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陈雪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61-161,164
目的探讨对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术进行改良,以尽量减少上颌窦正常黏膜功能的干扰与破坏。方法对29例(32侧)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行改良下鼻道开窗术摘除囊肿,并行黏膜瓣复位。结果随访半年以上未见上颌窦囊肿复发症状,其中15例一年后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改良下鼻道开窗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囊肿,而且能减少对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经鼻内镜下不同路径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7例上颌窦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4例)。予以对照组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治疗,予以观察组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及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效果均显著,且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种不同入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效。方法:上颌窦囊肿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经上颌窦前壁径路行上颌窦囊肿摘除,治疗组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口联合径路行上颌窦囊肿摘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不过治疗组的好转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2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2组均无复发情况发生。结论: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口联合径路应用治疗上颌窦囊肿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径路手术摘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8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术前常规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分别予"柯-陆"术式20例,鼻内镜下中鼻道自然口径路20例,下鼻道开窗径路15例,中下鼻道联合径路19例,鼻腔外侧壁切开径路4例,术后随访6个月~1年。结果所有患者的囊肿都经手术摘除,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摘除上颌窦囊肿简单迅速,个体化选择手术径路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应成为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1~2005年收住我院的上颌窦囊肿39例进行鼻内镜手术,30例为经下鼻道开窗囊肿摘除,9例为经上颌窦窦口开窗行囊肿摘除。结果:39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效果可靠,损伤小,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114例上颌窦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n=57)、研究组(n=57).对照组接受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术治疗,研究组接受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上颌窦囊肿的治疗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方法:对51例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58侧)上颌窦囊肿,其中鼻腔外侧壁切开下鼻道开窗35侧,15侧上颌窦自然开口,同时在窗口中、下鼻道边。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平均12个月的随访,无复发,内镜定期回顾显示上颌窦口畅通无阻,鼻黏膜下平滑,对上颌窦腔黏膜恢复良好。结论: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上颌窦囊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颌窦囊肿进路的选择.方法 本组上颌窦囊肿共4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其中12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 s s e r k l i ng术;21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7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 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21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12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窦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 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囊肿及息肉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4~2007年收住我院的上颌窦囊肿及息肉45例进行鼻内镜手术,30例为经下鼻道开窗囊肿摘除,9例为经上颌窦窦口开窗行囊肿摘除。经口尖牙窝单进路4例,经尖牙窝及下鼻道双进路2例。结果:45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及息肉效果可靠,损伤小,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的优点及方法。方法:在鼻内镜经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39倒,其中7例(7侧)上颌窦自然口狭窄或闭锁。术中予以扩大窦口,5例(6侧)经鼻内镜开放筛房,9例合并鼻中隔偏曲在术中同期予以手术矫正。结果:39例术后随访1—3年,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术,对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的因素,术中同期予以矫正,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并对比下鼻道粘膜瓣开窗与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无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63例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 分为下鼻道粘膜瓣开窗和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2组, 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下鼻道粘膜瓣开窗组发生下鼻甲黏膜肿胀2例, 经上颌窦口组发生病灶残留 (二次手术) 1例.结论 鼻道粘膜瓣开窗较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适用范围更宽, 在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时, 应合理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颌窦囊肿在鼻内窥镜下的治疗方法。方法 鼻内窥镜下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28例。结果28例手术均一次治愈,随访半年—1年,无复发。结论 应用鼻内窥镜切除上颌窦囊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进路治疗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80例单纯性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经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双径路治疗者40例,经上颌窦前壁及下鼻道开窗径路治疗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12个月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鼻窦CT复查无复发.结论:该术式视野清楚,操作方便,囊肿切除彻底,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张巧玲  杨娜  廉幼军 《中原医刊》2011,(19):103-10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犬齿窝径路摘除上颌窦囊肿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双侧上颌窦囊肿患者,一侧经犬齿窝钻孔双径路行囊肿摘除术,另一侧经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36例患者经犬齿窝径路手术一侧,随访6个月~1年,未见复发,无牙齿、面部麻木及其他不适。对照侧有2例复发,2例并发鼻窦炎。结论经犬齿窝双径路行囊肿摘除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创伤小,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9例上颌窦良性病变分别采用4种不同手术径路进行治疗,其中18例采用经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9例采用经鼻内中、下鼻道双径路,11例采用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及鼻腔外侧壁切除双径路,1例采用传统Caldwell-Luc径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治愈30例,好转7例,复发2例。1例复发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再次手术后病理为乳头状鳞状细胞癌,行放疗后失访。1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术后8个月在上颌窦其他部位再发,但囊肿小且无临床症状未作处理。结论:针对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特点,在鼻内镜下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对手术疗效的提高及手术创伤的减少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发生于上颌窦内的黏膜下囊肿,尤其是底壁及前下壁的囊肿,因其位置较深,常规30°或70°镜于中鼻道开窗处进入不易窥见囊肿全貌,特别是当囊肿破裂后其原发部位更难以寻找,以致囊肿壁切除不全而复发。临床上常规于下鼻道开窗或经中鼻道联合及经上颌窦前壁切除上颌窦黏膜下囊肿,手术损伤大,术后大多数需行鼻腔填塞,但费时。为减少创伤,近年来我们采用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治疗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角度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4例上颌窦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史赛克0°和70°鼻内镜交替引导下完成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对104例患者均随访1-2年,分析流程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年,104例上颌窦病变患者均未复发,无溢泪、无头痛、面部麻木感等症状,治愈率100%。讨论:临床证明多角度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能最大限度清理上颌窦病变并保留鼻腔正常组织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患者不适感,是治疗上颌窦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上颌窦窦口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子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效。方法:对26例确诊为上颌窦囊肿的住院患者,经鼻内镜行上颌窦自然口球囊扩张后,应用电子喉镜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插入上颌窦,应用活检钳摘除上颌窦囊肿;术后随访6~12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6例上颌窦囊肿均被成功摘除,术后未出现鼻腔出血、鼻腔粘连、鼻泪管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囊肿复发,再次经上颌窦自然口插入电子喉镜摘除后痊愈。结论: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子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手术保留了上颌窦完整解剖生理结构,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手术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摘除上颌窦囊肿的3种手术径路。方法:3种手术径路分别是(1)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2)下鼻道开窗径路;(3)上颌窦前壁带蒂骨瓣翻揭径路,分别为20例、5例和5例。结果:30例术后随访均6个月以上,经鼻窦CT复查,上颌窦内黏膜光滑、窦内无异物及积液,囊肿无复发,全部痊愈。结论:3种手术径路与柯一陆术式相比具有微创,患者出血少,痛苦小,康复快等特点。但这3种术式也各有优缺点临床上需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