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莫小丽  安巍  万国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20-202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尿微量清蛋白的关系。方法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1例,女4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检测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水平,计算尿微量清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记录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按照ACR,将患者分为微量清蛋白尿组(ACR在30~299 mg/g,35例)和非微量清蛋白尿组(ACR<30 mg/g,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病史、应用ACEI/ARB治疗、HbA1c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量清蛋白尿组患者的收缩压(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脉压(包括24 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糖尿病病程和使用胰岛素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微量清蛋白尿组(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微量清蛋白尿患者在动态血压方面表现为收缩压、脉压过高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清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lbum in to creatinine ratio,ACR)的相关因素,以早期预防和指导DN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部病房和体检中心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38例,同步测定尿微量清蛋白和尿肌酐,按ACR分为3组:糖尿病无肾病组(正常清蛋白尿组),男性41例ACR<22 mg/g,女性49例ACR<31 mg/g;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微量清蛋白尿组)男性32例:ACR 22~220mg/g,女性41例:ACR 31~220 mg/g;临床糖尿病肾病组(大量清蛋白尿组)男性33例、女性42例,ACR>220mg/g。所有受检者分别记录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检测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尿微量清蛋白及尿肌酐,计算ACR并做比较。结果 3组患者的ACR、FBG、PBG、血尿酸、FIB、TG、HbA...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微量清蛋白尿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及炎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微量清蛋白尿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及炎症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测量血压、腰围、臀围、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并用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作为胰岛素敏感性评价指标。测定患者晨尿的尿清蛋白和尿肌酐,尿清蛋白/尿肌酐比(ACR)(男性:22~220mg/g;女性:31~310mg/g)定义为微量清蛋白尿阳性,其中微量清蛋白尿阳性组50例,阴性组50例。结果高血压合并微量清蛋白尿阳性患者腰围、BMI、舒张压、IRI、hsCRP和抵抗素水平较高血压微量清蛋白尿阴性患者高(P均<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腰围,IRI,hsCRP及抵抗素与是否高血压合并微量清蛋白尿密切相关(OR值分别是1.144、1.511、1.163、1.069,P均<0.05)。结论抵抗素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微量清蛋白尿密切相关,抵抗素联系炎症,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发生微量清蛋白尿之间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糖尿病人群清蛋白尿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尿清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来评价糖尿病患者的清蛋白尿情况。结果共调查了2 044例患者,其中男性852例,女性1 192例,平均年龄(67.6±9.6)岁。微量清蛋白尿占22.7%,临床清蛋白尿占5.0%。糖尿病患者中清蛋白尿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和病程的增长而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7%和三酰甘油(TG)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清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10年、高血压和总胆固醇(TC)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临床清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是糖尿病患者避免发生临床清蛋白尿的保护因素。结论上海市社区糖尿病患者中清蛋白尿的患病率较高,糖尿病肾病可能与血压、体质量、血脂和血糖相关,提示降低血压、控制体质量、控制血脂和血糖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有着很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测定52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UAER)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等.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MAU)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低于未合并微量白蛋白尿(NMAU)组(P<0.01).结论在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真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白蛋白尿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工作提供方向和方法。方法:检测真如社区糖尿病门诊建档的824名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并计算尿ACR,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血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基本情况,通过简化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在824名糖尿病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分别为24.15%和3.03%。按年龄分组,白蛋白尿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异常白蛋白尿组的GFR〈60ml/(min·1.73m-2)的比例较之正常白蛋白尿组显著升高(23.2%:9.5%,P〈0.05)。按性别分层,在男性患者中,HbA1c、Cr、病程、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影响尿AC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A1c、Cr及收缩压是影响女性尿A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与HbA1C、血压等可控因素相关,在男性患者中亦与糖尿病病程相关。对于社区糖尿病医务工作者来说,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压,并要早期开展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工作,真正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病程2型糖尿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尿微量蛋白的变化.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45例)与常规治疗组(47例),比较其血脂,血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差异.结果 患者在治疗后,TG、TC以及FPG,2 hPG,UAE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与常规组组间比较,TC与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G,2 hFPG,24 hUAE指标强化组要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比常规治疗有一定优势,有助于减少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利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动态血压、胰岛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5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微量白蛋白尿组 (2 3例 )和正常白蛋白尿组 (2 7例 ) ,分别测 2 4h动态血压、HbA1c、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胰岛素水平。结果 ①微量白蛋白尿组的夜间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分别为 18.90± 0 .91kPa和 12 .94± 0 .12kPa ,较正常组 16 .30± 0 .81kPa和 11.83± 0 .6 9kPa明显升高 (P <0 .0 5 )。②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而血脂、血糖、HbA1c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尿与夜间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升高及胰岛素抵抗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小平 《当代医学》2016,(14):52-53
目的:针对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糖尿病患者120例(白蛋白尿正常60例,白蛋白尿微量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正常组和微量组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并对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正常白蛋白尿患者与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糖指标进行的比较,正常组低于微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归回分析显示,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均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5),需要加强控制和预防。结论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早期进行微量白蛋白尿检查,对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等进行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也可以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CI)与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月住院且随访资料完成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327例.根据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ACR<30 mg/g,18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ACR=30~299 mg/g,143例).经头颅CT或MRI诊断SCI.