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益气活血复方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V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复方(YQHXFF)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新西兰白兔2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8周;模型组和益气活血复方组给予高脂喂养6周后,用球囊拉伤法建立兔颈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第8周末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处颈总动脉组织中VCAM-1表达,HE染色观察颈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对比,益气活血复方可明显抑制损伤后的动脉内膜增殖反应,下调损伤局部VCAM-1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益气活血复方可抑制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增殖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构建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高脂喂养加内膜氮气损伤,建立兔右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以左颈总动脉为自身对照,以高脂喂养不加氮气损伤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行血管造影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高脂喂养加氮气损伤后4周行病理学检查示:损伤动脉管壁区域性轻度增厚,管腔轻度狭窄,呈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纤维斑块期改变;血管造影显示:右颈总动脉有20%~30%狭窄.8周行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动脉管壁全周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较明显,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改变;其中 18只兔血管造影显示:右颈总动脉16只血管有60%~80%狭窄,2只完全闭塞.自身及空白对照组动脉造影无狭窄,病理学检查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 氮气损伤加高脂喂养能有效地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聚肌苷酸在兔动物模型中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以及对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1(LOX-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组(对照组n=6)、球囊拉伤后高脂饲料喂养组(高脂组n=6)、球囊拉伤后高脂饲料+氟伐他汀喂养组(他汀组n=6)、球囊拉伤后高脂饲料喂养+多聚肌苷酸(polyⅠ)肌注组(polyⅠ组n=6)和球囊拉伤后高脂饲料+氟伐他汀喂养+polyⅠ肌注组(联合组n=6)。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兔均在3%质量浓度的戊巴比妥钠全麻下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损伤动脉内膜,术后开始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AS模型。各组动物均喂养12周,喂养同时每天分别给予polyⅠ[1%的质量浓度1 mL/(kg.d)]肌肉注射和氟伐他汀[10 mg/(kg.d)]喂养干预。12周后处死动物取其腹主动脉观察病理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LOX-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测定LOX-1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兔腹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变化:①对照组动脉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完整,无明显脂质沉淀;②高脂组动脉血管内膜内皮细胞脱落,可见粥样斑块形成,纤维帽下含大量无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其内含大量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③他汀组AS程度较高脂组明显减轻,内皮细胞部分脱落,内膜下散在不规则隆起的斑块,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④PolyⅠ组较高脂组AS程度亦减轻,血管内膜内皮细胞部分脱落,血管可见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并存,斑块表面有纤维组织覆盖,内膜纤维帽下含大量泡沫细胞,并伴炎细胞浸润;⑤联合组病变较高脂组减轻最明显,内膜稍增厚,可见少量泡沫细胞,内弹力板完整,中膜平滑肌排列整齐。对照组兔腹主动脉血管组织中有少量的LOX-1蛋白及mRNA的表达;高脂组较其他组表达最为明显,他汀组以及联合组LOX-1蛋白和mRNA的表达较高脂组均明显减少(P均<0.01),PolyⅠ组LOX-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高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lyⅠ可能具有一定的抗AS发生发展的作用,但PolyⅠ抑制LOX-1蛋白和mRNA表达的作用不显著。氟伐他汀抗AS的同时可明显地抑制血管AS斑块中LOX-1蛋白及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营卫调节方在兔颈动脉外膜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2周后,剔除血脂水平不高者,采用胶原酶消化+机械分离的方法建立兔单侧颈动脉外膜损伤模型,对侧行假手术.术后继续高脂饮食喂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膜损伤组以及营卫调节方+外膜损伤组,分别于术后1、2、4、8周处死,取目标颈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局部病变成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组织及外周血中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与外膜损伤组相比,营卫调节方+外膜损伤组的兔颈动脉内膜增生病变减轻,表现为外膜损伤2周后仅出现内膜轻度增生,损伤4~8周后内膜增生逐渐消退;此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以及血管局部组织和循环中的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也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 颈动脉外膜损伤结合高脂饲料饮食能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营卫合剂治疗后可缩小斑块面积以及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兔股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制备兔股动脉硬化模型:股动脉球囊损伤后分别高脂喂养4周、8周、12周,取耳缘静脉血检测胆固醇水平的变化,采用18 MHz超高频超声探头观察股动脉的狭窄情况,测量造模处直径狭窄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病理检测动脉管腔的面积狭窄率。结果 (1)随着高脂喂养时间的延长,血中胆固醇水平递增,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与造模前(0周)相比较,高脂喂养4周、8周、12周时股动脉造模处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狭窄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加快,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随着高脂喂养时间的延长,病理组织的面积狭窄率增加,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高脂喂养加球囊损伤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兔股动脉狭窄;(2)超高频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不同程度的兔股动脉狭窄,可用于动物外周血管疾病模型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骨髓动员作用能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内膜损伤后的再内皮化过程,来预防损伤血管再狭窄.