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操作要点。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9例。PETD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41.38±6.25)岁,病程(10.06±3.14)个月;PEID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41.18±5.78)岁,病程(9.99±2.8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放射次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年随访。(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X线放射次数PETD组均明显高于PEID组(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两组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PETD组优良率89.87%(71/79),PEID组为87.34%(69/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TD组发生2例并发症,PEID组出现3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穿刺定位难度、X线放射次数方面,PEID更具优势。通过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内镜技术、精细术中操作,熟悉常见并发症的注意要点,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清福  乔宇  王昕  胡骏  刘毅  赵志刚 《骨科》2024,15(2):169-172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住院的60例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PEID治疗,对照组行开窗下髓核摘除术(FD)。比较两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1天、1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随访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试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天、1个月的VAS评分、ODI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DL评分均优于术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治疗腰L4/5椎间盘突出症与FD比较,创伤小、手术中出血量少、对腰椎组织结构破坏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短期内症状缓解迅速,手术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林海  张世民  吴冠男  靳蛟  刘昱彰 《中国骨伤》2019,32(10):904-909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适应证、手术要点。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男17例,女15例,年龄(60.22±16.55)岁,病程(2.18±2.68)月;16例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男7例,女9例,年龄(42.25±15.89)岁,病程(2.90±3.02)月。统计分析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VAS、ODI,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且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性别、病程、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年龄(60.22±16.55)岁高于PEID组(42.25±15.89)岁(P<0.05)。PETD组中,高龄患者(70岁以上)10例,非游离型(24例)多于游离型(8例),肩上型(27例)多于腋下型(1例)和腹侧型(4例),5例外侧型和2例极外侧型均采用PETD;而在PEID组中,腋下型(8例)多于肩上型(2例)、腹侧型(6例),4例高位脱垂游离型(Ⅰ区和Ⅳ区)均采用PEID。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PETD组优2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PEID组优12例,良3例,可0例,差1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PETD更适合高龄患者、非游离型、外侧型、极外侧型、肩上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而高位脱垂游离型(Ⅰ区和Ⅳ区)、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者宜选择PEID。  相似文献   

4.
何升华  利锦  赖居易 《中国骨伤》2021,34(11):1010-1015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lamina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PE-TLIF治疗的37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0~68(45.62±13.57)岁;体质量指数19.5~28.8(24.33±3.51)kg/m2;病程18~48(27.18±6.65)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8~171(120.74±41.19)min;术中出血量为61~102(85.26±25.44)ml;术后引流量为35~98(40.75±12.17)ml。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神经损伤2例,疼痛加重4例,内固定松动1例,椎间隙不融合1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在实际临床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任大伟  李清  贾涛  何胤 《骨科》2018,9(6):445-450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Dynesys组),44例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比较两组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ynesys组和TLIF组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分别从7.5°±2.6°降至5.2°±2.4°和7.2°±2.3°降至0°(P<0.05)。L4/5的ROM分别从8.6°±2.8°增至10.1°±2.6°和8.4°±2.5°增至12.5°±2.9°(P<0.05)。Dynesys组和TLIF组发生L4/5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lation, ASD)的例数分别为2例(5.25%)和11例(25.00%)。末次随访时,两组ROM和A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ynesys与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TLIF比较,Dynesys有利于保持ROM和减少ASD的发生,可作为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4月—2020年1月,采用改良PEID治疗L5/S1节段LDH患者35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术中出血量为5~20(12.6±3.2)mL,手术时间为39~89(67.1±11.3)min,住院时间为2~5(3.1±0.7)d。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疗效优25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4%。所有患者未见神经根损伤及硬膜撕裂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PEID治疗L5/S1节段LDH,能够经穿刺点直达突出椎间盘,避免硬膜囊挤压,减少马尾神经损伤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中两种温度灌洗液对患者体温、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80例,根据术中灌洗液的温度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8.8±9.8)岁;L4,5 7例,L5S1 33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8±7.2) kg·m-2;使用加温至37℃的生理盐水为灌洗液。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41.5±10.9)岁;L4,5 5例,L5S1 35例;BMI(26.4±6.2) kg·m-2;使用室温20~22℃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从镜下操作开始后每间隔10 min记录患者体温,观察术中并发症;记录术前和术后2 h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 h腰部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 h纤溶-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所有患者术中体温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体温低于试验组。试验组共12例不良反应事件,对照组共22例不良反应事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血TNF-α,IL-6和IL-10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试验组升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腰痛VAS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 D-dimer和FDP水平均较术前均升高(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APTT与PT水平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试验组(45.2±14.1) ml,对照组(59.5±15.6) ml,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试验组(46.7±13.8) min,小于对照组的(58.3±15.2) min(P<0.05)。