至心脏,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且促进血管新生、抑制心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郑茵  彭稢  陈金军  侯金林 《肝脏》2014,(6):407-411
目的:通过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探讨对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预后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南方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住院且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完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357例,记录其入院及住院期间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和淋巴细胞(LYM)比值,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小板(PLT)计数。随访患者入院90 d后的生存情况。比较死亡与生存患者入院及住院期间各指标,Logistic分析确定死亡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分别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结果94例患者入院90 d 后死亡。死亡组 WBC 计数、NE 和LYM比值入院及住院期间各指标分别为:(8.45±0.55)×10^9/L、(72.33±1.16)%和(16.36±0.81)%、(9.17±0.64)×10^9/L 及(71.24±1.31)和(16.39±0.87)%、(13.55±0.83)×10^9/L及(83.38±0.92)和(22.68±0.84)%,(5.88±0.33)×10^9/L及(63.05±1.23)和(8.58±0.48)%,对比生存组相应各指标分别为:(6.84±0.26)×10^9/L 及(65.67±0.89)和(23.01±0.75)%、(6.05±0.21)×10^9/L 及(61.53±0.83)和(25.50±0.68)%、(9.09±0.36)×10^9/L 及(73.03±0.89)和(34.48±0.81)%、(4.20±0.14)×10^9/L 及(50.95±0.87)和(16.89±0.64)%,P 值均<0.01。入院短期内CRP水平升高和PLT计数降低的幅度死亡组较生存组大。多变量分析结果住院期间临床上诊断感染,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LYM比值基线值为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住院时并发感染或LYM比值基线值低于17.4%的患者90 d生存率分别低于其他患者(均P<0.01)。结论 WBC计数和NE、LYM比值,CRP 水平和PLT 计数的短期变化幅度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受者同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0只为受体,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MSC处理组,每组10只,行Lewis大鼠→Wistar大鼠颈部心脏移植。空白对照组手术后24h,经尾静脉注射3ml 0.9%氯化钠注射液;MSC处理组手术后24h,经尾静脉注射MSC2×10~6(悬浮在3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术后1周,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进行组织学检查及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白介素(IL)-2及IL-10水平。其余6只用以继续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 (1)空白对照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7.2±1.3)d,MSC处理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14.8±2.9)d,差异显著(P〈0.01)。(2)血清IL-2空白对照组为(233.99±30.19)ng/L,MSC处理组为(249.11±20.34)ng/L,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L-10空白对照组为(81.44±11.01)ng/L,MSC处理组为(158.39±18.70)ng/L,差异显著(P〈0.01)。(3)病理学分级,空白对照组3B级1例、4级3例,MSC处理组2级1例、3A级2例、3B级1例,MSC处理组病理分级总体较空白对照组低。结论静脉注射受者同系骨髓MSC,可以延长大鼠颈部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合蛋白营养剂对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营养状态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PEM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基线均不存在相关并发症,分为复合蛋白营养剂组25例及对照组15例。复合蛋白营养剂组给予新型夜间加餐(原味酸牛奶200g+复合蛋白营养剂15g)配合一般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记录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情况下,与治疗前相比,复合蛋白营养剂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在6周末,对照组患者白蛋白为(30.2±3.2)g/L,显著低于治疗组[(33.6±3.7)g/L,P〈0.05],前白蛋白为(122.10±24)g/L,显著低于治疗组[(159.0.6±30.4)g/L,P〈0.05],淋巴细胞数为(1.08.10±0.31)×10^9/L,显著低于治疗组[(1.36±0.26)×10^9/L,P〈0.05],并发症发生较少,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蛋白营养剂可以改善存在PEM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肝功能,有可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