方法将35只新西兰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对照组)5只;高脂饲料喂养组30只在喂养10周后随机抽取20只行右颈总动脉囊扩张损伤,术后随机将其分为:G-CSF干预+损伤组(n=10),予静脉注射G-CSF50μg/d,连续7d,NS+损伤组(n=10),术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d,连续7d;第12周处死所有试验动物,取右颈总动脉、胸主动脉行HE染色观察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评价模型制作情况,弹力纤维染色计算内膜()I、中膜面积(M)比值I/M以评价内膜增生程度;伊文氏蓝染色并计算内皮再生面积(An)、内皮总面积(A)t比值An/At以评价再内皮化率;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损伤局部CD31细胞表达的阳性率以评价G-CSF对EPCs动员效果以及EPCs对受损内皮的修复情况.结果 (1)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可形成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G-CSF+损伤组与NS+损伤组相比I/M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An/At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颈动脉内皮CD31细胞表达阳性率G-CSF+损伤组高于NS+损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CSF可以动员骨髓EPCs到外周血并迁移到血管内膜受损部位,促进再内皮化,抑制内膜增生,有效预防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血管成形术(PT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模型。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30只,用电刺激颈总动脉加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依据彩色超声结果对颈总动脉狭窄动物行球囊扩张术,并普通饲料喂养4周,分别于电刺激8周、PTA术后4周处死取材,测定血脂、行HE、弹力纤维vanGieson染色及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电刺激颈总动脉6周模型动物已有内膜增生,管腔狭窄,内膜下脂质沉积,PTA术后4周血管内膜增生更明显,管腔狭窄程度加重,增厚的内膜成分以平滑肌细胞和基质为主,内有大量泡沫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结论采用电刺激加高脂饲料喂养后再行球囊扩张的方法可形成明显的动脉狭窄,其病理过程及性质与临床的经皮球囊血管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相似,且操作方法简单、实用,可用于再狭窄的病理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兔颈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拉伤+高脂饮食6周建立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五组:Control组、M0del组、Laci—L组、Laci—H组和Atovas组。6周后检测血脂水平。计算左侧颈总动脉新生内膜面积(SI)与中膜面积(SM)之比(SI/SM),病理形态学观察颈总动脉组织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拉伤+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Model组中,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升高;SI/SM比值明显增大,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增强;Laci—L组和Laci—H组血脂无明显降低,但是,SI/SM、LOX-lmRNA和蛋白水平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拉西地平减少内膜LOX-1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毛冬青甲素(Ilexonin,IA)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炎性因子IL-6、M-CSF的影响,为冠脉内介入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高胆固醇饲料喂养4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右颈外动脉切开后直接缝合切口;球囊扩张组,右颈外动脉切开并内膜球囊损伤后缝合动脉与伤口;IA治疗组,操作同球囊扩张组,缝合切口后静脉给予IA。三组实验兔继续高胆固醇饮食4周。术前1 d,术后1d、1周、2周、4周采集血清,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 (I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取损伤血管段,病理观察动脉病理改变。结果:①球囊扩张组术后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IA治疗组(P<0.05),且较IA治疗组恢复延迟;②IA治疗组术后血清M-CSF水平虽增高,但低于球囊扩张组(P<0.05),且恢复术前血清水平时间也较球囊扩张组明显提前(P<0.05);③血管内皮病理变化:颈动脉损伤后对照组内膜光滑,未见泡沫细胞;球囊扩张组内膜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可见较多泡沫细胞,管腔狭窄;IA治疗组较球囊扩张组泡沫细胞减少,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A能降低动脉内膜球囊损伤后炎性因子IL-6、血清M-CSF水平,并抑制被损伤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30只雄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改良的球囊损伤术加高脂饲料喂养(A组,n=20)、单纯高脂饲料喂养(B组,n=10)。8周时处死部分动物,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其余兔(A组,n=9;B组,n=5)颈动脉局部注射液氮期望激发所形成的粥样斑块破裂,3d后处死所有兔,再次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实验前、实验后8周及液氮激发后3d分别抽血测定hs-CRP及MMP-9水平。结果A组抽检9只兔均发现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斑块形成,B组兔颈动脉未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液氮激发后3d A组剩余的9只兔均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率为100%;且血hs-CRP及MMP-9水平较B组及激发前明显升高(P均〈0.001)。结论改良球囊损伤加液氮激发可成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对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年龄适合的新西兰白兔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实验组和对照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对实验组采用颈动脉球囊损伤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建模,12周后杀死兔子,取颈动脉、腹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部位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同时抽取兔子静脉血行血脂分析。