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及其血管改变的CT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对经CT检查、有肠系膜及其血管(MRV)改变的30例绞窄性肠梗阻(SO)进行分析,探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SO,均行CT平扫,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均显示有不同形式的MRV改变。26例经手术、4例经临床证实,包括粘连性肠梗阻9例,肠扭转8例,肠套叠6例,肠系膜血管闭塞性肠梗阻4例,内疝3例。结果所有病例经CT检查可发现11种CT征象,并可分作:(1)直接征象:包括肠系膜血管闭塞2例,肠系膜水肿及其血管增粗并形态异常19例;(2)间接征象:包括肠壁水肿增厚24例,CT强化肠壁异常6例,肠腔大量积液13例,肠袢特殊形态10例,肠壁、肠系膜出血各1例;(3)并发症征象:包括肠壁间积气3例,肠系膜门脉积气1例,肠系膜积气1例,腹水和气腹共11例。结论急腹症CT检查如能显示MRV改变,结合其他CT征象和临床,可以对SO术前作出诊断。同时也能观察到传统x线不能显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的叮表现及其特点。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然后行1.25mm重建。结果:9例肿瘤发生于回肠近段3例,回盲部5例,空肠1例。CT平扫表现:肠壁环形增厚7例,厚度从1.2—4.6cm,平均2.5cm;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系膜侧形成分叶状肿块;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4例轻度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3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均不明显,CT值上升8—13HU。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埋2例,无受压移位。结论:肠壁环形增厚、无明显强化和“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3个主要CT特征。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和肠系膜血管的单纯包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病例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4.2岁,7例手术病理证实外,其余13例内科保守治疗后,血管内充盈缺损消失。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0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7例,肠系膜下静脉栓塞1例。直接征象为血管内充盈缺损(20例)。间接征象为肠壁增厚(12例)、肠壁薄纸样改变(5例)、缆绳征(4例)、肠壁积气(3例)、门脉积气(2例)、肠系膜密度混浊(6例)、肠腔扩张积液(8例)及腹腔积液(9例)。结论螺旋CT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一种快速、准确、无创检查方法,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良好的肠系膜血管图像,螺旋CT能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upus mesenteric vasculitis,LMV)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为LMV患者的腹部CT影像表现,其中10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局灶性或弥漫性肠管管壁均匀增厚11例、管径扩张10例,受累肠管异常强化("靶征")10例,肠壁积气2例,肠系膜小血管肿胀及"梳征"12例.其他征象包括:胸腹腔积液、脾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等.结论 局灶性或弥漫性肠壁均匀增厚及肠系膜小血管肿胀是LMV的主要征象.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CT表现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评价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AMI)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AMI病例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67.2岁。除1例在诊断次日死亡外,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梗塞4例,肠系膜上静脉梗塞(SMV)5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梗塞1例。除1例行CT平扫外,其余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直接征象为血管内充盈缺损(8例)。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4例)、肠壁增厚(6例)、薄纸样肠壁(4例)、缆绳征(5例)、肠系膜积液(3例)、肠壁积气(2例)、门静脉积气(1例)及腹腔积液(3例)。结论CT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一种快速、敏感、可靠及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能否同时显示炎症性肠病累及的小肠和大肠病变。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1例行肠道内镜检查及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检查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图像,包括受累肠段、肠壁异常强化、肠壁增厚、肠周炎性渗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梳齿征、肠腔狭窄、肠瘘等。结果 21例中,单独累及小肠2例,同时累及小肠和回盲部7例,同时累及小肠、回盲部和大肠2例,单独累及大肠9例,同时累及小肠和大肠1例。21例CT均可见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肠周炎性渗出5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8例,梳齿征7例,肠腔狭窄7例,结肠袋局部消失10例。结论 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炎症性肠病累及的小肠、大肠和并发的肠外病变。  相似文献   

8.
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19例最终诊断为小肠缺血性肠病并行CT检查的患者,分析其CT表现及病因。除4例急诊检查外,其余15例检查前均口服2.5%等渗甘露醇1000—1500ml作为肠道对比剂,每一例均行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15例行冠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结果:CT表现为肠壁增厚16例(84%),分层强化呈靶征14例(占增厚肠壁87.5%),肠壁菲薄、无强化2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14例(73.7%),肠系膜浑浊15例(78.9%),腹水13例,肠壁积气3例,门静脉积气、肠系膜上动脉(SMA)充盈缺损、僵硬狭窄及肠系膜上静脉(SMV)闭塞各1例,肠系膜小血管充血(增粗、密集呈“梳征”)16例,缺血(变细、稀疏、强化减弱)3例。病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血管炎7例,肠梗阻4例,SMA栓塞(均为房颤患者)、肠系膜扭转和外伤分别为2例,动脉粥样硬化、SMV血栓形成各1例。7例SLE均广泛累及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其中5例同时累及结肠。结论: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①肠壁和肠系膜缺血:肠壁水肿、增厚、分层强化呈靶征,肠系膜浑浊,血管炎所致缺血性肠病常累及整个小肠及结肠;②肠系膜血管异常:SMA及SMV狭窄或闭塞,肠系膜小血管充血或缺血。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脂膜炎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的CT特点,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分析7例按照CT诊断标准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7例表现为围绕小肠系膜根部边界清楚的脂肪肿块,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病变与腹腔脂肪和腹膜后脂肪分界清楚.7例可见"假包膜"征,5例见"脂肪环"征.2例病灶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影,2例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有腹部手术史, 1例合并胰头癌.结论肠系膜脂膜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有效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系膜血管栓塞症的临床特点、CT表现。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6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低密度充盈缺损,病变显示达4级分支。供血区肠管积液、扩张,肠壁增厚,但可强化10例;肠壁增厚无强化5例(坏死);腹水6例。肠壁和门静脉积气2例。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准确显示肠系膜血管栓塞症的直接征象,还可准确显示肠管的情况。可作为肠系膜血管栓塞症的金标准,取代传统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1.
