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出现的时机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2006年在我院死亡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238例,男159例,女79例。腺癌162例,鳞癌76例。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初诊时出现脑转移对生存有显著影响,中位生存(12±1)个月,P=0.000 4,在患病期间出现脑与非脑转移对生存期影响差异无显著性,首发转移时有无脑转移都对生存期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初次诊断时出现脑转移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丁长锐  徐羽龙  张昕  李恒进 《新医学》2009,40(9):599-601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3例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化分析。结果:23例中,4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其余19例为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皮肤转移。临床表现为结节性损害19例、炎症性损害3例和硬皮病样损害1例。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以肺癌和乳腺癌多见,17例患者行手术、局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治疗。发现皮肤转移至患者死亡时间3-26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接受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未接受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结论: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预后差,对发现皮肤结节的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为皮肤转移,宜及时活检明确诊断,尽早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本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按是否发生肝转移分为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比较其病理特点,分析影响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100例患者肝转移发生率为26.00%(26/100);转移组患者肿瘤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脉管侵犯所占比例、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非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CEA水平为胃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26例胃癌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61±4.14)个月;④单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降低、同时性肝转移、转移程度高、肝外转移、未进行系统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短(P<0.05);⑤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降低、同时性肝转移、肝外转移均为影响胃癌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CEA水平均与胃癌发生肝转移有关,而肝转移程度、类型、白蛋白水平则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姑息性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延长患者生存。但对于不同的患者个体之间,预后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信息,探讨治疗措施对生存的影响,并对多种预后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其中接受系统性抗肿瘤治疗患者的生存显著优于接受最佳支持治疗的患者(13个月vs5个月,P=0.0025)。无论患者接受何种治疗,PS评分均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前PS评分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主要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水平与顺铂化疗耐药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10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顺铂化疗耐药及1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ERCC1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性别及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顺铂为基础联合化疗的耐药性有关。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无效组ERCC1的阳性表达率为69.2%,明显高于化疗有效组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高表达者有较短的中位总生存期(11.0个月)和无进展生存(8.0个月),而ERCC1低表达患者有较长的中位总生存期(16.0个月)和无进展生存(13.0个月)。患者性别、年龄和组织类型与中位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无相关性。结论:ERCC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顺铂化疗耐药有关,ERCC1的高表达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 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NSCLC患者肺癌组织标本中Cath D表达及淋巴管密度。结果:在NSCLC中Cath D高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而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相关性;淋巴管密度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而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CathD的阳性表达组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Cath D表达阴性组。结论:Cath D的表达及淋巴管密度为临床有效评估肺癌浸润转移程度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肺癌脑转移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101-2002-01住院的78例肺癌脑转移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脑转移发生率为8.5%,60例病理确诊中以腺癌最多见,占46.7%(28例),依次是小细胞癌33.3%(20例),鳞癌16.7%(10例),大细胞癌3.3%(2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易误诊占肺癌脑转移的38.5%,肺癌脑转移常为多发病灶,以额叶、顶叶及颞叶多见,综合治疗(化疗,放疗和手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减轻或消失,可延长生存2-8个月,结论:肺癌脑转移预后差,及时发现及合理治疗可减轻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患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EGFR—TKI治疗的132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资料,用卡普兰-迈耶统计法估计患者1、2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用Cox多因素分析模型进一步确认独立风险因素。结果:132例患者中位生存期15.9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3.9%、41.5%。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不吸烟者、血白蛋白值正常者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白蛋白值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女性、不吸烟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应用EGFR—TKI治疗有延长中位生存期的趋势,血白蛋白值低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放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多重逐步Cox回归分析85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回顾分析了3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结果:20例治疗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率7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占85%。治疗后的1、2、3 a生存率分别为65%、25%、5%,中位生存期15个月。而10例未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6个月(P〈0.01)。通过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3项:(1)临床分期,Ⅳ期-Ⅰ期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1.903;(2)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1.041;(3)确诊时或手术时的年龄,35-50岁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2.132,年龄〉50岁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2.920。