结果 4周末、8周末、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体质量较0周时明显升高(P<0.05),空白组体质量较0周时无明显差异(P>0.05),且空白组体质量明显低于实验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体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且实验组手术侧颈动脉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侧颈动脉、腹主动脉(P<0.05);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且对照组间TG、TC、LDL-C、HDL-C、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可使机体CRP水平升高,进而促进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兔颈总动脉套管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5只体质量为(2.0±0.2)kg的2个月龄健康新西兰兔分为3组,分别为高脂饲养组、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组和左侧颈总动脉套管+高脂饲养组,每组5只,取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组右侧血管为对照组.饲养9周后处死动物,取各组兔颈总动脉血管;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兔颈总动脉血管组织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定位.结果 RT-PCR结果显示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组β-catenin mRNA表达较对照组、高脂饲养组、左侧颈总动脉套管+高脂饲养组上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各组胞质中均有β-catenin蛋白定位,且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组、左侧颈总动脉套管+高脂饲养组中主要定位于内膜增生处.结论 β-catenin在兔颈总动脉套管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高脂喂养与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定位性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基础饲料+假手术(n=6);模型组:饲以1%胆固醇、6%猪油的高脂饲料8周,进食高脂饲料后1周内皮剥脱(n=42)。酶学法测定血脂全套。8周时进行髂动脉造影,处死对照组及部分模型组(n=6)行光镜检查,部分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结果:模型组中所有髂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大约15%~100%,平均61.47%;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血清TG,TC,LDL-C在模型组中均显著增高(P<0.01),而血清HDL-C在模型组均显著减少。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内皮细胞再生,形态不规则、较大,排列紊乱,以及明显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其内主要含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论:高脂饮食及内皮损伤可在短期内成功复制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采用病理学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为手术组,予以1.5%胆固醇喂养1wk后氮气损伤右颈外动脉,以左颈外动脉为自身对照组,术后继续1.5%胆固醇喂养。15只兔于4wk后组织取材行病理学检查,另15只兔于8wk后行病理学检查。另取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空白对照。结果胆固醇喂养后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4wk病理学检查示:右颈外动脉管壁区域性轻度增厚,管腔轻度狭窄。8wk病理学检查示:右颈外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较明显,5只右颈外动脉管完全闭塞;自身对照左颈外动脉无狭窄(P〈0.01)。空白对照组兔病理学检查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氮气损伤加高脂喂养能有效地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病变随时间进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肺动脉壁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变化。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基础饲料+1%胆固醇+5%猪油)喂养12周后取血和肺动脉,分析血清中相关脂质成分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肺动脉壁的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肺动脉粥样硬化兔肺动脉壁OPN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肺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高脂模型组在高脂饮食12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明显增加(P<0.05),其中以LDL和LDL/HDL比值升高最明显;HE染色显示高脂模型组肺动脉内膜增厚,细胞间隙逐渐增大,泡沫细胞形成,可见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显示高脂模型组肺动脉壁OPN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导致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OPN在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的方法及其形成机制,观察缺血肢体血运重建情况。方法将3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1只,喂以普通饲料;实验组23只,喂以高胆固醇饲料并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6周后结扎离断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观察血脂水平、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和测定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10周后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6周后实验组兔均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其中12只见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组),9只未见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胆固醇组),TC、TG、LDL—C、I/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TC、TG、LDL—C、I/M亦明显高于高血胆固醇组(均P〈O.05)。血管造影示实验组兔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对照组,镜下可见动脉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结论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可成功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可引起内皮结构和功能损害、内膜增厚,其病理改变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相似,这为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以标准基础饲料喂养,实验组和治疗组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分别继续予高脂饲料,及高脂饲料加瑞舒伐他汀喂养6周。于4周末及10周末抽血测定血脂及IL-8。于10周末将兔处死时,取颈动脉标本行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8的表达。结果 4周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及治疗组血脂及IL-8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10周末治疗组血脂及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标本未见动脉硬化病变及IL-8表达;治疗组中动脉内膜面积(IA)、内膜/中膜面积比(I/M)、管腔狭窄度(LSD)、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8的表达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及IL-8的水平并减少其表达,具有抗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