肠系膜淋巴结炎(actuemesentericlymphadeni—tis,AML)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腹腔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炎性渗出的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性改变的11例患者,均经DSA或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对SMAT的CTA表现及肠系膜、肠管等的继发性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例CT增强扫描表现均为肠系膜上动脉增粗和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可见肠腔扩张、积气、积液和/或液-气平面7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增厚及强化程度减低或不强化8例;肠系膜水肿5例,肠系膜积液2例;气体集聚2例,分别位于肠壁、肠系膜内及腹腔。结论:MSCT能够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病变进行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并能判断肠管缺血的程度,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是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病变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48例确诊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特征,观察到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纵横比值(S/L)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结果:148例患儿腹腔内均可见两枚以上不同程度的肿大淋巴结,多分布于脐周及右侧腹;其最大切面长轴径(L):10~25 mm,短轴径(S):5~12mm,纵横比值(S/L)<2,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可探及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是临床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检查方法,为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的病因分析及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检查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复习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腹部CT平扫,6例加作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为5~10mm。结果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发病部位盲肠3例,升结肠2例,直肠1例,大肠弥漫浸润2例。CT表现主要包括3种主要类型。局灶性肿块型2例,其中l例伴有肠套叠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节段环形浸润型3例,其中1例伴有肠系膜淋巴节肿大;弥漫浸润型2例,呈多发节段性分布,累及整个结肠,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直肠内的多发结节1例。结论CT能较准确地显示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并发症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局灶性肿块型、节段环形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是大肠淋巴瘤的3种主要CT表现类型;正确辨认大肠淋巴瘤的CT表现,对部分病例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影像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消化道肿瘤的CT特点。结果:1例卡波西肉瘤累及直肠,肠壁环形增厚,强化明显,无肿大淋巴结。5例淋巴瘤中3例以多节段弥漫性浸润为主,管壁环形增厚,管腔狭窄不明显,1例为局灶浸润,1例局灶浸润伴腔内结节状突起;5例均有腹膜后增大淋巴结,其中4例同时伴系膜淋巴结增大,4例增强轻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4例胃肠道腺癌中3例表现为局灶突起结节,明显强化,管腔狭窄,灶周见增大淋巴结。结论:艾滋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能够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行CT平扫,8例加做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结果 11例肿瘤,发病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占10例。肠壁环形增厚型7例,其中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4例,3例继发肠套叠。该2型同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在7例,其中1例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显著较长或呈多发节段性分布4例。CT初诊肿瘤检出9例,定性诊断准确7例。结论 肠壁增厚型和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2种主要CT表现类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分叶状肿块、“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较长及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性CT表现,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分析了CT 对判断胰头占位性病变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作者指出CT 的局限性有:1.诊断胰头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首先是胰十二指肠前或后淋巴结,可使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的角阻塞,CT无法确切鉴别肿瘤是否直接侵入了十二指肠,但这种鉴别将影响手术指征,其次的淋巴结转移为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开口淋巴结转移,如果CT 发现此征象为不能手术切除的指征,这时显示腹腔动脉主干结节状增粗,或者肠系膜上动脉粗大,这可能为淋巴管浸润或淋巴管周围组织水肿,24%的胰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淋巴瘤21例诊断体会杨志云,余昌勇淋巴瘤是以主要原发放淋巴结或其它外周淋巴组织(如胃壁、肠壁等)的恶性肿瘤。原发放胃,肠道恶性淋巴瘤较多见’‘、‘’。但原发放肠系膜的恶性淋巴瘤则较为少见’‘、‘·”。我院自1980~1991年共收治肠系膜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40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结果:4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区,密度不均或均匀,瘤表面不光滑多伴有坏死,8/40(20%),囊性变3/40(7.5%),钙化8/40(20%),淋巴结肿大24/40(60%)和向周围浸润。CT可清楚显示肿瘤于周围器官的关系及浸润程度,如气管受压8/40(60%),气管食管沟浸润和向纵膈内延伸11/40(27.5%),局部皮肤浸润28/40(70%),颈动脉鞘受侵犯16/40(40%),颈部淋巴结和颈部肌肉界限不清8/20(20%)。两侧囊腺癌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和瘤结节增强并有“靶眼征象”。结论:CT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术前应用CT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及进行术前评价和分期。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腹型患者螺旋CT影像学特点,从而进一步探讨、研究其在影像学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确诊的过敏性紫癜腹型患者的腹部螺旋CT图像,研究其肠壁增厚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受累肠腔的改变,肠管周围的改变。结果:在过敏性紫癜腹型患者腹部CT检查中,12例出现肠壁增厚、水肿、强化,肠管扩张、积液等征象,增强扫描肠壁呈“双环”征表现(12/13,92.3%), 其中2例累及十二指肠(2/12,16.7%)、1例累及胃(1/12,8.3%)、11例累及空回肠(11/12,91.7%)、1例累及乙状结肠及直肠(1/12,8.3%)。结论:螺旋CT,尤其是螺旋CT增强检查,对过敏性紫癜腹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