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通过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监控系统,加强对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培训,改进操作技术,严格的医疗垃圾分类管理,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设备等事前预防措施,以及建立血源性暴露事件报告流程,制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的事后干预等风险管理措施,在3年多的实施过程中,追踪所有暴露事件中的个案,无一人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  相似文献   

2.
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表、应对方式问卷对28名有血源性职业暴露经历急诊医护人员(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与30名普通病房医护人员(对照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及国内常模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症状自评表总均分(1.6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45分),在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国内常模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对方式问卷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如自责、退避等,较少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结论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其心理问题制定相应预防和干预对策,以减轻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锐器伤害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研究发现,注射、缝合和抽血是引起医护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操作,多发生在病房、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和门诊室等科室中,主要是由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合针、手术刀、蝶形针和静脉导管探针等医疗锐器引起。锐器伤害后可导致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和不同程度心理压力,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卫生服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锐器伤害的研究,有助于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锐器伤害防护对策,推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立法工作,最终达到降低和消除锐器伤害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俏  郭焕菊 《职业与健康》2015,(1):64-66,69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意识、以及今后开展防护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问卷抽样调查长春市某医院300名医务人员,对问卷得分情况采用组间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职业暴露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放调查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8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医务人员整体对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认知水平较差,平均得分仅为56.8分,对标准预防的理念、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定义以及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方面掌握得较差,知晓率均60%。对不同因素组间得分比较发现,影响职业防护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为职业、学历、科系、是否参加培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工龄、职称等因素组间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根据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的薄弱环节并结合其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逐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保证医务工作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锐器伤害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研究发现,注射、缝合和抽血是引起医护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操作,多发生在病房、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和门诊室等科室中,主要是由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合针、手术刀、蝶形针和静脉导管探针等医疗锐器引起.锐器伤害后可导致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和不同程度心理压力,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卫生服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锐器伤害的研究,有助于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锐器伤害防护对策,推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立法工作,最终达到降低和消除锐器伤害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风险的现状及职业防护的重点,为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3名手术室医护人员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2009年1月-2010年3月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结果 63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发生率为67.74%,37名医护人员发生血液/体液暴露,发生率为39.78%;锐器伤的种类主要是缝合针,占27.81%、手术刀剪占25.83%,其次是玻璃占21.85%;主要在医护间配合传递器械,占39.07%,掰安瓿占21.19%,配加药治疗及处理使用后锐,各占10.60%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锐器伤人员中,20.63%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30.16%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7.94%锐器伤后处理伤口欠规范。结论手术室存在较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是锐器伤的高发场所,管理者应提供科学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2015—2018年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并构建安全防控体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5—2018年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构建安全防控体系。结果2015—2018年某三级综合医院248人次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8.71%;护士血源性暴露发生率10.22%高于医生6.47%,女性9.56%高于男性6.28%,工作年限越长发生率越低,外科为高发科室,2015—2018年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时间段为8:00~12:00(39.11%),其次为13:00~17:00(29.03%),暴露方式主要为针刺或锐器伤(65.32%),主要发生于注射结束拔针或采血环节(25.40%),手指为主要暴露部位(79.03%),多数未戴手套或眼罩(52.42%);锐器管理不规范为主要暴露原因(52.02%);其次为操作意外(31.45%)。主要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28.63%),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25.00%)。结论2015—2018年某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为护士、女性、工作年限短、外科人员;主要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岗位类型、接触源性质、接触情况等,探讨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医院内63例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及职业接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低职称、工作年限<5年的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比例较高,职业接触源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首位,护士在整理物品中发生职业接触机会较大,病房、手术室、产房是较常发生职业接触的场所,空心针头刺伤是主要接触方式.结论 加强对初级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识,必要时穿戴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接触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昆明地区医护人员实施普遍性防护原则及相关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目前已出现大批艾滋病病人,医院等医疗机构应加速做好应对准备。其中,有效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是关键。