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腔免疫化疗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的疗效。方法:对46例结直肠癌术后患(DukesC期、D期)行腹腔免疫化疗,评价患生活质量、免疫指标改善,近期复发转移情况。结果:结直肠癌术后应用腹腔免疫化疗,患免疫指标改善,副反应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下降。结论:腹腔免疫化疗对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是一种安全、方便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手术前均进行TA方案化疗4段,其中吡柔比星50mg/m^2,d1,多西他赛135mg/m^2,d2,3周方案,化疗后白细胞低下者予以对症治疗,手术后的治疗方案依据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病理结果而定。结果: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90.3%(56/62),其中完全缓解6.5%(4/62),术后随访6个月至60个月,50例存活,其中41例为无病生存,占68.3%,死亡12例。结论:新辅助化疗能使局部晚期乳腺癌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缩小,肿瘤降期,减少肿瘤的远处转移和复发,改善患者预后,且临床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加术后辅助化疗三联疗法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Ⅱ、Ⅲ期(T2N+M0,T3-4N0-2M0期)65例,术前放疗总剂量50~54Gy,术前采用Xelox方案化疗3个疗程,放化疗结束后6~8周根据TME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采用Forfox4方案辅助化疗6个疗程.结果65例均完成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其中48例行Dix-on’s手术,17例行mile’s手术,保肛率73.8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08%,其中伤口感染延期愈合6例,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狭窄5例,手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CR)11例,占16.92%.结论新辅助放化疗+TME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三联疗法治疗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安全有效,可以降低肿瘤分期,减少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中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腹腔免疫化疗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的疗效。方法 对 4 6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DukesC期、D期 )行腹腔免疫化疗 ,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免疫指标改善 ,近期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术后应用腹腔免疫化疗 ,患者免疫指标改善 ,副反应轻 ,术后肿瘤复发 ,转移率下降。结论 腹腔免疫化疗对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复发 ,转移是一种安全、方便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下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Dukes A期26例患者,行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下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直肠癌Dixon术式21例,Miles术式5例。结果:26例直肠癌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上端切缘距肿瘤大于10cm,下端切缘大于3cm;病理均为腺癌,切缘无癌组织残留。术中出血量(15-310)ml,平均87.89ml;手术时间(109-297)min,平均173.45min;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27-88)h,平均49.97h;术后住院(7-12)d,平均8.69d;淋巴结清扫(2-20)枚,平均12.3枚。术后有1例吻合口出血,无吻合口瘘和狭窄等并发症,术后短期随访局部复发l例,其他患者无复发、转移及trocar切口的种植转移。结论: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下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可获最佳美容,术后恢复快,与常规开腹手术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总结Dixon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114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14例中有13例(11.4%,13/114)确诊了Dixon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复发首次确诊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男性患者10例(14.71%,10/68),年龄〉60岁者3例(4.84%,3/62),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者9例(21.95%,9/41),远切缘~〈2cm者4例(36.36%,4/11),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者2例(5.56%,2/36),术后行辅助下化疗者7例(8.24%,7/85),肿瘤恶雌高者7例(14.29%,7/49),Duckg分期中A、B期者1例(2.86%,1/35)、C、D期者12例(15.19%,12/79)。结论:男性患者、年龄≤60岁、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远切缘≤2cm、未行全系膜切除、术后未行辅助化疗、病理分型恶性度高者及Duckg分期为C、D期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比例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李金娜  谢凤  王颖 《现代肿瘤医学》2021,(18):3246-3251
目的:探索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经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和肿瘤降期(ypT0-1)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新辅助化疗后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筛选经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及肿瘤降期(ypT0-1)的预测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肠腔<1/2周(P<0.001)、基线CEA≤5 ng/mL(P=0.001)、基线临床N分期为N0期(P=0.019)以及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影像评估为缓解(P=0.002)与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的高pCR率有关;肿瘤占肠腔<1/2周(P<0.001)、基线CEA≤5 ng/mL(P=0.029)以及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影像评估为缓解(P=0.007)与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的高肿瘤降期率(ypT0-1)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P=0.013)、基线CEA水平(P=0.042)以及基线临床N分期(P=0.038)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pCR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P=0.001)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ypT0-1)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初始诊断时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基线CEA水平及淋巴结是否阳性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pCR有预测作用,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ypT0-1)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晚期结直肠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OX 4方案化疗,具体为:奥沙利铂85mg/m2静滴,d1;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d1、d2;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推,d1、d2;5-FU 600mg/m2持续静滴22h,d1、d2。