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均接受下肢动脉DSA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共显示病变血管529段,其中轻度狭窄379段、中度狭窄100段,重度狭窄32段,闭塞18段。以DSA为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之诊断符合519段。其中对血管狭窄高估4段,对血管狭窄低估6段。一致性检验显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DSA对下肢动脉闭塞症诊断情况Kappa值=0.98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99.8%、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9.9%、准确度为99.7%。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诊断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99.2%、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99.4%、准确度为98.8%。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行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扫描,并对13例患者1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下肢血管分成12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CTA与DSA在显示狭窄程度方面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为0.896).以DSA为参照标准,在血管节段基础上,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9.2%、99.3 %,诊断管腔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 %、96.7 %、97.9 %. 结论:双源CTA在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后1周内行DSA步进造影检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双侧下肢动脉6例,单侧下肢动脉21例,共198个动脉节段,CTA与DSA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83个,符合率92.42%,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被CTA低估3个,高估12个。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8.96%,特异度87.38%,准确率97.47%,阳性预测值96.00%,阴性预测值98.98%。结论 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有效方法,可为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3%(115/122),特异性为98.4%(548/557),准确率97.6%(663/679),阳性预测值为92.7%(115/124),阴性预测值为98.7%(548/555)。结论 16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临床上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疑诊为下肢动脉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MSCAT检查,其中14例患者于2周内行DSA检查,将DSA作为金标准,分析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以及诊断符合率。结果:43例受检者均获得清晰准确的图像,MSCTA下肢动脉重建效果极佳;在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中SDCTA灵敏度为96.7%(118/122)、特异度为95.7%(132/138)、阳性预测值为95.2%(118/124)、阴性预测值97.1%(132/136)、诊断符合率为96.2%(250/260),两种检查诊断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309,P=0.8606),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法统计分析MSCTA和DSA两种独立诊断结果,K=0.91。结论:MSCTA是目前临床一种常用的微创、准确率高的成像技术,其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扫描和成像速度快、并发症低等优势,应用于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完全取代DSA检查,可能成为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MR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A和MRA诊断糖尿病患者膝上动脉、膝下动脉病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DSA检查所有患者双下肢血管共显示狭窄血管452段,其中膝上动脉354段,膝下动脉98段;CTA检查显示狭窄动脉416段,膝上动脉345段,膝下动脉71段;MRA检查显示狭窄动脉441段,膝上动脉349段,膝下动脉92段;CTA对膝下动脉、双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准确率均明显低于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MRA均是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对于膝上动脉病变的诊断方面无明显差异,但MRA在膝下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度及敏感度方面优于CT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入院接受下肢血管检查的糖尿病患者102例(血管共计1850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和多普勒彩超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上述两种方法对糖尿病下肢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比较CTA和DSA检测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记录CTA检查出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结果与金标准(DSA)比,CTA对下肢血管病变的灵敏度为0.961,特异度为0.792,准确度为0.916,Kappa值为0.778,均大于多普勒彩超检查(灵敏度为0.849,特异度为0.566,准确度为0.773,Kappa值为0.417);CTA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研究,31.37%(32/102)的患者表现为腘动脉狭窄或闭塞,29.41%(30/102)的患者表现为股动脉狭窄或闭塞,12.75%(13/102)的患者表现为腹主动脉狭窄或闭塞,14.71%(15/102)的患者表现为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11.76%(12/102)的患者表现髂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64排CTA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检测结果较为可靠,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管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周会玲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3):144-146,F000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的103例LEA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均行多普勒超声和CTA检查,分析多普勒超声联合CTA诊断LEAD的准确性。结果 103例LEAD患者共检测1648段血管,DSA检出狭窄血管610段(37.01%),CTA检出狭窄血管600段(36.41%),多普勒超声检出狭窄血管535段(32.46%);DSA与CTA狭窄血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DSA狭窄血管检出率显著高于多普勒超声(χ^2=7.53,P<0.05);下肢动脉各节段多普勒超声联合CTA诊断与DSA比较,符合的1566段,准确率为95.02%,高估狭窄程度31段,低估狭窄程度51段,kappa值=0.901。