以正常蛋白尿组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出现大量白蛋白尿(ACR≥300mg/g)为一级终点.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一级终点累计发生情况.Cox风险模型分析一级终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平均随访39个月后,32例正常蛋白尿组患者和3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达到一级终点.并发SCI患者一级终点达到率明显高于未并发SCI患者(P<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并发SCI患者到达一级终点的风险比为2.19(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SCI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胰岛素泵对7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计算胰岛素及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I,AUCG)。结果CSII治疗能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治疗2周后FINS及HOMA—β明显上升,HOMA—IR明显下降(P〈0.01)。结论短期CSII治疗对2型糖尿病有快速稳定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动疗法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运动疗法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32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运动治疗,并对血糖等各项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运动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下降,血胰岛素水平有所上升,血胆固醇下降,甘油三脂无变化,HDL上升,LDL下降,BP下降,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尿微量白蛋白运动治疗后有民增加,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运动疗法能显著降低血糖,血脂和血压,增加胰岛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Controlling plasma glucose levels, blood pressure and lipid levels is proven to reduce the risk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is has prompted intensive multitherapy targeted at several macrovascular risk factors.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 is a reliable measure of early atherosclerosis. We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a 6-month intensive mutiltherapy program resulted in better goal attainment than usual care and its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MT among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The study randomly assigned 220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intensive or traditional therapy groups. The clinical parameters, such as fasting plasma glucose,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blood pressure, body weight and insulin were assessed at the baseline and after the 6-month therapy, cIMT of the patients was also obtained.
Results The average levels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hemoglobin Alc, total cholesterol (TC)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in the intens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end of 6-month treatment. By 6 month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therap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tained goals for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TC, LDL-C and hemoglobin Alc. With intensive multherapy the level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the intensive therap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88±0.26) mm vs (0.96±0.22) mm, P 〈0.01).
Conclusions The evidence from this clinical trial demonstrates that intensive glucose, lipid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is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macrovascular benefits. Intensive multitherapy allows more patients to achieve aims of control and may reduce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delay disease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14.
单次急性运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单次急性运动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即刻影响。方法 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32人,在保持原治疗方案及饮食不变的情况下,单次运动前后测定血糖、胰岛素、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并作比较。结果 单次急性运动后能有效地降低空腹及餐后2h血糖, 对胰岛素无影响,对尿微量白蛋白产生一定性增加,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后90min恢复正常。结论 急性运动能显著的降低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2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vWF,其中糖尿病微量白蛋白(MAU)组26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22例。结果: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血管病变组,血浆vW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经相关分析,血浆vWF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尿白蛋白分泌率(UAER)呈正相关,而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CHOL)及血压无相关。结论:内皮损伤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vWF可能是血管并发症早期临床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后胰岛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治疗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13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方法:对36例空腹血糖(FPG)≥10mmol/L的初诊断T2DM患者入院行胰岛素强化治疗14d(3餐前予以诺和灵R,睡前予以诺和灵N皮下注射),血糖控制平稳出院,后改为诺和灵30R继续治疗,胰岛素治疗共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及3个月比较各时间点血糖(PG)、胰岛素、C肽;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估13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胰岛素治疗14d后血糖、HOMA—IR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及C肽、HOMA-β、△C30/△G30△C120/△G120明显升高(P〈0.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14d血糖均控制在理想水平,且无明显变化,但其余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治疗初诊断T2DM患者,能显著改善B细胞功能,且随治疗时间延长,胰岛功能有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王晓薇 《西部医学》2012,24(11):2078-2080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Ⅱ型糖尿病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对32例初诊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0~14天的胰岛素强化治疗(4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及8:00,16:00,24:00患者的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和24h尿皮质醇水平。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8:00,16:00,24:00血浆皮质醇及24小时尿皮质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ACTH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FPG、2hPG、TG、TC及FINS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初诊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及胰岛素分泌情况,降低血皮质醇水平,促进HPA轴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初发2型糖尿病90例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胰岛功能变化,治疗前后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0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及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血糖明显下降,而各时点血浆胰岛素均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明显增加。结论:胰岛素强化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尤其是胰岛素快速相分泌,治疗后的部分病例胰岛恢复正常分泌功能模式。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卫红  冯玉兰 《现代医学》2011,39(3):329-33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测定58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和58例无脑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浆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纤维蛋白原,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无脑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调整脂代谢紊乱,控制尿微量蛋白等危险因素,是减少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