为了解昆明地区各级医院面临艾滋病流行趋势的应对能力,该研究对16所医院的557名医护人员进行了定量、定性(包括个人深入访谈和非参与性观察)的研究。研究发现,医护人员中已有33.6%的人在工作中接触过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但却没有有意识的实施普遍性防护原则。医院要求的操作程序中还存在危险环节(如针头毁形)。50.8%的医护人员报告在过去3个月中被针头或锐器扎伤。研究表明,医院内医护人员实施普遍性防护原则的能力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究全国745名工勤人员关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水平、自我防护能力、与患者血源性接触率现况,为今后我国医疗机构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人群防范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8年方便抽样选取来自中国24个省份的745名医疗机构工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并分析其结果。结果调研的745名工勤人员来自全国24个省份,平均年龄为(45.84±15.864)岁。其中422人(56.64%)表示接触过患者血液或体液,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岗位分类、医院级别的分层分析显示在患者血源性职业接触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216人(42.52%)能完全正确界定可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相关疾病,不同特征工勤人员对于可能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的疾病病种的正确识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8人(96.37%)表示需要接受相关职业防护的培训和学习,不同学历工勤人员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1,P=0.008)。不同学历层次、医院级别的人员主动上报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些年,从国家到各医疗机构已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的风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必须意识到,作为医院中最容易忽略的高危人员——工勤人员依然面对着巨大威胁。识别防护工作中的瓶颈与盲区,采用调动主观因素与外部客观措施有力结合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632例次。职业暴露发生以护士为主,共392例次,占62.02%;主要发生于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医务人员,共387例次,占61.2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时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输液完毕拔针、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及针头以及手术缝合时,分别占15.19%、14.71%和12.18%。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器械中,头皮钢针所占比例最大,共137例次,占23.42%;其次是缝合针,96例次,占16.41%。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86%,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导致的职业暴露,占18.04%;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38.61%)。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规范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加强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急诊科是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场所之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急诊科护士成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而血源性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对急诊科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形式、相关因素、对急诊科护士带来的健康危害及防护进行综述,以期加强急诊科护士自身的防护意识,从而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有效地保障护士自身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为控制职业暴露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整群抽取2019-2020年某市30所医院,回顾性收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资料,包括职业暴露管理情况、职业暴露现状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报告职业暴露1 263例次(2.45%),2019、2020年暴露例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2%vs. 2.20%,χ2=14.557,P<0.001)。实习/进修人员暴露例次率最高(3.80%)。护士占48.22%,工龄≤5年占63.18%,针刺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75.77%),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阳性为主(19.48%),暴露高危科室为门急诊,个人不慎/操作不熟练是暴露的主要原因(65.56%)。无暴露后感染病例发生。结论 提高防护意识,规范诊疗行为,可有效防控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建立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为完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规范化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医院522名医护人员2009年7月-2011年6月医源性锐器伤发生、血液/体液暴露、锐器伤人员的防护意识、全员标准预防依从性执行情况.结果 522名医护人员中,共发生职业暴露180人,发生率为34.48%,其中锐器伤152人,发生率为29.12%,血液/体液暴露28人,发生率为5.36%;锐器伤种类主要是注射针头、玻璃,其次为带翼针头及缝合针,分别占34.25%、27.12%、13.70%及10.41%;锐器伤操作环节主要是掰安瓿,其次为配加药时和处理使用后锐器,分别占26.58%、14.25%、11.23%;职业暴露人员中,69.44%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6.67%未穿戴防护用品、3.89%未规范处理伤口.结论 职业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了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性传播、血液传播.医护人员属获得性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肝病病区的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且多为高危性接触.  相似文献   

16.
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特殊的职业环境中,面临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在诊疗与护理操作过程中,常常面临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 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 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8.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途径包括经皮职业接触和经黏膜职业接触;护士的暴露率最高;病房是暴露最常发生地;加药、医疗废物处置、拔除针具、手术缝合是引起暴露的主要操作;操作、锐器盒、管理、防护知识和意识等是引起暴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发生的情况,探讨原因与防护对策。方法通过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系统,对64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和外科医师锐器伤发生率高分别为54.68%、35.94%;46.88%锐器伤发生在手术室;按致伤锐器的种类统计,针刺伤占81.25%、手术器械损伤占18.75%,其中发生在分离针头、套帽、操作时未对准、整理和清理物品、尖锐物品藏于其他物品中、他人意外损伤等操作环节分别为15.62%、12.50%、17.19%、17.19%、9.38%、20.3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征,为预防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来源于医院院感中心质管部的2015—2019年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血源性暴露的手术室医护人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5—2019年北京市某医院共报告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126例,各年依次为32、28、29、23、14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手术室医护人员例数逐年减少。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手术室医护人员以女性为主,占66.67%。年龄20~53岁,以20~39岁为主,占57.94%。以医师为主,占70.63%。大专学历的医护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为43.65%,只有32.54%的医护人员有参加过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培训,病原体以乙肝病毒为主,占53.97%,其次为丙肝病毒,占31.75%,苍白密螺旋体占5.56%。暴露发生环节以术中缝合、传递手术器械以及协助操作为主,共占总暴露病例的71.43%。结论北京市某医院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逐年减少,但仍有发生,院感防控任务仍较重,标准预防需要加强,需健全手术室安全教育培训,增强预防职业暴露能力,以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