结论:乳腺癌骨转移行放射治疗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初诊时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初诊时年龄是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明确这些危险因素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发现和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下称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7-2007年间诊治的148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年龄、初诊时的临床分期、影像学分型、原发灶数目和大小、原发灶是否手术或放化疗、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血ALP水平、是否伴骨旁软组织转移、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多项因素进行分析,生存率分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肺癌骨转移生存率:1年为52.2%,2年26.5%,3年21.2%,5年3.7%,中位生存期1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转移灶数目及骨转移时ALP水平这2项因素的各组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的临床分期、骨转移时血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骨转移灶数目诸因素为独立预后因子与预后有关。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有关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生存结果、预后因素。这些将有助于我们确定合适的照射剂量和分割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XCR 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 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N SCLC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CXCR 4和VEGF-C的表达。结果:CXCR 4和VEGF-C的表达与N 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CXCR 4阳性表达与VEGF-C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CXCR 4和VEGF-C的表达可作为评估N SCLC转移与复发的一个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各病理类型Ⅳ期肺癌的远处转移特点与规律。方法将361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Ⅳ期肺癌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鳞癌155例,腺癌130例,小细胞癌51例,腺鳞癌25例;比较各病理类型肺癌不同器官远处转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各病理类型中,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最高,为50.77%(P〈0.005);腺鳞癌的肝转移发生率最高,为40.00%,P〈0.05。小细胞癌的脑及肾上腺转移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分别为45.10%及15.69%(P〈0.005)(P〈0.05),鳞癌的各脏器转移发生率均较低。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有其各自的远处转移特点,应针对性地选择检查和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研究MMP-2(基质蛋白酶-2)在肿瘤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周围型肺癌57例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MMP-2免疫组织化学资料。结果:57例周围型肺癌中,MMP-2阳性表达35例,阳性率为61.40%,MMP-2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MMP-2在肿瘤直径〉3 cm的表达强度高于肿瘤直径≤3 cm者。与肺癌CT征象中深分叶征、棘突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没有相关性(P〉0.05)。周围型肺癌的强化程度与MMP-2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MMP-2的异常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病理分级相关,提示MMP-2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MMP-2异常表达与螺旋CT征象中肿瘤直径的大小、深分叶征、棘突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是其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MMP-2的表达与螺旋CT征象相关,可以在蛋白表达上判断周围型肺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陈茹  单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070-7072
目的 探讨ERCC1和BRCA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分析ERCC1和BRCA1与铂类化疗近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2例晚期NSCLC中ERCC1和BRCA1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ERCC1和BRCA1的表达与各临床特征之间均无关(P>0.05),ERCC1基因蛋白表达阴性者,应用含铂方案化疗,其近期疗效明显高于表达阳性的NSCLC患者(P<0.05),BRCA1的表达与含铂化疗近期疗效无关(P>0.05).结论 结果提示ERCC1可预测NSCLC对含铂联合化疗方案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FS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瘤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卡氏评分(Karnofsky,KPS)>60分的32例 NSCLC脑转移患者先行全脑放疗(WBRT)30~40 Gy后,给予 FSRT治疗,单次靶区周边剂量为3~5 Gy,总剂量为15~20 Gy,分3~5次完成,50%等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整个放疗过程,未出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1.6个月(95%CI为8.6~13.2),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30.4%和11.2%。全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2.1%,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1.7%。治疗后1个月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RT用于全脑放疗后疾病进展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单发脑转移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分析行脑部和胸部病灶联合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单发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1例患者进行了单发脑转移病灶切除和后续的肺癌根治术,18例(86%)患者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N1淋巴结阳性8例,N2淋巴结阳性10例。中位生存期32个月(95%置信区间15~49个月),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3%、22%。对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2)。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单发脑转移的患者,在保证病灶完全切除和手术耐受性的前提下,宜对胸部和脑部病灶同时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策略,以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E-cadherin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2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和20例正常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正常肺组织E-cadherin表达;4例C-erbB2+表达,无C-erbB2过表达。NSCLC中E-cadherin表达率为(49%),低分化组NSCLCE-cadherin表达率为30%,明显低于中高分化组表达率60%(P=0.010);中晚期(Ⅲ+Ⅳ)NSCLC表达率为31%,明显低于早期(Ⅰ+Ⅱ)NSCLC表达率62%(P=0.007);淋巴结转移组NSCLC表达率为39%,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65%(0.026),均有统计学意义。肺腺癌C-erbB2表达率为45%,高于鳞癌过表达率17%(P=0.017);中晚期NSCLC(Ⅲ+Ⅳ)过表达率为51%,高于早期(Ⅰ+Ⅱ)过表达率21%(P=0.004);淋巴转移组过表达率为41%,高于无淋巴转移组过表达率23%(P=0.028)。E-cadherin的低表达和C-erbB2过表达无相关性。结论:E-cadherin低表达和C-erbB2过表达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联合检测对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有病理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首次诊治的临床症状、就诊时间、分期、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68例首次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诊治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其中男828例、女340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60.16岁,中位年龄60岁。主要症状: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胸闷、憋喘、发热及肺外症状。就诊时间:最短3 d,最长24个月,平均时间2.29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病理或细胞学类型:腺癌、鳞癌、小细胞癌、腺鳞癌及其他类型癌分别为621例(53.2%)、337例(28.8%)、143例(12.2%)、18例(1.5%)、49例(4.2%);临床分期Ⅰ、Ⅱ、ⅢA、ⅢB、Ⅳ分别为46例(3.9%)、85例(7.3%)、270例(23.0%)、228例(19.6%)、539例(46.1%)。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随访率为92.4%,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0.4%、44.9%、15.8%;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N分期、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癌症状不典型,就诊时间较晚,就诊时临床分期较晚,预后较差,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N分期、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