结论多普勒超声联合CTA有助于提高诊断LEAD的准确性,联合成像与DSA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 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诊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浙北明州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双源冠状动脉CTA、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双源CTA诊断敏感度为90.63%,准确度为95.18%,特异性为98.48%,阳性预测值为97.75%,阴性预测值为93.53%,两种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DSA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且无创伤血管成像技术减少许多并发症的产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对冠心病的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下肢动脉钙化(LEAC)对下肢缺血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17年9月—2018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接受下肢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扫描检查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PAD患者。根据Rutherford分级分为跛行组56例和严重肢体缺血(CLI)组47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CKD等基线资料,且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得到下肢动脉钙化积分(LEACS)。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下肢缺血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CLI组的LEACS高于跛行组。多因素分析显示LEACS [OlR=3.252(95% CI:1.405,7.523)]是下肢缺血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 LEACS是PAD患者下肢缺血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但LEAC在下肢缺血的具体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丁锐  王成宏  童钟 《安徽医学》2005,26(3):195-19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我院应用血管旁路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资料及有关并发症处理体会。结果手术12例。症状完全缓解8例,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2例。结论血管旁路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术前应正确评估下肢动脉的缺血情况,术中选择有效的流入/流出道及合适的血管移植物,术后应给予适当的抗凝、抗聚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内支架置入(ES)以及血栓旋切等微创手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7支病变血管,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局部灌注溶栓2例,单独PTA 2例,PTA ES16例,血栓旋切 ES12例,分期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5例症状明显缓解(78%),术后主干血管即时再通32支(86%),术后4周29支病变血管保持通畅(78%),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再通率分别为66%和63%;1例患者于术后1周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介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安全途径,术后规范抗凝对于保持血管再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和  郭大庆 《当代医学》2011,17(14):25-26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导管行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13例患者24小时内溶栓8例,24-48小时内溶栓3例,48-72小时溶栓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经导管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疗效明显肯定。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75-1177
目的:探讨CT动脉血管成像(CT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在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诊断中的价值和优势。方法:对本院经DSA和临床确诊为LEASO的40例患者的下肢CTA和CE-MRA的图像进行分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闭塞部位诊断及评估狭窄程度的准确性。结果:经DSA诊断狭窄程度大于50%的共有305段血管,其中髂动脉段有63段,股腘动脉段有128段,经胫腓动脉段有114段;CTA和CE-MRA对病变血管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82%和84.59%,对各个分段血管的诊断和DSA的一致性均较高,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CT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和DSA的符合率为90.51%,高于CEMRA(P<0.01),但是两者均具有一定的高估率。结论:CTA和CE-MRA对LEASO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两者对病变血管的定位诊断基本一致;CT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应用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107例(113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踝肱指数从术前的(0.39±0.20)提高至(0.89±0.22)(t=13.216,P<0.001)。保肢率89.4%(101/113),截肢率10.6%(12/113);病程≤48h接受取栓手术的95例患者中有7例截肢,病程>48h接受取栓手术的12例患者中有5例截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1,P<0.001)。30d病死率4.7%(5/107)。结论: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是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取栓有利于提高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步进DSA造影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伟  胡孔琼 《西部医学》2011,23(4):723-72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步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较常规分段DSA的优势。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插管,对41例下肢病变患者分别行下肢动脉步进DSA16例和常规DSA25例后,对造影图像效果、造影剂的用量、患者所受X线照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41例患者下肢动脉均获成功,造影图像质量优12例、良29例。下肢步进DSA具有完整的整体观、造影剂少、术中血管痉挛少、X线剂量低的特点。结论下肢步进DSA在临床应用中较传统分段DSA在图像整体观、减少手术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DSA、CTA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价值. 方法 对21例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者动脉清晰度、管腔狭窄程度、敏感性、特征型、准确性和侧支循环显示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在动脉清晰度上相比,CTA比DSA明显要好.但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DSA相比,在髂动脉型中有2例与DSA不符,在股腘动脉型中有4例与DSA不符.在小腿动脉型中有4例与DSA不符.与DSA相比,CTA过高估计了狭窄度,存在假阳性.在轻、中度狭窄两者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腿动脉型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敏感性、特征性和准确性随着病变血管的变细而降低,有差别但无明星差异(P≥0.05).侧支循环的显示随着病变血管的变细CTA与DSA相比越来越差.在DSA造影中,加大对比剂剂量和延长曝光时间后 结果 表明可提高阻塞病变远端血管和侧支循环的显示事. 结论 CTA越来越多的用于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初步诊断和筛选,但是,DSA仍是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