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林市1997-200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林市1997~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8年海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164.02/10万,年平均死亡率0.27/10万。发病率前五位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淋病、细菌性痢疾,五种疾病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88.36%。死亡率前三位传染病是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92.86%。结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淋病、细菌性痢疾是海林市的主要传染病;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性传播疾病、布病、麻疹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8~ 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特征.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疫情资料,对2008~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沿淮某市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241.51/10万;死亡60例,年平均死亡率0.35/10万;病死率0.14%.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二者占发病总数的77.56%.结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疟疾、麻疹是沿淮某市传染病防治的工作重点,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和控制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8~2012年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21种3628例,年均发病率为462.13/10万.2008年发病率最低,2008~2011年呈大幅上升趋势.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例,年均死亡率为0.64/10万.传染病主要是以性传播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所组成,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结论 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2012年4月20日公布的《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1年末,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46.6万人,注册护士224.4万人,执业药师(士)36.4万人(每千人执业医师1.82人,执业(助理)医师与执业药师(士)比例为6.76比1). 传染病报告发病和死亡 2011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23.76万例,死亡15 264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4%;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7.6%.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霸州市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霸州市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制订控制和降低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有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霸州市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霸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98.76/10万,其中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6位传染病分别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占总发病数的88.56%;传染病报告死亡率为0.68/10万,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占总死亡数的50.00%。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是霸州市2010年的主要传染病;狂犬病是主要的致死传染病。结论我市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等疫苗相关疾病以及狂犬病等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清2004~2005年凉州区城乡居民以传染病为重点的全死因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掌握主要传染病死亡率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凉州区制订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指导手册》介绍的方法调查凉州区2004~2005年户籍人口中全部死者死亡原因及相关信息和凉州区2004~2005年户籍人口资料及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信息。结果凉州区2004~2005年2年调查人口数分别为932139人和942952人,合计1875091人。凉州区2004~2005年2年总死亡人数11371例,其中传染病死亡436例,占总死亡人数的3.84%;凉州区传染病粗死率为23.25/10万,标化率为23.67/10万;凉州区传染病死亡2000年世调率为30.74/10万;截缩率为27.56/10万;0~64岁传染病死亡累计率为1.28%,0~74岁传染病死亡累计率为3.86%。结论凉州区传染病死亡率高出全国水平74.94%,在传染病死亡中,呼吸道结核死亡率为12.37/10万,高出全国水平116.64%,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为8.27/10万,高出全国水平50.36%。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已成为严重危害凉州区城乡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传染病,是导致凉州区人口死亡的主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廖显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84-1185
目的 了解罗城县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罗城县1985~2004年甲、乙类传染病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5~2004年罗城县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64.77/10万,年均死亡率为1.12/10万。20年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5位传染病分别为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伤寒,五种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0.26%;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前五位传染是狂犬病、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流脑、病毒性肝炎,占总死亡数构成的90.91%。结论痢痰、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是罗城县近20年来的主要传染病,1990年以后,淋病等性传播传染病发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痢痰、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和淋病、梅毒、HIV等性传播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霸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霸州市2006-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霸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7.30/10万,5年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5位乙类传染病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麻疹和淋病,前3位丙类传染病分别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8种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3.85%;5年间传染病年均报告死亡率0.65/10万,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占总死亡数的73.68%。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是霸州市近5年来的主要传染病;狂犬病是主要的致死传染病。2009年报告甲型H1N1流感2例,死亡1例。结论我市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狂犬病、麻疹、淋病等性传播传染病、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和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1990~2006年广西甲乙类传染病总体流行趋势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广西17年来传染病发病谱流行趋势及其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信息管理学及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06年广西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年来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6种(1 730 73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35.42/10万,死亡率1.15/10万,总病死率为0.49%.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与性传播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是计划免疫针对性疾病中的麻疹、白喉、百日咳和脊髓灰质炎,上升幅度较大的疾病为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淋病和梅毒.结论:今后应重点加强呼吸道传染病和性传播性疾病中的肺结核、淋病、梅毒、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相似文献   

10.
