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54例诊断为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8例):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4周,其中高频组给予患侧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给予健侧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不接受rTMS。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通过比较患侧屈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Barthel指数(MBI)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3组治疗前相关指标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显著升高,而屈腕MAS、CSI指数、MEP潜伏期和CMCT时间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和低频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屈腕MAS、CSI指数、MEP潜伏期和CMCT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以高频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患侧高频和健侧低频rTMS均可安全、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患侧高频rTMS治疗效果优于健侧低频rTMS。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 法: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及常规 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加用HF-rTMS和外周磁刺激,rTMS仅加用HF-rTMS,对照组不给予磁刺激。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脑皮质到脊髓α前角运动神经 元的传导时间(CMCT);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下肢痉挛指数(CSI)评定肢体痉挛情况,采 用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的屈腕 MAS、CSI指数、上肢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 疗后,各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屈腕MAS、CSI指数均较治疗前 明显降低(P<0.05);rTMS组和联合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联合组对以上指 标的改善作用最强,治疗效果最佳,rTMS次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诱发癫痫病例发 生。结论: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比单用HF- 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更好,可减轻上肢屈肘 肌和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缩短MEP潜伏期和CMCT,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予以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MEP波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WMFT、MBI评分和MEP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FMA[(39.20±7.36)分]、WMFT[(54.43±9.28)分]、MBI[(62.18±9.53)分]、MEP波幅[(0.74±0.08)m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 急性期介入低频rTM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治疗(MT)对男性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5例男性首次脑卒中住院慢性期患者(病程3~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15例,在治疗过程中B组有1例患者脱落。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60min MT治疗;B组患者则先给予患侧M1区高频(10Hz)rTMS治疗,再辅以MT治疗;C组则先进行MT治疗,再给予患侧M1区高频rTMS治疗。以上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包括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等。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比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其中B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较A组明显缩短,CMCT较A组、C组均明显缩短。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MI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A组(P<0.05)。 结论 单纯MT或10Hz rTMS联合M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后辅以MT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伪rTMS组、rTMS组及联合组, 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常规康复及综合护理干预, 在此基础上伪rTMS组辅以rTMS假刺激, rTMS组辅以低频(1 Hz)rTMS治疗, 联合组则辅以低频(1 Hz)rTMS治疗及虚拟情景互动训练, 各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使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采集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 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神经缺损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L、CMCT、RMS参数及NIHSS、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rTMS组CL、CMCT、RMS参数及NIHSS、FMA-UE、MBI评分亦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偶联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成A组、B组及C组,每组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给予低频(1Hz)经颅磁刺激15min,随后对患侧肢体进行20min FES治疗;B组患者则对患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给予高频(10Hz)经颅磁刺激15min,随后对患侧肢体进行20min FES治疗;C组患者仅针对患侧肢体辅以20min F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分析各组患者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MEP波幅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CMCT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水平(P<0.05)。 结论 rTMS预刺激偶联FES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患侧大脑皮质MEP,提高ADL能力,加速患侧大脑皮质功能重组,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皮质脊髓束完整性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伴偏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重建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CST),分别选取CST完整性高(rFA>0.5)及CST完整性低(rFA≤0.5)患者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一步细分为高频组(10例)、低频组(10例)及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高频组、低频组患者分别给予健侧M1区5 Hz或1 Hz rTMS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对CST完整性高各亚组患者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FMA-UE、WMFT、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低频组FMA-UE、WMFT及MBI评分[分别为(38.10±5.71)分、(43.20±5.32)分和(78.00±11.35)分]亦显著优于高频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对CST完整性低各亚组患者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高频组FMA-UE、WMFT及MBI评分[分别为(12.00±1.40)分、(15.10±1.99)分和(49.00±5.68)分]均优于治疗前及低频组、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对于CST完整性高的患者,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M1区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可能更好;对于CST完整性低的患者,高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M1区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不同方式联用时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同步治疗组、延时1 h组及延时3 h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其余三组均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高频rTMS及CCFES治疗;其中同步治疗组在rTMS治疗过程中同步给予CCFES治疗,延时1 h组在rTMS治疗结束1 h后给予CCFES治疗,延时3 h组在rTMS治疗结束3 h后给予CCF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FMA、MBI评分、MEP波幅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同步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时1 h组、延时3 h组MBI、FMA评分及MEP波幅均较对照组、同步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CMCT均较对照组、同步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延时1 h组MBI、FMA评分及MEP波幅均较延时3 h组明显增加(P<0.05),CMCT较延时3 h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于rTMS治疗结束后再辅以CCFES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1 h后辅以CCFES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组(14例)、低频组(13例)及对照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高频组对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 Hz rTMS治疗,低频组于相同部位给予1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刺激;3组患者刺激时间及疗程均相同。