结论:较传统室温灌洗液,等体温灌洗液能减少椎间孔镜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腰椎椎弓根形态(长度及角度)与L4/L5和L5/S1节段椎板间及椎间孔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L4/L5或L5/S1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L4/L5和L5/S1节段椎板间的最大高度和宽度,在CT上测量椎弓根长度和角度、椎间孔最小高度和宽度,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多元相关性来确定相关变量对椎间孔及椎板间大小的独立影响。结果 2组L4~S1椎弓根长度、L4/L5及L5/S1节段椎间孔和椎板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1椎弓根外展角小于对照组;研究组L4椎弓根头倾角低于对照组,S1椎弓根头倾角高于对照组;研究组L4与L5、L5与S1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低于对照组;研究组L4/L5和L5/S1节段椎间孔宽度、椎板间宽度小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椎板间高度和宽度及椎间孔高度呈负相关,椎弓根外展角与椎板间宽度呈正相关,椎弓根长度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相邻腰椎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椎板间宽度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椎弓根长度及角度与椎板间及椎间孔大小独立相关,L5、S1椎弓根外展角与椎板间宽度显著正相关,L5椎弓根头倾角与L4/L5及L5/S1椎间孔高度显著负相关;相邻腰椎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与椎间孔宽度显著正相关。结论 椎板间及椎间孔高度和宽度会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变小,椎板间宽度随着L5、S1椎弓根外展角度增大而变大,L5椎弓根头倾角越大,相邻椎间孔高度越小;相邻椎体椎弓根头倾角差值增加,椎间孔宽度增大。椎弓根角度和长度影响椎板间及椎间孔的大小,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手术难度和手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9.
微创椎间孔镜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蒋毅  宋华伟  王东  杨明连 《中国骨伤》2013,26(10):800-804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选择性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全内窥镜下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8例,女18例;年龄11~77岁,平均(39.7±15.3)岁;其中L5S1 20例,L4,5 26例. 所有患者表现腰痛及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术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术后即刻检查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返回工作岗位时间,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及JOABPEQ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BPEQ)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即刻直腿抬高试验转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93.0±28.0) min,出血量(20.0±9.0) ml,术后住院时间(3.1±1.5) d,返回工作或恢复日常生活时间(11.6±4.2) d.平均随访时间(13.9±1.6)个月,术前,术后1 d,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3±1.2,1.9±1.1,1.0±0.8,0.9±0.8,0.8±0.6;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1.2,0.8±1.2,0.5±0.8,0.5±0.8,0.3±0.8;JOABPEQ评分5项指标(腰痛、腰部功能、行走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术前分别为27.0±30.6,37.3±27.4,38.5±26.6,33.0±13.7,55.4±19.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3.6±24.8,89.4±15.7,87.0±17.9,58.4±14.6,79. 5±13.4.JOA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分别为9.1±2.6及27.3±1.7.各项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镜下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治疗后患者能迅速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  相似文献   

10.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填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两种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cecromy,PELD)治疗的3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PETD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0~65(44.70±12.08)岁;L_(1,2)节段5例,L_(2,3)节段6例,L_(3,4)节段8例;中央型突出6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突出移位5例。PEID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5~55(42.23±12.09)岁;L_(1,2)节段3例,L_(2,3)节段4例,L_(3,4)节段6例;中央型2例,旁中央型4例,突出移位3例,脱垂游离型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和6个月时VAS、ODI,并于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PETD组随访12~24(15.80±3.48)个月,PEID组随访12~30(16.70±4.66)个月,但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的病例。PETD组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无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PEID组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PETD技术更适合于中央型、旁中央型及轻度移位的患者,PEID技术对于脱垂游离型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应用局部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采用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其中31例术中采用1.0%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A组),余32例术中采用0.5%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随访18~24(20.0±2.5)个月。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术中满意度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不影响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外科治疗的56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4~61(51.15±6.29)岁,C4,58例、C5,613例、C6,76例,行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0~65(53.24±5.31)岁,C4,510例、C5,614例、C6,75例,行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分析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影像学资料。结果: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_4/L_5、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手术操作特点和适应证。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10月,13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本院接受PELD治疗,其中L_4/L_5节段75例,L_5/S_1节段62例。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类型,L_4/L_5节段中央型21例,旁中央型48例,远外侧型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26例,旁中央型20例,远外侧型16例。75例L_4/L_5腰椎椎间盘突出病例采用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4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病例采用后方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6例L_5/S_1节段远外侧型病例采用侧后方PETD。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下肢放射痛进行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L_5/S_1后方PEID手术时间为(52.6±10.3)min,短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92.6±17.3)min及(91.5±15.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5/S_1后方PEID术中透视次数(5.5±1.2)次,明显少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18.2±3.3)次及(20.5±4.