14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12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按RECIST 1.1标准评价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于化疗前、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记录肿瘤组织ADC值,分析肿瘤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情况、ADC变化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中有效组22例(CR 6例,PR 16例),无效组18例(SD 11例,PD 7例)。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有效组的ADC值分别为(9.82±2.04)×10-4mm2/s和(10.09±1.95)×10-4mm2/s,较化疗前的(5.63±1.02)×10-4mm2/s明显升高(P=0.009,P=0.001),而无效组化疗前后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412,P=0.654)。有效组化疗前ADC值低于无效组(P=0.021)。有效组化疗前ADC值和第2个周期化疗后的ADC变化值分别与第4个周期化疗后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百分比呈负相关(r=-0.681,P=0.004)和正相关(r=0.749,P=0.002)。结论 晚期结肠癌组织化疗前ADC值及化疗后早期的ADC变化值可以作为预测晚期结直肠癌对化疗敏感性和化疗早期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罗娅红  于韬  何翠菊  李森  邱岩 《中国肿瘤》2008,17(7):632-635
[目的]探讨RECIST标准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CT评价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术前行FOLFOX-6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再经手术治疗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65例。所有病例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分别应用RECIST标准与WHO标准判定新辅助化疗疗效,并结合术后病理,对两者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不论是应用WHO标准,还是RECIST标准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判定,均具有临床意义(P〈0.01);应用WHO标准和RECIST标准在判定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管壁厚度判定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依据管腔狭窄长度判断疗效,两者具有同一性(P〈0.01)。[结论]采用MSCT作为检查手段.应用RECIST标准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价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1035例次的肾移植患者中,4例患直肠癌。3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其中2例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正规辅助化疗,1例术后拒绝接受任何辅助治疗,但在术后29个月发现肝、肺多发转移,予姑息化疗和最佳支持治疗。1例在诊断时即为直肠癌伴肝脏多发转移,行姑息化疗和最佳支持治疗。结果 术后接受化疗的2例分别为术后8个月和21个月,已完成术后6个月的常规化疗,近期随访显示一切正常。其他2例分别于开始治疗后5个月和31个月时死于疾病进展。结论 尽管肾移植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预后不佳,但只要一般情况和移植器官的功能良好,就应该给予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包括手术和辅助治疗。对肾移植患者进行定期结直肠癌筛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Ⅲ期和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已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部分患者最终完成半年的辅助化疗,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我院Ⅲ期和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时间,探讨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时间对3年无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析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的Ⅲ期和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患者27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接受了含有5-FU/CF或希罗达或替加氟±奥沙利铂方案化疗至少2疗程。结果:276例患者中有216例接受含有奥沙利铂方案的化疗,另外60例接受希罗达或5-FU/CF或替加氟的化疗。216例患者中只有49例(22.7%)最终完成了半年的辅助化疗。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术后辅助化疗时间、年龄、性别、淋巴结N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3年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时间是3年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气血双补法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作用。方法治疗组30例,化疗联合气血双补法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化疗,两组病例化疗。方案均为FOLFOX4:L-OHP85mg/m2,静脉滴注4h,第1d;CF200mg/m2静脉滴注2h,第1、2d,5-Fu400mg/m2静脉推注,第1、2d;600mg/m2,静脉泵注22h/d,第1、2d,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例的无病生存率。结果治疗后6、12及24个月无病生存率(DFS)治疗组分别为90.0%(27/30)、86.7%(26/30)、66.7%(20/30),对照组分别为90.0%(27/30)、83.3%(25/30)、50.0%(15/30)。结论气血双补法联合化疗在降低结直肠癌术后的复发及转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且术后辅助化疗的必要性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分析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探讨术后辅助化疗的必要性。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43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模型分析。对具有2008NCCN指南所述的预后不良因素(肠梗阻或穿孔、组织学分化差、送检淋巴结少于9枚、T4分期)的结肠癌患者亚组.再按照有无术后辅助化疗(XELOX或FOLFOX方案)进行分类.同样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进行计算和检验。结果:44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8.4%、82.5%。