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给予患者吞咽造影(VFSS)及表面肌电检查(sEMG),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均方根值(RM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FDS评分及sEMG检查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PAS评分、FD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高频组治疗前、后FDS差值[(9.92±4.45)分]明显大于低频组FDS差值[(7.15±3.1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并以高频rTMS的治疗效果可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四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为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接受rTMS,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①rTMS治疗后四组FMA、NIHSS、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②rTMS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以及高低频结合组较对照组的FMA、BI、NIHSS评分改善(P<0.05)。且高低频结合组较高频及低频组FMA、BI评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③rTMS治疗后高频组和高低频结合组较本组治疗前MEP潜伏期降低(P<0.05)。且高频组较高低频结合组MEP潜伏期降低更明显(P<0.05)。 结论:高频(10Hz)、低频(1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较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其中高低频结合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高频(10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能够更有效的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及抗阻训练等),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肌电反馈组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皮质潜伏期[(23.5±1.1)ms]、CMCT[(11.2±0.8)ms]亦较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9.8±6.3)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肌电反馈组上肢FMA评分[(33.8±6.7)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腕屈肌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腕屈肌MAS评级亦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或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受损功能,如rTMS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侧刺激组及健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患侧或健侧脑皮质M1区进行rTMS治疗,持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 d及40 d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巴氏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另外每组各随机挑选3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0 d时的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对各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进行比较.结果 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IHS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以健侧刺激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患侧刺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CMCT在治疗后10 d及40 d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低频rTMS治疗能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质兴奋性及ADL能力,缓解神经元受损程度;刺激健侧或患侧脑半球M1区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刺激健侧脑半球的疗效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侧刺激组及健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患侧或健侧脑皮质M1区进行rTMS治疗,持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 d及40 d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巴氏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另外每组各随机挑选3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0 d时的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对各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进行比较.结果 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IHS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以健侧刺激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患侧刺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CMCT在治疗后10 d及40 d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低频rTMS治疗能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质兴奋性及ADL能力,缓解神经元受损程度;刺激健侧或患侧脑半球M1区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刺激健侧脑半球的疗效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菁  黄华垚  陈清法  陈振强 《中国康复》2019,34(12):631-63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规范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2组患者每天先进行rTMS治疗,观察组再进行MT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上肢运动力指数(MI)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指标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和M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 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对照组更短(均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频率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假rTMS组(10例)和rTMS组(30例),rTMS组又按频率分为0.25 Hz组、0.5 Hz组和0.75 Hz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假rTMS组另给予假性rTMS治疗;rTMS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分别进行不同频率(0.25 Hz、0.5 Hz、0.75 Hz)的rTMS治疗,每周5d,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定,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运动力指数(MI)评分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级;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假rTMS组仅CMCT和FMA在治疗4周后比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2组各时间段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0.25 Hz组和0.50 Hz组的MEP皮质潜伏期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缩短(P<0.05)且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 <0.05);rTMS组的CMCT亦较组内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且0.25 Hz组和0.50 Hz组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治疗4周后,各组(除对照组外)MEP皮质潜伏期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 <0.05);rTMS组的2项指标均较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有明显缩短(P<0.05),且0.25 Hz组和0.50 Hz组CMCT明显短于0.75 Hz组(P<0.05).②上肢功能变化:治疗2周后,rTMS组FMA及M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0.25 Hz组和0.50 Hz组的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MI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治疗4周后,各组FMA和MI评分及rTMS组的FTHUE-HK分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0.25 Hz组和0.50 Hz组的三项指标亦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0.75 Hz组的MI评分优于对照组和假rTMS组(P<0.05),0.25 Hz组的FTHUE-HK评级亦优于同期0.75 Hz组(P<0.05).结论 非受累侧M1区0.25 Hz和0.50 Hz的rTMS对提高患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功能的效果最好;0.25 Hz的刺激脉冲总数最少,临床治疗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60例脑梗死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低频刺激组,高频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低频组和高频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每天30 min的rTMS治疗,疗程10 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评定,同时检测各组脑梗死患侧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后,三组FMA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低频组及高频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频刺激组和高频刺激组相比,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频刺激组MEP潜伏期较高频刺激组缩短(P0.05)、波幅峰值高于高频刺激组(P0.05)。结论低频及高频刺激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5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用大脑M1区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治疗组、健侧治疗组和患侧治疗组,3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各10例),但健侧和患侧治疗组分别于健侧和患侧给予rTMS刺激。于治疗不同时间分析患侧脑M1区的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①除对照治疗组治疗1周后的CMCT外,3组治疗后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除对照治疗组的CMCT外,3组治疗1月后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1周后;②对照治疗组和健侧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1月后各指标没有差异,患侧治疗组治疗1周后和1月后NIHSS评分、MEP潜伏期、CMCT低于其余两组,仅治疗1月后的Barthel指数高于其余两组。结论高频rTMS刺激作用于脑梗死患者患侧M1区对神经和运动功能均有较好的恢复作用,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