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各术式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术式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L_5/S_1节段病例,中央型、旁中央型突出以及髂嵴高者适合采用后方PEID,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但术中易损伤神经根;远外侧型突出者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各种类型L_4/L_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imics虚拟手术规划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4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将符合研究条件的72例病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采用Mimics软件重建腰椎三维模型,术前在计算机上模拟L5/S1PETD穿刺置管,寻找最佳穿刺路径;对照组采用经验式穿刺方法。比较2组术中通道建立时间、镜下操作时间、X线透视次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的通道建立时间、镜下操作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的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之间手术前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血肿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Mimics虚拟手术规划有助于提高PETD的穿刺置管成功率,有效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及镜下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黄韧带(ligamentum flavum,LF)劈开与开窗在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中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PEID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4例,其中男126例,女88例。根据术中LF突破方式,将病例分为LF劈开组(91例,其中L5/S1节段59例,L4/L5节段32例),LF开窗组(123例,其中L5/S1节段68例,L4/L5节段55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MRI硬膜外瘢痕形成率、椎间不稳率及复发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5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LF劈开组(30.7±9.5)min,LF开窗组(35.2±8.6)min,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6个月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各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LF劈开组优良率91.9%,LF开窗组优良率92.2%;MRI示硬膜外粘连形成率LF劈开组5.7%,LF开窗组7.8%;腰椎不稳率LF劈开组2.3%,LF开窗组4.3%;复发患者LF劈开组1例,LF开窗组2例。结论 PEID中LF劈开与LF开窗2种术式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可根据病例特点选择术式或者根据需要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126例单节段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男67例,女59例;年龄17~75岁,平均(41.0±13.5)岁;L3,49例,L4,576例,L5S141例。按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数的奇数和偶数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每组63例。单纯椎间孔镜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注入4 ml生理盐水,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注入1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利多卡因和2 ml甲钴胺。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JOA评分,按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未见并发症。单纯椎间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分别(4.61±1.25)d、(4.31±0.47)周,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分别为(2.53±0.69)d、(3.14±0.52)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00)。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术后1 d、1周、1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单纯椎间孔镜组(P=0.000)。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单纯椎间孔镜组优39例,良21例,可3例;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优41例,良20例,可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好。术中联合使用硬膜外注射短期内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更加显著,可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早日恢复工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吴东迎  吴继彬  孙玛骥  袁峰 《中国骨伤》2020,33(10):943-947
目的:探讨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逆向定位原理,设计出三维椎间孔导向器。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将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应用于临床,共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了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根据是否应用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分为导向器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导向器组男9例,女11例;年龄(46.0±11.0)岁;L_(3,4) 5例,L_(4,5) 15例;BMI(25.4±3.2) kg/m~2;使用三维导向器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51.8±9.8)岁;L_(3,4) 4例,L_(4,5) 16例;BMI(24.8±3.5) kg/m~2;以术中经验进行常规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间、透视次数和穿刺次数,以及手术前后下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结果:所有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并顺利完成手术。导向器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穿刺次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下肢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缓解(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椎间孔导向器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与辐射损伤,并能缩短初学者穿刺学习曲线,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优势。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具有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适应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采用单位组随机排列法随机分成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通道组)和后路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传统组,包括后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等),其中通道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43~74岁,平均(56.6±5.1)岁;病程4~22个月,平均(6.7±1.8)个月;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6例,心律不齐2例。传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3~73岁,平均(55.9±4.6)岁;病程4~26个月,平均(6.2±2.1)个月;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病5例,心律不齐1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及骨融合例数和切口相关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6个月两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ODI评分通道组低于传统组(P0.01)。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在通道组分别为(167.3±30.2)min、(407.3±149.4)ml、(12.3±2.4)d,在传统手术组分别是(197.5±48.7)min、(786.8±147.8)ml、(16.5±3.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椎体融合率和融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相关并发症通道组4例,较传统组的7例明显减少(P0.01)。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对椎体融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