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无肠梗阻或穿孔、有无糖尿病、大体标本切缘与肿瘤的距离、送检淋巴结是否大于9枚是Ⅱ期结直肠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术前有肠梗阻或穿孔、送检淋巴结少于9枚的Ⅱ期结癌患者经辅助化疗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0%、86%)高于未化疗组(分别为67%、64%)。结论:术前伴有梗阻或穿孔、2型糖尿病、淋巴结检出数目少于9枚和切缘小于1cm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具有肠梗阻或穿孔、淋巴结送检数目少于9枚的Ⅱ期结肠癌患者可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方法:宫颈癌54例中Ⅰb期(巨块型,直径≥4cm)16例,Ⅱa期14例,Ⅱb期16例,Ⅲ期6例,Ⅳ期2例,术前均行TP方案(TPX+DDP)化疗3周期。结果:近期有效率为87.03%(46/54),其中Ⅰb期6例,Ⅱa期3例,经3周期化疗后属病理完全缓解,同时经化疗后提高了Ⅱb期和Ⅲ期手术率,分别为54.54%(12/22),其中Ⅱb期16例经化疗后10例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宫旁浸润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脉管癌栓1例。结论:宫颈癌术前化疗使癌灶缩小,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随访监测、防治复发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内初次根治手术治疗的1039例直肠癌病例资料,分析术后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复发344例,占33.2%;常见的复发形式依次是局部复发(13.6%)、肝转移(6.9%)、肺转移(6.0%).单因素分析显示:围手术期输血、病理大体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脉管瘤栓、癌结节、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M分期是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肿瘤位置、脉管瘤栓、瘤结节、T分期、N分期是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存在好发复发转移部位和与复发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根治性术后,行标准辅助化疗的Dukes'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14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肿瘤组织Survivin阳性率为51.76%,正常组织中无Survivin表达,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大体类型、组织分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部位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显著相关,Survivin阳性者复发转移率54.52%,显著高于Survivin阴性者(26.83%)(P=0.009).Survivin阳性患者3年、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Cox模型多因素分析,Survivin是影响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表达上调,与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关,可作为预测辅助化疗疗效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的诊断、良恶性鉴别以及在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8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其中13例有术后1周对照)及21例术后半年到4年结直肠癌患者的静脉血,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血清中VEGF浓度。结果 结直肠癌早期患者(Duke'sA期)血清VEGF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Duke'sA、B期间血清VEGF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Duke'sC期)较无淋巴结转移组(Duke'sB期)的血清VEGF浓度显著升高(P<0.01),有远处脏器转移组血清VEGF较淋巴结转移5组亦显著升高(P<0.01)。高分化腺癌组(含Duke'sA期5例和B期3例)血清VEG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半年到4年的患者,复发组血清VEGF与末复发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VEGF水平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反映疾病的进展对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血清VEGF浓度变化还可监测癌症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8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6月-2007年2月收治乳腺癌患者86例,予以新辅助化疗(rIThpC方案),即:多西紫杉醇(艾素)100mg,d1;吡柔比星60mg,d1;环磷酰胺0.8g,d1。21d为1周期,2—5个周期后观察客观有效率、病理缓解率及新辅助化疗前后免疫组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CR)者19例,占22.09%,部分缓解(cPR)者51例,占59.30%,病情稳定(SD)者16例,占18.60%,无疾病进展(PD)患者;病理学完全缓解(pCR)者7例,占8.14%。21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ER、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新辅助化疗前,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的缩小肿瘤,降低肿瘤分期,提高行改良根治术及保乳术几率,逆转可能存在的全身转移,为化疗方案提供药敏依据;新辅助化疗可使乳腺癌患者ER、PR、C-erbB-2的阳性表达降低,临床应根据术前免疫组化结果制定相关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才可能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食管癌患者实施手术的风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40例Ⅲ期食管癌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单纯手术组(n=78)和新辅助化疗组(n=62)。单纯手术组仅接受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组于术前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具体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静滴,d1;顺铂30 mg/m2静滴,d1~d3,21天为1周期,化疗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4周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切除根治率、术后并发症和总生存期(OS)。结果 62例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中,获CR 4例、PR 34例、SD 21例、PD 3例,有效率为61.3%。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伤、消化道反应和脱发,均为1~2级。新辅助化疗组的根治性切除率为91.9%(57/62),高于单纯手术组的69.2%(5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围手术期均无1例死亡,新辅助化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6%,单纯手术组为2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2)。新辅助化疗组的中位OS为17.8个月(95%CI:14.5~21.1个月),单纯手术组为14.2个月(95%CI:11.6~16.8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针对Ⅲ期食管癌患者,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的OS,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M2pyruvatekinase,TU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VS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