陈彦彩 《吉林医学》2010,(24):4109-4109
目的:掌握濮阳县传染病发病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结果:濮阳县2009年传染病发病率335.02/10万,传染病发病前五位是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痢疾。结论:艾滋病死亡位居濮阳县传染病死因首位。今后一段时期防治工作应以控制血源与性传播疾病为重点,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了解居民健康状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户籍居民死亡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居民平均死亡率476.37/10万(标化死亡率322.69/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527.46/10万(标化死亡率401.98/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417.43/10万(标化死亡率243.91/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0年黄埔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0.31岁,其中男性为78.57岁,女性为82.18岁。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诊断不明性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76.72%;死因监测三大类分析中慢性病占总死亡原因的79.52%。结论黄埔区居民的死亡以慢性疾病为主,其中恶性肿瘤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对居民进行肿瘤防治知识普及、预防和干预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甲乙丙类传染病的长期趋势、顺位变化以及主要传染病在不同年龄组和地区间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2008—2017年全国传染病监测数据中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学生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到甲乙丙类传染病40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教育部公布年度学生人口数作为分母进行计算,选取各年龄组、各省份在每年度中的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作为主要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5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男生发病率、发病数以及死亡数均高于女生,其中,2008—2015年男女生发病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3.4%和40.1%,但在2015—2017年出现反弹,增长幅度分别为47.1%和53.8%,反弹主要由丙类传染病增长导致。1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痢疾,转变为2017年的结核病、猩红热和病毒性肝炎。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狂犬病、结核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转变为2017年的HIV/AIDS、狂犬病和结核病。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顺位变化并不明显。在年龄组和地区分析中,甲乙类传染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猩红热和结核病为主,丙类传染病则以流行性腮腺炎和感染性腹泻病为主,但近年来,流感和手足口病在东部地区增长明显。结论: 2008—2017年间,我国在学生群体传染病防控方面成就显著,但传染病变化模式和特征显示出我国未来在防控呼吸道传染病、HIV/AIDS等性传播疾病以及新型突发传染病方面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为全国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控机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2~2013年丹东市城乡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儿童青少年早死和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2~2013年丹东市城市、农村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等指标,分析导致儿童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2~2013年丹东市5~19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死亡率为19.6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98/10万,男女标化率比值为2.82(χ2=25.18,P0.01)。前5位死因依次是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损伤和中毒的前2位死因依次是交通事故和淹死,占损伤和中毒总死亡的66.67%(40/60);肿瘤主要是白血病占35.71%(5/14),白血病城市高于农村(χ2=4.42,P0.05)。主要死因PYLL前三位依次是损伤和中毒(3 610人年)、肿瘤(835人年)和循环系统疾病(590人年),占全部死因PYLL的77.97%。结论无论城市和农村,损伤和中毒都位于儿童青少年死因首位,其中交通事故是首因,应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控制;白血病是城市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主要死因,应改善医疗保险条件和加强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的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顺位分布状况,为制定三峡库区人群健康保护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60岁前死亡的所有病例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顺位及人群分布等。结果 2010-2013年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共982例,占全死因的25.75%,粗死亡率为209.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0.58/10万,男性早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6,P0.01)。早死亡的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肿瘤、伤害、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占早死亡的89.91%。在年龄组分布中,0~4岁组以围生期疾病、伤害和先天性畸形为主,5~14岁组以伤害为主,15~59岁组以肿瘤为主。具体疾病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脑血管病、机动车交通事故、淹死;女性第5位与第11位死因分别是乳腺癌与宫颈癌。结论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发生率高,肿瘤、伤害、循环系统疾病是导致早死亡的前三位死因,慢性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应得到高度重视,同时应加强三峡库区妇幼保健工作,减少围生期疾病导致的早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吉安市2013年居民死因构成、顺位及变化趋势,分析主要疾病死亡率,为疾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吉安市2013年死亡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通过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发现,2013年吉安市网络报告死亡病例中处于前5位的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消化系统疾病,五者合计占总死亡的87.63%。按三大类疾病的死因构成分析,发现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达82.43%。结论慢性非传染性是吉安市居民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市民提供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辉  王建国 《医学动物防制》2014,(7):724-727,730
目的了解银川市兴庆区2007-2012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银川市兴庆区2007-2012年法定传染病数据资料并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银川市兴庆区2007-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报告25种40 526例,死亡7例,年均发病率为1379.97/10万,年均死亡率为0.22/10万,病死率为0.02%。发病率居前5位的法定传染病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416.19/10万)、手足口病(235.98/10万)、乙型病毒性肝炎(180.58/10万)、流行性腮腺炎(157.99/10万)、痢疾(86.02/10万),以上5种传染病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77.67%。系统分类传染病发病以肠道类传染病为主,共报告21 722例,占发病总数的53.60%;其次是呼吸道类传染病,共报告9 493例,占发病总数的23.42%;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发病9 181例,占发病总数的22.65%;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占0.30%;其他类型传染病占0.02%。结论银川市兴庆区法定传染病发病处在一个较高水平,预防和控制肠道类传染病、呼吸道类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仍是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泰安市居民的死亡水平和死亡结构特点,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泰安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76.94岁,死亡率为703.08/10万,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90.78%,前五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合计占全死因的92.88%.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泰安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构成及主要死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去除主要死因后期望寿命的增加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滨海新区塘沽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确定根本死因及分类编码,利用SAS统计软件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DeathReg 2005软件及预期寿命管理系统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滨海新区塘沽居民粗死亡率为664.43/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730.05/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93.91/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滨海新区塘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91.47%。多数疾病的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死亡率。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所导致的死亡80%以上都发生在65岁以上。肿瘤所导致的死亡约2/3发生在65岁以上,约1/3发生在15~64岁。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最多的前3位疾病分别是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分别增加5.52岁、4.04岁、2.72岁。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滨海新区塘沽居民健康,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